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动力学监测在贲门失弛缓症中的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探讨动力学监测在诊断贲门失弛缓症中的价值。方法 对 15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 (Achalasia ,AC)及 10例正常人 (HS)进行连续食管压力监测。结果 AC组与HS组相比 ,下食管括约肌 (LES)压力 (mmHg)分别为 41 3± 16 5和 18 2± 10 1,AC组明显增高 (P <0 0 1) ;LES长度 (cm)相似 ,分别为 3 40± 0 5 0和 2 90± 0 2 5 ;LES松弛率 (% )明显减低 ,分别为 44 8± 3 9和92 1± 3 6 (P <0 0 0 1) ;食管体部中、下段AC组均为同步非推进性蠕动 ,收缩幅度降低 (P <0 0 1) ,收缩时限明显延长 (P <0 0 1)。结论 食管测压是一种诊断AC有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AC)是一种以吞咽时下食管括约肌(LES)不能正常松弛为特征,并伴有食管蠕动障碍和LES静息压增高的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是最早被人类认加的食管动力性疾病之一,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一[1].食管测压在AC中具备特异性表现,如:食管体部非推进性的同步收缩、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升高、LES松弛障碍、继发性收缩波增多等[2].AC的治疗主要针对LES,有药物、内镜下注射肉毒碱、球囊或探条扩张、硬化疗法、手术等,目前尚无公认疗法.近年来,胸腔镜或腹腔镜下LES肌层切开术受到重视,其充分的肌层切开长度及深度、严格限制胃壁肌层切开长度是减少并发症、保证疗效的关键之一[3-4].食道测压能提供准确的LES长度,可为手术切开长度提供依据,并可通过手术前后测压参数的改变,评估手术的疗效.我院对AC患者开展了胸腔镜下LES肌层切开术,并在术前术后行食管测压,对手术疗效作出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食管贲门失弛缓症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与护理水平.方法:本组10例患者在手术治疗的同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心理、呼吸道及各种管道的护理.结果:3例患者痊愈出院,7例患者好转出院.结论:术后细致的病情观察,充分的引流和营养支持是治疗成功的关键;而精心的专业化护理在治疗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患者中也起到降低死亡率、保障患者治愈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实用医药杂志(山东)》2018,(3)
<正>食管环形肌切开术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新型内镜介入方式~([1])。患者术后的遵医行为及出院后的自我护理能力对疾病的预后及并发症的发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延续性护理是患者出院后继续实施规范化康复护理的策略~([2]),依靠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提高,提升自我效能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该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行组织黏合剂注射治疗的100例患者,分析延续性护理在出院患者中的应用方法。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贲门失弛缓症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概述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原发性食管神经肌肉病变所致的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以食管体部正常运动消失及吞咽时下食管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松弛不良为特征。本病的发生率约为1/10万,男女发病率相同,成人多见,发生于10~14岁以前的小于5%。 相似文献
6.
7.
贲门失弛症是原因不明的食管运动障性疾病。内窥镜下用球囊强行扩张失去迟缓功能的食道下段括约肌,使其部分纤维断裂,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疗效可以达数年之久。我院2001年至今行比类手术32例,取得良好效果,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15岁。因咳嗽、咳痰伴反复发热一年余加重伴高热一周于1998年7月6日入院。患者自1997年4月以来,不明原因出现咳嗽、咳痰伴发热等症状。给予“青霉素,先锋霉素”等抗菌素治疗后,体温能恢复正常,但间隔一段时间后再次出现发热症状,而咳嗽、咳痰症状持续存在,尤以夜间为重。今年2月起,症状逐渐加重,且出现进食后胸骨后不适和吞咽困难,饮水后稍有缓解。体检:体温39.7oC,消瘦。双下肺呼吸音增粗,闻及散在的疾鸣音。心脏(一)。血常规:白细胞10.5X10‘/L,中性粒细胞0.65,淋巴细胞0.31,血红蛋白123g/L。痰培养:…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经口内镜下食管括约肌切开术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口内镜下食管括约肌切开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过程。结果本组患者通过术前的精心准备及术后的优质护理,全部患者在术后6~7d内咽下困难、食物返流、非心源性胸痛等症状消失,均治愈出院。结论手术的成功除了要有熟练的内镜操作技术外,系统全面的护理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11.
