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认为仲景所称之“胸痹心痛”,包含“心痹”与“肺痹”;“心痹”是按脏腑病机而定名,“胸痹”是以躯体分野的证候而定名,前者概念较确切,而后者的含义较混统,应将“心痹”从“胸痹”中分化出来;“心痹”之痹乃言其病机,“心痛”之痛乃言其主症;临床分为气虚痰浊、阳虚气滞血瘀、气结痰瘀痹阻、阳衰瘀阻四证辨证可执简驭繁,并列举了病例。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属于胸痹心痛的范畴,胸痹为本虚标实之证,心、肝、脾、肺、肾虚损是病之本,气滞、血淤、痰浊、阴寒是病之标。而痰浊血淤贯穿于冠心病的始终,痰、瘀共同为病是临床常见病理因素,从痰瘀同治,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马宁 《陕西中医》2011,32(6):646-648
目的:探讨痰浊闭阻型胸痹与常见西医学合并症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第一诊断为胸痹(冠心病)的住院病历,根据痰浊闭阻证辨证标准分为痰浊闭阻证组和非痰浊闭阻证组。结果: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混合型高脂血症OR=3.04、高甘油三酯血症OR=2.41、糖尿病OR=2.22,P均<0.05。结论:西医学合并症混合型高脂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糖尿病与痰浊闭阻型胸痹的产生关系甚为密切,是其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陕西中医》2013,(2):134-136
目的:探讨痰浊闭阻型胸痹的核心辨证依据。方法:随机抽取第一诊断为胸痹(冠心病)的住院病历,根据痰浊闭阻证辨证标准分为痰浊闭阻证组和非痰浊闭阻证组,两组间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痰浊闭阻证组辨证因子(临床证候)中有多项的频率均不同程度高于非痰浊闭阻证组。结论:苔腻、口中异味、纳呆脘胀、恶心欲呕为胸痹痰浊闭阻型最典型的主要证候。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来痰瘀被视为胸痹的重要致病因素,随着毒邪学说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痰瘀毒互结是胸痹心痛的关键病机所在,认为痰瘀毒互结,壅滞气血,损伤心络,络虚毒伏,发为心痛。在治疗方面,既要注重痰瘀毒三者并治,还要分清主次先后进行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6.
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是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增加而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近年来,我国人群SA患病率呈持续增加趋势,已成为多发病、常见病.中医在防治SA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与特色.笔者现结合中医经典理论和多年临床经验,就SA的辨治作一探讨. 1 痰瘀虚是稳定型心绞痛的基本病机 SA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等范畴.《古今医鉴》说:"心痹痛者……素有顽痰死血."清代曹仁伯《继志堂医案》说:"胸痛彻背,是名胸痹,此痛不唯痰浊,且有瘀血交阻膈间."提示SA的发病与"痰"、"瘀"密切相关.SA患者多因饮食失节,脾胃运化转枢功能失调,痰浊内生,循经上逆,注入心中,致痹阻心阳,阻滞心气,心脉瘀滞,心脉不畅,发为胸痹、心痛;或痰浊上逆,损伤心阳,致心脉挛急闭阻,使心痛发作.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属于中医学"胸痹"等病范畴,结合前人心脾相关的理论基础和今人生活习惯的变化,认为本病病机是由于外感内伤等病因,导致脾气亏虚,运化失调,从而使痰饮内生,日久则滞而为瘀,痰瘀痹阻,滞留胸中,发为胸痹。本病的病理因素为痰瘀,表现为本虚标实之证,脾气虚衰为本,痰浊、瘀血为标。临证时应根据"法随证立"的原则,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可以从脾论心,以燥湿健脾、化痰祛瘀为大法。组方以二陈汤合瓜蒌薤白白酒汤化裁,组成了以半夏、陈皮、茯苓、全瓜蒌、薤白、川芎、郁金、三七为主的基础方,临床上取效满意。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血脂异常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胜珠 《国医论坛》2000,15(5):52-54
血脂异常是冠心病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对血脂研究的深入和现代医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广泛应用 ,冠心病血脂异常的中西医结合认识也取得了较大进展。1 痰浊瘀血与血脂异常纵观历代文献 ,从病理因素上看 ,大多认为冠心病血脂异常与中医痰浊瘀血关系密切。冠心病属中医胸痹范畴 ,祖国医学从痰浊瘀血辨治胸痹由来已久。《内经》最早记载了胸痹的临床症状和病机 :“真心痛 ,手足青至节”,“心痹者 ,脉不通。”后世医家对其认识逐步加深 ,至汉代张仲景总结其病机为“阳微阴弦”,认为胸痹的发生是由于肝脾肾虚 (阳微 ) ,有形之痰浊瘀血等…  相似文献   

