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30岁。因发热、尿黄、腹围增加1周余于2011年5月25日入院。9个月前患者首次癫发作,给予地西泮10 mg肌内注射治疗。2个月以来癫频繁发作(平均约6 d 1次),口服奥卡西平(0.6 g,bid,服用2周),1个月前由于服药后出现复视不良反应改服卡马西平(上海复旦复华药业有限公司,规格:0.1 g×100片,批号:100308)0.2 g,tid,po。1周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2 ℃,呈稽留性高热;尿黄如豆油色,腹围逐渐增加;病程中伴有恶心、呕吐,呕吐为非喷射状,呕吐物均为胃内容物。血常规正常。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395.00 U•L-1,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502.00 U •L-1,总胆红素21.20 μmol•L-1;C 反应蛋白13 835.09 μg•L-1;血沉:20.00 mm•h-1。3 d前复查血常规: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升高;腹部彩超:肝脾肿大,胆囊继发性改变,腹腔积液(最深达6.8 cm);患者先后在外院给予“复方甘草酸苷”等药物(具体药物及剂量不详)治疗无好转,后转诊于我院。体检:嗜睡,皮肤巩膜重度黄染,颌下淋巴结及腹股沟淋巴结可触及肿大,红色斑丘疹遍布全身,腹部膨隆,无压痛,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血常规:白细胞12.2×109•L-1,中性粒细胞0.657;肝功能:AST 85 U•L-1,ALT 278 U•L-1,碱性磷酸酶294 U•L-1,谷氨酰转肽酶650 U•L-1,总蛋白48.3 g•L-1,清蛋白 28.5 g•L-1,球蛋白19.8 g•L-1,总胆红素272.0 μmol•L-1,直接胆红素173.6 μmol•L-1;嗜肝病毒病原学检测(-);非嗜肝病毒均阴性;血培养(-)。  相似文献   

2.
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致过敏性荨麻疹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 女, 36岁. 因反复乏力、纳差2 a余, 巩膜及皮肤黄染3 d, 于2008年入住我院感染科治疗. 否认既往药物变态反应史. 实验室检查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537 U•L-1,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436 U•L-1, 碱性磷酸酶(ALP) 107 U•L-1, r-谷氡酰转肽酶(r-GT) 113 U•L-1, 总胆汁酸(TBA) 79.4 μmol•L-1, 总胆红素(T-BiL) 134.8 μmol•L-1, 直接胆红素(D-BiL) 80 μmol•L-1, TP 67g•L-1, A/G 36/31 g•L-1. 乙肝全套定性:HBsAg(+), HBsAb(+), HBeAg(+), HBeAb(-), HBcAb(+). 腹部B超显示胆囊壁增厚、胆汁淤积, 脾稍大. 诊断: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期. 入院后首先单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1 000 mg, 静脉滴注. 当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输入后约10 min, 患者从脸部开始出现红色斑块, 逐渐扩散至颈部, 上胸部, 腹部两侧及大腿上部, 红色斑块密集, 感觉不适, 但无瘙痒, 拟诊为过敏性荨麻疹. 生命体征平稳, 体检:体温 37.0 ℃, 呼吸率 20次•min-1, 心率 80次•min-1, 血压126/80 mmHg(1 mmHg=0.133 kPa). 立即停药, 换用输液器, 静脉注射10 mg地塞米松, 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 mL, 约30 min后皮疹部分消退, 直至完全消退. 以后未再使用该药, 其他治疗继续, 也未再发生类似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灵五颗粒对α 萘异硫氰酸酯(α naphthylisothiocyanate,ANIT)致黄疸型肝损伤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灵五颗粒低、中、高剂量组(2.5,5.0,10 g•kg 1)和阳性对照组(茵栀黄颗粒 2.34 g•kg 1)。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其余各组连续灌胃给药7 d。除正常组外,其他各组末次给药1 h后灌服ANIT,105 mg•kg-1,制备小鼠肝损伤黄疸模型。48 h后取血、肝脏,分别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 BiL),肝脏组织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等,并检查肝脏病理学。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T BiL、ALT、AST含量明显升高。灵五颗粒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T BiL、ALT、AST含量均降低,并呈剂量依赖关系;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W中、高剂量组也能显著降低受损肝组织中MDA含量,同时升高SOD、GSH活性。