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突然有一天,我们发现身边那个天.真、可爱、听话、成天缠着我们讲故事的孩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任性、倔强、叛逆、独立、冷淡的对峙者。孩子与我们之间的距离渐行渐远,相处的时间越来越短,可以交流的话题也越来越少。不知不觉中,他与我们竟好像成了住在同一房檐下,最亲、最爱、最熟悉的陌生人。 相似文献
2.
公元1068年,宋神宗的姐姐长公主的女儿病了,她请遍京都名医,用了许多贵重药品,孩子的病还是不见好,后来,长公主打听到山东有个叫钱乙的很有名气的儿科医生,便派人把钱乙召到京城。钱乙给孩子检查后,叹了口气,长公主连忙追问孩子的病情。钱乙说:“公主,恕我直言,这孩子生的是富贵病,得这种病是因为你们太娇惯孩子了。”长公主问:“那该怎么办呢?”钱乙回答:“饮食次数不宜过多,不宜吃得太饱,以免伤及脾胃,穿得最好轻薄些,多到户外 相似文献
3.
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确实是这样。每个孩子的心理成长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当一个小生命诞生后,最需要的是家长无条件的关注和接纳,孩子从这里感受到父母的爱,与父母产生情感的连接。 相似文献
4.
5.
很多家长觉得,现在的小孩子不好管,说轻了根本不听,说重了就会哇哇大哭,甚至动不动就会闹绝食、离家出走。近几年来,媒体上常出现年幼的孩子因为不顺心的小事而自杀的新闻报道,让很多家长心惊肉跳。他们不明白,现在的孩子为什么心理脆弱得像蛋壳一样,一碰就碎呢?难道家长真的束手无策了吗? 相似文献
6.
现在一到寒暑假或者新学期开学,各类兴趣班、补习班的报名就非常火爆,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给孩子补知识、补见识、补特长、补体格,可谓"十全大补".
我们说,家长们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一心想让孩子高起点且不落后,可是"补"得多了就很容易让孩子感到备受煎熬、疲于奔命.曾经有一则新闻报道说,重庆有一个十岁的男孩不愿意在... 相似文献
7.
《常回家看看》这首歌之所以受到人们的认可和欢迎,是因为朴素的歌词唱出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养老、扶老的优良传统。作为儿女,“能抽出点时间,陪着爱人,带着孩子,常回家看看”,这对解除老人内心的孤寂很有必要。这无疑是对不愁吃穿、不愁钱花,或是经济上并不宽裕、有一定困难的老人精神上的孝敬,儿女常回家看看,听儿女讲“生活中的烦恼和工作上的事情”,老人会得到莫大的安慰。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13.
14.
去年8月31日上午,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一座大桥上发生了灾难性的踩踏事件,造成上千人死亡。事件起因于一句“人体炸弹”的谣言。一句谣言触发一场悲剧,这对生活在和平国度的我们而言,遥远而陌生。然而,在伊拉克,数千民众中没有人会把这句话当成玩笑,连孩子都不会。生活在恐怖袭击阴影中的伊拉克人熟悉这个词,熟悉到只能作出本能反应—跑!但由此带来的伤亡和精神创伤,比一枚真炸弹的危害性更大。遇难者果然死在一句谣言上吗?战争,占领,没完没了的爆炸,看不到尽头的苦难,挥之不去的恐惧,让伊拉克人把神经绷得太紧。绷得太紧,弦就易断。其实,生活…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