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国民脑血管疾病死亡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我国城市与农村居民脑血管疾病的危害与死亡特点。方法 根据我国居民病死伤原因资料,对不同性别、年龄、年代,及不同国家地区的脑血管病死亡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脑血管病为我国居民主要死因之一,占全死因死亡的20%左右;其中以脑出血死亡为主,城市和农村脑出血死亡分别占脑血管病死亡的61%和73%。男性脑血管病死亡率高于女性;脑血管病死亡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结论 1989年以来,我国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农村则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摸清21世纪初黑龙江省城乡不同类型地区居民以癌症为重点的全死因死亡率及死因构成,掌握癌症死亡率的地区与人群分布,为政府制定癌症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国家统一调查方案,直接利用国家疾病监测点,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癌症高发区进行回顾性调查,并与前两次全国死因调查结果对照分析。结果死亡率与死亡原因的构成与前两次调查变化显著,第一次死因调查(70年代)心脏病死亡居首位,呼吸系统居第二位;二次死因调查(90年代)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居首位,恶性肿瘤居第二;本次调查(2006年)为脑血管病死亡居首位,恶性肿瘤居第二位。结论近年来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的发病及死亡率上升较快,应加强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天津市河北区居民2003—2012年主要死亡原因进行分析,掌握影响当地人口健康的主要死亡原因,为有针对性地采取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死因统计分析软件DeathReg2005进行分析,疾病死因分类依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编码、分类。以中国2000年标准人口计算标化死亡率。结果2003—2012年河北区居民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趋势X^2值分别为8.251和12.957,P〈0.01)。10年间平均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分别为848.38/10万和395.92/10万。历年来,男性粗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55岁开始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迅速上升,85岁以后达到高峰。2003—2012年,前6位的死因依次是心脏病(31.24%),恶性肿瘤(25.98%),脑血管病(21.01%),呼吸系统疾病(9.09%),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3.93%),消化系统疾病(2.48%),前6位死因死亡人数占全部死亡人数的93.73%。结论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是河北区居民的主要死因,应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社会和政府有关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重庆市城市居民死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20世纪90年代重庆市城市居民主要死因。方法:用死亡率,死因别死亡率,潜在价值损失年数及死亡所致生命损失年等指标,分析居民死因,结果:重庆市城市居民死亡率平均为6.28‰(标化死亡率4.07‰),前五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病,心脏病和意外死亡。按潜在价值损失年数计算,前五位死因依次为:意外死亡,恶性肿瘤,呼吸系统,消化系病和脑血管病,而商业社区精神病死亡已成为第3位死因,疾病负担评价的YLLs损失构成比:慢性非传染病占80.10%,意外伤害占13.06%,传染病,妇科及围产期疾病占6.84%,结论:慢性非传染病和意外伤害应用为防治重点,传染病防治不能放松,精神卫生工作急待开展。  相似文献   

5.
陈璐 《中国健康教育》2006,22(7):505-507
目的研究天津市东丽区主要死因死亡率的长期变化和发展趋势,以制订科学合理的预防控制规划。方法收集东丽区1976-2004年近30年的人口资料和死亡病例资料,采用标化死亡率和U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76--2004年脑血管病、心脏病、恶性肿瘤始终为东丽区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排在死亡原因的前三位,每年因这3项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65%~75%。心脑血管疾病位于死因的第一位,恶性肿瘤死亡率保持持续上升的趋势,死亡率由1976年的71.79/10万上升到2004年的143.21/10万。糖尿病也由第九位死因上升到第六位,死亡率由2.56/10万升至8.63/10万。而传染病的死亡率下降最为明显,由第五位死因下降到第十位,死亡率由45.2/10万下降到2.56/10万。男性死亡率普遍高于女性死亡率。结论对东丽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病)死亡率的长期趋势进行分析表明,与慢病病因学有关的行为、环境和职业暴露等综合危险因素仍存在。脑血管病、冠心病、恶性肿瘤和糖尿病,应是东丽区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摘要:为了解2003-2013年北京市房山区居民死亡水平和死因分布特点,掌握人群主要死因构成,采用描 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3-2013年北京市房山区居民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描述死亡人群特征:历年 死亡率、性别死亡率和死因顺位等指标。结果显示:2003-2013年死亡率为3.88‰~6.17‰,2003-2009 年死亡率呈波动上升趋势,此后死亡率有所下降,2011年后死亡率再次上升。男性和女性性别组死亡率变 化趋势与总体趋势相同,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2003-2013 年累计死亡43137 人,男性占57.43% (24 773人),女性平均死亡年龄高于男性,死亡年龄多集中在70~80 岁,所占比例为31.79% (13715 人)。 文化程度多为文盲、半文盲(34.64%,14944人),死亡地点主要在家中或赴医院途中。心血管疾病、脑 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是北京市房山区居民的前5 位主要死因, 累计占全部死亡的81.73%。男女性的前4位死因顺位构成相似,但男性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构成 比例高于女性,而女性的心血管疾病构成比例高于男性。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是北京市房山区居民的 主要死因,因此应加强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的防治策略和措施的研究和制定。 关键词:死亡率;死因构成;死因顺位 中图分类号:R181.2+2,R181.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7)05 0381 04  相似文献   

