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在胰腺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胰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的患者40例设为对照组,行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的58例患者为观察组,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PPPD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短于PD组,胃排空延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PD组(P0.05),但是2组患者术中输血、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总数和5、6组淋巴结数、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1年生存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PPPD与PD疗效相似,不影响手术根治性,但PPPD保留了胃的贮存和消化功能,能提高患者远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30例成年尸体标本幽门、十二指肠上部的血供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幽门、十二指肠上部的血供主要来自于幽门十二指肠干100%(30例)、十二指肠胰干79%(24例)、十二指肠上动脉、胃右动脉幽门支及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的分支。结论:在PPPD术中,注意保护上述动脉及其分支,是防止PPPD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了解胰头及十二指肠的血管走行,为在DPPHR术中如何保护十二指肠的血供及是否行Kocher操作提供更多的形态学资料。 方法 随机选取40具尸体,充分解剖暴露肠系膜上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及胰十二指肠前后动脉弓,对供应十二指肠的动脉及伴行的静脉行径进行仔细观察和记录。 结果 在97.5%的标本中(n=39), 胰十二指肠后动脉弓及伴行的静脉均位于胰后筋膜内;在90%的标本中(n=36), 胰十二指肠下前动脉及伴行的静脉走行于胰十二指肠沟内,易于保留;在个别标本中(10%, n=4), 没有完整的胰十二指肠前动脉弓;其中1例标本(2.5%,n=1),没有完整的胰十二指肠后动脉弓,但供应十二指肠的动脉及其伴行静脉仍位于胰后筋膜内。 结论 DPPHR手术的关键在于保留胰十二指肠后动脉弓,同时尽可能地保留部分胰十二指肠前动脉弓,而Kocher操作有利于保护胰十二指肠后动脉弓;在个别标本中,没有完整的胰十二指肠前动脉弓,此时施行DPPHR可能伤及十二指肠血供,导致手术失败。 相似文献
5.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胃电图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手术前后体表胃电图的研究,探讨手术对病人胃电及排空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术前60%存在胃律紊乱及胃排空障碍,80%此类病人术后出现胃电及胃排空异常。上述结果提示:对拟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术前胃电图检查表现胃节律紊乱及胃排空障碍者,术中应考虑胃及空肠造瘘。 相似文献
6.
张昕宁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22,42(2):506-511
胰瘘是指胰腺导管系统和另一个上皮表面之间形成的富含胰腺来源酶液体的异常通道.术后胰瘘(postoperative pancreatic fistulas,POPF)会加重患者个人以及社会的卫生经济学负担,可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精准预测POPF的风险可以优化个体治疗方案,如术后放置引流管、使用生长抑素类似物等...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胰头及壶腹部周围肿瘤行胰十二肠长切除的术前评价,围手术期处理,术中确诊,手术方式的选择,手术技巧改进,并发证防止。方法总结我院自2004年开始实施的1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病例。结果本组病例死亡一例(1/16),总死亡率6.25%,上消化道出血一例(6.25%),胰瘘一例(6.2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普外科的高难手术之一,术前充分准备,选择适合术式,精心操作,术后严密观察是预防和减少病发症、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阶段性营养支持治疗护理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从我院实施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患者中选取56例进行研究分析,并按照患者护理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采用护理干预措施护理)和对照组(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措施护理),均28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营养状况,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营养状况均显著优于护理前的,且治疗组患者护理后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P<0.05;治疗组患者住院时间为(23.51±11.02)d,肠蠕动时间为(32.41±6.58)d,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7.86%同对照组患者的(26.38±10.02)d、(55.63±8.64)d和53.57%相比,P<0.05。结论护理干预措施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阶段性营养支持治疗具有良好作用,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国人十二指肠返(升)动脉的起源、分支、分布规律,为胃、胰、十二指肠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动脉乳胶灌注的尸体标本在直视和手术显微镜下行解剖学观察和测量。结果:十二指肠返(升)动脉恒定出现。主要呈二支型(58%)。多数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动脉末端或胃网膜右动脉、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近端。根据其分支、分布情况,有3类:幽门十二指肠支(87%)、十二指肠胰支(79%)及单独起源的幽门下动脉(50%)。结论:十二指肠返(升)动脉是幽门及十二指肠上部血供重要来源,建议在PPPD术中尽量保护胃十二指肠动脉主干、胃网膜右动脉及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起始部,以保障被保留的幽门及十二指肠残端的血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在胰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将我院自2010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52例胰腺癌患者,按照术后营养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6例,两组基础护理方法相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8d时的胃肠功能情况、营养学指标变化、住院费用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8 d的胃肠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营养支持8d时的血浆白蛋白、血浆前白蛋白和血红蛋白相比较,观察组略优于对照组。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符合生理状态,能显著缩短住院时间,减少营养支持费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组共6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并发腹腔感染13例、胰漏9例、腹腔出血4例、胆漏4例、胃排空障碍2例、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2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胸腔积液1例,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41.5%(27/65)。患者PD术后1个月内死亡5例,病死率7.7%(5/6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胰腺质软和胰管直径<3 mm(P<0.05);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术中出血≥400 ml和胰腺质软;胰漏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手术时间>360 min、胰腺质软和胰管直径<3 mm(P<0.05)。结论 老年并非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禁忌,胰腺质软和胰管直径<3 mm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两种捆绑式吻合术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患者疗效及术后胰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40例P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BPG组(行捆绑式胰胃吻合手术)74例和BPJ组(行捆绑式胰肠吻合手术)66例。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吻合时间、住院时间),评估术前、术后10 d胰腺功能(血清淀粉酶、脂肪酶、糖化血红蛋白)、胃功能(胃泌素、胃动素),记录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BPG组吻合时间短于BPJ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 d,2组患者血清淀粉酶、脂肪酶、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 d,2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胰瘘、胃排空障碍、术后出血、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PG与BPJ均可应用于PD患者,但BPG术式吻合时间更短,操作难度更小。 相似文献
15.
