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湿疹样乳腺癌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因素,提高对湿疹样乳腺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作者在韩国首尔峨山医院进修进时收集的85例湿疹样乳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女83例,男2例。乳腺有湿疹样表现79例(92.9%),伴乳腺肿块52例(61.2%),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27例(占本组85例的31.8%及占伴乳腺肿块病例的51.9%)。均为伴有乳腺肿块的病例。52例行乳癌改良根治术,30例行乳腺单纯切除术,3例行局部切除术。单纯乳头及乳晕湿疹样乳腺癌11例(12.9%),均为无乳腺肿块的病例,其余74例(87.1%)均合并其他类型的乳腺癌。本组5年生存率为82.1%。其中无乳腺肿块者5年生存率为93.9%。合并肿块者5年生存率为75.0%(P〈0.05),无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者5年率为96.6%,有转移者5年生存率为51.9%(P〈0.01)。结论湿疹样乳腺癌有特殊的临床表现,但易误诊,病灶细胞学和病理学检查可以确诊,伴乳腺肿块者应选择乳癌改良根治术。无乳腺肿块者可选择乳腺单纯切除术,预后与乳腺肿块及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湿疹样乳腺癌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作者在韩国首尔峨山医院进修时收集的85例湿疹样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女性83例,男性2例。乳腺有湿疹样表现79例(92.9%),伴乳腺肿块52例(61.2%),其中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27例(占本组85例的31.8%及占伴乳腺肿块病例的51.9%)。52例行乳癌改良根治术,30例行乳腺单纯切除术,3例行局部切除术。单纯乳头及乳晕湿疹样乳腺癌11例(12.9%),均为无乳腺肿块的病例,其余74例(87.1%)均合并其他类型的乳腺癌。本组5年生存率为82.1%,其中无乳腺肿块者5年生存率为93.9%,合并肿块者5年生存率为75.0%(P〈0.05),无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者5年率为96.6%,有转移者5年生存率为51.9%(P〈0.01)。结论湿疹样乳腺癌有特殊的临床表现,但易误诊,病灶细胞学和病理学检查可以确诊,伴乳腺肿块者应选择乳癌改良根治术,无乳腺肿块者可选择乳腺单纯切除术,预后与乳腺肿块及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乳腺paget病的诊治:附33例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通过探讨有关乳腺Paget病的临床特点、预后因素和手术处理原则,提高外科医生对乳腺Paget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75年至2002年收治的33例乳腺Page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3例患者平均年龄57岁,29例行改良根治术,4例行单纯乳腺切除。23例患者(69.7%)合并有乳腺癌。26例(78.8%)主要表现为乳头乳晕区湿疹样改变,其中单纯乳腺paget病10例,导管内癌8例,浸润性导管癌8例(1例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另外7例合并乳腺肿块(21.2%)的患者中,无1例为单纯乳腺paget病,1例为导管内癌,6例为浸润性导管癌(4例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结论:大多数乳腺Paget病伴有导管内癌或浸润性导管癌,有乳腺肿块的患者合并浸润性导管癌的可能性更大,预后更差,治疗应更为积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腺钼靶在乳腺癌中的诊断价乳腺钼靶片中钙化灶在乳腺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28例有乳腺钙化患者的乳腺钼靶x线检查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诊断乳腺BI—RADS4级55例,其中手术病理符合乳腺浸润性导管癌44例,乳腺浸润性小叶癌2例,乳腺髓样癌5例,乳腺黏液腺癌2例,乳腺纤维瘤2例。诊断乳腺BI—RADS3级5例,手术病理符合乳腺髓样癌2例,乳腺黏液腺癌3例。55例乳腺癌患者中,17例同侧腋下淋巴结转移。结论:钼靶可明确乳腺癌的钙化及肿块特征,能提高乳腺癌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对乳腺肿块病例进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动态断层显像(ECT),以提高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率.方法对20例乳腺肿块病例临床外科摸诊,然后行99mTc-MIBI对两侧乳房、腋窝和锁骨上窝显像;对肿块活检,病理切片检查,并进行对照.结果99mTc-MIBI显像乳腺肿块阳性16例,病理切片证实为乳腺癌有14例,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99mTc-MIBI显像阴性4例,病理证实为慢性乳腺导管增生,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同侧腋窝淋巴结显像阳性4例.病理证实为转移癌4例.