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不完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以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95年6月-2007年10月本院收治的40例不完全川崎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完全川崎病在婴儿期发生率较高,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与典型川崎病相似,临床表现中最常见的是发热,皮疹,恢复期脱皮,口咽黏膜弥漫性充血、皲裂,结膜充血;其次是草莓舌、手足硬性水肿,颈淋巴结肿大最少见。结论提高对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可减少小儿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不完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方法对不完全KD32例(不完全KD组)及典型KD89例(典型KD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的性别构成及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方面,不完全KD组(37.5%,12/32)明显高于典型KD组(19.1%,1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完全KD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较高,临床应重视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川崎病-二聚体急性期变化和对冠状动脉损伤(CAL)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0例川崎病患儿(KD组)和32例健康儿童(对照组)治疗前空腹静脉血标本,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其与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结果KD组血清D-二聚体含量为(0.51±0.13)mg/L,对照组为(0.14±0.07)mg/L,KD组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组患儿中,冠状动脉病变组(CAL组)血清D-二聚体含量为(0.56±0.16)mg/L,非冠状动脉病变组(NCAL组)为(0.45±0.12)mg/L,CAL组含量高于NCA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崎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检测D-二聚体对川崎病的早期诊断与判断冠状动脉损伤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川崎病住院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3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及诊治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早期临床表现发热(100%),唇和口腔粘膜变化(95.65%),双眼结膜充血(82,6%),肛周皮肤潮红脱皮(69.56%),四肢末梢脱皮(65.2%),肛周皮损较四肢变化早;多形皮疹(65.2%),颈淋巴结肿大(73.9%),心脏彩超异常(39%)。结论增强对川崎病的认识,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不典型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方法对86例KD中,不典型KD36例(不典型组)及典型KD50例(典型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在临床表现及各项实验室检查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方面不典型组(33.3%)明显高于典型组(14.0%)。结论不典型KD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临床应重视不典型KD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急性期后内皮素1(ET-1)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本院60例川崎病患儿中合并冠状动脉病变者12例,未合并冠状动脉病变者48例,分别测定川崎病患儿及30例健康儿童血浆内皮素1、血清肌钙蛋白I水平,分析病例组急性期和恢复期患儿血浆ET-1与血清cTnI变化,与健康儿童进行对照。结果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AL)组急性期ET-1、cTnl分别为(90.19±3.43)ng/L,(1.35±0.14)μg/L,其恢复期ET-1、cTnl分别为(89.09±2.44)ng/L、(1.12±0.11)μg/L,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冠状动脉损伤(NCAL)组急性期ET-1、cTnI浓度值分别为(64.494±4.78)ng/L、(0.62±0.02)μg/L,恢复期ET-1、cTnI浓度值分别为(50.474±4.49)ng/L、(0.07±0.05)μ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ET-1与血清cTnI浓度呈正相关(r=0.93,0.96,P〈0.01)。结论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患儿血浆内皮素1水平与血清肌钙蛋白I水平相关,可作为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早期风险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32例不完全川崎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以便早期诊断,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方法:对32例不完全KD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有发热,仅具备川崎病2条主要临床表现14例(43.8%),具备川崎病3条主要临床表现10例(31.3%),具备4条主要临床表现8例(25.0%),外周血白细胞(WBC)、血小板计数(PLT)、C-反应蛋白升高(CRP),血沉增快,8例冠状动脉扩张。结论:对持续发热大于5天,具有2条以上诊断指标,同时具备外周血WBC、PLT、CRP及血沉增高或有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提示川崎病,对于疑似病例也应早期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应用,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郑雪辉  章幽芳 《中国医师杂志》2010,12(12):1647-1649
