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分析总结患者临床资料,探索片形吸虫病发病机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特点和预防控制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至2019年20例片形吸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来自云南省5个地(州)市,男8例,女12例,以散发为主,有家庭聚集性感染病例,以青年农民为主(11/20,55%);发病前2~12周均有生食蔬菜史;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发热、乏力、腹部压痛、肝区叩痛、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肝功能异常等;粪便检出片形吸虫卵7例(35%);血清片形吸虫抗体ELISA检查阳性率为100%;腹部B超检查示肝脏实质不均质回声影,腹部CT/MRI检查示肝脏感染病灶;外院误诊19例(95%);院内7例(35%)确诊,13例(65%)临床诊断;给予三氯苯哒唑治疗,临床治疗有效率达100%.结论 片形吸虫病发病率低,医务人员对疾病认识不足,易致漏诊、误诊、误治,三氯苯哒唑治疗效果肯定,加强预防措施可阻断疾病流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研究囊尾蚴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加强临床工作者对囊尾蚴病的认识,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5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8例以头痛为主要症状并确诊为囊尾蚴病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诊断、治疗与转归等。结果:8例囊虫病患者中,男5例、女3例,年龄23~54岁,平均年龄40岁;汉族7例,侗族1例;3例有喜食生肉、涮火锅等爱好,其余5例无明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方面,7例为脑囊尾蚴病,1例为混合型囊尾蚴病(脑型合并皮下及肌肉型);5例以头痛伴或不伴恶心、呕吐为首发症状,2例以头痛伴癫痫为首发症状,1例以头痛伴上肢不利为首发症状。3例患者白细胞轻度升高,2例轻度贫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在正常范围内。5例患者行脑脊液检查,3例蛋白含量升高,2例细胞数轻至中度升高,且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7例患者行血清囊尾蚴特异性抗体检测,有4例阳性。5例患者行头颅CT,仅1例影像学初步诊断时考虑脑囊虫病可能;8例患者均行头颅MRI,有4例影像学初步诊断时考虑寄生虫或囊虫病可能。3例患者予以吡喹酮,1例予以口服吡喹酮及槟榔南瓜子,2例予以阿苯达唑抗虫治疗,2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并予以吡喹酮抗虫治疗。结论:非流行区医务工作者对于无法用常见病解释的头痛、癫痫患者应警惕囊尾蚴病可能。  相似文献   

3.
藤茶提取物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藤茶提取物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 制备藤茶提取物,将80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吡喹酮组和吡喹酮+藤茶提取物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每只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诱导肝纤维化模型.吡喹酮组和吡喹酮+藤茶提取物组于小鼠感染尾蚴8周后灌胃相应的药物.实验结束后取小鼠肝脏称重,计算肝脏指数;观察小鼠肝脏形态;另取固定部位肝组织做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血吸虫感染8周后,吡喹酮治疗组小鼠肝脏指数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吡喹酮+藤茶提取物组小鼠肝脏指数较模型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吡喹酮及吡喹酮+藤茶提取物组小鼠干预后肝纤维化分级及评分均较模型组降低,吡喹酮+藤茶提取物组又较吡喹酮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藤茶提取物可改善血吸虫病肝脏形态及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结构,减轻肝纤维化程度,降低血吸虫肝纤维化小鼠病理评分,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综合分析4例肝内占位病人的临床资料,得出相关华支睾吸虫病肝内占位病变临床特征,减少误诊。方法回顾分析2012-2014年某院收治的4例肝内占位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行多项实验室检查,明确为华支睾吸虫感染,积极给予病人吡喹酮驱虫治疗、手术治疗,病情均已得到较好转归。结论收治肝脏占位病人时需警惕华支睾吸虫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脑血吸虫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脑血吸虫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病例均为慢性血吸虫病,lO例病原学确诊后行内科治疗,6例因为误诊为"脑肿瘤"行手术治疗,治疗后均恢复良好.结论:脑血吸虫病的临床诊断,必须结合病史、起病症状、影像学以及病原学检查等,方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吡喹酮对脑血吸虫病有肯定疗效.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7):130-132+136
