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邓洋洋  郑洪新 《中医药学刊》2007,25(12):2593-2595
衰老是人类生命过程的必然规律,肾中精气的盛衰与衰老发生的早迟息息相关,且贯穿于整个衰老的过程,肾虚与衰老的关系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所论述。不仅从古代文献中进行引证,也从肾虚致衰的现代医学理论基础加以证明,认为人体衰老的根本是肾中精气发生了变化,只有补肾固精,扶其根本才能最大限度地延长人类的平均寿命,以至渐臻天年。  相似文献   

2.
肾虚痰瘀与衰老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姜惟 《辽宁中医杂志》1994,21(3):106-108
本文认为肾虚系致衰的根本原因,在人体整个生命过程的各个阶段中,其生理状态的不同,取决于肾中精气盛衰的变化。肾中精气阴阳充足,五脏六腑得其所养,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则衰老可望能延迟,寿命可望能延长。肾中精气一旦衰减,则衰老随之而来。痰瘀是疾病过程中产生的病理变化和病理产物,亦是致衰的重要因素。其形成后,不仅影响脏腑组织器官的营养供给,而且会导致机体发生新的病理变化,从而加速机体的老化。实际上在衰老的进程中,肾虚为本,痰瘀乃是标,本虚标实,互为影响,互为因果。  相似文献   

3.
文章围绕心肾核心说探讨了肾虚衰老症、心脑血管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人体的生命活动是肾系统产生精气,为人体提供能源,心系统输布精气,为人体消耗能源的过程。二者对立互根,一方失和、互相影响。肾虚精亏、血脉瘀阻成为肾虚衰老症、心脑血管病重要的病机,治则当以通脉强肾为主,强调心、肾同治,补虚化瘀。  相似文献   

4.
论脾虚与衰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医学认为,人类衰老机制主要有:阴阳失调、脏腑虚衰、精气衰竭。在论及脏腑与衰老关系时,多强调肾的作用,然而从临床实践及理论研究两方面看,脾胃在衰老及抗衰老过程中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笔者从以下几方面简述之。  相似文献   

5.
燕燕  关洪全  金鑫 《吉林中医药》2011,31(7):611-613
女子衰老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这一普遍的渐进的生理病理过程中,五脏无先后,尤以肾、脾、肝与女子衰老关系最为密切。其中以肾虚渐亏为女子衰老的根本,脾胃虚弱是促进女子衰老的重要环节,肝之气血虚实是女子衰老的始因。  相似文献   

6.
肾虚衰老理论研究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医学中,肾虚衰老一直占主导地位,而生命科学研究则表明机体生长、发育与衰老的基础是以细胞周期为核心的细胞增殖、分化与衰老等生命活动,两者之间必然有着某种本质的联系,将肾虚衰老、肾藏精、肾为先天之本理论与细胞基本生命活动之一的"细胞衰老"结合研究,可进一步揭示肾虚衰老理论的本质以及补肾防衰老的分子机制,同时可从另一个角度揭示目前尚未知的中医肾本质,从而深化中医学肾为先天之本理论.  相似文献   

7.
老年是生命过程中组织器官走向老化和生理功能走向衰退的阶段,中医认为机体衰老主要因脏腑精气衰少所致,其中以肾之精气衰减为根本,且肝肾同源,脾肾又为先后天之本,所以肝脾肾三脏的变化常是老年病的开端。根据中医脏象理论,欲知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现代医学也证实,衰老变化即包括须发变白、牙齿脱落、老年斑老年环的出现及视听力减弱等整体水平的衰老,也包括呼吸、循环、免疫  相似文献   

8.
肾中精气在衰老和延年祛病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学有关延缓衰老的实践有着悠久的历史,医家们对衰老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有着不同的认识,而其中以肾虚学说为多数医家所倡导。在总结古人经验的基础上,笔者结合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就肾中精气在衰老和延年祛病中的地位和作用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对中医衰老学说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衰老的主要因素有以下诸方面:(1)先天禀赋是衰老发生的根本原因。人的寿命与其体质有关.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2)脾肾亏虚是加速衰老的重要因素。肾中精气的盛袁关系着人体的生长壮老,主导着人体的寿夭否泰,决定着衰老的速度;脾胃虚损,精气津液不能正常化生,则机体失养,早衰由生。(3)痰瘀是衰老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又可加速衰老进程。  相似文献   

10.
从脏腑衰老之无先后而有主次,分析并探讨肝脾肾的生理病理在衰老过程中的机制与地位,并提出肾虚渐亏是衰老的核心及根本原因,肝之虚实是衰老的启动因子,脾虚是促进衰老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总结杜雨茂教授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经验,认为该病以脾气虚弱、肾精亏损为本,兼有气滞浊毒。临证应辨证施治,脾胃气虚型,以补中益气为主,佐以温养肾气;脾肾气阴两虚型,补肾健脾,补先天实后天;肝肾阴虚型,以补肾为主,兼补肺脾;脾肾阳虚型,先健脾开胃,后温阳填精。  相似文献   