目的 总结<6月龄婴儿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为早期诊断KD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本院住院32例<6月龄KD患儿临床资料,并选1~5岁32例KD患儿为对照组,比较临床特征、实验室结果及诊疗情况.结果 <6月龄婴儿组较1~5岁组草莓舌发生率低,皮疹出现时间晚,卡痕红肿发生率高,冠状动脉病变(CAL)发生率高,发热持续时间长,首次使用IVIG有效率低.结论 <6月龄婴儿KD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其持续发热无KD临床表现,应寻找炎症反应证据及动态观察冠脉是否存在病变,以利早期诊治,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期川崎病(KD)、不完全川崎病(IKD)患儿和正常对照组3组之间的血清可溶性Fas(sFas)的表达水平,探讨sFas与IKD患儿的关联作用。方法选取本院住院治疗的急性期KD和急性期IKD患儿各32例,正常对照组20例,各组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sFas的含量,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其sFas与IKD患儿的关联作用。结果(1)急性期KD组和急性期IKD组血清sFas水平高于对照组[(0.54±0.20).g/L、(0.55±O.16).g/LVS(0.24±0.04)ng/L,P〈0.05];急性期KD组和急性期IKD组sFas水平高于对照组(F=29.276,P〈0.05)。(2)急性期IKD组超声心动图异常组与超声心动图正常组血清sFas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65±0.19)ng/LVS(0.49±0.10)ng/L,t=3.139,P〈0.05]。KD组、IKD组sFas与PT-D、D-D、CRP、WBC均呈正相关(r=0.353—0.693,P〈0.05),与PLT无关(P〉0.05)。结论急性期IKD患儿的外周血清sFas水平呈高表达,其与急性期IKD患儿的心血管损害关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及早期诊断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玮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2):410-412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儿童常见的免疫相关性血管炎综合症,主要累及全身中小血管。因其侵犯冠状动脉,引起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目前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该病发病率已经超过风湿热,成为儿童期后天性心脏病的首位病因。川崎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多种学说的深入研究,已取得了广泛的进展。免疫系统的异常活化及免疫损伤性血管炎是川崎病的显著特征,T细胞介导的异常免疫应答及细胞因子的级联放大效应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川崎病血管炎性损伤的基础。川崎病的诊断目前尚无特异的实验室诊断指标,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做出诊断,经过修订的诊断标准可提高早期诊断率,心脏彩超检查对不完全KD的诊断起重要作用,但仍缺乏更为敏感的特征性诊断指标,不完全KD的早期诊断方法今后仍是儿科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儿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对27例已确诊的川崎病患儿的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结合传统的临床诊断标准进行分组讨论。结果血沉增快,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纳人参考诊断标准后,对川崎病的早期诊断率明显提高(P均〈0.05)。结论血沉增快、血红蛋白降低,C反应蛋白升高,白细胞升高,可作为小儿不典型川崎病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提高川崎病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了解KD临床表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54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联合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和阿司匹林进行治疗。随访观察KD患儿外周血WBC、PLT、CRP和ESR的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关系。结果:发热是该病最早最明显的症状,54例均有发热(100%),发热期均在5天以上。结合膜充血、杨梅舌、淋巴结肿大发生率较高,分别为95%、96%、96%,60%以上患者有皮疹、指趾端硬性水肿、脱皮。实验室检查发现WBC、PLT、CRP和ESR均明显增高;54例KD中并发CAL 10例(18.5%),相关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年龄、性别、血沉、血小板、C反应蛋白与CAL发生率有密切关系。结论:对于典型川崎病可以根据诊断标准确诊,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有显著疗效,阿司匹林具有抗炎、抗凝、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是治疗KD的主要药物。血沉、血小板、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是CAL的高危因素,3岁以下男性更易罹患CAL。  相似文献   

13.