结论灵五颗粒对ANIT所致小鼠黄疸型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退黄降酶效果明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50岁。因“肾移植手术后1个月余,血钾升高8 h”于2011年6月1日入院。既往史:因“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于2011年4月22日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手术后恢复良好,出院后给予常规三联免疫抑制疗法:他克莫司3 mg,bid;麦考酚吗乙酯500 mg,bid,po;泼尼松龙30 mg,qd,po。既往高血压史20年,口服硝苯地平30 mg,bid。入院体检:体温 36.5 ℃,脉搏 74次•min-1,呼吸率 20次•min-1,血压 152/94 mmHg(1 mmHg=0.133 kPa)。实验室检查:血肌酐 286 μmol•L-1,血尿素氮24.3 mmol•L-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27 U•L-1,白细胞3.15×109•L-1,血钾8.2 mmol•L-1。给予血液透析治疗。6月2日血钾6.9 mmol•L-1。怀疑血钾升高为他克莫司引起,于6月3日停服他克莫司,改服环孢素150 mg,bid,po。6月5日血钾5 mmol•L-1。7月30日血钾4.4 mmol•L-1。未再发现血钾升高。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17岁. 因发现HBsAg(+)5 d入院. 体检时发现乙肝病原学和肝功能异常. HBV M:HBsAg(+),HBeAg(+),HBcAb(+),HBV-DNA:3.65×107拷贝•mL-1,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38 U•L-1,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47 U•L-1,总胆红素(T-BiL):34.5 μmol•L-1. 无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不适,门诊以病毒性乙型肝炎收住我科. 体检:体温37 ℃,脉搏80次•min-1,呼吸20次•min-1,血压104/54 mmHg(1 mmHg=0.133 kPa). 皮肤巩膜轻度黄染,全身皮肤无皮疹及出血点,心、肺及腹部检查未见异常. 诊断: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轻度,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500 万U ,im,qd. 注射12 d后患者感发冷,发热,体温呈稽留热型伴头痛,全身关节疼痛,无明显咳嗽、咯痰、胸闷、胸痛和气短等症状. 体检:颜面、颈部及躯干部潮红并可见淡红色皮疹,皮疹为麻疹样压之退色,有叶片状脱屑,反复发作,伴有明显瘙痒. 颈部淋巴结肿大. 眼结合膜充血;口腔红肿、咽充血,咽部可见白色荚膜及溃疡、疼痛,吞咽时症状加重,扁桃体Ⅱ度肿大, 右肺下野可闻及细湿音,胸部X线片示:右下肺炎. 给予静脉滴注头孢唑林,左氧氟沙星抗感染;口服泼尼松等药治疗. 第2天始,体温渐下降,上述症状减轻,治疗14 d体温正常,皮疹逐渐消退,复查胸部X线片肺部正常出院.  相似文献   

6.
金银花提取物对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东升 《医药导报》2011,30(8):1010-1012
目的探讨金银花提取物对对乙酰氨基酚所致小鼠肝损伤的影响。方法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其他各组以0.02 mL•g 1剂量给药,每天1次,连续10 d。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5组腹腔注射对乙酰氨基酚制备肝损伤模型,经眼静脉取血,测定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肝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丙二醛及一氧化氮水平。结果金银花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和联苯双酯组各项指标改善明显,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分别为(286.32±20.37),(211.34±18.35),(181.51±11.17)(191.56±12.24)U•L 1]均低于模型组[(319.37±21.36)U•L 1](P<0.05或P<0.01);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分别为(251.78±20.14),(223.57±21.78),(179.67±11.27),(171.87±9.91)U•L 1]亦低于模型组[(279.97±15.97)U•L 1](P<0.05或P<0.01);金银花提取物低、高剂量组和联苯双酯组肝组织丙二醛含量[分别为(3.84±0.19),(2.31±0.21),(2.39±0.17)U•L 1]均低于模型组[(4.39±0.11)U•L 1](P<0.05或P<0.01);金银花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和联苯双酯组肝组织一氧化氮含量[分别为(4.89±0.61),(4.11±0.15),(3.84±0.48),(3.87±0.57)U•L 1]均低于模型组[(5.74±0.25)U•L 1](P<0.05或P<0.01);金银花提取物低、中剂量组和联苯双酯组肝组织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分别为(64.37±2.71),(65.78±1.57),(70.17±1.47)U•mg 1]均高于模型组[(40.12±1.37)U•L 1](P<0.05或P<0.01);金银花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和联苯双酯组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分别为(104.25±11.21),(141.27±13.11),(177.11±14.34),(163.55±16.78)U•mg 1]均高于模型组[(87.32±16.78)U•L 1](P<0.05或P<0.01)。