目的评价定量CT技术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定量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3月~2018年6月于本院接受腹部CT检查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肝组织活检结果将患者分为轻度脂肪改变组(11例)、中度脂肪改变组(11例)和重度脂肪改变组(10例),另纳入20例无肝脂肪变性或脂肪变性相关临床表现者作为对照组,均于肝穿刺活检前1 d行肝脏CT平扫,测量肝脏、脾脏CT值,经测量及数据处理后,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用CT阈值和肝内血管相对密度及肝/脾CT值比值对CT对肝细胞脂肪变性的诊断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52例患者CT平扫诊断,不同程度脂肪肝组CT值和肝/脾CT值比值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CT值阈值、血管相对密度值分级及肝/脾CT值比值标准,定量诊断正确率分别为76.9%、94.2%和98.1%。结论定量CT技术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定量诊断中呈现出良好的准确性和优势,可用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和治疗评估,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CT在诊断上腹部脏器钝性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近年来50例上腹部脏器钝器伤的CT影像学资料,并对影像学表现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50例上腹部脏器损伤患者中共发现损伤病灶56个,其中低密度影16例,混杂密度影22例,等密度影16例,高密度影2例。50例患者中脾脏损伤为32例(64.0%),肝脏损伤8例(16.0%),肾脏损伤6例(12.0%),消化道破裂2例(4.0%),肠系膜损伤1例(2.0%);肝肾复合伤1例(2.0%)。单个脏器损伤患者49例,47例行手术治疗,1例复合伤患者行手术治疗,其术前CT诊断与手术符合率均为100%。结论 CT对于诊断上腹部脏器钝性伤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并脓毒性肺栓塞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收治的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并脓毒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纳入8例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并脓毒性肺栓塞患者。所有患者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5例,无胸痛、无咯血,腹部压痛2例,眼内炎1例,2型糖尿患者7例。生化检测指标中,降钙素原升高最为明显。8例患者微生物培养均为肺炎克雷伯菌。胸部CT表现为外周结节影(或伴空洞)、外周楔形浸润影、滋养血管征、胸腔积液和片状浸润影。住院期间1例患者最终恶化为急性呼吸衰竭,并死于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或)脓毒性休克;1例自动出院;6例好转治愈。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并脓毒性肺栓塞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误诊率高;胸部CT影像主要特点为外周结节影(或伴空洞)、外周楔形浸润影及滋养血管征。密切结合临床及原发疾病(肝脓肿)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针对以癫痫为主要表现的小儿脑囊虫病,探讨其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1例患儿的流行病学情况,临床表现,相关辅助检查和治疗,结果:随访1-1.5a,癫痫均停止发作,近期疗效全愈9例,显著好转2例,结论:流行病学,头颅CT,病原免疫学检查是主要的诊断依据。吡喹酮为有效,安全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0.
斯氏狸殖吸虫病5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源性斯氏狸殖吸虫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及误诊原因。方法:分析53例斯氏狸殖吸虫病的临床资料。结果:53例患者中,城镇居民占54.7%,儿童占83%,主要因生食或半生食溪蟹和饮生溪水而感染。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胸肺型和脑型为主,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者占62.3%,痰、粪检查均未发现虫卵,皮下包块活检后病理检查主要表现为嗜酸性肉芽肿和隧道样改变,误诊率达41.5%。吡喹酮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结论:斯氏狸殖吸虫病流行呈"城镇"化态势,临床医生应提高对斯氏狸殖吸虫病的认识,加强流行病学资料的收集,以降低斯氏狸殖吸虫病的误诊率。吡喹酮疗效较好,可作为斯氏狸殖吸虫病治疗首选药物,而预防本病的关键措施是加强健康教育工作,不生食或半生食溪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单发性肝脏转移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经手术或随访证实的单发性肝脏转移瘤CT特征,包括肿瘤密度、边界、钙化及强化特点。结果:肝脏单发转移瘤平扫多为低密度,边界模糊不清,可以有钙化;增强后动脉期多无强化,门脉期病灶边缘轻中度不均匀强化,少数肿瘤可明显强化,平衡期强化程度减轻;门静脉癌栓罕见。结论:肝脏单发转移瘤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病史很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类鼻疽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收治的1例慢性类鼻疽病例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诊治经过。结果 患者有明确的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流行区工作及生活史。主要临床表现为长期反复发热,胸腹部CT可见双肺、肝脏、脾脏多发结节形成。通过积极脾病理组织培养及二代高通量测序尽早确诊了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给予敏感药物治疗2周后好转出院。此后电话随访六月, 未再出现相关不适症状。结论 类鼻疽病为地区流行病,临床表现以急性感染为主,血液及肺为最常见感染部位。也有少数呈慢性感染且不易与结核、真菌、组织荚膜胞浆菌感染相鉴别。临床中若遇到长期反复发热伴有肝、脾多发结节的病人则应考虑该病的可能,以免误诊。  相似文献   

