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评价孕酮受体基因内含子G插入306碱基对多态性(PROGINS)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2005-06—2006-06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和解放军463医院将66例手术及组织学证实诊断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和非子宫内膜异位症对照组56例,通过人末梢血提取白细胞DNA,PCR检测基因型分布频率及等位基因(野生型T1和突变型T2)频率.结果 两组比较突变型T2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组0.14,对照组0.04,OR:4.54(95%C1:1.50—13.78),P=0.004。子宫内膜异位症组有2例纯突变型T2(3.0%):结论 PROG1NS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MP-9基因启动子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蛋白酶K消化-饱和酚氯仿法提取外周血白细胞DNA、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分析(PCR-RFLP)分别对12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和240例对照组进行基因分型和序列测定。结果病例组MMP-9-1562CC、CT和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1.7%、17.5%和0.8%,对照组分别为75.8%、23.3%和0.8%,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44)。两组CC及CT+TT基因型频率差异也无统计学差异。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携带T等位基因者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风险是对照组的0.70倍(95%CI=0.40~1.22)。结论MMP-9-1562C>T遗传变异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和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173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探讨MIF-173位点G/C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湖南汉族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70例(内异症组)及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88例(对照组)MIF-173酶切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并进行MIF基因分型.结果:①MIF-173位点GG,GC,CC基因型在内异症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57.14%,25.72%,17.14%和72.73%,22.73%,4.54%,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G、C等位基因频率在内异症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70.00%,30.00%;在对照组中分别为84.09%,15.9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③MIF-173CC基因型在内异症组中的分布频率(17.14%)明显高于对照组(4.54%)(OR=4.345,95%CI 1.335~14.140,P=0.009).结论:MIF-173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湖南汉族人群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遗传易感性相关,其CC基因型可能是其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α(ER-α)基因PvuⅡ和XbaⅠ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EM)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85例EM患者和90例健康对照者ER-α基因PvuⅡ和XbaⅠ多态性。结果:ER-α基因PvuⅡ基因型PP、Pp、pp频率在EM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5.3%、57.6%、27.1%和10.0%、43.3%、46.7%;等位基因P、p频率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4.1%、55.9%和31.7%、68.3%;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 等位基因患EM 的风险是p等位基因的 1.704倍(OR=1.704,95%CI:1.101-2.635)。ER-α基因XbaⅠ多态性分布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ER-α基因PvuⅡ基因多态性与EM的发病有相关性,P等位基因可能是EM发病的遗传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5.
雌激素受体基因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ER)基因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关系。方法 经手术证实的Ⅰ-Ⅳ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50例为实验组,随机选择年龄相当的正常妇女50例为对照组,分别提取外周血白细胞DNA,经PCR扩增,PvuⅡ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琼脂糖电泳观察结果。结果PP、Pp及pp 3种基因型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组出现例数为6、22和22例,而在对照组分别为10,23和17例,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等位基因P与p出现频率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结论 ER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及疾病严重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6.
