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重症下肢缺血的血管腔内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评价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重症下肢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4月-2006年5月采用血管腔内治疗重症下肢缺血24例共29条肢体,主要临床症状均为静息痛,其中合并溃疡或肢端坏疽12例(50%)。本组29条肢体均接受血管腔内治疗,其中有4条肢体行单纯球囊扩张,4条肢体术中同时行股胭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联合膝下胭胫动脉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21条肢体行支架植入。结果股胭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技术成功率为100%,膝下动脉球囊扩张成功率为88%,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静息痛消失,溃疡愈合。围手术期膝下截肢1例,截肢率为3.4%。结论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重症下肢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 lerosis ob literans,ASO)的治疗手段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髂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结合动脉旁路术治疗下肢多节段ASO 19例。行髂动脉病变段球囊扩张及内置支架术19例,股→腘动脉膝上人工血管旁路移植12例和自体大隐静脉旁路移植4例,左股→右股动脉人工血管耻骨上旁路移植3例。结果:手术均获得成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踝肱指数(0.73±0.17),较术前(0.23±0.12)明显提高(P<0.01)。平均随访18个月,与术前相比症状明显好转,行走距离加大(>1 000 m),2例残余间歇性跛行。结论:下肢动脉腔内介入结合动脉旁路术是治疗下肢多节段ASO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行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该院2006年6月—2011年8月收治FontaineⅡ、Ⅲ、Ⅳ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重建下肢动脉血流。结果该组无一例死亡,术后下肢动脉缺血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临床症状缓解,踝肱指数(ABI)术前为0.12~0.53,平均0.35,术后ABI为0.45~0.90。2例术后发生腹股沟切口淋巴漏,经换药愈合,随访2~36个月,1例股-腘动脉旁路术远端吻合口1年后狭窄,经手术探查,证实为吻合口内膜增生,再次行血管重建好转。结论采用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是治疗下肢动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指外周慢性动脉闭塞症(chronicarterialocclusive disease,CAOD),以下肢动脉常见,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eripheralarterialdisease,PDA)。其中最易受累的部位包括小腿胫腓动脉、股胭动脉及主髂动脉,临床表现以间歇性跛行、静息痛、难治性溃疡等下肢缺血、坏死等症状为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袖状接头人造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方法。方法:2002年~2005年95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接受了旁路移植手术。主要方式为:单纯股-腘动脉旁路术87例,腋-股-腘动脉旁路术5例,股-胫后动脉旁路术2例,股胫前动脉旁路术1例。结果:围手术期死亡率2.1%,术后随访1个月~34个月,总通畅率为87.4%。结论:袖状接头人造血管旁路移植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但尚需长期随访。不断总结手术经验。  相似文献   

6.
谭鸿雁  朱巍 《沈阳医学》2001,21(7):115-116
目的:探讨主髂和股Guo动脉闭塞症的手术疗效;方法:对1986年以来作经治疗的65例(66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进行回顾分析,其中采用主-股动脉旁路术11例,髂-股动脉旁路术6例,股-Guo动脉旁路术13例,解剖外股-股或髂旁路术18例,腋-股8例(其中包括腋-股-股动脉旁路术1例),腹主-股深动脉旁路术2例和血栓内膜切除术9例/次;结果:术后血运改善效果良好,且Doppler和踝/肱指数(ABI)有不同程度改善59例(90.8%),ABI升高幅度为0.21-0.49,平均升高0.32,截肢3例(4.6%),死亡3例(4.6%),随访47例(78.3%)。5年通畅率为80.9%;结论:各种类型的旁路术疗效优于取栓或血栓切除术后旁路术,是治疗主髂和股Guo动脉闭塞症的最佳术式。  相似文献   

7.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血管外科常见病之一,治疗方法较多,但对膝以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处理比较困难。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有一定效果,但存在手术创伤问题[1]。我院自2007年起,尝试应用球囊扩张术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收到一定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杂交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并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2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39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并血栓形成患者,病变均累及髂动脉,均行全麻下杂交手术治疗,先尝试患侧股总动脉切开双向取栓,其中髂动脉球囊扩张并支架置入39例,股浅动脉球囊扩张并支架植入10例,膝下3分叉球囊扩张4例,股浅动脉病变旷置未处理3例。结果:39例患者术后发凉、疼痛症状消失,间歇性跛行缓解,踝肱指数(ABI)值平均升高至0.91±0.10;坏疽趾头截趾10例,一期愈合;出院后随访1-4年,其中死亡5例,股浅动脉血栓复发3例,股浅动脉支架再狭窄2例。结论:杂交手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并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主髂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34例,其中25例经动脉造影检查,发现8例为腹主动脉下段闭塞或严重狭窄,3例为双侧髂外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13例为单侧髂外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34例中9例非手术治疗,25例行手术治疗:5例作主-髂动脉旁路移植术,10例作腋-股旁路移植术,5例作股-股旁路移植术,移植材料包括真丝人造血管、丝涤人造血管和e-PTFE人造血管;游离大网膜下肢移植,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动脉内膜剥脱术加大隐静脉补片移植术各1例;2例直接行膝上截肢术。作者认为,根据动脉造影所显示的不同图像选择最佳手术方式至关重要。手术成败的关键是有无良好的输出道动脉。  相似文献   