针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主要出现的腹胀、腹痛等问题,运用中医推拿手法理论,以机械手臂为工具,制定合理的康复治疗方案。将中医9种推拿手法分解到三维平面上进行运动学分析,建立自由度矩阵,通过计算每个舵机的转速和转动时间来控制六自由度机械手臂的动作,实现推拿动作的模拟,使用推、按等手法对脾俞、胃俞、大肠俞等穴位进行治疗。经测试,机械手臂所模拟的推拿动作施力方向和施力频率较为准确,符合预期要求,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常见并发症的康复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 保留幽门式胰十二指肠切除术,Traverso 和 Longmire 首先在1978年提出,现已为国内学者所采用。其手术要点是,游离十二指肠及胰头部,显露肝总动脉、胃右动脉及胃十二指肠动脉,在肝动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径路快速安全暴露门静脉(PV)和肠系膜上静脉(SMV)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0月至2013年10月80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胰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PV/SMV暴露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多径路快速安全暴露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暴露法,对比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成功率为90.0%(36/40),显著高于对照组72.5%(29/40),观察组手术时间(360.6±58.7)min和术中出血量(600.4±36.8)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14.2±81.3)min和(788.8±57.9)mL,观察组3年死亡率65.0%(26/40),显著低于对照组86.1%(31/3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径路快速安全暴露PV/SMV应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可提高手术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不良反应,提高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aparoscopic pancreatoduodenectomy,LPD)中探查、显露、分离肠系膜上血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0例已固定成人尸体腹部标本,2例新鲜成人尸体。全组男7例,女5例。进行解剖观测,并行模拟腹腔镜操作。结果:⑴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c vein,SMV)的十二指肠水平部段长(3.80±0.72)cm、胰头钩突部段长(1.76±0.25)cm、胰颈后段长(3.81±0.64)cm、胰颈上段长(4.73±1.31)cm,其中胰头钩突部段属支最多;⑵胃网膜右静脉汇入SMV有6种类型;⑶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距腹腔干下方(1.12±0.15)cm起自腹主动脉前壁,主干长(3.97±0.54)cm,外径(0.69±0.03)cm,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和第1空肠动脉起源SMA的有5种类型。结论:(1)SMV的胰头钩突部段最短,属支最多,显露分离最难;(2)LPD中以胃网膜右静脉为标志来探查、显露SMV较好;(3)对肠系膜上动、静脉的显露分离应采用不同的主操作孔来进行;(4)充分利用腹腔镜的放大作用和超声刀的精确切割特性是可以探查、显露和分离好肠系膜上血管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与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D)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18年8月收治的21例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与20例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D)患者围手术期相关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手术过程、术后恢复及其他相关围手术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D组与OPD组重症监护时间[(9.32±2.11)d vs(7.34±3.51)d 相似文献
20.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颜强 《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1,7(4):275-276
目的研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营养支持的疗效及肠内营养的优缺点.方法将28例拟行胰十二指肠切除的病人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teralnutritionEN)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PN)两组,每组14例.每例病人于术后2~3天开始给予营养支持,均为10天.结果两组病人的营养状况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有较显著性意义(p<0.01),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EN与PN均能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对血糖的影响无明显差异;胃肠功能的早期恢复EN早于PN,无并发症和副作用,并且费用较低,住院时间缩短.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营养的疗效明显,而EN具有早期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并安全、有效、简便、易护理、费用低并可减少住院日等优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