COX-2基因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的表达及作用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环氧合酶 2 (COX 2 )基因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组织中的表达,探讨COX 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3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及35例正常子宫内膜COX 2mRNA的组织定位和表达强度。结果:COX 2mRNA均以腺体细胞胞质表达为主,细胞核少量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增生期、分泌期中COX 2mRNA表达增高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子宫内膜增殖期、分泌期(P <0 .0 1 ) ;EM组COX 2mRNA在增殖期和分泌期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结论:COX 2mRNA的高表达可能是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之一,对COX 2的深入研究将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α2-HS-糖蛋白(AHSG)基因和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调控区-174位点多态性与中国河北省育龄妇女Ⅳ期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50例Ⅳ期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评分>40)及62例非子宫内膜异位症对照者的外周血白细胞为样本,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分析AHSG基因和IL-6基因调控区-174位点基因的多态性。结果:Ⅳ期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组中AHSG基因的3种基因型AHSG1*1、AHSG1*2、AHSG2*2各占44%、46%、10%,对照组则分别为71%、25.8%、3.2%。将突变型与杂合型合并与野生型比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17,P=0.004),其OR为3.111(95%CI为1.422~6.805),携带变异基因的患病风险率高。AHSG1、AHSG2等位基因频率总体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23,P=0.003),携带AHSG2等位基因的患病危险度高,OR为2.561,(95%CI为1.358~4.831)。在50例试验组与62例对照组中均未发现IL-6突变基因。结论:AHSG2基因可使患Ⅳ期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遗传易感性升高,未发现Ⅳ期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与IL-6基因调控区-174位点突变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CYP1A1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癌易感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细胞色素P4501A1(CYP1A1)基因MspⅠ位点多态性与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关系。方法:用PCR-RFLP法检测174例子宫内膜腺癌患者和114例对照者CYP1A1基因MspI位点多态性。结果:合并杂合型T/C和突变型C/C后与野生型T/T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OR=1.635)。在绝经年龄<50岁的病例组,T和C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初潮年龄≤14岁,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经BMI分层分析,未发现MspI多态性与子宫内膜癌有关。结论:CYP1A1基因MspI多态中突变等位基因C可显著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且绝经年龄越早、初潮年龄越早携带等位基因C的个体越易感子宫内膜癌。  相似文献   

9.
新抑癌基因ARHI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中抑癌基因ARHI蛋白的表达。方法:选择抗ARHI单克隆抗体,采用W 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对1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异位囊肿组织及其在位内膜组织进行蛋白检测,并以10例正常女性的在位内膜组织作对照。用Array 3000扫描仪扫描X线片,观察W estern blot的结果,用GDS8000型凝胶成像分析系统分析图片的辉度值和比值。结果:(1)ARHI在内异症异位内膜的表达高于在位内膜(P<0.001)及正常内膜(P<0.001);(2)内异症的在位内膜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RHI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抑癌基因ARHI在子宫内膜组织中普遍表达,且在异位内膜中表达上调,提示ARHI基因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及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mRNA的表达,探讨Hpa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5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和42例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异位及在位内膜中Hpa mRNA的表达,并与30例妇女的正常子宫内膜进行比较。结果:(1)子宫内膜异位症组和子宫腺肌病组患者的异位及在位内膜中Hpa mRNA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正常子宫内膜中Hpa mRNA表达明显低于两组患者异位及在位内膜的阳性表达率(P<0.05);(2)Ⅰ~Ⅱ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异位及在位内膜中Hpa mRNA表达明显低于Ⅲ~Ⅳ期的异位与在位内膜表达(P<0.05)。结论:(1)Hpa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发病有关;(2)Hpa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情进展有关,是促进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情进展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γδT细胞和天然杀伤 (NK)细胞功能的变化 ,并探讨患者腹腔液对正常人γδT细胞和NK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细胞检测及细胞毒活性检测法分析 2 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外周血、腹腔液中的γδT细胞及NK细胞的表型与功能。结果 :子宫内膜异位症 (疾病组 )患者外周血、腹腔液中CD56+细胞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而疾病组腹腔液中γδ+T细胞分别高于外周血和正常对照组。疾病组腹腔液中的γδT细胞及NK细胞的功能低于外周血及正常对照组。疾病组的腹腔液对正常人外周血γδT细胞及NK细胞的功能具有负相调节作用。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γδT细胞及NK细胞的功能低下 ,处于被抑制状态 ,提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腹腔中存在γδT细胞及NK细胞功能的抑制因子。  相似文献   

12.
