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妊娠梅毒患者772例母婴梅毒传播阻断效果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干预时机及妊娠梅毒患者血清滴度水平与母婴梅毒传播阻断效果的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0年全程随访的772例妊娠梅毒患者,根据患者孕期实施长效青霉素干预治疗的时间分为早期干预组(<28周)、晚期干预组(28~35周)及未干预/不完整干预组,同时根据妊娠梅毒患者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滴度水平分为低滴度组(≤1:4)、中滴度组(1:8~1:16)及高滴度组(>1:16),研究相同干预时机不同血清TRUST水平对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以及相同滴度水平下不同干预时机对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535例接受规范治疗干预的患者未发生先天梅毒、早产及新生儿死亡;237例未干预/未完整干预的患者先天梅毒、早产、低体重出生儿、新生儿死亡及死胎发生率分别为2.11%,2.95%,6.75%,1.27%和10.13%;患者在早期(<28周)或晚期(28-35周)接受规范干预均能够获得满意的干预效果;未干预/不完整干预者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高于规范干预者(P<0.05);未干预/不完整干预妊娠梅毒患者发生不良结局的危险性与血清滴度水平有关(P<0.05)。结论规范青霉素治疗能使妊娠梅毒患者避免发生不良妊娠结局,即使在孕28~35周接受规范干预,仍能获得理想效果;妊娠梅毒患者发生先天梅毒儿、死胎的危险性与血清TRUST滴度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快速血浆反应素(RPR)高滴度(≥1:16)的妊娠梅毒患者治疗后的妊娠结局,以便选择更好的治疗时机与方案。方法:根据孕妇孕周,将116例妊娠梅毒患者分为3组,即早孕组(63例),中孕组(36例)和晚孕组(17例)。各组均予规范苄星青霉素驱梅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的妊娠结局。结果:63例早孕组患者接受治疗后未发生先天梅毒、早产、死胎、低体重儿及新生儿死亡;36例中孕组患者经治疗后未发生先天梅毒、早产、低体重儿及新生儿死亡,出现死胎1例,死胎发生率2.78%;17例晚孕组患者接受治疗后未发生先天梅毒、早产、低体重儿及新生儿死亡,出现死胎2例,死胎发生率11.76%;早孕组与中孕组妊娠结局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孕组死胎率明显高于早、中孕两组,妊娠结局与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早对孕妇行产前梅毒筛查并积极治疗,即使是RPR高滴度患者也可得到理想的治疗结果,能很好地改善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滴度的妊娠梅毒治疗后对治疗结局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于我科治疗的120名妊娠梅毒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将选取的120名妊娠梅毒患者根据妊娠梅毒确诊时的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滴度)的不同分为三组:分别为妊娠梅毒确诊时TRUST滴度小于1∶4、妊娠梅毒确诊时TRUST滴度1∶4~1∶8、妊娠梅毒确诊时TRUST滴度1∶8以上。TRUST滴度小于1∶4组患者30例,TRUST滴度1∶4~1∶8组患者50例,TRUST滴度1∶8以上组患者40例。然后对各组患者的妊娠结局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TRUST滴度<1∶4组自然流产1例(3.3%)、宫内死胎1例(3.3%)、早产儿2例(6.7%)、新生儿先天性梅毒1例(3.3%),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为16.7%;TRUST滴度1∶4~1∶8组自然流产5例(10%)、宫内死胎3例(6%)、早产儿5例(10%)、新生儿先天性梅毒5例(10%),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为36%;TRUST滴度>1∶8组自然流产5例(12.5%)、宫内死胎4例(10%)、早产儿8例(20%)、新生儿先天性梅毒7例(17.5%),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为60%。结论:妊娠梅毒不同滴度的患者治疗结局不同,妊娠梅毒滴度越高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抗梅毒治疗和梅毒TRUST滴度对梅毒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72例妊娠期梅毒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选取60例同期健康孕产妇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根据治疗时机分为四组:A组(14例)在孕12周内予以驱梅治疗,B组(18例)在孕28周后予以治疗;C组(24例)整个孕期均进行驱梅治疗;D组(16例)孕期未给予驱梅治疗。比较两组及观察组不同治疗时机、TRUST滴度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情况。