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目的 探讨瘢痕疙瘩的发病机理及其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方法 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别处理体外培养正常皮肤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采用^3H-脯氨酸掺入、胃蛋白酶消化法检测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量。结果 10^3U/ml的TNF-α能显著减少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量,且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反应不同,当TNF-α浓度增至10^4U/ml,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量却未进一步减少。结论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对TNF-α下向调节胶原合成作用的反应敏感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2.
肿瘤坏死因子α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在异常瘢痕的发生和防治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组织培养技术 ,建立了成纤维细胞系 ,以MTT法测定细胞活力 ,流式细胞仪检测纤维粘连蛋白 (FN)表达及间接免疫荧光法等技术和方法。对来源于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的成纤维细胞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 ①高浓度的TNF α( 10 0 0U/ml ↑ )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活力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并使其FN表达减少 11 7% ;②TNF α对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活力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并使其FN表达增加 5 8%。结论 TNF α对于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的成纤维细胞具有不同的生物学作用。研究TNF对增生性瘢痕的调控机制 ,有可能为防治瘢痕的异常增生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瘢痕疙瘩不同部位成纤维细胞生长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瘢痕疙瘩不同部位成纤维细胞生长实验研究徐少骏王志刚鲍卫汉瘢痕疙瘩在外观上可分为三个部位,即处于边缘向外浸润正常皮肤的发红部位、处于中央静止状态或有老化趋向的部位及处于前两者之间不断增生的部位(即浸润部、老化部和增生部)。这些病理结构存在差异〔1〕的部...  相似文献   

4.
β射线诱导成纤维细胞凋亡与防治瘢痕增生的关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探讨β射线防治瘢痕增生的作用机理。方法 用MTT法分析β射线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影响。用电镜,DNA凝胶电冰和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形态和DNA的变化。结果 β射线明显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长;10Gyβ射线诱导出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如凋亡小体,DNA梯状条带,特征性亚G1峰等,20Gyβ射线导致细胞坏死。结论 β射线诱导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是放射防治瘢痕增生的重要机理之一,β  相似文献   

5.
γ-干扰素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观察γ干扰素对增生性瘢痕及成纤维细胞的作用,探索γ干扰素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依据。方法取10例患者增生性瘢痕标本,培养增生性瘢痕的成纤维细胞,取第1代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加入γ干扰素100U/ml,作用5天,并观察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计数、肌成纤维细胞分化比例及细胞凋亡率。结果实验组成纤维细胞计数、肌成纤维细胞分化比例下降,细胞凋亡率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γ干扰素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抑制向肌成纤维细胞分化,促进成纤维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6.
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TRAIL受体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检测肿瘤坏死斟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的受体住烧伤后增生期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上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应用RT-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了30例处于增生期的烧伤后增牛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TRAIL各受体的表达,并以30例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作为对照。结果RT-PCR和流式细胞术的检测结果均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增生期瘢痕的成纤维细胞中步匕亡受体DR5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诱导受体DcR1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其余受体的表达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可能与TRAIL介导的瘢痕内成纤维细胞凋亡受阻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瘢痕疙瘩差异表达蛋白,为临床诊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瘢痕疙瘩为实验组,正常皮肤组织为对照组,同时提取两组蛋白质,经初步消化、过柱、洗脱、收集后,加样到WCX2蛋白质芯片上,蛋白质芯片采用蛋白质芯片阅读机(PBSII-C型)读取数据。