结论金银花具有显著的抗肝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30岁.因心悸,怕热多汗,消瘦2个月,于2010年9月3日来我院就诊.入院体检:体温37.2 ℃,心率93次•min-1,呼吸20次•min-1,血压110/70 mmHg(1 mmHg=0.133 kPa),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 5.9×109•L-1,中性粒细胞计数3.4×109•L-1;血生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22 U•L-1、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 28 U•L-1等均正常;尿常规正常.甲状腺功能检测: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3.19 nmol•L-1,甲状腺素总量16.81 nmol•L-1,促甲状腺激素0.01 U•L-1,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11.24 pmol•L-1,游离甲状腺素2.49 pmol•L-1.甲状腺超声显示:甲状腺回声不均并血流丰富改变.诊断: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给予甲巯咪唑片10 mg,bid,普萘洛尔片10 mg,tid,po.用药15 d后患者躯干、四肢及面部出现红色皮疹,高出皮面,伴有刺痒,以双髋部及膝盖等处为著,并有食欲下降、恶心等症状.体检:体温37.1 ℃,心率95次•min-1.复查血常规及生化:白细胞3.2×109•L-1,中性粒细胞1.8×109•L-1,ALT 175 U•L-1,AST 67 U•L-1.考虑为甲巯咪唑引起的白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及皮疹,遂停用甲巯咪唑,其他治疗不变,并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1.2 g + 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qd,静脉滴注;氯雷他定10 mg,qd,po;利可君40 mg,tid,po,盐酸小檗胺4片,tid,po.6 d后复查血白细胞 4.37×109•L-1,中性粒细胞3.0×109•L-1,皮疹逐渐消失.继续给予保肝治疗,1周后复查肝功能:ALT 24 U•L-1,AST 18 U•L-1.逐步恢复至正常值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观察精制蛇毒酶的安全性。方法小鼠100只,随机分成两组,尾静脉注射或腹腔注射精制蛇毒酶后观察动物出现的急性毒性反应,计算半数致死量(LD50)。小鼠120只,随机分为4组,各30只;家兔40只,随机分成4组。观察不同剂量组小鼠连续腹腔给药90 d,家兔静脉给药45 d(隔天一次)的健康状况。在给药后第91天采血,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氮和血常规,并对肝肾组织作病理学检查。结果精制蛇毒酶小鼠尾静脉给药的半数致死量(ivLD50)为6.695 U•kg-1,90%的可信限为5.434~7.956 U•kg-1;小鼠腹腔给药的半数致死量(ipLD50)为4.599 U•kg-1,90%的可信限为3.735~5.462 U•kg-1;各剂量小鼠和家兔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指标与空白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病理组织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在实验剂量范围内,精制蛇毒酶属低毒性。乳膏中蛇毒酶的含量为1.25×10-2 U•g-1,按成人用量0.05 g•cm-1(6.25×10-4 U•cm-1酶活力)局部用药,其用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马永贵  李自明  汪秋兰  贺国芳 《医药导报》2012,31(11):1485-1487
目的建立测定盐酸金霉素溶液含量和有关物质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C18色谱柱(pH适应范围>8,4.6 mm×250 mm,5 μm),以0.05 mol•L-1草酸铵溶液 二甲基甲酰胺 0.1 mol•L-1磷酸氢二铵溶液(56:40:4)(用氨试液调节pH至8.3)为流动相;流速0.9 mL• min-1;柱温:40 ℃;检测波长:370 nm;进样量:10 μL。结果盐酸金霉素在0.006~0.096 μg• 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5%(RSD=0.36%),98.7%(RSD=1.04%),100.9%(RSD=0.48%)(n=3),检测限为38.2 ng。结论该方法测定快速、简单、准确,灵敏度高,适用于盐酸金霉素溶液的有关物质和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 53岁. 