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谭利 《药物与人》2014,(10):210-210
目的:探讨产妇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选取26例在我院分娩并发生产后出血现象的产妇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产妇因分娩方式的不同其出血量及产后出血发生时间均不尽相同;而产妇宫缩乏力、软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及产妇凝血功能障碍则是导致产妇产后出血现象发生的几种常见因素;且本组26例产妇经针对性处理后均抢救成功,且患者子宫均完好。结论:导致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现象的因素较多,而以具体原因为依据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抢救处理则是减少产后出血量、促进产妇身体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产妇产后2h内出血预防与治疗中应当注意的事项.方法 通过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发生的产后2h出血210例的临床特点.结果 发现210例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以宫缩乏力、软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及凝血功能障碍4类常见,子宫内翻的稍微少些.其中剖腹产的产后出血量要高于阴道分娩者,有过人工流产史的产后出血量高于无人工流产史的分娩者.另外产妇的心理因素对产后出血也有影响.结论 产后出血的发生,应该综合考虑问题原因,多方面入手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分娩时间与严重产后出血风险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5月在该院分娩的严重产后出血产妇186例(严重出血组),以同期在该院分娩的正常产妇160例作为对照组,统计所有产妇在分娩后24 h内出血量,对比严重出血组、对照组不同产程时间以及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性分析严重产后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严重出血组整体产程、第一、第二、第三产程均高于对照组(均P0. 05)。严重出血组与对照组在体质指数(BMI)、产程、巨大儿、初产妇、产后出血史、孕期贫血、合并子宫纤维瘤、分娩过程发热、引产方面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产程12 h、分娩过程发热、引产、产前宫缩剂是严重产后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分娩时间与产妇严重产后出血有关,尤其对于分娩时间超过12 h的产妇应做好预防措施,以降低严重产后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我院分娩产妇产后出血的情况,根据发生原因,提出预防措施,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125例产后出血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我院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是3.15%。子宫收缩乏力占78.4%。结论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产科工作人员应积极预防子宫收缩乏力,准确测算产后出血量,加强产后2小时的观察,及时并正确地处理产后出血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产房助产士对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产科经阴道分娩出现产后出血的患者43例,对其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出患者产后出血的原因、时间等指标。结果:通过对两个时间段出现产后出血的观察比较,〈2h患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2-24h患者的发生率(P〈0.001);通过对患者产后出血的原因进行分析表明,因宫缩乏力而导致产后出血的比例为最大,其次依次为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通过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患者的产检次数〈3次的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3次的患者(P〈0.01);患者初产的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经产的患者(P〈0.001)。结论:对产后出血原因的分析、护理,并有效的减少及预防因产后出血而致使产妇死亡的发生率,保障产妇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是重中之最。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及预防措施,以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方法我院2008年1月-2012年6月住院分娩共1776例,对其中发生产后出血46例产妇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产后出血发生率为2.6%,产后出血中产后子宫收缩乏力26例(56.5%),胎盘因素18例(39.1%),软产道损伤/血肿1例(2.2%),凝血功能障碍1例(2.2%).剖宫产的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阴道分娩的产妇,P<0.005;经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初产妇,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导致产妇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因素主要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血肿、凝血功能障碍。针对产后出血的原因采取预防措施是减少产后出血的有效途径,包括婚前教育、孕期保健、正确处理3个产程、及产后的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出血的各种原因,总结有效的预防措施,进行护理干预,减少产后出血。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经阴道分娩产妇1758例中发生产后出血2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全部痊愈。结论产后出血的有效的预防和护理干预,可以控制产后出血,降低其发病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黎桂玲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3):1168-1168