结果:观察组早产、流产、死胎发生率及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先天梅毒、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RUST滴度≥1∶8时明显高于TRUST滴度<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81.4%)明显高于A组(50.0%)、B组(55.6%)及C组(3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大小依次为:D组>B组>A组>C组;A组新生儿情况明显好于B、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B、D组次之。结论:抗梅毒治疗时机和梅毒TRUST滴度对梅毒孕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并探讨妊娠梅毒孕妇孕期干预时机对母婴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进行产检及分娩的孕妇254例,所有孕期发现梅毒后,均给予长效青霉素治疗。早期干预组给予240万U,臀部肌内注射,1次/周,3周/疗程。每疗程结束后复查,若转阴,则晚期再治疗1个疗程,若未转阴且RPR(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滴度下降小于2倍比稀释度,则继续治疗1个疗程。对于中期干预者,在发现后治疗1个疗程,晚期治疗1个疗程。晚期干预者在发现后即治疗1个疗程。结果:早期干预组早产、低体重儿12例(10.00%),死胎0例,新生儿畸形0例,新生儿死亡0例,新生儿梅毒0例;中期干预组早产、低体重儿22例(26.83%),死胎2例(2.44%),新生儿畸形2例(2.44%),新生儿死亡0例,新生儿梅毒2例(2.44%);晚期干预组早产、低体重儿26例(50.00%),死胎8例(15.38%),新生儿畸形4例(7.69%),新生儿死亡4例(7.69%),新生儿梅毒10例(19.23%)。早期干预妊娠结局最优,且新生儿梅毒发生率最低(P0.05)。RPR滴度低组,妊娠结局明显优于滴度高组,且新生儿梅毒发生率低(P0.05)。结论:妊娠梅毒孕妇孕期早期干预有利于改善妊娠结局,降低新生儿先天梅毒发生率,临床上对疑似孕妇应尽早诊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母婴阻断干预对孕期梅毒患者围产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孕期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采取母婴阻断干预将其分为未干预组(n=48)与干预组(n=70),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不良妊娠结局与新生儿不良预后发生率。根据干预时机将干预组分为早期干预组(孕28周内予母婴阻断干预,n=37)及晚期干预组(孕28周~35周予母婴阻断干预,n=33),比较两组不良妊娠结局与新生儿不良预后发生率。记录新生儿随访18个月的血清学检测及转归。结果:干预组与未干预组的年龄、分娩孕周、生产经历、梅毒分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干预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2. 86%,低于未干预组的17. 50%;新生儿预后不良发生率为7. 14%,低于未干预组的20. 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早期干预组与晚期干预组的早产、低体重儿、先天梅毒、妊娠结局与新生儿预后不良总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118例新生儿中,87例新生儿的血清TPHA阳性、RPR阴性,随访6个月内均转阴; 31例患者的血清TPHA与RPR均阳性,20例在随访12个月内转阴,11例未转阴(母亲治疗前RPR滴度均≥1∶16)。结论:妊娠梅毒患者采取母婴阻断干预有利于减少流产、早产,降低先天梅毒发生风险,对于妊娠晚期梅毒患者,规范干预可取得满意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中国性科学》2015,(11):65-68
目的:探究与分析不同孕期治疗梅毒对妊娠分娩的预后影响,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90例妊娠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孕期发现及治疗时间分为A组、B组及C组,每组各30例。A组为早孕期<12周,B组为中孕期12至27周,C组为晚孕期>27周,三组患者均给予足量规范的抗梅毒治疗,观察与对比三组不同孕期妊娠梅毒患者的妊娠结局、TRUST低度比较及先天梅毒儿发生率。结果:A组、B组及C组治疗后足月分娩率分别为86.67%、53.33%、46.67%,早产率分别为10.00%、30.00%、53.33%,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均<0.05)。妊娠梅毒患者行1个疗程治疗后母体TRUST滴度<1∶8者12例(60.00%),母体TRUST滴度≥1∶8者8例(40.00%),妊娠梅毒患者行2个疗程治疗后母体TRUST滴度<1∶8者57例(85.07%),母体TRUST滴度≥1∶8者6例(8.90%),组间相比差异显著(P均<0.05)。妊娠梅毒患者行1个疗程治疗后新生儿TRUST滴度<1∶8者15例(75.00%),新生儿TRUST滴度≥1∶8者5例(25.00%);妊娠梅毒患者行2个疗程治疗后新生儿TRUST滴度<1∶8者61例(91.04%),无1例新生儿TRUST滴度≥1∶8,组间相比差异显著(P均<0.05)。A组、B组、C组治疗后先天儿发生率分别为0、6.67%、46.67%,组间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妊娠梅毒早期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可明显改善妊娠结局及围产儿的预后情况,在降低先天性梅毒患儿发生率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对妊娠合并梅毒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62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予超声检查,在入院前超声检查前已规范抗梅治疗作为治疗组,共51例,余11例为未治疗组,将治疗组根据孕周不同分成孕早期组(≤12周)、孕中期组(12~28周)、孕晚期组(≥28周),分别为18例、21例、12例,比较各组相关指标变化。