1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病理与CT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病理变化、临床特征与肝脏CT影像学改变的关系.方法 对45例患者的肝组织标本按脂肪变、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分级、分期,并研究其与腰围、臀围、腰臀比、体质量指数、血清生化指标的关系,其中16例行肝脏CT,分别测定肝脏及脾脏不同断面的平均cT值,并对肝组织脂肪变程度进行分析.结果 45例患者按肝组织脂肪变分级:12例为F0(设为对照组),19例为F1,13例为F2,1例为F3;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9例为G0,14例为G1,17例为G2,5例为G3;肝组织纤维化分级:11例为S0,9例为S1,16例为S2,5例为S3.肝组织脂肪变程度与腰围(r=0.357,P=0.028)、腰臀比(r=0.463,P=0.001 6)、总胆固醇(TC)(r=0.484,P=0.004)呈显著正相关.其中16例病例行肝脏CT检查,肝组织脂肪变与肝脏CT值呈显著负相关(r=-0.592,P=0.016),F0、F1、F2各组之间肝脾比值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随着腰围、腰臀比、TC的增高,NAFLD患者肝组织脂肪变程度逐渐加重;转氨酶高低并不与肝组织脂肪变程度相平行;随着肝细胞脂肪变程度的加重,肝脏CT值逐渐减低,但肝脾比值不能准确反映脂肪肝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35例入院前误诊或漏诊、入院后确诊肝吸虫病病例临床诊治过程进行分析,加深对该病临床特征的认识,从而减少误诊或漏诊,提高治疗水平。方法对2012年1月~2014年12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确诊为肝吸虫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病原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经过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5例患者入院诊断中均未包含肝吸虫病,漏诊及误诊率高达100%。1例患者确诊后转院治疗。16例患者因肝胆胰脾彩色多普勒超声(以下简称彩超)、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RCP)等影像学报告考虑合并胆管系统疾病:7例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术,其中1例因行ERCP+ENBD后出现黄疸,再次行ERCP拖拽出虫体,黄疸消退后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术;9例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或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其中2例行择期胆囊切除术。术后均予以吡喹酮驱虫治疗,待引流液中无虫体或虫卵查出,造影示胆管通畅后拔除引流管,继续观察3天。18例症状较轻者确诊后单纯予以吡喹酮治疗。34例同时选择性予以保肝、抗感染的综合治疗,效果良好均痊愈出院。结论肝吸虫病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一次粪便虫卵检出率低且漏检率高,结合流行病学史、嗜酸性粒细胞、肝吸虫抗体、肝胆胰脾彩超、MRCP等影像学结果综合分析可减少对该病的误诊和漏诊。肝吸虫病合并胆管疾病、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后胆总管探查留置T管引流或ERCP中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切开术及鼻胆管引流术是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张彤  秦锡虎  黄伯华  朱峰  吴宝强 《河北医学》2007,13(9):1080-1082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诊断和和外科治疗结果,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6月到2005年12月18例ICC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块,消瘦,黄疸及伴有肝内胆管结石.本组TSGF,CA19-9,CA242阳性率分别为83.3%(15/18),66.6%(12/18),50%(9/18).CT早期强化16.7%(3/18),延迟强化72.2%(13/18),病灶轮廓呈特有方形或长方形各1例,MRI T1WI低信号T2 WI略高信号14例,T1WI,T2 WI 均为低信号4例.病灶内见"胆汁湖"4例,邻近近端胆管扩张6例.根治性切除11例,1,3年生存率23%和12%.姑息性切除5例,1,3年生存率11%和0%.探查者2例,术后4.5月内死亡.结论:本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综合肿瘤标志物TSGF,CA19-9,CA242的血清学检查和CT,MRI增强扫描特征,有助于提高ICC的术前诊断率.根治性切除可获得良好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李晓驷  王莉  刘军 《安徽医学》2001,22(4):12-14
目的 :对一起疑似学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定性。方法 :从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卫生检验以及精神病理学等多方面对 76名学生同时出现头昏、头痛、呕吐、腹痛、腹泻症状现象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 :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卫生检验结果均不支持集体食物中毒。结论 :多名学生同时出现头昏、头痛、呕吐、腹痛、腹泻症状 ,不是食物中毒所致 ,而是一起“癔症性疑病综合征的群体发作”。  相似文献   

17.