目的 本文将对阴道分娩并发生产后出血患者给予临床回顾性分析,从而探讨阴道分娩并产后出血患者的正确有效应急处理方法与预防措施,为提高产后出血患者治疗效果与生命安全以及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2009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进行阴道分娩并发生产后出血的36例患者给予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从而总结正确的应急处理方式以及有效的预防方法.结果 36例进行阴道分娩并发生产后出血患者分娩完成后24小时内出血量在550-1300ml之间,平均出血量为843.2±119.7ml,患者发生产后出血原因为凝血机能障碍患者1例、软产道损伤患者为4例、宫缩乏力并胎盘因素患者为3例、胎盘因素患者为7例、宫缩乏力患者为21例.所有患者均经对症应急处理措施后,成功进行止血,无任何死亡情况发生,无子宫切除处理情况.结论 对阴道分娩产妇进行及时有效的预防产后出血措施能够有效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患者发生产后出血情况时应根据出血原因进行针对性的应急处理措施能够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淑蔚 《现代医院》2010,10(11):45-47
目的分析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6年12月期间,我院分娩的产妇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结果在2 425例分娩数中,产后出血45例,占1.86%。41例(91.11%)产后出血发生于胎儿娩出后2 h内,4例(8.89%)发生于产后24 h后。产程异常、胎盘因素、分娩方式、产次、合并贫血、孕妇心理因素与产后出血有正相关性。结论产后出血是多因素所致,产后2 h是产后出血不容忽视的阶段,充分认识引起产后出血的各种原因,加强围产期管理,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提高医务人员的助产技术水平,对降低产后出血及孕产妇死亡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产后出血的防治与护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何穗贞  周小玲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7):2191-2192
目的进一步探讨产后出血发生的时间、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在2001年3月~2003年8月分娩3889例产妇中发生产后出血的84例进行临床总结分析。结果产后出血发生率为2%,产后出血发生在产后2h内73例(86.9%),大于2h11例(13.1%)。导致产后出血原因中,子宫收缩乏力66例(78.6%),胎盘因素12例(14.3%),软组织损伤6例(7.1%)。手术产发生产后出血明显高于自然分娩(P<0.01)。经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略高于初产妇,但无统计学意义。84例产后出血发生出血性休克5例,输血13例,产后出血DIC行子宫切除2例,全部抢救成功。结论产后出血的防治关键在于加强孕产期监护和高危妊娠的筛查治疗,准确测量产后出血量,重要环节在于产后2h严密观察与护理。  相似文献   

11.
彭翠花 《药物与人》2014,(5):225-226
目的:探析临床产妇出现产后出血并发症的原因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产科于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3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临床资料对产妇产后出血原因、分娩方式与产后出血之间的关系、产后出血相关因素以及出血量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宫缩乏力是产妇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胎盘因素;研究证实分娩方式与产后出血之间没有特异性关系;在产妇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方面,流产大于3次及分娩史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精神方面的因素。本次研究的产后出血产妇经过及时以及针对性的治疗之后抢救成功并最终顺利出院。结论:产妇出现产后出血并发症的原因较多,因此为了避免出现产后出血并发症的出现,需要加强婚前教育以及孕期保健知识的普及,通过早发现、早诊断以及早治疗来降低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谢迎春 《现代保健》2012,(15):135-136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原因及临床防治措施,为更好地预防产后出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9 年3月-2012 年1 月收治的2832 例产妇的临床资料.结果:剖宫产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率明显高于经阴道分娩产妇(P〈0.01) ;有引产、流产史的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率明显大于无引产、流产史的产妇(P〈0.01) ;初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率与经产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收缩乏力是导致产后出血最主要原因,正确认识产后出血的原因,对孕妇进行有关产后出血的健康指导和知识宣传,对预防产后出血和积极治疗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发生原因及其影响因素、治疗及防治措施。