结果:妊娠合并梅毒超声以胎盘水肿、胎儿各类畸形、胎儿水肿、胎儿宫内窘迫为主要表现,其中孕期越晚治疗则超声异常发生率越高,未治疗组流产、死胎、胎儿宫内窘迫、胎儿各类畸形、胎盘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组别,和其他三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治疗者以流产和死胎为主,共10例,先天性梅毒1例,占9.09%,早期规范治疗梅毒则正常新生儿出生率越高,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未治疗脐动脉血流收缩期峰值/舒张末期谷值(S/D值)分别为(1.56±0.14)、(1.71±0.16)、(2.51±0.19)、(4.43±0.23),未治疗组和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产前超声能显示妊娠合并梅毒胎儿异常情况,且能预测胎儿预后临床价值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128例梅毒妊娠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该类产妇不良妊娠结局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9年1月~2022年3月镇平县域内医院分娩且确诊为梅毒的128例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妊娠结局将其分为正常妊娠组和不良妊娠组,统计不良妊娠发生率、不良妊娠类型,并分析发生不良妊娠的影响因素。结果 128例梅毒妊娠产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36例,不良妊娠发生率为28.13%(36/128),其中早产占比最高,为47.22%(17/36),其次为低出生体重22.22%(8/36)、胎儿窘迫13.89%(5/36)、先天性梅毒8.33%(3/36)、胎儿畸形5.56%(2/36)和死胎2.78%(1/36)。两组产妇在年龄、不良妊娠史、梅毒治疗情况、梅毒治疗时机、TRUST滴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未接受梅毒治疗(OR=1.287,95%CI:1.103~2.715)、未达2个疗程规范治疗(OR=1.095,95%CI:1.083~2.194)、孕28周后开始梅毒治疗(OR=1.279,95%CI:1.131~2.597)、TR...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梅毒的临床特点及预防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100例医院收诊行常规治疗措施的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为观察组,再选取100例未采取治疗措施的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以及围产儿预后等方面差异。结果:观察组100例患者中,2例流产、12例早产、2例死胎、84例足月产;对照组100例患者中,13例流产、42例早产、11例死胎、34例足月产,观察组妊娠结局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00例新生儿中,10例低体质量围产儿、4例新生儿死亡、13例先天性梅毒、6例宫内胎儿窘迫;对照组100例新生儿中,30例低体质量围产儿、24例新生儿死亡、43例先天性梅毒、22例宫内胎儿窘迫,观察组新生儿结局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严重影响了产妇及新生儿的健康安全,需要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改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结局。  相似文献   

11.
不同阶段驱梅治疗的妊娠结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在不同阶段驱梅治疗后的妊娠结局,以及其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根据注射首剂青霉素时的孕期,将261例妊娠梅毒患者分为3组:早孕组(妊娠≤12周)92例,中孕组(妊娠13~28周)94例,晚孕组(妊娠≥29周)75例。各组均予以规范青霉素驱梅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三组梅毒孕妇的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及先天性梅毒的发病率,同时根据孕妇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高低,分为RPR≤1:4组和RPR≥1:8组,观察血清RPR滴度与围产儿预后的关系。结果早孕组、中孕组和晚孕组三组梅毒孕妇的足月分娩率分别为92.83%,89.36%和53.33%;先天性梅毒发病率分别为2.17%,5.32%和28.00%。早孕组及中孕组梅毒孕妇的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均明显优于晚孕组,先天性梅毒发病率明显低于晚孕组。RPR≤1:4组159例,先天性梅毒发病率为1.26%;RPR≥1:8组102例,先天性梅毒发病率为25.49%,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时,首剂青霉素治疗早晚和其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及先天性梅毒发病率密切相关,早期进行正规青霉素治疗可以有效防止胎儿感染梅毒,且梅毒孕妇血清RPR滴度高低是影响其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生儿期先天梅毒的临床表现特点。