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振华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1998,27(5):385-387
造血干细胞(HSC)移植技术在近年来发展迅速,且不断完善,已广泛应用于许多难治性疾病,特别是白血病、恶性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及一些难治性免疫性疾病,取得了显著效果。到1997年5月国际上已有5万多病人成功地接受了骨髓干细胞移植,其中2万人已生存了5年...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探讨移植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自2006年7月至2007年12月采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PBSCT)治疗2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淋巴瘤15例,急性白血病3例,多发性骨髓瘤3例。结果全部病例均成功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0.5×109/L平均时间为9.7(7~13)d,血小板≥20×109/L平均时间为10.9(6~23)d;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移植相关死亡;所有患者都达到完全缓解(CR),中位随访时间9(1~16)月,1例淋巴瘤患者复发死亡,另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复发;其他19例患者仍处于CR状态。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恶性血液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的初期疗效。方法共23例,其中NHL18例;HD3例;MM2例。动员方案为化疗(MOEP)+rhG—CSF。经1-2次采集,获得MNC中位数为(4.48±1.73)×10^8/kg,CD34^+细胞为(4.46±0.96)×10^6/kg,预处理方案,NHL,HD患者采用CTX+TBI和CTX+VP-16+Ara-C+CCNU,MM患者采用MeL.结果所有患者移植后均重建造血。外周血WBC于移植后3.91±0.73d降至0,PLT于7.87±0.97d降至10×10^9/L以下。WBC〉1.0×10^9/L,中性粒细胞〉0.5×10^9/L,PLT〉20±10^9/L,分别为8.04±1.36d,8.40±1.73d,9.57±1.34d,1例患者于移植后2月死于疾病复发;4例患者在移植6月内复发;其余18例患者均无病存活6—12个月,疗效仍在近一步随访中。结论APBSCT对恶性血液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观察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相关并发症及复发情况。方法 采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40例,选用MAC,BuCy,BuCy+CCNU,MEC,BEAM,TBI+CY,HD-MEL等预处理方案,部分患者用美罗华净化。结果 急性白血病和淋巴瘤总的3年无病生存率(DFS)为74.0%,其中急性白细胞3年DFS为68.8%,淋巴瘤3年DFS为85.7%。结论 导致急性白血病的复发原因主要是高危的预后因素决定,淋巴瘤复发主要发生在惰性淋巴瘤。在国内常规化疗难以达到国外强度的情况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国内治疗恶性血液病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自体造血干细胞 (aulologoushematopoi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 ,AHSCT)对晚期恶性实体瘤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 6例患者中 ,1例行自体骨髓移植 (antologousbonemarrowtranspla tion ,ABMT) ,5例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utologousperipheralbloodstemcelltransplantationAPBSCT)。预处理方案 :乳腺癌为CEP(CTX ,VP-1 6,DDP) ,恶性淋巴瘤为CEA(CTX ,VP-1 6,Ara-c)方案 ,采集的干细胞 1例 4℃保存 ,72小时内回输 ,其余 5例 - 80℃保存。结果APBSCT动员采集单个核细胞数 7 0 2× 1 0 8 kg ,ABMT和APBSCT后 ,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恢复到 0 5× 1 0 9/L ,血小板达 50× 1 0 9/L以上的时间平均为 1 0 8天和 1 6 2天。毒副作用主要是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 ,随访至今死亡 2例 ,复发 2例 ,2例无瘤生存。结论AHSCT治疗晚期乳腺癌近期疗效肯定 ,可提高生活质量 ,对恶性淋巴瘤的治疗有效 ,但对反复复发患者需移植后作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自体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联合移植(BMT/PBSCT)的疗效、安全性和费用 ,回顾性分析本院 1997年 6月~ 1998年 6月经治的 4例恶性血液病 ,并与以前进行的单一BMT或PBSCT组 10例作比较。资料和方法病例 :3例恶性淋巴瘤 ,1例急粒白血病 ,行自体BMT/PBSCT ;白血病 8例 ,行单一骨髓移植(BMT) ;白血病 2例 ,行单一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此三组的性别、年龄 (平均 34 9岁 )、预处理方案可比。BMT组植入单个核细胞 (MNC)数≥ 1 0× 10 8/kg(受体体重 )。PBSCT组植入MNC≥ 2 0× 10 8/k… 相似文献
9.
10.