7.
对居住西安市22个军队干休所的1268名男性军队离退休干部进行了10年前瞻性队列研究。共观察11689人年,死亡252人,调整死亡率为2155/10万人年;死因构成比显示:恶性肿瘤(41%)、冠心病(17%)、呼吸系统疾病(13%)、脑血管病(13%)及糖尿病(6%)分居前5位;年龄、高血压、吸烟和高甘油三酯血症为该队列总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而规律性的体育锻炼为保护因素,提示:军队老年人群的主要死亡谱与普通社区人群基本一致,但总死亡水平低于一般同龄人群。控制主要危险因素,加强对慢性病的防治和通过健康教育提高自我保健意识,是进一步提高军队老干部生活质量、延年益寿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高原特殊环境对云南省迪庆州城乡居民健康的影响,为高原性疾病防制提供指导,并为进一步的病因研究提供线索。[方法]参照《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实施方案》制定了《死因回顾性抽样调查工作方案》,分不同海拔与地区类型对德钦县2007年~2008年的死亡人口进行回顾性抽样调查。数据采用Excel2003统计处理,用描述性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人口死亡率为8.84%o,高于2007年中国人口信息网发布的全国(6.93%o)和云南省(6.22%o)水平。死因前五位的系统疾病为脑血管病(占28.47%)、心脏病(占22.22%)、中毒及损伤(占12.50%)、呼吸系病(占12.15%)和消化系病(占9.38%),占死亡总数的87.47%。与高原性有关的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心脏病和呼吸系病)占死亡总数的62.84%。[结论]城镇地区(升平镇)脑血管病、心脏病和呼吸系病的死亡数占70.00%,农村地区(燕门乡)脑血管病、心脏病和呼吸系病的死亡数占56.96%,地区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能与高原特殊环境有关。城镇和农村地区的中毒及损伤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可能与交通环境及安全常识有关。居民死因抽样调查在迪庆州尚属首次,调查的相关结论有待作进一步地系统研究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新泰市居民死因分布特点,为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新泰市死因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年新泰市报告居民死亡人数9390例,报告居民死亡率为670.19/10万。居民死亡率(/10万),男性为775.77,女性为559.74(PdO.01);0岁为228.30,25~29岁为79.94,30~34岁为94.53,35~39岁为108.00,40~44岁为181.87,45~49岁为327.96,50~54岁为48:1.29,55~59岁为849.80,60~64岁为1153.80,65~69岁为1913.47,70~74岁为3082.83,75~79岁为5296.22,80~84岁为10136.24,85~岁为19904.25。前5位死因,全部居民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伤害,分别占所有死亡人数(9390人)的28.01%、24.58%、22.90%、9.45%、8.82%,男性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伤害、呼吸系统疾病,占男性死亡的93.85%,女性为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伤害,占女性死亡的93.61%。结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伤害是新泰市居民的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四川省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特点及变化趋势。方法收集四川省全人群死因监测地区2002—2010年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资料,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死因构成、死亡率变化特点、城乡、性别、年龄分布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心脑血管疾病是四川省居民的首要死因,在全省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当中,以脑血管病为主,占心脑血管疾病总死亡的59.46%。2002—2010年,四川省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呈波动性上升,脑血管病标化死亡率高于心脏病,但心脏病标化死亡率的上升幅度和速度均大于脑血管病。城市居民心脏病的死亡率高于农村居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0.879,P〈0.01),但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低于农村居民,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6817.804,P〈0.01)。男性心脏病和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230,P〈0.01;χ2=1613.255,P〈0.01)。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从55~岁年龄组开始明显升高。结论四川省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心脏病和脑血管病死亡率的变化特点、城乡分布、性别分布存在差异,55岁以上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高危年龄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上海市某三甲医院6年间住院死亡死因构成特点,为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上海市某三甲医院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3598例住院死亡病例基本信息,根据ICD-10分类标准,采用SAS 9.2软件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 2014—2019年某医院住院病死率为0.67%,男性患者病死率高于...  相似文献   

12.
1997年沈阳市居民死亡原因及潜在寿命损失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对沈阳市居民1997年死因回顾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男性的全死亡率、潜在寿命损失年(PYLI)均高于女性。男性死亡率死罪顺位依次为:循环系、肿瘤、呼吸系、损伤和中毒及消化系疾病;女性死亡率死因顺位依次为:循环系、肿瘤、呼吸系、内分泌及损伤的中毒。与死亡率死因顺位相比,男性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疾病的PYLI顺位均较之提前一个位次;女性的先天性异常、损伤和中毒则分别提前6个位次和1个位次。该结果  相似文献   