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99mTc-MIBI对乳腺癌检查有一定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性.99mTc-MIBI是否为乳腺癌独有的特异性及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对 10 6例乳腺癌切除标本进行临床和病理分析 ,探讨乳腺癌的高发年龄、病理组织学类型、癌肿大小、病程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临床表现与首次就诊的关系。结果显示 :本组病人患病年龄主要集中在 36~ 55岁 ;髓样癌、单纯癌、管内癌及癌肿直径大于 5.5cm和病程长于 6个月的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 ;76.4 %的乳腺癌患者以乳腺无痛性肿块为首发症状而就诊。该结果对探讨乳腺癌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及估计预后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所选研究对象为2014年5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择期行手术治疗的早期乳腺癌(T1-2)患者146例。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手术病理结果显示,在病理分型方面,133例为非特殊类型乳腺癌,包括125例浸润性导管癌,8例浸润性小叶癌;13例为特殊类型乳腺癌,包括10例粘液癌,2例髓样癌,1例大汗腺癌。非特殊类型乳腺癌所占比例高于特殊类型乳腺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区域淋巴结方面,同侧腋窝无肿大淋巴结56例,同侧腋窝有肿大淋巴结且尚可推动90例,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侧腋窝有肿大淋巴结且尚可推动组雌激素受体阳性率、孕激素受体阳性率均高于同侧腋窝无肿大淋巴结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侧腋窝有肿大淋巴结且尚可推动组、同侧腋窝无肿大淋巴结组肿瘤直径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乳腺癌在病理类型上多见非特殊类型乳腺癌,且出现早期淋巴结转移的概率较高,需引起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8.
恶性淋巴瘤原发于乳腺极少见,且术前几乎均误诊为乳腺癌等其他疾病。我们报告5例并探讨其临床及病理特征,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5例年龄在27~62岁,原发乳腺包块位于左、右侧乳腺各2例,1例为双侧,肿块大小从4cm×3cm×2cm至9cm×7cm不等;有3例同侧腋窝可及黄豆或花生米大小淋巴结数枚。另2例来及肿大淋巴结。有4例误诊为乳腺癌,1例误诊为哺乳期乳腺炎;4例行乳痛改良根治术,1例行单饨肿块切除术。术后病理均为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同侧胞窝淋巴结有2例转移,5例中有2例为B细胞型,T细胞型,淋巴母细胞型各1例,局部放疗2例。有2例…  相似文献   

9.
乳腺癌声像图特征及其与病理组织学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玲  王露  陈剑琼  张超学 《安徽医学》2011,32(12):2052-2055
目的 探讨乳腺癌声像图特征及其与病理组织学类型的关系。方法 对97例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癌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与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乳腺癌超声表现:肿块边界多不清晰或呈毛刺征,内部多呈低回声,后方回声衰减,部分可见沙粒样钙化,肿块内及周边可探及丰富的高速高阻型动脉血流信号。②肿块毛刺征、后方回声衰减、血流信号分级在各病理类型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超声多表现为后方回声衰减。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肿块中浸润性导管癌占90.6%,髓样癌和小叶原位癌未发现腋窝淋巴结转移,12例导管内癌中仅1例腋窝淋巴结转移。结论 乳腺癌超声表现对其病理分型有一定参考价值,可为乳腺癌的临床诊断、治疗、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的转移情况。方法对531例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患者腋窝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31例乳腺癌中腋窝淋巴结转移263例(49.53%),无转移268例(50.47%);转移者(238例)中肿块最大径为(4.05±2.28)cm,无转移者(215例)为(3.13±2.28)cm,t=-4.2673,P=0.0000;肿块最小径淋巴结转移者(232例)为(2.09±0.94)cm,无转移者210例为(1.68±0.84)cm,t=-4.8787,P=0.0000;肿块/乳房最大径比值淋巴结转移者231例(0.32±0.23),无转移者207例(0.25±0.22),t=-3.0942,P=0.0021;腋窝淋巴结转移者260例年龄为(52.77±10.56)岁,无转移者264例为(54.72±11.49)岁,t=2.0261,P=0.0433;腋窝淋巴结转移者246例病程(452.57±73.22)d,无转移者253例(278.40±44.98)d,t=-2.0392,P=0.0420。结论一半多的患者腋窝淋巴结阴性,对他们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治疗过度。腋窝淋巴结的转移和病程、年龄、肿块大小及肿块/乳房大小比值的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11.