方法对2 01 1年1月-2 01 3年1 2月本院66例分娩后出血产妇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产后出血发生率1.65%,其中剖宫产39例,阴道分娩27例,剖宫产较阴道分娩更容易发生产后出血;剖宫产出血量较阴道分娩出血量显著增多。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主要的原因。结论加强系统产前保健,识别产前高危因素,合理选择剖腹产术;积极控制并发症;正确处理产程等措施,积极防治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重度产后出血产妇的相关病因以及防治措施进行探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从2002年5月-2008年5月间在我院妇产科分娩的66例重度产后出血产妇的相关情况.结果 重度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0.87%,90%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在产后2小时内,出血的原因中产妇的胎盘因素占首位;剖宫产产妇重度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与传统的阴道分娩相比,相关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产妇的子宫收缩乏力是导致产妇重度产后出血的主要病因.对此进行相关的防治包括:加强对妇女孕前的生殖健康教育,产妇自己要强化保健措施,医生则应该加强对产妇分娩后2个小时的观察,从而及时发现产后是否出血;此外提高医务人员的助产技术,并严格的掌握剖宫产的手术方法,可以有效降低重度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张丹君  金建萍 《职业与健康》2008,24(10):1004-1005
目的探讨无锡市惠山区基层医院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1-2005年在该区分娩的15721例产妇中产后出血的病例资料。结果产后出血产妇共238例,出血的发生率为1.51%,其出血原因主要是宫缩乏力,占69.33%;其次是胎盘因素,占15.13%;软产道撕裂占13.03%,凝血功能障碍占2.52%。产后出血影响因素:分娩方式、胎次、双胎、巨大儿、妊娠并发症等。结论加强孕期产检、减少高危因素;严密监护产程,防止宫缩乏力;提高产科技术,正确估计出血量是降低产后出血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优质抢救综合配合治疗在阴道分娩产后出血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产科收治的80例阴道分娩产后出血产妇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产妇给予常规宫腔纱布填塞术治疗,研究组产妇给予优质抢救综合配合治疗,对比两组产妇产后2 h、24 h出血量、满意度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产后2 h、24 h的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阴道分娩产后出血产妇实施优质抢救综合配合治疗效果突出,可降低产后出血量,提高产妇满意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4例行剖宫产分娩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4例产妇中,因子宫收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14例,因胎盘因素导致产后出血4例,因子宫下段撕裂导致产后出血5例,因其他因素导致产后出血1例。结论医护人员应加强对剖宫产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发生后应及时施救,迅速止血。  相似文献   

18.
庄洁 《中国卫生产业》2011,(12):100-100
产后大出血是产科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分娩总数的2%-3%,目前仍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以往产妇一旦发生产后出血,如果采取保守治疗无效,常采用子宫切除术作为最终治疗手段…。随着近几年来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严重产后出血有了新的治疗途径。近2年我院运用这种新的治疗途径用于子宫动脉或骼内动脉栓塞术,成功抢救严重产后出血患者6例并保留子宫,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蓝凤飞 《中国卫生产业》2012,(30):84+87-84,87
目的探讨宫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1年1月该院收治的67例产后出血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因宫缩乏力致产后出血的病例数为60例,占总出血数89.55%,是产后发生出血的最主要原因,其中正常阴道分娩有13例,占出血总数的21.67%,剖宫产分娩者47例,占出血总数78.33%;患者出血量在500~800mL者有39例,占65.00%,800~1000mL者14例,占23.33%,出血量≥1000mL者有7例,占11.67%。结论宫缩乏力导致的产后出血多发生于分娩后2h内,应积极处理第三产程,及时促进子宫收缩,以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以利于产妇的产后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引起产后出血的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奉化市2010年10月-2012年9月各分娩机构发生的产后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年间共发生产后出血349例,发生率为3.41%;外地户籍产妇产后出血率为4.16%,高于本地户籍的2.77%( P〈0.01);剖宫产的出血率为4.10%,高于阴道产的2.91%( P〈0.01);产后出血发生与孕妇年龄、出生体重、分娩孕周及胎产次呈相关性( P〈0.01);早产、过期产、低出生体重、巨大儿、双胎、经产妇、年龄〈20岁及﹥30岁的产妇产后出血的发生率较高。结论重视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评估、正确处理分娩过程、积极控制剖宫产率、加强流动人口的围产期管理是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减少产科危重症的发生,保障围产期母婴安全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