12.
通过梳理《伤寒杂病论》原文,参考各家方论,并结合中国古典哲学和中医学的精气理论,认为肾气丸主要通过激发肾精化为肾气,即少火生气,从而促进肾之气化功能,主治当为精不化气、气化失司所导致的痰饮水湿病证,而不是肾阳虚证。  相似文献   

13.
杜顺棠  林靖  季兵 《陕西中医》2022,(5):616-619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归属于中医“痹症”“痿证”“麻木”等范畴。结合临床表现看,DPN的发病是从“痹症”逐渐向“痿证”进展的过程。以中医“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治未病理论为指导理念,结合“治痿独取阳明”和“肾藏精”理论,从气血津液精的角度探讨“阳明”“肾精”与DPN的关系。DPN病机虚实夹杂,以脾胃虚弱、肾精不足为本,痰湿血瘀夹杂为标。因此治疗上须补虚泻实,从“取阳明”“补肾精”论治DPN,治疗上强调以调补脾肾为主,恢复脾肾功能,调补气血津液精,兼以化痰活血祛瘀,使气血津液运行有常。“取阳明”“补肾精”的治疗原则应贯穿于DPN的全程治疗中,为临床防治本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精神障碍,以与现实不相称的、广泛和持续性的担忧、紧张不安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为主要特征,常伴有心悸、胸闷、气短、出汗、紧张性震颤、口干及颜面潮红或苍白等躯体症状。中医认为五脏神在调节机体精神情志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魄属于五脏神的理论范畴,魄的生理功能包括调节个体的精神情志、感觉运动以及内脏功能等。魄的功能正常依赖于肾精充足、肺气充沛、气机畅通。魄的功能失常可导致焦虑症精神症状以及躯体症状的出现。魄功能失调所导致的焦虑症,主要病机包括因肺气郁滞而导致的魄不畅以及因肾精亏虚、肺气不足而导致的魄不宁。可由肺肾入手调节魄的功能,从宣肺畅魄、益肾强魄、补肺涵魄等方面对焦虑症进行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5.
李赟主任从事妇科临床多年,认为肾精不足、脾肾虚弱、肝气郁结、脾虚湿阻皆可致闭经,但继发性闭经的主要病机为肾气不足,肾虚不能化生精血,以致血海空虚,不能按时满溢。临床上李师常治以补肾填精,益气养血之法,以其自拟方“补肾八珍汤”为基础方,随症加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整体观念是中医的指导思想,认识肾脾及其相互关系也应从此出发。肾脾不单单是两个脏,它们各自都存在于一个复杂的系统即“肾藏象”和“脾藏象”中,肾脾分别是这两个系统的核心,两者关系包括经脉相通、肾阳温煦脾阳、谷气充养阳气、共主水液代谢、共司气血化生5个方面。了解肾脾的生理、病理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创新专家意见法研究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证治规律。方法:采用德尔菲(Delphi)法对全国60位专家进行两轮问卷调查,利用SPSS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结果:初步揭示了早期DN病变部位为脾,络,肾;早期DN辨证分型为肾气虚,脾肾(气)阳虚,肾阴亏虚,气虚血瘀,肾阳虚损,脾肾气阴两虚,气阴两虚;早期DN治疗原则为补肾固精,益气养阴活血,温肾健脾,补肾健脾活血,补肾益气通络,活血化瘀,益气养阴,益气活血,补肾健脾。结论:调查问卷数据显示,专家的积极性较高,意见可信度高,协调性好,早期糖尿病肾病证治规律基本得到专家认可。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进行中医理论及现代医学的研究认识比较,指出治疗DN应标本兼顾、扶正祛邪;肾气阴虚是DN发病的关键,脾为后天之本,健脾益气才能生化有源,治标应从化瘀降浊入手;因此,健脾补肾化瘀降浊法在临床治疗DN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张永臣针刺为主辨治脑鸣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臣教授认为脑鸣病位在脑,以肾精亏虚、髓海不足为本,临床可分为肾精亏虚、气血亏虚、肝郁化火、痰蒙清窍四种证型,其中虚证以填精益髓、补益气血为治则,实证以疏肝理气、健脾化痰为治则,治疗以针刺基本方配合脐疗、拔罐、耳穴等多种外治方法,并根据不同证型随症加减,疗效显著。列举验案1则以说明疗效。  相似文献   

20.
何立群教授认为肾小管损伤属虚劳病范畴,其本在肾,与脾胃密切相关,其标在肺、膀胱,总体属于正虚邪凑范畴。何立群教授认为肾脏阳虚是肾病的根本,肾之阳气乃一身阳气之根本,秉承先天之精华,且极易亏虚,治疗上当以扶助脾肾阳气为根本大法,同时对于不同症情"随证治之"。脾肾阳虚是肾小管损伤患者主要证型,治疗上当以调补脾肾阳气为根本大法,同时兼顾收敛固涩精微,收敛外泄之阳气,对于本虚标识患者或者虚实夹杂患者,补益不忘祛邪,祛邪不忘扶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