结果:实验结果表明瘢痕疙瘩组织相比较正常皮肤组织,蛋白芯片捕获262个蛋白峰。其中有33个蛋白质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出现明显的变化,有11个标志蛋白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高表达,22个标志蛋白相对正常皮肤是低表达。结论:运用SELDI分析了瘢痕疙瘩差异蛋白质,这些差异蛋白可为将来确定瘢痕疙瘩诊断标志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p27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收缩的影响差异,探讨p27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取体外培养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TsFb),p27基因转染HTsFb,建立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模型,观察p27基因转染对p27基因转染HTsFb-胶原网收缩的影响差异。结果:p27能抑制HTsFb-胶原网收缩。结论:p27可能通过抑制瘢痕收缩来抑制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9.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基因组学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寻找瘢痕疙瘩致病相关基因,探讨瘢痕疙瘩的发生机理。方法 利用含1100个人类肿瘤相关基因的cDNA芯片(cDNA—microarray)对耳垂和胸部瘢痕疙瘩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检测,初步分析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基因总体表达的差异,并筛选出差异基因。结果 在耳垂及胸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分别有8种和17种特异性表达基因被检出。在正常皮肤中特异性表达的细胞增殖抑制基因Mda-7,在耳垂及胸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均未被表达。结论 多种基因参与了瘢痕疙瘩的形成过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之间存在基因表达的差异,增殖因子受体PAR-1和增殖抑制基因Mda-7可能参与瘢痕疙瘩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培养,生物 …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培养、生物学特征及超微结构、阐明其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技术,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与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在细胞增殖,细胞形态,细胞遗传学特征及细胞超微结构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体外培养的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与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成纤维生长率和形态学相同,细胞遗传学特征和超微结构相似。结论 据此结果和其他学者的观点,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RNA干扰阻断细胞周期蛋白DI(CyclinDl)基因表达后,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细胞周期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 针对CyclinDl基因设计并合成特定的小分子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转染入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测定CyelinDl mRNA水平,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FITC-Annexin V/PI细胞平均百分率为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情况.DNA梯型观察凋亡细胞DNA变化.结果 特异性siRNA能在mRNA水平下调成纤维细胞的CyclinDl基因的表达.转染特异性siRNA 24、48、72 h后,Gl期细胞平均百分率分别为(59.80±3.06)%、(66.01±4.03)%和(67.43±5.35)%,高于对照组(54.50±5.35)%;S期细胞平均百分率为(18.40±1.42)%、(17.21±1.76)%和(11.07±1.00)%,低于对照组(22.33±1.49)%.细胞凋亡率分别为(7.82±0.45)%、(15.71±1.06)%、(18.32±1.0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0.68±0.12)%,细胞DNA断裂成片段状.结论 特异性siRNA分子能够抑制细胞CyclinDl基因的表达,使细胞阻滞于Gl期,并诱导细胞凋亡,为应用RNA干扰技术治疗瘢痕疙瘩提供了初步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电子线治疗瘢痕疙瘩的机制及其有效的安全剂量。方法 分别用 5 ,10 ,15 ,2 0Gy的电子线照射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 ,然后观测其生物学效应。结果  5Gy以上的放射剂量即能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 ,但剂量超过 2 0Gy ,成纤维细胞即被杀死。剂量在 10~ 15Gy之间 ,成纤维细胞Ⅲ型胶原的合成明显增加。结论  10~ 15Gy的电子线应是安全有效的放射剂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电子线治疗瘢痕疙瘩的机制及其有效的安全剂量.方法分别用5,10,15,20Gy的电子线照射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然后观测其生物学效应.结果 5Gy以上的放射剂量即能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但剂量超过20Gy,成纤维细胞即被杀死.剂量在10~15Gy之间,成纤维细胞Ⅲ型胶原的合成明显增加.结论 10~15Gy的电子线应是安全有效的放射剂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卟啉单甲醚-光动力疗法(HMME—PDT)诱导瘢痕成纤维细胞(HSF)的凋亡效应。方法将手术切除的瘢痕组织进行原代培养,建立增生性HSF的传代细胞系,取第4~6代HSF爬片后分为HMME—PDT组(实验组)和对照组,Hoechst 33258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HMME-PDT后HSF形态学变化;Annexin V—FITC和碘化丙啶(PI)双染后经流式细胞仪(FCM)检测HMME-PDF后HSF凋亡率和坏死率。