9.
心血管疾病在中医属于心悸、怔忡、胸痹、真心痛、眩晕、心痛等范畴。近年来,现代医学对痰瘀之间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对痰瘀在心血管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更加明确,并认识到瘀血除了与"有形之痰"结合致病外,更重要的是在于"无形之痰"、"微观之痰"。1中医对痰浊瘀血的认识中医素有"津血同源"、"痰血同源"、"痰瘀同源"之说。痰浊为津液在体内输送和排泄过程中发生障碍,停留在体内而致。瘀血是指体内血液停滞不能正常运行而成。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从痰瘀论治的客观基础与机制探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冠心病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本病多由正气亏虚或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而引起心脉痹阻不畅。现代理论研究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大,人体代谢失调,胸阳不振,津液不能蒸化,血行缓慢迂滞,故而痰浊血瘀致病更为常见。其实,在中医学里,痰瘀交互为患而致胸痹心痛的观点可远溯其源。早在《黄帝内经》已将痰饮列为“胸痹心痛”的病因,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民病饮积,心痛”。至汉代《金匮要略》张仲景不仅把本证的病因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而且治疗上创立了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等化痰通阳宣…  相似文献   

11.
胸痹典型的症状表现为胸痛彻背,背痛彻心,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冠心病,基本病机为心阳痹阻。痰瘀互结证是其最主要证候之一,多由人体正气亏虚,而致痰浊、瘀血留聚而引起。杨关林教授,致力于胸痹心痛痰瘀互结证证候特征的研究与治疗,对胸痹心痛痰瘀互结证的辨证论治从脾胃着手,有独到见解,运用健脾益气,活血祛痰等治法之汤药,同时注重患者精神情志因素以及气候环境因素,防治并用,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古人云:百病多由痰作祟。胸痹心痛的发病多与痰密切相关。本文具体介绍刘玉洁教授从寒痰凝滞,痰浊痹阻,气虚痰阻,气血虚损、痰瘀交阻辨证,从痰论治胸痹心痛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论痰瘀同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有关文献及临床经验,分析认为“痰瘀同病”的形成机理主要为:津液亏虚,生瘀生痰,津运障碍,因痰致瘀,血运失调,因瘀致痰,归纳整理“痰瘀同病”在疼痛,肿块,精神症状,咳逆,妇科症状,舌脉等方面的临床表现特点,指出治疗痰瘀同病,应化痰活血,兼以理气,并根据临证时痰和瘀的偏重缓急进行施治,并附胸痹心痛与癫痫验案两侧。  相似文献   

14.
动脉粥样硬化属中医脉络病,动脉粥样硬化首要因素是血脂过高,脂质代谢失调,导致高脂血症,根据临床症状,可归属于痰瘀。动脉粥样硬化病机为本虚标实,肝脾肾脏虚损、功能失调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根本,痰瘀则是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病理因素,肝脾肾虚损,则生痰、生浊,痰浊日久化瘀,痰瘀伏络则发胸痹心痛。以中医络病学说为基础,研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规律,从痰瘀伏络角度论治动脉粥样硬化开创一种崭新的诊治模式。  相似文献   

15.
从痰瘀互结的角度,探讨胸痹心痛的论治,运用陈民教授自拟复方血脉宁方剂治疗痰瘀互结。  相似文献   

16.
胸痹心痛患者QT离散度与中医证型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耿黎明  杨振伟 《光明中医》2009,24(6):1059-1060
目的:探讨胸痹心痛患者QT离散度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对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具有完整心电图和冠脉造影检查的132例胸痹心痛患者资料分析.结果:心血瘀阻型的QTd、QTcd最大,其次为痰浊闭阻型,心血瘀阻型与其它证型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气滞心胸型、气阴两虚型、心肾阴虚型、心肾阳虚型与痰浊闭阻型、寒凝心脉型对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心血瘀阻型、痰浊内阻证的Qrd、QTcd显著延长,易发生心律失常,是胸痹心痛的高危证型.  相似文献   

17.
心肌肥厚之“痰瘀相关”理论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燕钰 《陕西中医》2004,25(7):619-620
心肌肥厚的局部病变反映了全身性病理改变 ,“窠囊”的形成是心肌肥厚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环节 ,多与痰瘀相关 ,脏腑功能失调 ,阴阳俱损 ,气血涩滞 ,痰瘀内生 ,胶结于心 ,久则发为本病。本文从痰瘀相关学说源流 ,痰瘀相关谈心肌肥厚 ,以“窠囊”一以在心肌肥厚诊治过程中的意义方面探讨本病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8.
胸痹之名称,首见于《内经》。《灵枢本藏》:"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具体详细阐述胸痹病及其病因病机、临床症状、治则治法和方药。并命名为胸痹心痛,而痰浊、瘀血、  相似文献   

19.
痰瘀与原发性高血压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就中医的痰瘀与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关系作了探讨 ,认为痰瘀是导致高血压病的主要病因病机之一。主张治疗高血压应注重从痰瘀入手 ,以期达到不仅治证而且治病的目的。同时强调高血压病的预防也应从痰瘀作起 ,强调从青少年做起 ,以防生痰生瘀 ,防患与未然  相似文献   

20.
毒损心络与缺血性心脏病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郭艳 《中医杂志》2002,43(11):805-807
从毒邪的涵义、来源、特点及与心络的关系进行探讨,提出毒损心络可作为缺血性心脏病的重要病机。认为毒邪易与火热痰瘀胶结,壅滞气血,损伤心络,络虚毒伏,发为心痛。并以中医药现代应用研究及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论证其观点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