13.
The study of demographic parameters in the town of Novopolotsk in 1970-1999 suggests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causes of death among the town's population during this period are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their proportion was 33.4-51.1%), malignant neoplasms (16.5-19.9%), and injuries (5.6-10.5%). In addition, there is an increase in mortality rates due to endocrine, respiratory, digestive, urogenital diseases, suicides, and injuries. In Novopolotsk residents, the main causes of death from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re atherosclerosi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hypertensive disease.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近11年某院住院死亡病例情况,为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按ICD-10疾病分类,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某院2009—2019年住院死亡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某院住院患者病死率为1.12%,呈现逐年降低趋势(χ2=237,P<0.00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65岁以上年龄组病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居民疾病与伤害死亡情况,给政府和相关部门制订疾病预防控制对策提供信息。[方法]对庄河市2007年居民疾病与伤害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7年庄河市居民死亡率为6.07‰,其中男性为6.77‰,女性为5.36‰居民死亡的前5位原因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结论]庄河市属恶性肿瘤高发地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损伤和中毒是居民的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13—2018年恩施市常住居民的死亡情况和主要死因的变化趋势,评估不同疾病所导致的疾病负担,为制定疾病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3—2018年恩施市常住居民死亡监测数据,分别计算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期望寿命、潜在减寿年数(PYLL)、标化减寿年数(SPYLL)、潜在减寿率(AYLL)、年度变化百...  相似文献   

17.
Summary The causes of death in Minamata disease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control subjects. Of the 1422 Minamata disease patients in the Kumamoto Prefecture, 378 had died by the end of 1980. Of these 378, the first death occurred in 1954 with a peak incidence in 1956 when Minamata disease was officially report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number of deaths increased rapidly after 1972 with a second peak in 1976. The male: female ratio was 1.8: 1 and the mean age-at-death was 67.2 years (SD = ± 18.65). The mean age-at-death was younger in the cases of the initial outbreak than in those recently. There were, on the average, 2.8 causes of death per person. Of these cases, 157 (41.5%) had Minamata disease indicated on the death certificate, though 64 (16.9%) had Minamata disease coded as the underlying cause. Minamata disease and the noninflammatory disease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were the main underlying causes of death between 1954 and 1969, while, in the multiple cause data, pneumonia and non-ischemic heart disease were the most prevalent.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18.0%) were the main underlying causes of death followed by malignant neoplasms (14.7%),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14.1%) and Minamata disease (14.1%) in 1970 or later, while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18.6%), Minamata disease (14.5%),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10.4%) and malignant neoplasms (7.1%) were the major multiple causes of death. A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the proportions of deaths due to noninflammatory diseases of CNS and pneumonia were higher in the initial outbreak. Although the difference in the causes of death was less apparent recently, malignant neoplasms and hypertensive diseases tended to be lower.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re is a need for a long-term follow-up of Minamata disease patients. The data also show the potential value of multiple causes of death coding in analyses of mortality.  相似文献   

18.
彭元章  黎美芝  薛亮  孟炜  田毅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9):3637-3638,3641
[目的]了解循环系统疾病死因对克拉玛依市居民健康的影响,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国际分类标准ICD-10进行死因分类,以死亡率、死因顺位及平均死亡年龄作为统计指标。[结果]循环系统疾病标化死亡率为117.23/10万,男性高于女性;随年龄增长死亡率明显上升,主要集中于60岁以上老年组人口;前3位主要死因是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和高血压疾病;汉族死亡率为50.90/10万,少数民族为79.14/10万。[结论]本市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水平低于全国水平,老年人死亡水平较高,男性多于女性,少数民族死亡率高于汉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内蒙古满洲里市居民2013年死亡原因,掌握主要死因与人群分布特征,为政府卫生决策和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 2013年满洲里市居民死亡1 168例,死亡率为694/10万。从≥30岁年龄组开始死亡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65岁上升趋势明显加剧。结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疾病和死亡的外因、消化系统疾病是满洲里市居民死亡的五大主要影响因素。可见以循环系统疾病、肿瘤等疾病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着满洲里市居民的生命健康。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应从早期、一级预防抓起,长期坚持[1]。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元江县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及由死亡造成的寿命损失情况,为科学的制定卫生政策及预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元江县2013年上报的户籍死亡个案使用Excel 2003、死因监测数据清洗与分析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元江县2013年死亡个案1287例,死亡率625.17/10万,标化死亡率599.80/10万;三大类死因构成依次为慢性病、伤害、感染性母婴及营养缺乏性疾病;前5位死因构成分别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伤害、消化系统疾病;PYLL前五位依次为伤害、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全人群平均期望寿命为75.72岁;去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伤害的影响,元江县居民期望寿命将分别增加4.38、3.26、3.17、1.74和1.49岁。[结论]元江县2013年全人群死亡率为625.17/10万,平均期望寿命为75.72岁;构成居民死亡及减寿的主要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心脏病、恶性肿瘤为主的慢性病;伤害是造成我县居民"早死"的主要原因;预防和控制慢性病,减少伤害死亡是今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