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87年5月至1990年6月间我科施行择期胆囊切除术不置腹腔引流58例,与同期另一组放置引流的65例相比较,有明显优点,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不置引流组(A)和引流组(B)均为择期胆囊切除术,A组有单纯性胆囊结石51例,胆囊  相似文献   

2.
3.
引流是外科医生最常使用的技术,但是,对选用何种引流争议不断。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相对较新,在腹部外科的应用报道不多,作者总结了其在腹部外科的应用经验,重点介绍该技术的原理、优势和适应证。  相似文献   

4.
患者 ,女性 ,58岁。因间歇性上腹疼痛 1月余 ,加重 5d入院。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间歇性疼痛 ,可忍受 ,向背部及胸部放射 ,无寒战、高热 ,无皮肤巩膜黄染 ,无胸痛、胸闷及呃逆 ;无恶心、呕吐 ,无腹泻。近 5d以来疼痛加重 ,难以忍受 ,并伴有寒战、高热。有 1 0年的糖尿病史 ,血糖药物控制不佳。查体 :腹部稍隆起 ,中上腹有压痛 ,无反跳痛及肌紧张。中上腹部可触及一大小约 7cm× 4cm的包块 ,质地中等 ,活动度可 ,表面光滑 ,有压痛 ,叩诊浊音 ,听诊包块未闻及血管杂音。肝上界为右侧锁骨中线第 7肋间 ,下界为肋缘下2指。脾肋缘下可触及。…  相似文献   

5.
为了寻找更有效的解决术后作难愈的方法,我们采用He-Ne激光及CO2激光治疗外科手术后伤口物性肉芽肿及窦道143便,治愈率达98.6%,近十年的临床观察表明,激光不仅加速伤口愈合的作用,似平还能加强机体对伤口异物的排斥反应,此法为临床治疗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为了寻找更有效的解决术后伤口难愈的方法,我们采用He-Ne激光及CO2激光治疗外科手术后伤口异物性肉芽肿及窦道143例,治愈率达98.6%。近十年的临床观察表明:激光不仅有加速伤口愈合的作用,似乎还能加强机体对伤口异物的排斥反应,此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李丽敏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8):1518-1519
目的:总结胆道术后T管引流病人的护理方法,完善以往的护理手段,吸取护理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以提高此类疾病的护理质量。方法:回顾分析自2006-01~12间,对68例在我院实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引流等患者的具体护理过程,吸取经验,总结出新的护理方法。结果:本组68例患者,通过采取T型管护理、心理护理、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等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手术后均顺利康复,没有发生因为护理不当影响手术效果的情况。结论:对胆道术后T管引流病人进行细心观察、精心护理,给予心理护理及人性化服务,使病人保持治疗的最佳身心状态,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经皮肝穿刺引流术在治疗肝脓肿的临床应用效果。材料与方法:对6例经CT检查,发现肝脏巨大液化性病灶,结合临床诊断为肝脓肿,用PTCD套管针,Seldinger技术局部穿刺引流,抗生素灌洗引流管。结果:1例患者病理证实为肝癌,其余5例肝脓肿全部达到临床痊愈。结论:本方法治疗肝脓肿具有并发症少,病死率低的优点,对年老体弱者也适用,可缩短住院时间,是考虑怍为治疗肝脓肿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胆道术后T管引流病人的护理方法,完善以往的护理手段,吸取护理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以提高此类疾病的护理质量。方法:回顾分析自2006-01~12间,对68例在我院实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引流等患者的具体护理过程,吸取经验,总结出新的护理方法。结果:本组68例患者,通过采取T型管护理、心理护理、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等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手术后均顺利康复,没有发生因为护理不当影响手术效果的情况。结论:对胆道术后T管引流病人进行细心观察、精心护理,给予心理护理及人性化服务,使病人保持治疗的最佳身心状态,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泪囊脓肿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5月—2012年11月在我院行脓肿切开引流加抗感染治疗后再行鼻腔泪囊吻合术的25例泪囊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均在脓肿切开引流后行鼻腔泪囊吻合术,术后无溢泪,冲洗通畅者18例(72.0%);有溢泪,冲洗通畅者4例(16.0%);有溢泪,冲洗不通者3例(12.0%)。结论泪囊脓肿切开引流联合鼻腔泪囊吻合术,是治疗泪囊脓肿合理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治疗高位直肠周围脓肿方法临床优点疗效。方法:对48例采用开窗留桥对口引流挂线根治高位肛周脓肿。结果:临床全部治愈。结论:应用该方法治疗高位肛周脓肿明显优于传统的治疗方法,愈合后有效防止肛门变形,瘢痕形成小,疗程缩短,肛门功能正常,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经皮穿刺引流术在肺脓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5例经皮穿刺引流(治疗组)和同期32例体位引流(对照组)治疗肺脓肿的疗效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治疗组第4周治愈率42.86%(15/35),总有效率74.29%(26/35);第5周治愈率57.14%(20/35),总有效率82.86%(29/3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在住院天数、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咳痰消失时间明显优于体位引流组(P<0.01),术后并发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的体位引流相比,经皮肺穿刺引流术可缩短疗程,提高疗效,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后肝动脉出血的原因及临床表现,总结诊疗经验,以降低其发生率及病死率.方法 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622例接受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患者中有11例患者肝动脉出血(均经血管造影证实),其中胆道出血6例,腹腔出血3例,胆道及腹腔合并出血2例.该文回顾性分析肝动脉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SD)在乳房脓肿切开引流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48例患者分为封闭负压引流组(VSD组)和凡士林纱布填塞组(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愈合后瘢痕长度、换药次数、愈合时间及患者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VSD组愈合后瘢痕长度明显缩短,换药次数减少8次,愈合时间缩短1 w,患者满意率高.结论 VSD用于治疗乳房脓肿疗效可靠、有效,能明显缩短愈合时间,并能保证乳房的完整、美观,同时能明显减轻医师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5.
超声引导经皮肝穿刺引流术治疗细菌性肝脓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硕  史昌乾  朱宁川  廖威  戴继宏 《武警医学》2007,18(10):743-746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经皮肝穿刺引流术在细菌性肝脓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5例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引流(穿刺组)和同期36例手术切开引流(手术组)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疗效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穿刺组治愈率(97.1 %)与手术组治愈率(9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穿刺组在住院天数、术后血象恢复正常时间、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脓腔消失时间、治疗费用方面明显优于手术组(P<0.01),术后并发症在穿刺组明显少于手术组(P<0.05). 结论与传统手术切开引流术相比,经皮肝穿刺引流术具有安全、微创、简便、康复快和经济等优点,可以作为细菌性肝脓肿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Congenital dermal sinus tracts are frequently a cause of recurrent meningitis. We present a case of a rare lower cervical dermal sinus and an associated intraspinal abscess causing meningitis.  相似文献   