10.
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3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亚奇  丁福万 《当代医学》2009,15(29):536-537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腔内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介入技术(球囊和/或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30例(35条肢体)。结果33条肢体均成功进行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治疗;2例转手术搭桥。1例髂动脉支架,2例股浅动脉支架后再次出现下肢缺血,再次予以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治疗,症状缓解。所有病例随访3~36月,平均21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踝肱指数(ABI)0.66±0.12。结论介入技术是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治疗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刘洞宇  丁锐 《安徽医学》2013,34(4):398-400
目的探讨难治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腔内治疗效果。方法回顾2007年1月至2011年11月血管外科收治的43例TASCⅡ分级在B~D级、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为0~0.4的ASO患者腔内治疗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技术成功率91.8%(45/49)。与治疗前比较,踝肱指数平均升高0.24±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症状完全缓解36例,好转4例,无明显改善3例;随访截肢率5%(2/40),病死率为2.5%(1/40)。结论腔内治疗具有微创、可重复操作性,腔内成形(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作为难治性ASO的首选外科治疗手段,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We report three cases of iliac artery rupture during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 In all three cases, bleeding was temporarily controlled by inflating an angioplasty balloon at the site of bleeding. Two patients underwent subsequent surgical revascularization, and one underwent endovascular stent grafting but ultimately required a surgical bypass. Arterial rupture is a rare but potentially fatal complication of PTA. Although stent grafts for peripheral arteries are not yet covered by Japanese medical insurance, it is a useful treatment for arterial injury during PTA.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动脉调转术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 20例复杂先心病婴儿,在气管插管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大动脉调转术,麻醉采用间断予芬太尼、咪达唑仑和维库溴铵维持,主动脉开放后给泵入多巴胺、米力农等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结果全组麻醉平稳,开放主动脉后心脏均自动复跳,体外循环转流时间126~392(247.1±46.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76~201(129.5±34.2)min,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23~342 h。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症5例,延期关胸5例,低氧血症8例,肺部感染、胸腔积液各2例,急性肾功能衰竭3例。除死亡3例(15%)外余均痊愈出院。结论大动脉调转手术麻醉危险性高,术中缩短动静脉穿刺时间、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重视低氧血症处理是麻醉管理重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联合经肘/股动脉入路治疗长段髂-股动脉病变的有用性。方法本组共20例患者,男17例,女3例,年龄54~85岁,全部病例均有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及下肢发凉。术前踝肱指数0-0.43,PWV为0-1076。全组病例均经CTA或动脉造影证实一侧髂动脉合并对侧股浅动脉长段(≥5cm)闭塞12例,两侧髂动脉合并一侧股浅动脉长段(≥5cm)闭塞3例,一侧髂动脉合并两侧股浅动脉长段(≥5cm)闭塞5例。所有病例均同时行肘/股动脉穿刺。结果 18例患者成功进行腔内球囊/支架治疗,2例未能开通闭塞段。术后踝肱指数0.72±0.15(P〈0.05),PWV1783-2532(P〈0.05),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术后随访1-24个月。其中有1例在随访过程中因心脏疾病死亡,有2例分别在术后6、9个月出现间歇性跛行或静息痛,CTA提示髂股动脉有慢性闭塞,再次成功行球囊扩张术。结论当单一经股动脉路径难以实施时,联合经肘/股动脉入路治疗长段髂-股动脉病变可提高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的诊治体会。方法分析2007年8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PAD连续病例共194例,手术治疗主要采用血管重建术,包括经皮腔内血管成型(percutan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支架成型和旁路手术,术后辅以抗血小板等综合治疗。对于术后病变仍继续进展,或广泛感染虽经清创和全身应用抗生素仍无法控制感染并危及生命者,则行截肢术。结果本组病例中181例施行血管重建术,其中136例通过腔内技术(PTA/支架成型)实现。最终截肢共18例,住院期间死亡6例。最终治疗有效率达82%。相比较于非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者间歇性跛行发生率较低,而溃疡、坏疽和感染的比率较高。结论血管重建是治疗PAD的基本方法,通过明确诊断及适当治疗,多数PAD患者可通过血管重建取得较好的疗效,并且对于多数病例,血管重建可通过腔内技术实现。  相似文献   

16.
杨辉  周翔宇  施森  钟武  刘勇  何延政 《四川医学》2012,33(8):1355-1357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随访2009~2011年采用经皮球囊后凸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21例,35个椎体,测量术前术后骨折椎体的高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的疼痛变化。结果本组患者均能耐受该手术,3例出现骨水泥渗漏,1例位于椎前,2例位于椎间隙;术前术后脊柱X线片显示椎体高度有所恢复,脊柱后凸畸形改善,P<0.01;所有患者疼痛明显缓解,P<0.01。结论球囊后凸成形术能够有效地控制骨折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导致的疼痛,并可以部分恢复椎体高度,有利于改善脊柱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血管腔内治疗,探讨ASO腔内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对83例下肢ASO患者的病变肢体行DSA检查,评估血管狭窄程度、闭塞和侧枝循环形成情况,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进行血管腔内治疗。结果:81例患者治疗有效,成功率97.59%(81/83),共112条动脉血管通过介入治疗开通并恢复血流,血管通畅率97.39%(112/115)。结论:腔内治疗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创伤小,疗效佳,恢复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选择行血管腔内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PAD)患者20例,比较术前和术后1、6、24 h及2周患者静脉血浆P-选择素和内皮素1水平,患者术后的P-选择素和内皮素1水平明显升高。P-选择素和内皮素1水平在血管腔内治疗术后有一定程度的激活,术后监测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可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王琦  马强  孟燕 《疑难病杂志》2012,11(7):519-521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48例(60条肢体),观察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术中血管再通及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48例患者60条肢体中共成功46例52条,成功率86.7%,死亡2例。46例患者术后随访3~24个月,显效25例(54.3%),稳定15例(32.6%),进展6例(13.1%)。术后踝肱指数为0.68~1.22(0.37±0.17),显著高于手术前的0.11~0.98(0.37±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可有效改善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下肢缺血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