人的外周血循环中存在造血干细胞,但在正常生理条件下数量极少,用化疗药物及造血刺激因子可以从骨髓中动员出大量造血干细胞,经分离采集可用于移植重建造血。Reiffers 等1985年首次报道1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ML)用收集动员的干细胞进行自体干细胞移植成功。此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的病例数逐渐增加。APBSCT 由于具有采集体积小、不必多次多部位进行骨髓穿刺、冷冻保护剂需要量少、造血和免疫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花费少等优点,正在逐渐取代自体骨髓移植(ABMT)治疗血液系统及非血液系统恶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与自体骨髓移植(ABMT)治疗恶性血液病造血重建和并发症。方法用ABMT治疗21例,用APBSCT治疗25例。预处理方案包括全身照射(TBI)加环磷酰胺(CTX)或TBI加全淋巴结照射(TLI)加CTX加Vp16或MAC方案,结果ABMT组造血重建19例,相关死亡2例,1例感染死亡,1例脑出血死亡,两年无病生存率(DFS)68.50%±10.87%;而PBSCT25例均获造血重建,无移植相关死亡。两年DFS为62.34%±14.26%。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ABMT疗效与APBSCT相当,但ABMT骨髓造血重建较APBSCT慢,相关死亡率增加。 相似文献
12.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动员后自体外周干细胞(PBSC)经冠状动脉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例确诊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予rhGCSF300μg皮下注射,每日1次,进行PBSC动员,第6天用血细胞分离机分离PBSC,进行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PBSC。随访观察6个月,包括临床、二维超声心动图、24h动态心电图、48h持续心电监护。结果8例患者细胞移植手术均成功、安全,未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CD34阳性细细胞计数为0.16%~0.89%。术后3个月,患者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术后6月,超声检查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从(37.86±6.29)%增加至(65.25±6.32)%,差异有显著性(t=10.71,P<0.001),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从(19.38±3.02)%增加至(34±3.7)%,差异有显著性(t=9.98,P<0.001)。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均有不同程度缩小。结论采用动员后的PBSC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安全、有效,可显著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ML)用MAG方案动员、BEAM方案预处理、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的疗效和毒性。方法8 年采用APBSCT 治疗ML14 例[9 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5例霍奇金病(HD)],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用MAG方案(Ara C 2g/m2 q12 h,d1~2,MTZ10 mg·m2d2~3,rhG CSF 300μg/d),为预处理采用BEAM方案(BCNU 250 mg/m2d1,VP 16 200mg2d2~5,Ara C 400 mg/m 2d2~5,Mel 140 mg/m2 d6)。化疗结束后36~48 h回输自体造血干细胞。结果13/14例一次采集即获足量干/祖细胞。回输单个核细胞(MNC)3 91(1 21~6 61)×108/kg、粒单核系祖细胞( CFU GM) 4 40 (2 33 ~ 6 47)×105/kg 和CD34 细胞17 79 (4 79 ~30 69)×106/kg。所有患者移植后均获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ANC)≥0 5×109/L时间为10(8~13) d,血小板(Plt)≥20×109/L为13(9~22) d。中位随访时间46(4~100)个月,12 例存活,总生存率85 7%,无病生存率78 5%。结论MAG方案动员/BEAM方案预处理APBSCT治疗ML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T淋巴细胞核仁组成区相关蛋(Ag-NORs)表达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利用KL型肿瘤免疫图象分析系统及其配套细胞培养银染试和方法,对125例正常及恶性血液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进行染色分析。结果:恶性血液病患者rDNA转录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分组观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和(P<0.05),多发性骨髓瘤(MM),再生障碍性贫血(AA)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未完全缓解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普遍存在T细胞免疫功能降低,T淋巴细胞Ag-NORs检测指标可以灵敏地反映各类恶性血液病患者病情进展程度和机体免疫状况的相互关系,并可作为各类恶性血液病的诊断及病情监测的实验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Hyper-CVAD/MA中的MA(甲氨喋呤+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方案动员恶性淋巴瘤患者造血干细胞的有效性。方法:25例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环磷酰胺+G-CSF方案(对照组)和Hyper-CVAD/MA+G-CSF方案(研究组)动员造血干细胞,观察动员效果、安全性。结果:研究组都1次采集成功,比对照组明显缩短采集次数(P〈0.01);研究组和对照组采集的CD34+细胞总数分别为(5.45±4.63)×106/kg、(3.04±0.74)×106/kg,差异变化相近(P〉0.05);两组感染发生率相仿(P〉0.05);两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Hyper-CVAD/MA+G-CSF方案动员恶性淋巴瘤患者造血干细胞安全、有效、易于操作、又可起到移植前体内净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恶性血液病病人的凝血和纤溶指标 ,探讨其在恶性血液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 58例恶性血液病病人及 3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凝血酶调节蛋白(TM)、P 选择素、D 二聚体 (D D)水平。结果 治疗前血浆vWF、TM、P 选择素及D D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经化疗达完全缓解者以上指标均恢复正常 ,而未缓解或部分缓解者上述指标仍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结论 在恶性血液病存在血小板活化、内皮细胞损伤以及凝血、抗凝、纤溶系统的激活 ,随着病情的好转而恢复正常。检测相关指标的水平变化有助于对恶性血液病病人的病情监测 ,可作为评价病人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过程中对患者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 检测20例淋巴瘤患者,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预处理前7 d(d)、预处理0 d(d0)、预处理+7 d(d7)、预处理+ 14 d(d14)、预处理+21 d(d21)、预处理+28 d(d28)、预处理+35 d(d35)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D二聚体(D-Di).结果 d7、d14的FIB分别为(5.79±2.35)g/L、(5.97±2.01) g/L,均高于d的 FIB (3.54±1.62) g/L(t=2.78、3.20,P<0.05);d0、d21、d28、d35的FIB较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处理前后PT、APTT、D-二聚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未并发血栓性疾病.结论 淋巴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现凝血功能异常,临床医师需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费森尤斯血细胞分离机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采集中的应用效率。方法对16例28次采用费森尤斯血细胞分离机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分析采集成功率、血液学参数、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情况。结果每例采集1~3次,共28次。平均采集时间255min,采集过程顺利,单个核细胞数(MNC)平均为2.36×108/ml,单个核细胞平均为93%,采集前后患者的RBC、HGB、HCT无明显变化(P>0.05),PLT有明显的降低。28次采集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3次,男1次,女2次,均为枸橼酸盐毒性反应。结论采用费森尤斯血细胞分离机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方法可靠,为确保采集成功,必须做好采集前准备、控制处理血液总量(终点量值)、全血流速及抗凝剂比例,并注意预防和及时处理并发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