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肾小球肾炎大多属中医“水肿”范畴 ,其病因病机与湿热、风邪至关密切。急性肾炎属湿热类型者非少见。近年来我们观察了 45例慢性肾炎患者 ,与湿热有关者达 2 5例 ,这是否与湿性腻滞、致病缠绵有关。因此 ,进一步阐明湿热病邪的致病和演变机理 ,对防治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有现实意义。1 湿热伤表 ,阻遏肺气 ,通调失司湿热之邪以脾胃受病居多 ,从表卫侵袭者间或有之 ,故薛生白有“湿热之邪 ,从表伤者 ,十之一二”的论述。章虚谷注释道 :“是湿随风寒而伤表 ,郁其阳而变热 ,如仲景条内之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是也。”《湿热论》是指广义湿热为病立…  相似文献   

2.
简要分析了《黄帝内经》中的风邪理论,认为《黄帝内经》在外感病邪中突出风邪的重要地位,既归纳了风邪致病的症状特点,也揭示了风邪致病的机理,并且从防、养、治3个方面立体有序的提出了风邪所致疾病的应对方法,还列举了大量由风邪引起或以风命名的疾病,为后世风邪理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外内合邪"的发病观首见于《黄帝内经》,现今"外内合邪"的内涵已与《内经》本义有所差别。在理论研究中,学者普遍将"外内合邪"的含义阐释为外来邪气与人体内在因素——或指内生之邪、或指体质偏颇与正气不足——相合而发病。在关注外内邪气致病的前提下认知、论治疾病,并且人群调研和动物造模也倾向于对外邪与内邪、外邪与体质、外邪与正虚关系的探讨与研究。如此就偏离了《内经》人体之气本为一气、强调正气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的本义。在《内经》中,"外内合邪"实则体现出人体之气"阴阳俱感""中外皆伤"的发病观。结合近5年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内经》原文解读与临床启示分析着手,阐发"外内合邪"发病观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中医角度分析雾霾性肺损伤的病因病机,以为其辨证论治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中医外感病理论为指导,在对雾霾的病邪性质、感邪途径及致病特点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雾霾性肺损伤的病因与发病、基本病机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雾霾病邪性质为雾露兼夹污浊。感邪多由口鼻而入,首犯于肺,阻遏气机,易夹湿而犯脾胃。病机为病邪黏滞,阻遏气机,化热化火而导致正虚邪盛。因此,对于雾霾致病,应采取"预防为主,防大于治"的基本原则,治疗应以祛邪为主,兼以扶正。变通使用"分消走泄法"。[结论]雾霾治理刻不容缓,研究中医药防治雾霾性肺损伤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试论毒邪致病及证候特征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毒的含义在中医学中非常广泛,而将毒邪作为一种致病因素,论述最多。自《内经》以来,对毒邪在发病中的作用有不少认识。尤其至近代温病学,关于毒邪致病已较为系统的予以阐述。现代医家在丰富的临床实践中,通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深刻体会到毒邪,尤其是内生之毒,是导致内伤杂病顽恶难治的关键。因此,充分认识毒邪、了解毒邪致病特点及证候特征,有助于深入研究疑难病症的发生发展规律,并对提高疗效、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 毒与毒邪1.1 毒的原义“毒”字,在许慎《说文解字》中释为“害人之草,往往而生”,引申为厚也,恶也,害也。据《辞…  相似文献   

6.
湿毒疫学说认为:湿毒郁肺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以下简称"新冠感染")的核心病机,传变迅速、传染性强、易于流行是其致病特征,兼夹风、热、寒、燥等邪毒是其病机要点。该学说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新冠感染各期的临床特征,为新冠感染的中医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湿热病篇》是中医疫病学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对新冠感染的中医治疗具有指导意义。文章从新冠感染的临床表现和湿毒疫学说入手,结合《湿热病篇》学术思想,浅析新冠感染的临床特点和证治要点,为新冠感染的中医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温病学问答     
1.温病的致病原因是什么? 答:温病主要是外感温热病邪所致。所谓温热病邪,是指外邪中属于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如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它们的性质属热,从外感受,致病迅速。此外,还有疫病之温  相似文献   