文章通过对10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内镜诊断与治疗,认为内镜检查与活检组织检查合并应用在贲门失弛缓症的诊断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可以排除癌变或与贲门癌及其他性质的狭窄。总之,内科保守治疗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有助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贲门失弛缓症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2年2月至1991年12月,我院为39例责门失弛缓症病人进行了外科治疗,本文就手术方式及其疗效加以讨论。临床资料39例中男25例,女性14例,年龄13个月~55岁,病程2个月~13年,病史1~5年者占67.4%。本组病人的主要症状为吞咽困难、呕吐或反刍、胸骨后疼痛或不适、体重下降 相似文献
13.
14.
贲门失弛缓症是食管的一种运动障碍性疾病,其特点是食管下端括约肌(LES)不能正常松弛,致使食物不能入胃.临床上以间歇性吞咽困难、食物反流及胸骨下段疼痛为最常见症状.我院于2009年6月12日收治1例特别严重贲门失迟缓症患者,并在胃镜下行球囊扩张术. 相似文献
15.
可回收金属内支架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可回收金属内支架在贲门失弛缓症的应用。方法14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其中3例为贲门失弛缓症术后再狭窄,透视下置入可回收金属内支架,术后1~3个月回收支架,观察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支架置入均一次成功,其中3例患者在支架置入后2、6、9周移位,余11例支架放置3个月后在胃镜下取出。治疗后所有患者吞咽困难均明显缓解,钡餐透视钡剂通过顺利。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可回收金属内支架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简便、有效,支架在体内放置时间应在2~3个月左右,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对于贲门失弛症病人的外科治疗,目前大多数外科医生基本上都采用改良Heller手术进行治疗。该手术方式操作简单、安全、疗效满意。我科自2000年6月~2006年6月,用改良Heller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症病人18例,并在手术操作上做了一些改进,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33例内镜直视下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护理配合方法。方法33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在内镜直视下行气囊扩张治疗,治疗前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娴熟地配合医生插管、注气、扩张,严密观察患者全身情况,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并随访术后1个月、1年吞咽阑难改善情况。结果本组33例行气囊扩张治疗,共扩张38次,其中1例病人扩张3次,3例病人扩张2次,1个月后随访31例,2例失访,其中痊愈19例,显效5例,有效6例,无效1例;1年后随访28例,5例失访,其中痊愈15例,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2例。结论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是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良好的护理配合是气囊扩张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M)探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对Ⅱ型贲门失弛症(AC)病人的食管动力学影响,评估POEM治疗Ⅱ型AC的近期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经食管钡餐造影及胃镜检查确诊为AC病人连续入组,并进行HRM,根据2014年芝加哥分类标准选取Ⅱ型AC病人20例,其中12例入组行POEM手术。所有入组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行HRM检查,比较手术前后食管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12例Ⅱ型AC病人POEM术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系统(Eckardt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25,P<0.001);所有入组者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参数及食管体部蠕动性参数均有明显改善,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LESP)术前(37.5±18.6)mmHg(1 mmHg=0.133 kPa)高于术后(16.4±6.4)mmHg (t=3.935,P<0.001);4 s完整松弛压力(4 s IRP)术前(31.4±14.8)mmHg与术后(11.5±6.5)mm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15,P<0.001);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率(LESRR)术前(23.1±18.6)%与术后(45.6±21.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82,P<0.05)。12例病人术前食管运动以无传导性同步收缩波为主,术后有2例病人出现食管近端蠕动波,但仍达不到正常水平;其余10例在压力测定中同步收缩及无效吞咽显著减少,但食管体部均无完整的蠕动性收缩波。结论 POEM能有效改善Ⅱ型AC病人的LES松弛障碍和降低LESP,但对恢复食管体部蠕动功能有限,近期效果显著,远期疗效及并发症有待进一步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19.
20.
目前贲门失弛症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扩张及手术治疗[1-20]。这些治疗方法只是解除梗阻,改善食管通过,缓解吞咽困难症状,都不是针对病因治疗,是治表不是治本。1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适应于早期有轻微症状,或拒绝手术治疗者。在改善饮食疗法的同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