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华芹 《西部医学》2010,22(12):2361-2362
目的探讨人工鼻在气管切开患者中应用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将86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人工鼻组与常规组,观察两组病人肺部感染率,痰液喷射情况,日吸痰次数及护理时数等指标。结果人工鼻组患者气道通畅,湿化效果满意,疗效显著。结论气管切开患者应用人工鼻后,减少了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有效地清除了气道分泌物,保证了氧疗效果,同时减少工作量和医疗耗材,明显降低了患者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2.
刘慈花  黄焕容 《吉林医学》2012,33(16):3510-3511
目的:探讨在人工气道患者持续使用湿化装置吸氧系统的湿化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气管切开使用一次性气管套管置入套管内持续吸氧的患者,分为试验组(A组)46例,采用湿化装置系统吸氧;对照组(B组)48例,氧气管直接置入人工气道口,气道口覆盖湿纱布块、采用间断注射器滴入湿化。通过两种不同的气道湿化方法,对比两种方法痰痂形成、痰的黏稠度、呼吸道感染、护理工作时数。结果:采用湿化装置系统吸氧的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痰痂形成的患者明显少于间断性注射器滴入湿化,缩短护理工作时数,减轻护理工作量。结论:持续气道湿化在人工气道护理中的湿化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持续气道湿化在人工气道护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的湿化方法,以防止或减少并发症,保持呼吸道通畅,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方法:随机抽取74例气管切开、一次性气管套管置入、套管内持续吸氧的患者,分为实验组(A组)36例,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湿化;对照组(B组)38例,采用间断注射器滴入湿化。通过两种不同的气道湿化方法,对比两种方法痰痂形成、痰的黏稠度、呼吸道感染、气道损伤、护理工作时数。结果:采用持续微量注射泵持续湿化的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痰痂形成、气道损伤、刺激性咳嗽的概率小于间断性注射器滴入湿化,缩短护理工作时数,减轻护理工作量。结论:持续气道湿化在人工气道护理中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不佳的相关因素,进一步找出最适合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需要进行气管切开的20 例颅脑外伤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做气道湿化不足以及气道湿化过度两种情况,再对两组分别再进行分组做对比试验.结果:气道湿化不足患者中:传统组出现痰痂3例、血痂1例、气管堵塞1例;雾化组出现痰痂1例、血痂1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道湿化过度的患者,低浓度组出现痰液粘稠的1例、刺激性咳嗽1例;正常浓度组出现痰液粘稠2例、刺激性咳嗽2 例、气道粘膜出血1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颅脑外伤患者而言,气管切开是保证其呼吸道畅通的关键,而做好气管切开湿化护理又是相当重要的,能确保呼吸道通畅,为脑部提供充足的氧,改善脑外伤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如何进行气道湿化才能有效预防呼吸道阻塞与肺部感染的发生。方法2005年1月至2008年5月,将200例气管切开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输氧雾化面罩进行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用传统方式在气管切开处覆盖双层生理盐水湿纱布并辅以雾化吸入及气管滴药,比较两种方法的效果。结果实验组发生痰痂形成、气道粘膜出血、呛咳、肺部感染、窒息的比例远低于对照组。结论持续气道湿化更有利于患者痰液的排出,可有效地预防呼吸道阻塞及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人工鼻在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气道湿化应用中的护理特点及疗效。方法:行气管切开术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利用人工鼻行气道湿化,对照组予以常规气道湿化,并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观察两组的湿化效果、咳痰次数、肺部感染、痰细菌培养阳性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咳痰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湿化不良、肺部感染、痰细菌培养结果呈阳性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后,可利用人工鼻进行气道湿化,有利于降低患者的咳痰次数和有效预防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7.
