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建立蔓荆子的含量测定方法及测定生品与不同炮制样品蔓荆子黄素含量变化。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用Hypersil BDS(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4%磷酸溶液(60∶40),检测波长为258nm,流速为1.0mL·min-1,柱温35℃。对不同地区生品与不同炮制方法制备的蔓荆子中蔓荆子黄素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蔓荆子黄素线性范围为0.1525~0.7625μg,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8.39%,RSD=1.48%。蔓荆子经清炒炮制后,样品中蔓荆子黄素含量略有上升;经炒焦、炒炭炮制后,样品中蔓荆子黄素的含量下降,以炒炭法含量最低。结论:不同炮制方法使蔓荆子炮制前后蔓荆子黄素的含量发生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2.
蔓荆子古今炮制药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古今30余篇中医药文献著作考证,蔓荆子历代炮制方法有酒蒸、酒炒、清炒等,其中炒制沿用至今。蔓荆子古代以生用为主,现代以炒制为众,并有炒焦、炒炭、微炒,不同炒制程度要求,微炒、炒焦居多,炒炭入药自古较少,蔓荆子临床应用范围颇为广泛  相似文献   

3.
蔓荆子炮制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蔓荆子生品,炒品,酒制品等水浸出物,醇浸出物有黄酮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蔓荆子炒制后,水浸出物及醇浸出物含量降低,不利于成分蒸出,酒制后尤以10%酒拌碎品总黄酮含量较高。综合考虑,蔓荆子入药以疏散风热的主时,以生品打碎为宜;而治疗上焦病证,以镇痛作用为主时,诸如太阳头痛等,则以10%黄酒拌打碎品为宜。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中药蔓荆子古法炮制中酒炙的最佳条件,挖掘古籍中的经典炮制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蔓荆子黄素为检测指标,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设计试验优选蔓荆子的最佳古法炮制工艺。结果酒炙蔓荆子的最佳炮制工艺为:酒浸6h,烘制温度120℃,烘制时间5min。结论经古法炮制后,蔓荆子中的有效成分含量明显增加,且炮制工艺简单,方法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菟丝子脂肪油含量测定及不同炮制方法对其含量的影响。方法:称取一定量菟丝子中药材,按量粉碎成粗粉,分别采用清炒、酒制、盐制、水煮、生品不同方法对粗粉进行炮制,以乙醚为提取溶剂,采用索氏提取法对炮制后药材脂肪油含量进行测定,并对比分析不同炮制方法对菟丝子脂肪油含量的影响。结果:测量结果显示菟丝子药材生品的平均脂肪油含量为5.46%,药材经过炮制后其平均脂肪油含量为4.83%~6.37%;脂肪油含量测定结果显示,盐制品脂肪油含量6.37%最高,水煮品脂肪油含量4.83%最低,所有炮制品脂肪油含量由高到低分别为:盐制品(6.37%)酒制品(6.17%)清炒品(5.63%)生品(5.46%)水煮品(4.83%)。结论:菟丝子不同的炮制方法对其脂肪油含量影响有一定差异,其中酒制品、盐制品中脂肪油含量较高,临床中可选择最佳炮制加工方法以控制脂肪油含量进而有效掌握菟丝子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蔓荆子宜生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蔓荆子历代有多种炮制方法[1],且清炒一直沿用至今。但炒炙的程度有异,如《中国药典》1963年版(一部)蔓荆子(1953年版未载)项下的炮制方法:“取净蔓荆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黄色,取出,放凉即得[2]”;《中国药典》1977、1985、1990、1995年版(一部)(后者下简称《药典》)均收载为“微炒”,后3版均增加了“用时捣碎”的要求。近年来,对蔓荆子炮制方法的报道虽不多,但各有其说:有人主张生用(但只从理论上进行了阐述)[3],有人则主张炒用[4、5]。为此,笔者进行了生品、微炒品、中等炒炙品的水、醇浸出物及其紫外光谱和薄层色谱、挥发油的分析。现…  相似文献   

7.
蔓荆子炒制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选择蔓荆子最佳炒制工艺。方法:通过正交试验法制备不同炒制程度的样品,经测试挥发油、水浸出物、总黄酮、蔓荆子黄素4项指标,选择最佳炒制工艺。结果:由挥发油含量看120℃炒制5min效果最好;由水浸出物看120℃炒制5min效果最好;由总黄酮看160℃炒制5min效果最好;由蔓荆子黄素看160℃炒制15min效果最好。结论:综合4项指标并以文献及实际操作经验确定120℃炒制5min为最佳炒制工艺。炒制温度是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蔓荆子炮制沿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现代常见蔓荆子炒炭后入药,故对蔓荆子的炮制作了历史沿革探讨。据查历代文献记载,蔓荆子有酒蒸,单蒸,清炒,酒炒等方法。其中酒蒸法出现最早,现代已无沿用。清炒法出现虽晚,而沿用至今,且有不同的炒制程度要求。笔者经文献考证,认为蔓荆子炒炭欠妥,临床除生用外,以微炒入药为宜。  相似文献   

9.
蔓荆子及其不同程度炒制品总黄酮含量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测定蔓荆子及其不同程度炒制品中总黄酮的含量.方法:以芦丁为对照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500nm处测定吸收度,从而测定蔓荆子各样品中的总黄酮含量.结果:蔓荆子生品、微炒品、炒焦品、炒炭品、炒过炭的总黄酮含量分别为5.68‰、5.85‰、7.89‰、8.02%.、0.31‰.结论:随着蔓荆子炒制程度的加重,总黄酮相对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炒制太过总黄酮基本损失殆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不同炮制方法对决明子中蒽醌类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对决明子生品、清炒炮制品、微波炮制品中蒽醌类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微波炮制法浸出物得率和游离蒽醌含量最高,该方法比传统炒制法效果更佳,在微波炉中以中火加热6min、铺设厚度0.5cm能取得最好效果;决明子生品结合蒽醌含量最高;传统炒制法在180℃下炒制6min,可取得最佳效果。结论:决明子有多种炮制方法,对其中蒽醌类成分含量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