BRCA1和IGF1R在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BRCA1和IGF1R在乳腺癌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乳腺纤维腺瘤、42例乳腺癌组织中BRCA1和IGF-IR的表达情况,并结合腋窝淋巴结的转移情况、肿瘤大小、病理类型和组织学分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IGF-IR在乳腺纤维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46.7%,在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88.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腋窝淋巴结的转移情况、肿瘤大小、病理类型和组织学分级无关(均P>0.05);BRCA1在乳腺纤维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86.7%,在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52.4%,乳腺癌中腋窝有淋巴结转移的表达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表达率(P<0.05),并随着肿瘤分级的升高有逐渐下降趋势,其中Ⅰ级和Ⅲ级、Ⅱ级和Ⅲ级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级与Ⅱ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BRCA1的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肿块大小无关(均P>0.05); IGF1R和BRCA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无相关性(χ?=1.620 P>0.05)。结论 IGF1R和BRCA1在乳腺癌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它们有可能成为临床对乳腺癌诊断、靶基因治疗和判断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指标;另外IGF1R和BRCA1在乳腺癌的发生中可能是两个独立事件。  相似文献   

12.
朱明霞  欧阳羽  向守洪  刘祥 《重庆医学》2011,40(17):1728-1730
目的评估X线摄片在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5例乳腺癌患者进行术前X线摄片,对其进行乳腺X线诊断分类评估,取患者腋窝淋巴结密度最高或体积最大一枚进行病理检查,将其与手术后的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165例乳腺癌患者术后病理检查提示腋窝淋巴结转移82例;X线能显示腋窝淋巴结的106例中病理证实有腋窝淋巴结转移56例,不能显示腋窝淋巴结的59例中病理证实有腋窝淋巴结转移26例;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与淋巴结密度、短径大小以及乳腺X线诊断分类相关。结论乳腺X线摄片是判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简便而基本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利于患者的术前全面评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检测技术对乳腺癌癌周脉管癌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1例乳腺癌,病理提示有癌周脉管癌栓者43例(有癌栓组),无癌栓者58例(无癌栓组),对照分析两组的二维超声图像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结果有癌栓组和无癌栓组比较,患者的年龄、肿块大小、组织学分级、有无腋窝淋巴结转移、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轻、肿块大、组织学分级高、有腋窝淋巴结转移、超声血流分级高者,容易出现癌周脉管癌栓。结论乳腺癌癌周脉管癌栓与原发瘤肿块大小、病理组织学分级、超声血流分级、有无腋窝淋巴结转移及患者年龄密切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癌周脉管癌栓的术前评估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腺癌超声声像图表现结合免疫组织化学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8例病理确诊单发肿块的乳腺癌患者为样本,以乳腺癌超声声像图征象、术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为自变量,术后腋窝淋巴结状态为因变量,采用二分类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48例乳腺癌超声图像的直接征象中形态不规则、呈小分叶、肿块内部回声不均匀、血流分级Ⅱ~Ⅲ级、RI≥0.7出现频率较高,出现率>50%。