杨荣  许立功  李志 《中外医疗》2014,(14):43-44,46
目的分析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rimary small intestinal lymphoma,PSIL)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PSIL患者的CT和MRI表现,分析肿瘤的位置、形态、密度或信号、强化方式。结果该组28例PSIL病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好发于回肠末端或回盲瓣(占53.6%);CT显示受累肠壁增厚或形成肿块,大多数呈局部或弥漫性环形增厚(占53.6%),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轻中度均匀强化;75.0%的病例伴有肠管周围肠系膜、腹膜后淋巴结肿大。MRI显示病变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轻中度均匀强化。结论 PSIL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在PSIL的诊断与鉴别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446例肺结核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岚 《黑龙江医学》2008,32(12):924-926
目的探讨应用抗结核药物过程中所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根据服抗痨史、临床表现、X线检查、实验室检查及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标准,对2004-01-2005-01间,收治的446例肺结核患者经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出现的48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接受抗结核治疗的446例患者出现的48例药物性肝损害多发生在用药后的1-8周内,且多见于年龄≥60岁的老龄、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酗酒、营养不良等高危人群,及耐药、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结论常规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乙肝病毒感染、酗酒、营养不良、耐药、耐多药肺结核的高危险因素人群,需密切观察肝功能情况,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有助于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抗结核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19.
潮敏  蔡盈  曹永胜  范登信  张殷 《安徽医学》2012,33(3):277-279
目的探讨小儿重复肾畸形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3~2010年53例重复肾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例均行B超、IVP检查,35例另行MRU、VCUG检查,确诊52例,29例为重复肾发育不良伴输尿管扩张;18例为重复肾重度积水,其中4例积水伴感染;4例为重复肾轻度积水;1例为发育型重复肾伴下肾积水,定位诊断肾盂输尿管交界处狭窄;误诊为单一输尿管开口异位1例。47例行重复肾重复输尿管切除术,1例行双输尿管整形膀胱再植术,1例行下肾离断性肾盂输尿管成形术,4例为重复肾轻度积水未行手术治疗。结果 48例术后恢复良好,行双输尿管整形膀胱再植术的病例因患侧重复肾反复感染一年后行重复肾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结论对于重复肾发育不良及重复肾输尿管扩张的诊断,MRU要优于超声和IVP。重复肾积水多由输尿管远端梗阻所致,重复肾发育不良及重复肾重度积水的治疗以重复肾重复输尿管切除术为首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分析我院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HE)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特征及预后情况,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术前诊断水平。方法:收集并分析自1999-2010年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5例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包括CT、MRI表现)。结果:本组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大部分未表现出典型的临床症状,只有7例感腹部不适。实验室检查亦无明显特异性,8例肝功能显示白球比降低,3例轻度贫血,1例谷丙转氨酶升高,所有病例AFP、CEA以及CA19-9均在正常水平;CT及MRI表现特征:大部分病例CT平扫表现为多发性不均匀低密度病灶,增强动态扫描显示动脉期肿瘤周边强化、门脉期周边进一步强化,延时扫描病灶可为环形强化;MRI T1加权像病灶为低信号,病灶中心信号更低。T2加权像病灶表现为稍高信号,病灶中心往往信号更高,增强扫描表现为环形强化,中心无明显强化,延迟期病灶进一步强化。预后情况:15例病人中有10例至今存活,其中包括4例带瘤生存。结论:认识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特征,了解其低度恶性的生物学特性,对于提高该病的认识和术前诊断水平以及积极的外科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