17.
张硕  史昌乾  胡永胜  赵岩  朱江  廖威 《武警医学》2013,24(9):764-766
 目的评价经皮穿刺引流在阑尾周围脓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阑尾周围脓肿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和经皮引流组,每组30例。常规治疗组采用抗生素全身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经皮引流组在全身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经腹壁脓腔置管引流。结果经皮引流组第2周治愈率40.00%(12/30)、有效率90.00%(27/30),第3周治愈率80.00%(24/30)、有效率96.67%(29/30),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且经皮引流组在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血象恢复正常时间、脓腔消失时间、腹痛消失时间和抗生素使用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1)。治疗期间经皮引流组无中转手术治疗病例。结论对液化相对完全且局限的阑尾周围脓肿,经皮穿刺引流可缩短疗程,提高疗效,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CT引导下肝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肝脓肿穿刺引流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本组20例肝脓肿患者,均经临床、生化和影像学(CT)检查确诊为肝脓肿,行CT引导下定位穿刺抽吸并置管引流.脓肿位于肝左叶6例,肝右叶9例,肝2叶5例.结果 14例为单个脓肿,6例为多发脓肿,单个脓肿经1次抽吸后脓肿完全消失9例,1例经2次抽吸基本消失,多发或多房脓肿穿刺先抽较大脓肿,后抽较小脓肿,或分次抽吸,20例均放置引流管并冲洗,平均引流置管时间为19.2 d,所有患者至随访截止日未见复发.结论 CT引导下穿刺抽吸引流足治疗肝脓肿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Gastrointestinal (GI) fistulas are frequently very serious complication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hig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GI fistulas can cause a wide array of pathophysiological effects by allowing abnormal diversion of the GI contents, including digestive fluid, water, electrolytes, and nutrients, from either one intestine to another or from the intestine to the skin. As an alternative to surgery, recent technical advances in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and percutaneous techniques have been shown as advantageous to lower th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rate, and allow for superior accessibility to the fistulous tracts via the use of fistulography. In addition, new interventional management techniques continue to emerge. We describe the clinical and imaging features of GI fistulas and outline the interventional management of GI fistul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