超声图像的间接征象中48例乳腺肿块有高回声晕、浅筋膜模糊或中断、Cooper 韧带模糊或中断、淋巴结最大皮质厚度≥3 mm、淋巴结血流表现为无或门型在肿块中的出现率较高,出现率>50%;(2)48例乳腺癌肿块内微血管密度(MVD)计数为(35.69±126.47)个/视野,腋窝淋巴结转组的 MVD 计数为(92.30±13.20)个/视野,腋窝淋巴结未转移组的 MVD 计数为(56.90±8.84)个/视野,腋窝淋巴结转组的 MVD 计数明显高于腋窝淋巴结未转移组的MVD 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乳腺癌肿瘤血流分级0~Ⅰ级 MVD 计数为(51.46±6.52)个/视野,Ⅱ~Ⅲ级 MVD 计数为(95.16±11.28)个/视野,Ⅱ~Ⅲ级 MVD 计数显著高于0~Ⅰ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二分类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乳腺肿块的血流分级Ⅱ~Ⅲ级、腋窝淋巴结的最大皮质厚度≥3 mm 及肿块 MVD (P <0.05)是乳腺癌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OR 值分别为33.445、46.964、96.879。结论乳腺癌超声征象中的原发灶血流Ⅱ~Ⅲ级、腋窝淋巴结最大皮质厚度≥3 mm 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MVD值与乳腺癌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关系极为密切,对乳腺癌的临床诊疗方法选择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乳腺癌复发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 1990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收治的 5 6 3例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6 9例发生复发转移 ,占 12 3%。乳腺癌原发肿块大于 5cm ,位于外上、内上象限及乳晕区 ,未做腋淋巴结清扫及腋下淋巴结转移大于 4个 ,术后未放疗 ,未化疗及化疗少于 6周期 ,未服三苯胺及服药时间不足 2a者 ,复发转移率明显高于原发肿块小于 5cm ,位于其他部位 ,腋下淋巴结 (- )及腋下淋巴结转移小于等于 4个 ,术后放疗 ,化疗 6周以上 ,口服三苯氧胺 2a以上者 (P <0 0 0 5 )。浸润性癌复发转移率高于非浸润性癌 (P <0 0 2 5 )。结论 :乳腺癌复发转移与原发肿块的大小、位置、病理类型、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后放疗、化疗及内分泌治疗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我们平常接触到的乳腺癌均为乳腺肿块为始发症状就诊,而隐匿性乳腺癌临床少见,表现为乳腺尚未触及肿块而腋窝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我院1995年收治一例,现报道如下:患者女性,46例,已婚,工人。主诉:发现右腋下肿块一周。外科检查:双乳对称,柔软,未触及明显肿块,右腋下可触及一直径约3cm肿块,质地较硬,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活动度好。随即以腋下肿块行手术切除。切除后,病理活检证实为“右腋下淋巴结转移性腺癌”。此后,做全胸片、B超、CT、全身骨扫描,均未发现其它部位病变。考虑女性病人腋下淋巴结转移癌大多来自同侧乳腺,…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研究乳腺彩超(US)和乳腺磁共振(MRI)增强扫描在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60例乳腺肿物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需行US、MRI增强检查,术后常规行病理检查。应用Medcal软件对影像资料进行ROC曲线分析,比较US和增强MRI诊断乳腺癌的准确性。结果:160例患者中,乳腺癌64例,其中浸润性导管癌50例,浸润性小叶癌10例,导管内癌4例,其余96例均为良性病变。US检出肿块129例,发现钙化35例,同侧腋窝淋巴结发现肿大58例;MRI增强扫描检出肿块134例,发现钙化31例,同侧腋窝淋巴结发现肿大28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27例呈Ⅱ型曲线,29例呈Ⅲ型曲线。ROC曲线分析US曲线下面积(AUC)为0.897,增强MRI的AUC为0.92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S是乳腺癌的首选检查方法,但增强MRI在诊断乳腺癌上比US有更高的敏感性,能更多地显示乳腺癌病灶的特征,两者结合应用可以提高乳腺癌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术后乳腺癌患者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对162例病理诊断的乳腺癌肿块大小、血供情况、腋下淋巴结数目、术后随访等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乳腺癌肿块大小、肿块内血供、腋窝淋巴结数目与乳腺癌患者的腋下淋巴结转移机率、病死率有关(P<0.05),腋窝淋巴结数≥3个,乳腺肿块直径≥25 mm及肿块内血流为Ⅱ、Ⅲ的患者其腋下淋巴结转移机率高,5年存活率低.影响乳腺癌预后的相关因素依照超声图像,按其重要性依次排列为:腋窝下淋巴结数、肿瘤大小、肿瘤内血流丰富程度(P<0.05).结论 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较好地监测乳腺癌术后淋巴结转移情况,预测患者5年内的存活率,同时应用彩色多普勒监测腋下淋巴结有无转移是评估预后简单可靠的随访指标.  相似文献   

19.
