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杨靖  夏阳 《广西医学》2012,34(10):1360-1361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P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计算其脉压,根据脉压大小分为3组:A组38例,脉压<50 mmHg;B组42例,脉压50~70 mmHg;C组40例,脉压>70 mmHg.用多普勒超声检测3组患者IMT和IMT/内径比值,分析脉压与IMT的相关性.结果 (1)A组高血压患者IMT、IMT/内径比率分别为(0.82±0.18)mm、(12.36±2.00)%,B组分别为(0.96±0.23)mm、(13.84±2.20)%,C组分别为(1.09±0.25)mm、(15.39±2.90)%,IMT和IMT/内径比值均C组>B组>A组(P<0.01).(2)脉压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关系(r=0.624,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密切相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随脉压增大而增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微量蛋白尿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4月6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管病变程度分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16例、单支病变组16例、双支病变组14、三支及多支病变组14例,检查患者双侧颈动脉中层厚度及斑块情况,同时测定微量白蛋白尿,分析冠心病病变程度和颈动脉硬化及微量白蛋白尿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与冠状动脉正常组相比,冠状动脉病变组的颈动脉内膜明显增厚,而且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发生率以及微量蛋白尿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微量白蛋白尿水平与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具有相关性,且通过测定颈动脉中层厚度及微量蛋白尿含量可预测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年龄及高血压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ekness,IMT)的相关性.方法 将112例高血压病患者按血压水平及年龄分组,检测IMT及斑块,分析血压水平及年龄与IMT的关系.结果 IMT随血压的升高及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10,P<0.01;F=...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不同肥胖度下高血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年3~10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肥胖和/或高血压青年患者120例,按体质量指数(BMI)分为Ⅰ组25例、Ⅱ组41例、Ⅲ组44例、Ⅳ组10例,其中1级高血压44例、2级高血压52例、3级高血压24例.比较不同高血压水平及肥胖度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和IMT,经Spearman秩检验分析肥胖前状态(BMI<30.0 kg/m2)及肥胖(BMI≥30.0 kg/m2)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与IMT的相关性.结果 斑块检出率、IMT均随着高血压及肥胖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且各组间斑块检出率、IMT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当BMI<30.0 kg/m2时,SBP与IMT呈显著正相关(r=0.886,P=0.000),而DBP与IMT无相关性(r=0.319,P=0.086);当BMI≥30.0 kg/m2时,SBP和DBP与IMT均呈显著正相关(r=0.767,P=0.000;r=0.394,P=0.001).结论 高血压和肥胖均可导致IMT增加,肥胖前状态患者SBP与IMT及肥胖患者SBP和DBP与IMT均呈显著正相关,IMT可为预测青年肥胖及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测定2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HT组)、230例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HT+DM组)和250名健康体检者(NC组)的动态血压、血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及体重指数(BMI),并运用高分辨率B型超声仪检测受试者的颈动脉IMT。结果3组BMI、血压(包括SBP、DBP)、血脂(包括TG、IC、HDL)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T组FBG、FINS、IMT均显著高于NC组(P〈0.05或001),而IAI显著低于NC组(P〈001);HT+DM组FBG、FINS、IMT均显著高于HT组及NC组(P〈0.05或0.01),而IAI显著低于HT组及NC组(P〈0.05或0.01)。IMT与BMI、FBG呈显著正相关,与IAI呈显著负相关(均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高于正常人,而且与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清瘦素(Lep)水平及其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老年高血压病患者166例,设为高血压组;另于同期选取老年健康志愿者60例,设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受试者的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等一般指标、血脂生化及血清Lep,超声检测IMT.结果 两组BMI、WHR及血脂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高血压组血清Lep及IMT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经超声检测,动脉粥样硬化(AS)组血清Lep水平高于非AS组水平(P<0.05).偏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IMT与患者年龄、WHR、Lep呈正相关(均P< 0.01).结论 Lep可能参与了AS的发生发展过程,为阐明及干预高血压病患者AS的发生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微量白蛋白尿(Microalbuminuria,MAU)与颈动脉内膜厚度的相关性。方法对14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MAU组42例和非白蛋白尿(NAU)组104例,并以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比较各组血压、IMT、MAU、TG、LDL-c,并对高血压患者进行MAU与其他指标的Pearson相关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MAU组血压、IMT、TG、LDL-c和MAU高于NAU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NAU组TG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患者IMT、SPB和TG与MAU具有相关性(r=0.486,03115,0.339,P<0.05);对Pearson有意义指标进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仅IMT为MAU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MAU和IMT密切相关,可作为高血压的诊断和预后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2):13-17