结果HMMEPDT处理后核染色质高度凝聚,呈团块颗粒状,或呈波纹状、折缝样改变;Annexin V-FITC和PI双染结果表明,PDT后凋亡率显著升高[(34.82±1.42)%VN(3.12±0.28)%,P〈0.05],并伴有细胞坏死的发生,但组内坏死率显著低于凋亡率[(14.65±1.02)%VS(34.82±1.42)%,P〈0.05]。结论经HMME-PDT(治疗参数:HMME:4ug/ml.照射波长630nm,功率密度10mW/cm2,能量密度2.5J/cm2)处理后HSF发生死亡,其中凋亡率显著高于坏死率,HMME-PDT能诱导原代培养HSF凋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瘢痕疙瘩周围皮肤中是否有生物学活性异常成纤维细胞 ,以期进一步了解瘢痕疙瘩的发展机制。方法 所取新鲜组织标本进行细胞培养 ,通过碘化丙啶 (PI)染色、激光流式细胞仪比较不同浓度Fas单克隆抗体 (FasMcAb ,0~ 10 0 0 μg/L)作用后各组成纤维细胞凋亡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对Fas基因外显子 8进行DNA扩增并测序。结果 FasMcAb作用2 4h后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在各浓度段均不能凋亡 ,瘢痕疙瘩周围皮肤成纤维细胞随FasMcAb作用浓度的增加凋亡率虽有所增加 ,但总体比较与瘢痕疙瘩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与正常皮肤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瘢痕疙瘩周围皮肤 6例标本中有 4例 (4 /6)Fas基因外显子 8及其下游序列存在点突变及移码突变 ,均与同患者瘢痕疙瘩细胞基因序列分析结果一致 ,而两组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则未发现有任何形式的基因突变。结论 瘢痕疙瘩周围 0 .5cm皮肤内存在生物学活性异常细胞 ,这可能为瘢痕疙瘩浸润性生长的结果及其治疗后易复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冬凌草甲素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诱导凋亡的机制.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的冬凌草甲素作用于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在不同的时间用MTT法检测冬凌草甲素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用Hoechst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用比色法检测Caspase-3活性变化.结果 浓度为20、40、80 μmol/L冬凌草甲素加入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48 h,其抑制率[(20.47±2.29)%、(25.44 d-2.62)%、(44.37±0.59)%]和凋亡率[(10.23±1.83)%、(16.03±2.21)%、(30.83 4-3.43)%]呈明显的浓度依赖性,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线粒体膜电位的荧光强度(564.43±27.17、421.54±18.94、288.43±15.29)呈明显下降趋势,与空白对照组(757.24±28.86)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spase-3活性(33.46±3.97、45.43±10.87、68.44±15.32)呈明显增强趋势,与空白对照组(19.76±2.43)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冬凌草甲素可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并呈明显的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其机制与降低线粒体膜电位继而诱导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野生型p53(wtp53)基因对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B)增殖的影响。方法 通过腺病毒载体将wt-p53基因转染至KFB中,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转染组与非转染组KFB中wt-p53的mRNA表达;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转染组与非转染组KFB中wt-P53蛋白表达;转染后1~6d用台盼蓝染色法计数活细胞数,并绘制生长曲线;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细胞生长周期各时相分布。结果 两组细胞中wt-p53的mRNA表达相差明显,转染组细胞中wt-P53蛋白表达明显强于非转染组;转染组细胞G0~G1期比例明显高于非转染组(P〈0.05),而G2~M期比例明显低于非转染组(P〈0.05)。结论 wt-p53基因能明显抑制体外培养的KFB增殖。  相似文献   

18.
几丁糖对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几丁糖对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用组织块法进行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培养;MTT比色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法分别检测不同浓度几丁糖对不同来源成纤维细胞生长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各组成纤维细胞增殖明显受抑制,几丁糖的浓度和细胞OD值改变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各组成纤维细胞G_0 G_1期的细胞百分比增多,S期G_2 M期的细胞百分比减少,减少率各组无显著差异(P>0.05),S期G_2 M期的细胞百分比减少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几丁糖对正常皮肤及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增殖均有抑制作用,有望在瘢痕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p53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 p5 3基因第 4~ 8外显子的突变规律及其意义。 方法 取瘢痕患者手术切除的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标本各 12例 ,并设患者自身正常皮肤标本及血标本为对照。体外分离、培养上述组织标本的成纤维细胞。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PCR SSCP)分析方法和基因测序法 ,检测各种组织成纤维细胞中p5 3基因的突变情况。  结果  12例瘢痕疙瘩标本中有 9例p5 3基因外显子 4、5、6、7出现点突变和移码突变 ,增生性瘢痕标本、正常皮肤标本及血标本中均未检出突变。 结论 p5 3基因突变是瘢痕疙瘩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