方法:总结分析36例新生儿期先天梅毒,观察患儿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的改变。结果:无症状新生儿期先天梅毒占61%;新生儿期先天梅毒症状和体征主要有皮疹、肝脾肿大、肺部感染,36例患儿中,早产儿13例(36%),新生儿死亡5例(14%),血清学USR、TPPA、19SIgM—TPPA检测结果均为阳性,肝功能异常23例(64%),肾功能异常22例(61%)。结论:新生儿先天梅毒的诊断须结合临床体征、实验室诊断结果以及母亲的病史进行综合分析;妊娠梅毒患者应及时发现、诊断并给予规范治疗,才能有效地阻断先天梅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浙江省2013—2014年梅毒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探讨抗梅毒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2013—2014年预防梅毒母婴传播信息管理系统资料,比较梅毒孕产妇与同时段一般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差异。同时,按照治疗情况对梅毒孕产妇分组,比较是否治疗及是否规范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共收集3985例梅毒孕产妇及其所分娩胎儿/婴儿信息,其中死胎12例,活产3973例。3985例梅毒孕产妇中接受抗梅毒治疗3210例占80.55%,未治疗775例占19.45%。3210例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未规范治疗967例占30.12%。分娩的3985例胎婴儿中有异常症状/体征45例占1.13%;低出生体重279例,发生率7.00%;早期新生儿死亡45例,发生率1.13%,后两项均高于一般孕产妇[819494例中低出生体重儿26092例(3.18%),早期新生儿死亡1029例(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75例未治疗的梅毒孕产妇中,早产121例(15.61%),低出生体重84例(10.84%),早期新生儿死亡19例(2.45%),胎传梅毒27例(3.48%)和新生儿异常症状/体征22例(2.84%),均分别高于3210例接受治疗的梅毒孕产妇(8.26%、6.07%、0.81%、0.81%、1.03%,均P<0.01)。967例未规范治疗的梅毒孕产妇早产(10.44%)、低出生体重儿(8.17%)、早期新生儿死亡(1.55%)、胎传梅毒(1.65%)和新生儿异常症状/体征发生率(1.96%)均高于2243例规范治疗的梅毒孕产妇(7.31%、5.17%、0.49%、0.45%、0.62%,均P<0.01)。结论浙江省2013—2014年梅毒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较高,未治疗及未规范治疗的妊娠期梅毒严重威胁正常妊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深圳市宝安区终止妊娠的梅毒患者的随访结果进行分析,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梅毒预防与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宝安区终止妊娠的422例梅毒患者的相关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2例终止妊娠的梅毒患者中20~35岁女性357例(84.60%);经婚前性传播者194例(45.97%),婚内性传播81例(19.19%),婚外性传播32例(7.58%);潜伏梅毒321例(76.07%);422例终止妊娠的梅毒患者中人工流产者187例(44.31%),其中初筛TRUST滴度≤1∶4者129例(30.57%);自然流产者35例(8.29%),其中初筛TRUST滴度≤1∶4者22例(5.21%);死胎死产者63例(14.93%),其中初筛TRUST滴度≥1∶8者53例(12.56%);异位妊娠者137例(32.46%),其中初筛TRUST滴度≤1∶4者106例(25.12%)。378例患者(89.57%)在孕28周之前进行梅毒筛查,其中352例患者(83.41%)选择苄星青霉素治疗。69.43%的患者6个月后就失访,极少数(1.9%)终止妊娠的梅毒患者随访到两年。结论:加强梅毒孕产妇的管理对降低梅毒患者终止妊娠发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患儿,男,4个月。臀部、阴囊、股部红斑1个月。曾于多家医院诊断为尿布皮炎,治疗无效。患儿TPPA阳性,TRUST 1∶512,抗梅毒螺旋体IgM阳性。患儿父母均无皮疹,TPPA均阳性,母亲TRUST滴度1∶32;父亲TRUST滴度1∶64。患儿母亲孕期未进行围产期保健,否认梅毒诊治史,分娩时医院发现母亲血梅毒抗体阳性,未对患儿进行梅毒抗体检测。早期先天性梅毒症状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医生应予以重视,对疑似梅毒患儿行梅毒抗体检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妊娠梅毒孕妇经过规范治疗后新生儿血清学情况。方法: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产前门诊及各区县保健站妊娠梅毒孕妇及所生新生儿的梅毒感染情况。结果:157例新生儿中,TRUST和TPPA同时阳性40例(25.5%), TPPA单阳性者106例(67.5%)。母亲TRUST及TPPA双阳性时,新生儿TRUST阳性40例, TPPA阳性为105例,均高于母亲TPPA单阳性时的新生儿比例。40例TRUST及TPPA双阳性的新生儿中,39例(97.5%)于出生后6个月TRUST转阴,转阴高峰在出生后3个月(32例,80.0%);8例(20.0%)于出生后6个月TPPA转阴,25例(62.5%)于出生后9个月转阴,12个月全部转阴。106例TPPA单阳性新生儿中,13例(12.3%)TPPA于出生后6个月转阴,75例(70.7%)于出生后9个月转阴,12个月全部转阴。所有随访的新生儿无一例出现先天梅毒。结论:妊娠梅毒孕妇规范治疗后能够明显降低先天梅毒感染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