目的 探讨尿微量白蛋白/肌酐(UACR)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1年8~12月期间,接受中国2 型糖尿病患者肿瘤发生风险的流行病学研究的年龄≥40 周岁的居民9471 例,测量腰臀比、BMI、血压、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UACR、CIMT值。根据CIMT 分为两组:CIMT 正常组和CIMT 增厚组,比较两组UACR 是否有差异;将CIMT增厚人群根据UACR 分为三个亚组:CIMT 增厚A 组、CIMT 增厚B 组、CIMT 增厚C 组,比较三组CIMT 是否存在差异;分析UACR 与CIMT 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①CIMT 增厚组UACR值及尿蛋白异常的发病率较CIMT 正常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CIMT 增厚人群三组中随着UACR 增高CIMT 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IMT 增厚A 组相比B 组CIMT 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IMT 增厚A组B 组比较,C 组CIMT 无明显增厚(P>0.05);③Pearson 相关分析显示UACR 与CIMT 呈正相关(P<0.05);④多元逐步回归显示UACR 与CIMT 无相关性(β=0.013,P=0.898)。结论①CIMT 增厚人群较CIMT 正常人群,UACR 水平及UACR患病率增高;②UACR 与CIMT 有相关性,UACR 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伴发因素之一,但并不是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老年高血压病血压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选择老年高血压病患者80例和老年健康查体者75例,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两组IMT。结果 老年高血压病组随血压增高,IMT逐渐增厚,56例患者有颈动脉斑块形成.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超声检测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情况,可以判断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监测高血压病的进展、预后,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监测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C)等的关系。方法测定80例(IMT增厚组)及77例(IMT正常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空腹静脉血Hcy、Cys-C、肌酐、尿酸等水平。结果 IMT增厚组Hcy为(24.0±8.3)μmol/L、Cys-C(2.4±0.7)pg/ml、肌酐(104.0±31.1)μmol/L、尿酸(356.8±110.8)μmol/L;均显著高于IMT正常对照组。血清Hcy水平与肌酐、尿素氮、尿酸呈显著的正相关;Hcy、Cys-C是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增厚的危险因素。结论联合检测血清Hcy、Cys-C水平有助于评价老年高血压患者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分辨彩色多普勒测量不同水平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放免法测定UAER。结果微量白蛋白尿组颈动脉IMT较单纯糖尿病组、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厚[(0.89±0.21)mm、(0.74±0.16)mm、(0.62±0.06)mm,P<0.01],单纯糖尿病组颈动脉IMT较正常对照组稍增厚P<0.05。糖尿病患者UAER与颈动脉IMT成显著正相关(r=3.21、P<0.01)。结论尿微量白蛋白增高的糖尿病患者存在动脉粥样硬化,UAER可作为糖尿病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筛查和评估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形成情况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与30例正常对照组IMT和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全部受试者血浆Hcy水平。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IMT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厚;线性相关分析显示:原发性高血压组IMT与血浆Hcy水平呈正相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IMT明显增厚且与血浆Hcy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坎地沙坦是否能够改善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重塑. 方法对60例经过常规检查符合入选标准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给予以坎地沙坦为基础的联合小剂量氢氯噻嗪的降压治疗24周,于试验前、试验结束后超声检测其颈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和内径.结果 坎地沙坦治疗24周后,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减小,内径增大,P值均<0.001.结论 高血压患者应用以坎地沙坦为基础的降压治疗可改善动脉重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及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uria,MA)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病情程度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发生在多个区域中,动脉狭窄≥50%,已施行血运重建操作的患者149例为试验组;同时选择4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50%的患者作为对照,分别测定IMT和MA。结果 CIMT≥1.38 mm时,对≥3个区域动脉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0%和82.6%。MA≥6.85 mg/dl时,对≥2个区域动脉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4.9%和83.3%。试验组发生心血管事件104例。CIMT第1、2、3、4四分位数Kaplan-Meier两年无心血管事件存活率分别为93.9%、95.7%、73.9%和59.6%;MA第1、2、3、4四分位数Kaplan-Meier两年无心血管事件存活率分别为95.7%、89.6%、72.3%和66.0%。独立的心血管不良事件预测因子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中为:CIMT≥1.38 mm,RR=1.83;CI=1.049~3.196(P<0.001),MA≥6.85 mg/dl,RR=0.99;CI=0.576~1.703(P<0.001)。把CIMT引入模型分层显著提高了心血管事件危险的预测(_chi2=7.098,P<0.01),把MA引入模型分层对心血管事件危险预测影响不显著(_chi2=0.002,P<0.01)。结论经过血运重建操作的患者,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对未来心血管危险分层有重要且独立的贡献,CIMT≥1.38 mm与1.8倍有害心血管事件有关,而尿MA≥6.85 mg/dl与近1倍有害心血管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测定高血压病患者与健康正常人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浓度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05例高血压病患者,其中男性55例,女性50例,平均年龄57.8±5.2岁,同时选择65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36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56.4±5.1岁,用免疫浊度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浓度,应用B型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斑块,然后分析C反应蛋白浓度变化与高血压病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的关系,C反应蛋白浓度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病组CRP浓度、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随着颈动脉内中膜增厚,C反应蛋白亦增高,各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增高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关系密切;C反应蛋白浓度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高血压级别越高,IMT及CRP浓度越大,不同级别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C反应蛋白如同TC、TG、IMT一样与高血压患者中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关,C反应蛋白浓度随着高血压级别增大有增高的趋势,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降低C反应蛋白浓度,抑制炎症反应可能阻止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219例,根据尿白蛋白/肌酐比率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A组),微量白蛋白尿组(B组),大量白蛋白尿组(C组)。