Zong LL  Ma L  Wang XN  Zhang JH  He YL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9(1):24-26,i001
目的 研究乙酰肝素酶基因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 ,检测腹腔镜手术中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 (EM组 ,2 3例 )的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乙酰肝素酶mRNA的表达 ,并与正常妇女 (对照组 ,2 5例 )子宫内膜组织比较。结果  ( 1)EM组在位与异位子宫内膜乙酰肝素酶mRNA阳性表达率一致 ,但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 ,阳性细胞着色较深。在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较间质细胞胞浆染色深 ,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与间质细胞胞浆着色基本一致 ;EM组增生期与分泌期子宫内膜均有乙酰肝素酶mRNA的表达 ,增生期阳性表达率为 83 3%( 10 / 12 ) ;分泌期为 72 7% ( 8/ 11) ,两者比较 ,差异也无显著性 (P >0 0 5 ) ;( 2 )对照组增生期子宫内膜乙酰肝素酶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 4 1 7% ( 5 / 12 ) ,分泌期子宫内膜阳性表达率为 7 7% ( 1/ 13) ,两者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 3)EM组子宫内膜乙酰肝素酶mRNA阳性表达率为 78 3% ( 18/2 3) ;对照组为 2 4 0 % ( 6 / 2 5 ) ,两者比较 ,差异也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乙酰肝素酶基因的表达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相关 ,其可能成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的一个有价值的靶点。  相似文献   

13.
凋亡调节基因在Ⅲ、Ⅳ期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凋亡调节基因 bcl- 2、bax和 c- myc在 、 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中的表达 ,以探讨凋亡调节基因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2 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 ,按 r AFS分期 : 期 8例 , 期 12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上述患者异位内膜中 bcl- 2、bax和 c- m yc的表达。结果 :bcl- 2、bax和 c- myc主要定位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腺上皮中 ,其中 bcl- 2的总体阳性率为 5 5 % ,bax的阳性率为 75 % ,c- myc阳性率为 5 5 % ,且 bcl- 2的表达与 c- myc表达正相关(P<0 .0 1) ,而与 bax的表达负相关 (P<0 .0 5 ) ,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按疾病分期比较三者的表达情况 ,bcl- 2在 期中表达高于 期者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按月经周期比较三者表达情况 ,则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内膜存在一定程度凋亡 , 期较 期细胞更易凋亡 ,而与月经周期无关 ,bcl- 2和 bax起主要调节作用 ,c- myc可能与 bcl- 2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雌激素受体(ER)基因多态性在新疆维吾尔族(维族)及汉族妇女中的分布及其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的关系。方法:应用PCR-RFLP技术,分别检测107名维吾尔族健康妇女(维族对照组)及65例内异症患者(维族内异症组),105名汉族健康妇女(汉族对照组)及85例内异症患者(汉族内异症组)的ER基因XbaⅠ和PvuⅡ酶切多态性。结果:ER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ey-weinberg平衡定律。XbaI酶切多态性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分别在维、汉族内异症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PvuⅡ酶切多态性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在维族内异症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在汉族内异症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维、汉族的内异症组和对照组比较,两内异症组的PvuII多态性和两对照组的XbaI多态性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ER XbaⅠ酶切多态性与维、汉族内异症发病均无关,而PvuⅡ酶切多态性与维族内异症发病有关,与汉族无关。维、汉族内异症发病可能存在不同的遗传易感因素,PvuⅡ基因多态性可能是维族妇女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凋亡调节基因Fas和c myc在汉族和维吾尔族妇女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 ,以探讨凋亡调节基因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2 0 0 2年 9月至 2 0 0 3年 4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应用免疫组化法 ,检测凋亡调节基因Fas和c myc在无异位症妇女的正常子宫内膜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在位内膜 ,异位内膜中的表达。结果 Fas和c myc主要定位于子宫内膜的腺上皮中 ,其中Fas在异位症患者在位及异位内膜中表达较低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c myc在异位症患者异位、在位内膜中的表达较无异位者增强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维、汉族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中这两者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凋亡调节基因的表达与无异位症者不同 ,促凋亡基因的表达减弱 ,抑制凋亡基因的表达增强 ,有利于异位内膜的种植 ,生存和发展。