1一般资料患者吴某,女,50岁。发现左乳腺肿块3天。查体:左乳头内陷,左乳腺外上象限可触及一5.0 cm×4.5 cm大小质硬肿块,边界清,活动度可,左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右乳及腋窝未触及肿块。双乳彩超示:左乳腺外上象限见大小为5.6 cm×4.5 cm×2.8 cm包块回声,边界不清,内部回声杂乱不均,兼有低回声,不规则回声及成簇强回声;右乳内未见局限性肿块回声。超声提示:左乳腺实质性非均质性包块伴钙化(乳腺癌不排除)。左乳肿块细胞学穿刺示:镜下见散在梭形异型增生细胞,考虑乳腺癌可能。乳腺钼靶示;左侧乳腺外上象限见类圆形块影,大小约为4.8 cm×5.7 cm,其内可见斑块状钙化灶,边缘浅分叶,周边可见低密度环绕,左乳头内陷,左乳皮肤光整,右乳尚可。意见:左乳腺占位性病变,乳腺癌可能。于2013年8月30日在全麻下行左乳腺癌根治术,术中见左乳内有一大小约5.0 cm×4.0 cm质硬肿块,边界清楚。逐步清除腋窝及胸大小肌间淋巴结及脂肪组织,完整移除标本。病理检查显示:(左侧)乳腺标本14 cm×11.5 cm×4 cm,其上可见带乳头的梭形皮肤11 cm×5.5 cm,皮肤下见直径5.0 cm×4.8 cm×4.5 cm的灰白色肿块,切面灰白褐色,可见坏死及钙化灶,同侧腋窝淋巴结绿豆大至蚕豆大18枚。镜下见梭形的肿瘤细胞呈束状,编织状排列,细胞异型明显,细胞核大小不一,可见病理核分裂象(见图1),可见坏死灶。其间可见散在的骨样组织(见图2)及软骨样组织(见图3)。肿瘤边缘乳腺小管围见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免疫组织示:Vimentim(+)、PCK(+)、S-100(-)、CK 7(-)、ER(-)、PR(-)、Her-2(-)、Ki-67(阳性14%)。病理诊断:左侧乳腺化生性癌伴骨及软骨样分化(肿块直径5.0 cm),同侧腋窝淋巴结18枚均未见癌组织转移。  相似文献   

20.
对106例乳腺癌切除标本进行临床和病理分析,探讨乳腺癌的高发年龄、病理组织学类型、癌肿大小、病程与腑窜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临床表现与首次就诊的关系。结果显示:本组病人患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6 ̄55岁;髓样癌、单纯癌、管内癌及癌肿直径大于5.5cm和病程长于6个月的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76.4%的乳腺癌患者以乳腺无痛性肿块为首发症状而就诊。该结果对探讨乳腺癌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及估计预后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