8.
试论少阳在外感病中的枢机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感病发生的原因是由于感受外感六淫等邪气而发病 ,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 ,自然界一年四季不同的气候变化形成了四时六气 ,异常的气候变化是外感六淫之邪致病的条件。《伤寒论》与《温病学》论述外感病发病病因不同 ,伤寒是以感受寒邪为主因 ;温病是以感受温热之邪、湿热、戾气为主因。《伤寒论》明确指出风寒之邪从体表而入 ,按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转变。《温病学》指出温热之邪从口鼻而入 ,经上中下三焦转变。外感之邪侵入人体的途径不外体表与口鼻 ,外感病邪出皮毛而入者卫表首当其冲 ;外邪从口鼻而入者 ,肺为易侵部位…  相似文献   

9.
1病因、病位、病机的探讨膜原之词首见《内经·疟论》,其言:“邪气内薄五脏,横连膜原.”吴又可《温疫论》首揭湿秽时疫之病“邪伏膜原”之旨,其云:“邪自口鼻而入,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内经所谓横连募原是也.”其后,温病学家续畅其意,如叶天士云:“时令湿热之气,触自口鼻”则“募原先病”,由募原分布三焦;薛生白云:“湿热之邪……邪由上受,……病多归膜原”,“湿热阻遏膜原”;俞根初云:“所伏之邪,在膜原则……病多湿温”,何连臣云:“凡湿火疟……其邪必伏于膜原.”.  相似文献   

10.
"燥湿兼夹"体现了中医的"标本"理论,根据《医原》、《湿热病篇》等古籍中对"燥湿兼夹"的论述及现代文献对该理论的发挥,整理"燥湿兼夹"相关疾病的诊治思路。结果发现临床上,痉病、消渴、水肿、咳嗽等病证都可能具有"燥湿兼夹"的病理基础,需要针对其不同的表现进行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素问玄机原病式》是刘完素学术思想首推之作,书中对火热理论进行颇多阐发,为后世理论延伸及临床实践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素问玄机原病式》简要回顾论述,以刘完素之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化火等观点为主,从六淫病邪的兼夹转化、气机怫结等方面对其"火热论"进行浅析,并着重论述"火热致中"的临床表现及意义,重申其辛散通达之法。  相似文献   

12.
我省名老中医石恩权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工作数十年,对《温病学》有精深的研究,擅长治疗外感热病,笔斯侍诊数载,颇有收获,兹将石老治疗暑温夹湿的经验介绍于此:暑温是夏季常见的一种急件外感热病,其致病主因是外感暑然病邪。暑为火邪,性质属阳,混为土之气,性属阴邪,两者性质虽不相同,但常相兼为患。因夏季气候炎热,地面湿气易于蒸腾,所谓“天署下逼,地湿上蒸”,加之夏乎雨水较多,以致暑热既盛而湿气办事,暑热每易挟混成为身湿病邪,其所致之病即为暑温夹湿(身湿),如清代温病学家王孟英所说:“暑今湿盛,必多兼感,…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名医喻嘉言的学术成就和个人体会,即:(一)创立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和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以及既冬伤于寒,又冬不藏精,至春同时发病三大例。(二)创立“未病前,预饮芳香正气药,则邪不能入,此为上也。邪既入,则以逐秽为第一义。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的温疫防治法。(三)创立《秋燥论》,以补《内经》的缺陷,而决千古之大疑。喻氏所创立的上述三说,不仅弥补了《内经》和《伤寒论》的不足,而且促进了后世温病学说的发展,贡献颇大,厥功甚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探讨陈葆善《燥气总论》中的燥气理论思想,以期为临床从燥气论治肿瘤放射性损伤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通过熟读细析《燥气总论》,试从燥邪的致病特点、发病传变、治法方药等方面,系统总结陈氏燥邪证治的思想内涵,归纳肿瘤放射性损伤的临床特征,探析应用燥气理论治疗肿瘤放射性损伤的潜在学术思路。[结果]《燥气总论》指出,燥邪在病理上兼具寒、火、湿三邪的致病特点,病机传变遵循“先伤肺胃,先气后血,再伤络脉”的规律,在发病方式上又有直中、伏气之别,重视运用辛散之法以治燥邪,尊《伤寒论》之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为治燥祖方。归纳肿瘤放射性损伤的临床特征发现,放射线可归为一种特殊的燥气病邪,其致病亦有火、寒、湿三邪特点,基本病机亦为燥气致病,先气后血,伤及络脉,故可尝试运用《燥气总论》的学术思想论治放射性损伤。[结论]《燥气总论》对燥邪之理法方药分析论述精辟独到,恶性肿瘤放射性损伤亦具有燥邪致病特点,因此运用《燥气总论》中的燥气理论对肿瘤放射性损伤进行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发掘、探讨。  相似文献   