维族和汉族内膜异位症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ACE基因A240*T和AGT基因M235*T多态性与中国河北省汉族孕龄妇女Ⅲ、Ⅳ期EMs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用病例对照研究法,78例Ⅲ、Ⅳ期EMs患者与82例对照组的外周血白细胞为样本,用PCR-RFLP技术分析ACE基因A240*T和AGT基因M235*T多态性分布频率。结果:ACE基因的3种基因型AA、AT、TT在EMs组和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1.0%、43.6%、15.4%;56.1%、39%、4.9%。A/T等位基因在两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2.8%、37.2%;75.6%、24.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GT基因3种基因型MM、MT、TT在EMs和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4%、37.2%、56.4%;8.5%、35.4%、56.1%。M/T等位基因在两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25%、75%;26.2%、73.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携带ACE240*T等位基因增加患Ⅲ、Ⅳ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危险。AGT基因M235*TM/T等位基因在EMs组和对照组的分布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调节活化正常T细胞表达与分泌的趋化因子(RANTES)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及异位内膜的表达及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以2010年1~10月因子宫内膜异位症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30例患者的在位内膜及异位内膜为研究组,以同期在我院就诊取IUD的30例患者的正常子宫内膜作为对照组,检测3组标本中RANTES mRNA表达及蛋白水平.并检测3组培养上清液对单核细胞趋化活性的影响.结果:①IL-1β刺激48小时,异位内膜组细胞RANTES mRNA表达及蛋白水平均增加,与在位内膜组和正常内膜组细胞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β刺激72小时,异位内膜组、在位内膜组细胞RAN-TES mRNA表达及蛋白水平均增加,异位内膜组细胞与在位内膜组和正常内膜组细胞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位内膜组细胞与正常内膜组细胞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异位内膜组及在位内膜组单核细胞趋化指数明显高于正常内膜组(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在位内膜及异位内膜RANTES mRNA表达及蛋白水平均增加.RANTES通过促进单核细胞的趋化活性,可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汉族人群中解毒酶细胞色素P4501A1(CYP1A1)基因MspI多态性、CYP1A1/MspI合并GSTM1基因缺失基因型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维吾尔族107例正常妇女与41例内异症患者、汉族105例正常妇女与80例内异症患者CYP1A1基因限制性内切酶MspI位点的3种基因型的分布频率。结果:CYP1A1基因MspI位点基因型在维吾尔族正常对照组的分布频率为TT(48.6%)、TC(42.9%)、CC(8.5%),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为T(70.1%)、C(29.9%),内异症组的基因型分布频率为TT(39.1%)、TC(46.3%)、CC(14.6%),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为T(62.2%)、C(37.8%),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汉族正常对照组基因型分布频率为TT(41.9%)、TC(46.7%)、CC(11.4%),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为T(65.2%)、C(34.8%),内异症组基因型分布频率为TT(42.5%)、TC(51.2%)、CC(6.3%),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为T(68.1%)、C(31.9%),差异无显著性。两个民族对照组之间与内异症组之间基因型频率与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在CYP1A1/MspI合并GSTM1(/)基因型的人群中,维吾尔族对照组与内异症组的基因型频率与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其TC+CC与TT比较,OR值为3.556(P<0.05)。汉族对照组与内异症组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解毒酶CYP1A1基因MspI多态性本身可能与维吾尔族及汉族内异症发病无关,而CYP1A1/MspI合并GSTM1(/)基因型可能与维吾尔族内异症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9.
基质金属蛋白酶-2、-9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2、 9(MMP 2 ,MMP 9)的表达特点及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测定子宫内膜异位症 30例 (研究组 )、子宫肌瘤 2 1例 (对照组 )增生期和分泌期子宫内膜MMP 2、MMP 9的表达强度。结果 :对照组增生期和分泌期腺上皮细胞及基质细胞内MMP 2、MMP 9的表达呈阶段依赖性 ,分泌期高于增生期。在整个月经周期中 ,研究组在位及异位内膜中MMP 2、MMP 9的表达均持续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MMP 2、MMP 9在子宫内膜的表达呈周期性变化 ,在位及异位内膜上MMP 2、MMP 9的持续过度表达可能与内异症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基因1(hMLH1)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方法:从23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和20例正常子宫内膜中提取DNA,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检测hMLH1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中,完全和部分甲基化率为39.1%(9/23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1例为部分甲基化,甲基化率仅5.0%(1/2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MLH1启动子区甲基化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