不完全川崎病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6例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完全KD患儿的临床特征较少,但其实验室诊断指标却有过度表达。16例不完全KD患儿中有4例发生冠状动脉病变(CAL)。结论:不完全川崎病因其临床特征较少,易被误诊,可导致冠状动脉病变。因此要不断提高对不完全KD的认识,力争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儿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儿不完全川崎病(IKD)早期诊断的方法,以提高对该病的临床诊断水平,减少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方法对2008年1月-2012年5月在厦门市第三医院儿科住院的21例IKD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持续发热、川崎病面容、手足硬肿、肛周潮红或脱皮、卡巴红等症状及体征有助于IKD的早期诊断。炎症指标(ESR及CRP)、WBC及BNP早期增高以及发病10 d内心脏彩超检查发现冠状动脉扩张是早期诊断IKD可靠的辅助指标。21例IKD患者中发生冠状动脉扩张10例,占47.6%,与典型K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于IKD病例中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较高,对持续发热5天以上的婴幼儿,当出现川崎病面容、手足硬肿、肛周潮红或脱皮及卡巴红等表现中的2~3项时要引起重视,尽早做相应的辅助检查及心脏冠状动脉检测,尽早明确诊断,给予早期治疗,以避免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不完全川崎病实验室诊断指标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实验室指标在不完全川崎病(iKD)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88例川崎病(KD)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iKD 36例(iKD组),完全川崎病(cKD)52例(cKD组).将88例KD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传统诊断标准组(43例)和增补诊断标准组(45例).比较研究KD诊断中增补的实验室指标在cKD组和iKD组患儿的检测结果.结果 iKD组患儿冠状动脉损害(CAL)发病率为50.00% (18/36),显著高于cKD组的26.92%(14/52)(P< 0.05);CAL患儿(32例)早期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明显高于无CAL患儿(56例)[(468±141) ng/L比(379±120) ng/L和(0.95±0.22) μg/L比(0.49±0.15) μg/L,P<0.01];增补诊断标准组患儿在发病5、7和9d诊断率显著高于传统诊断标准组[64.44% (29/45)比25.58%(11/43)、84.44% (38/45)比46.51% (20/43)和93.33% (42/45)比58.14% (25/43),P<0.01];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血浆白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白细胞、NT-proBNP及cTnI等增补的实验室指标的检测结果在iKD组和cKD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实验室指标阳性率及≥3项指标均阳性的例数在iKD组和cKD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D诊断中增补的实验室指标在iKD患儿急性期有明显变化,但iKD和cKD患儿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T-proBNP及cTnI在KD患儿早期变化有一定的特异性.关注这些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有助于iKD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幼儿急疹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特点,以便早期诊断及正确治疗。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西京医院120例幼儿急疹病例资料,对其起病特点、临床表现、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天门冬氨酸转氨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20例病例中,以春季和夏季发病率居高,分别占30.0%和35.0%。所有患儿的血常规均表现为白细胞总数降低,平均为(5.35±2.32)×10^9/L;所有患儿均有粒细胞数降低,其中46例(38.3%)为粒细胞减少(〈1.5×10^9/L),74例(61.7%)为粒细胞缺乏(〈0.5×10^9/L),最低者为0.09×10^9/L;所有患儿血沉、C反应蛋白均正常,有80例患儿天门冬氨酸转氨酶轻度升高。结论幼儿急疹的临床特点为起病急、持续高热、精神好,耳后、枕后淋巴结肿大,实验检查发现多合并存在粒细胞减少或缺乏,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不完全川崎病并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的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2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病例资料,将12个可能与冠状动脉损害相关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血浆白蛋白〈30g/L、发病年龄与冠状动脉损害存在相关性(P〈0.05),血小板计数≥450×10^9/L、发热天数≥10d与冠状动脉损害可能有关,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白蛋白〈30g/L、发病年龄均入选Logistic方程,Logistic方程为y=-0.116x1+0.463x2—1.641,血浆白蛋白〈30g/L对判定不完全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预后的贡献相对较大。结论不完全川崎病并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为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年龄,对相关指标的分析探讨有利于疾病的及早诊断和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18.
不完全川崎病(Kgwasaki disease,KD)由于不符合典型KD的诊断标准,确立诊断有一定困难,临床容易误诊、漏诊。本文就本院2000~2005年收治不完全KD27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崔静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2):601-602
目的 探讨川崎病与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特征,掌握其发病原因及预后和治疗,以进一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 对63例KD及不完全KD临床表现、发病原因和仪器检查结果以及治疗效果回顾性分析.结果 63例中,KD45例,不完全性KD18例.不完全KD的冠状动脉病变(CAI)发生率(18.5%)明显高于KD(7.5%),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完全性KD的肛周脱屑症状较明显,其他临床症状发生较少,而且出现的时间显著晚于KD,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完全KD的冠状动脉病变率更高,但其临床症状不明显而更需警惕,其早期诊断依据可用肛周脱屑来表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急性期心肌损伤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检测68例急性期KD患儿和20例正常对照儿童血清cTnⅠ、CK—MB、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浓度,并将68例急性期KD患儿分为有合并心脏病变组(A组)33例和无心脏病变组(B组)35例,比较cTnⅠ和CK—MB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KD组与对照组血清CK、LDH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而血清cTnⅠ、CK—MB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在诊断KD急性期心肌损伤cTnⅠ的敏感度(84.85%)和特异度(82.86%)均高于CK—MB的敏感度(66.67%)和特异度(77.14%)。结论:cTnⅠ与CK—MB为诊断KD患儿急性期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指标,但cTnⅠ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