气管切开患者两种吸氧方式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淑蓉  尤朝霞 《现代实用医学》2007,19(8):673-673,678
目的 观察气管切开患者使用人工鼻吸氧时的效果.方法 将54例气管切开进行吸氧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吸氧对照组和人工鼻吸氧观察组各27例,比较常规吸氧和人工鼻吸氧时的肺部感染、气管堵塞及护理项目次数.结果 人工鼻组的肺部感染、气管堵塞发生率为7.4%和3.7%,而常规吸氧组分别为28.6%和1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气道期间每日的护理项目次数(气道湿化、雾化、吸痰及拍背所消耗的护理次数),人工鼻组少于常规吸氧组(P<0.01).结论 人工鼻吸氧可降低气管切开患者的肺部感染率和气管套管堵塞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的湿化方法,以防止或减少并发症,保持呼吸道通畅,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方法随机抽取74例气管切开、一次性气管套管置入、套管内持续吸氧的患者,分为实验组(A组)36例,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湿化;对照组(B组)38例,采用间断注射器滴入湿化。通过两种不同的气道湿化方法,对比两种方法痰痂形成、痰的黏稠度、呼吸道感染、气道损伤。结果采用持续微量注射泵持续湿化的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痰痂形成、气道损伤、刺激性咳嗽的概率小于间断性注射器滴入湿化。结论持续气道湿化在人工气道护理中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气管切开患者两种吸氧方式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静 《广西医学》2006,28(6):865-866
目的 观察气管切开患者使用人工鼻吸氧时的效果。方法 将64例经气管切开进行吸氧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人工鼻组,比较常规吸氧和人工鼻吸氧时的肺部感染、气管堵塞及护理项目次数。结果 人工鼻组的肺部感染、气管堵塞发生率为6.3%和3.1%,而常规吸氧组分别为28.1%和1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气道期间每日的护理项目次数(气道湿化、雾化、吸痰、拍背所消耗的护理次数),人工鼻组少于常规吸氧组(P〈0.01)。结论 人工鼻吸氧可降低肺部感染率、气管套管堵塞率及减少护士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0.
神经外科患者尤其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如遇到上呼吸道梗阻,需要机械通气等情况时,为抢救患者需建立人工气道,常用的人工气道有气管切开、经口气管内插管、经鼻气管内插管。建立人工气道后,呼吸道黏膜干燥、受损,呼吸道分泌物黏稠不易咳出,形成痰痂,肺部感染率大大升高。故做好人工气道的湿化,是控制感染的重要环节,能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1.
沐舒坦在气管插管中作气道湿化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管插管术是临床上抢救和治疗呼吸道梗阻及呼吸衰竭等病人的重要措施及技术.气管插管既能迅速建立人工气道,解除呼吸道梗阻,又能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但由于气管插管后气道自身湿化作用明显降低甚至消失,易出现气道干燥、痰痂形成、吸痰困难及合并肺部感染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病情恶化.因此,选择适合、有效的气道湿化液进行气道湿化,以减少痰痂形成,促进痰液排出,预防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中需研究的课题.我科自2004年1月至2005年5月收治的120例需经鼻气管插管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以沐舒坦及传统湿化液来进行气道湿化,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比较建立人工气道后的患者气道湿化使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气管内滴入法与传统注射器间歇气管内滴入法对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方法 将79例均有建立人工气道的病人分成两组,选择同样的湿化液(0.45%的盐水).实验组40例采用微量注射泵控制湿化液持续气管内滴入,对照组39例用传统注射器间歇气管内滴入法.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稀释痰液、发生刺激性咳嗽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痰痂形成、气道出血方面差异亦有显著(P<0.05),而在肺部感染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建立人工气道后采用微量注射泵控制湿化液持续气道内滴入湿化呼吸道,能有效稀释痰液,使痰液易于排出且很少引起刺激性咳嗽,减少痰痂形成,减少气道出血,避免了频繁吸痰造成的血氧饱和度下降,并降低了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重型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不佳的临床护理对策。方法: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对观察组患者采取气道湿化不佳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气道湿化不足、气道湿化过度、气道湿化不佳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观察组高。结论:较好的气道湿化可使得患者的痰液黏稠度得到有效降低,肺部感染以及呼吸道梗塞得到有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4.