比较三组之间颈动脉内膜厚度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面积及发生率。应用统计学分析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与糖尿病患者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血压(blood pressure, BP)、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nglobin, HbAlc)、尿白蛋白(urinary albumin, Alb)、肌肝(creatinine, Cr)、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 TG)、高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protein cholesterol, LDL-C)间的关系。结果C组IMT高于B组(P<0.05),而B组高于A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组颈 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79.4%)高于B组(65.67%),B组颈动脉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65.67% )高于A组 (44.24%),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差弃无统计学意义(P>0.05)。IMT与年龄、糖尿病病程、BP、尿白蛋白/肌酐、TC、TG正相关,与BMI负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微量白蛋白尿时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大血管并发症的可能性增加。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血压分级、Alb、TC、TG是影 响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脂联素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血压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新发高血压患者80例(1级27例,2级28例,3级2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30例,测定其血清脂联素水平及相关生化指标,应用超声诊断仪测量颈动脉IMT。应用SPSS 11.5软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着血压的升高,对照组、1级高血压组、2级高血压组及3级高血压组血清脂联素水平逐渐降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颈动脉IMT逐渐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脂联素水平与收缩压、舒张压、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高敏C反应蛋白、颈动脉IMT均呈负相关(r=-0.670、-0.561、-0.302、-0.460、-0.539,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颈动脉IMT是脂联素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血清脂联素水平随血压升高而降低,颈动脉IMT与脂联素关系密切,二者均可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强化降脂治疗对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方法 98例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均给予常规降压治疗,并随机分为常规降脂治疗组(A组,n=48,予辛伐他汀20 mg/d)和强化降脂治疗组(B组,n=50,予辛伐他汀40 mg/d),治疗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压、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结果 B组治疗12周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血TC、TG、LDL及hs-CRP下降较A组更显著(P〈0.005), CIMT降低较A组更显著(P〈0.01),颈动脉斑块2、3级显著减少(P〈0.01).结论 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强化降脂治疗可显著降低CIMT,并可明显消退颈动脉斑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合并颈动脉增厚患者中血浆脂联素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无颈动脉增厚患者66例,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增厚患者37例,健康对照者35名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受试者血浆脂联素水平、身高、体重等,比较脂联素水平的改变,以及与其它因素的相关性。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脂联素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糖尿病合并颈动脉增厚者血浆脂联素又明显低于糖尿病无颈动脉增厚者(P<0.01)。在糖尿病患者中,血浆脂联素与收缩压呈负相关(P<0.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脂联素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增厚者血浆脂联素水平更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粥样斑块特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痛)的关系。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3例分为单纯高血压痛组(A组,20例)、合并冠心痛心肌缺血组(B组,38例)及合并冠心痛,心肌梗死组(C组,15例)。各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IMT井观察粥样斑块特征,计算斑块积分及斑块检出率,并进行比较。结果(1)IMT、斑块积分,C组明显高于A组和B组并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B组高于A组,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2)斑块检出率B、C组均高于A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3)C组软斑和渍疡斑检出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的IMT及斑块特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超声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IMT及斑块特征,既可以判断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并与临床表现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