15.
探本溯源从痰论治中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中风”病因病机的理论演变关于“中风”的记载始见于《内经》。《灵枢·刺节真邪》作了比较明确的描述:“虚邪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灵枢·热病》载:“痱之为病也,身无病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内经》强调“虚邪客于身半”,奠定了后世为“中风”命名的基础。在《内经》中,对以自然界气候变化为致病原因的认识,尤其强调“风邪”致病的首恶地位,“风为百病之长”,且“风邪善行数变”,而“中风”多急骤发病的特点,这是“中风”病名得以提出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久泻、久痢、休息痢、冷痢、下痢、血痢、疳痢、疳湿痢、滞下、肠风下血、脏毒”等,而肠氵辟又是对痢疾的统称。 1 病因病机 1.1 外感六淫《诸病源候论》指出“由脾胃大肠虚弱,风邪乘之,则泄痢虚损不复,遂连滞涉引岁月,则为久痢也”。本条指出脾虚虽为本,但风邪侵袭是本病的病因,久而不愈则为“久痢”,是本病的病机。 1.2 饮食不节《内经》云“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月真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氵辟”。肠氵辟之主症是便血、下白沫、下脓血、飧泄、身热,与溃疡性结肠炎症状甚相吻合。 1.3 湿热滞肠《血证论》中总结出“是以大肠之病,有由中气虚陷,湿热下著者。有为肺经遗热,传入大肠者。有由肝经血热,渗入肠者”。其所论虽中气虚为本,但湿热下注、肺经遗热、肝经血热渗入肠则为客邪。 1.4 肝气乘脾《内经》云:“厥阴之胜……肠鸣餮泄、少腹痛”。即因抑郁恼怒、情志不遂为病因,肝木克脾土为病机。  相似文献   

17.
膜性肾病病性多属邪实正虚、虚实夹杂,病机关键是以湿热瘀阻、气化不利为主,继而影响三焦及肺、脾、肾等脏腑的生理功能。湿热之邪是本病重要的致病因素。临床中,应以"调补分化"法治疗本病,即调畅气机、宣通三焦;补益虚损、健运三焦;分消湿热、疏利三焦;化瘀活血、凉血清热。临证时,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辨明湿热偏颇轻重,三焦同调,肺、脾、肾兼治,注重察舌验脉是否相契合,谨守病机,随症化裁,平和缓图,切不可概以虚证论之而孟浪进补。  相似文献   

18.
“慢性乙型肝炎”为西医病名,中医根据其发病特点、临床表现,把慢性乙型肝炎归属于中医的黄疸、胁痛、臌胀、积聚等病证范畴,认为本病与“湿”、“热”之邪有关。湿热毒邪是慢乙肝的主要致病因素,湿热毒邪内侵,留滞不去,是本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治疗上多以清热解毒利湿法为主,大多方剂的药物也以苦寒类居多,以此治疗慢乙肝,常可收到改善肝功能、明显减轻或消失患者临床症状的良好效果,但大多无法使有关的病毒指标转阴,无法使之痊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湿热”并非是慢乙肝的全部病因病机。湿热毒邪是外因,是病之标;正气亏虚是内因,是病之本。…  相似文献   

19.
对雷丰外感热病变证、兼夹证、危重证的学术思想进行探讨。雷丰《时病论》对外感热病的变证、兼夹证、危重证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临床需考虑时令气候之变和失治、误治之变,尤其是时令气候既影响人体正气,也影响病邪毒性。诊治兼夹证需分析内外多种病邪夹杂和患者体质因素,如痰体、阴虚之体、阳虚之体等。雷丰尤其重视危重证的诊断和治疗,从症状、脉象等判断外感热病的危重证,对温病、温毒、痢疾等危重证进行了描述,认为温病大热无汗则死,指出治疗外感危重证首要是辨明病性之寒、热、虚、实,并及时根据病势变化和疗效反馈来调整治疗思路,擅长清凉透邪治疗温病,强调不可误补。雷丰对外感热病变证、兼夹证、危重证的诊治经验,对外感病的治疗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湿热病邪引起的湿热温病,在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中均可见之,其发病慢,病程长,缠绵难愈。对本病的治疗,清代医家石芾南在所著《医原·湿气论》中指出:“治法总以轻开肺气为主,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自化,即有兼邪,亦与之俱化……湿热治肺,千古定论也。”[1]743石氏在总结前人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