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两种湿化液湿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把沐舒坦作为人工气道湿化液,观察其对气管切开病人气道湿化效果。方法:采取医用蒸馏水50ml+沐舒坦7.5mg(实验组20例)、0.9%生理盐水50ml+庆大霉素4万单位(常规组20例)两种湿化液以5ml/h的速度分别进行持续人工气道湿化,观察病人痰液性状、痰培养结果、拔管时间、气管切开护理费用等方面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在痰液粘稠度、痰液培养结果、拔管时间、气管切开护理费用等方面明显低于常规组。结论:沐舒坦+医用蒸馏水作为人工气道湿化液,是气管切开后人工气道理想的湿化液。  相似文献   

15.
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的管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气管切开后,上呼吸道完全丧失了气体的加温、湿化、过滤作用,防御功能减弱,如果在护理工作中对人工气道的湿化不够,将在人工气道或上呼吸道上形成痰痂,痰痂一旦形成,可阻塞支气管,使气道阻力增大,引起周围性呼吸困难、窒息。气管切开容易感染,置管时间过长,易造成气管黏膜缺血坏死,对肺功能将造成一定的损害或引起气道堵塞,肺部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1]。因此气道湿化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气管切开后,上呼吸道完全丧失了气体的加温、湿化、过滤作用,防御功能减弱,如果在护理工作中对人工气道的湿化不够,将在人工气道或上呼吸道上形成痰痂.痰痂一旦形成,可阻塞支气管,使气道阻力增大,引起周围性呼吸困难、窒息。气管切开容易感染,置管时间过长,易造成气管黏膜缺血坏死,对肺功能将造成一定的损害或引起气道堵塞.肺部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因此气道湿化显得十分重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气道湿化方式对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 以我院2011-01~2013-01间收治的行气管切开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使用传统持续湿化方法,观察组使用间断气道湿化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气道湿化效果、吸痰次数、血氧饱和度、肺部感染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之间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气道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吸痰次数少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肺部感染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间断气道湿化技术能更有效地对患者气道进行湿化,提高患者呼吸道排痰能力,降低肺部感染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吕晓  刘蓉  孙群 《中国厂矿医学》2014,(8):1016-1017
目的探讨新型气管切开防护罩在微量持续气道湿化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8月至2013年6月手术后合并肺部感染或ARDS引起肺功能不全造成气管切开患者5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3例和对照组27例。实验组患者采取气管切开防护罩微量持续湿化气道的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套管外口敷料覆盖并间断湿化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在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及吸痰后5 min SpO2〈95%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在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及吸痰后5 min SpO2〈95%的发生率均低于传统湿化(P均〈0.05)。结论气管切开防护罩在微量持续气道湿化中有良好的湿化效果,能够有效防止异物进入气道、减少肺部及气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气管插管对解决呼吸道梗阻,抢救生命有重要的作用,而一旦气管插管后,鼻咽部对气体的温湿化重要作用就消失了[1],未经温湿化的气体吸入后导致下呼吸道失水、黏膜干燥、分泌物干燥及排痰不畅,进而导致肺部感染、肺不张。与气管切开比较,气管插管患者气道阻力高,痰液排除的通道更长,不便咳痰和吸引,如何采用合适的气道湿化方法,使得患者痰液易于排除,减少肺部感染是气道管理的重点工作。目前临床上气道湿化的方法较多,包括间断推注湿化法、输液管持续滴入法、注射泵持续湿化法、人工鼻法、低流量持续雾化法、雾化加湿[2]等,哪种方法更好尚无定论[3]。颅脑疾病患者因意识障碍或神经功能障碍易出现咳嗽反射减弱,排痰能力下降,呼吸抑制[4],在选择湿化方法上应有所不同,本文旨在探讨颅脑疾病气管插管应用不同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及其对呼吸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蒋雪梅 《中外医疗》2008,27(16):26-26
目的 探讨输液泵控削气道湿化对减少切开患者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气管切开病人按随机原则分成两组.试验组30例采用输液泵控制气道湿化,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的问断或定时气道湿化法,并连续观察.结果 试验组形成痰痴,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的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肺部感染发生率亦底于对照组(JP<0.05).结论 输液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可以明显减少痰痴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及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