因卵巢癌术后2 a出现纳差、咳嗽、头晕加重1周住院,近2 a先后进行2次卵巢癌根治术,术后行10次化学药物治疗(化疗),2个月前出现咳嗽,纳差、消瘦住院,诊断:卵巢癌术后纵隔、锁骨、腹膜后、肾门等多处转移,行γ-刀治疗及中药治疗,疗效差. 体检:体温36.7 ℃,脉搏84次•min-1、血压130/90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消瘦,皮肤巩膜无黄染,颈软,左侧颈中部可扪及2 cm×2 cm大小淋巴结,活动好,无压痛,皮肤多处见瘀斑,腹部隆起,下腹中见手术瘢痕,四肢活动无受限.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WBC) 1.6×109•L-1、血红蛋白(Hb) 84 g•L-1、血小板(PLT)计数 65×109•L-1,总胆红素(T-BiL)12.9 μmol•L-1,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30 U•L-1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28 U•L-1,血糖(Glu) 7.84 mmol•L-1,血尿素氮(BUN) 6.34 mmol•L-1,血肌酐(Cr) 72.2 μmol•L-1, HBsAg(-),PT9.6 s,胸部X 线片:右下肺纹理稍增多,余心肺膈未见异常;CT:考虑卵巢癌向纵隔、肝脏、胃底及腹膜后多处转移可能. 诊断:卵巢癌术后复发转移. 治疗:参麦注射液20 mL•d-1、苦参素注射液20 mL•d-1、艾迪注射液100 mL•d-1、胰岛素8 U.d-1、rh-CSF125 μg,每周2次,输全血、复合氨基酸等支持治疗. 患者PLT进行性下降,皮肤瘀斑无好转. 10 d后加服斑蝥胶囊,入院后的3周出现肉眼血尿,这时考虑可能与斑蝥有关,停用艾迪注射液和斑蝥胶囊,同时加用止血药物治疗,2 d血尿消失. 又过2周患者死亡,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11.
甘惠贞  林淑瑜  李玉堂  陈清  杨昌云 《医药导报》2012,31(11):1494-1497
目的建立测定硫辛酸注射液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方法色谱柱:Acclaim C18 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1:0.005 mol•L-1 磷酸二氢钾溶液(磷酸调节pH=3.0) 乙腈(50:50),流动相2:0.005 mol•L-1 磷酸二氢钾溶液(磷酸调节pH=3.0) 甲醇 乙腈(50:48:2);流速:1.0 mL•min-1;柱温:30 ℃;检测波长:212 nm;进样量:5 μL。结果硫辛酸在 0.3~1.6 mg•min-1 内,两种色谱条件均呈良好线性关系(R12=0.999 8,R22=0.999 4);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90%(RSD=0.196%),100.52%(RSD=0.464%)。结论所建立的两种方法简便、准确,均可用于硫辛酸注射液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2.
美西律致超敏反应综合征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彦红  陈惠英  单筠筠  许爱娥 《医药导报》2008,27(10):1280-1280
患者, 女, 47岁. 因全身红斑丘疹、微痒1周入院. 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颜面、前臂出现米粒大红斑丘疹, 微痒, 渐增多, 波及躯干下肢, 当地以“病毒疹”给予氯雷他定、维生素C、利巴韦林、复方甘草酸苷及中药等治疗, 红斑丘疹增多, 泛发全身, 融合成片, 躯干为重, 颜面出现红肿, 伴发热畏寒, 体温37.7~38.0 ℃, 病情进行性加重. 患者1个月前因心慌于外院做动态心电图, 诊断为室性期前收缩, 予美西律片,, 每次100 mg, tid, 服用1个月后出现皮疹. 否认药物、食物致变态反应史. 体检:体温38.2 ℃, 脉搏90次•min-1, 呼吸20次•min-1, 血压90/68 mmHg(1 mmHg=0.133 kPa), 精神差, 耳后、颈侧可触及数个绿豆大淋巴结, 无压痛, 咽充血, 心、肺、腹无异常. 皮肤科检查:全身皮肤泛发米粒大红斑丘疹, 融合成片, 压之退色, 躯干为重, 颜面红肿.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20.9×109•L -1, 血小板357×109•L -1,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2.8×109•L-1, N 0.609, 淋巴细胞绝对值3.7×109•L -1, L 0.176, 单核细胞绝对值1.58×109•L -1, 分类7.56%,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2.52×109•L -1, 分类12%; C 反应蛋白(CRP)19 mg•L -1; 肝功能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26 U•L-1,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35 U•L -1, 谷氨酰转肽酶82 U•L-1, 碱性磷酸酶306 U•L-1, 乳酸脱氢酶404 U•L -1, 腺苷脱氨酶29 U•L -1, α-羟丁酸脱氢酶271 U•L -1; 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免疫球蛋白、补体、AS0、RF、ANA、肝炎免疫、病毒检测(包括麻疹病毒、风疹病毒、EB病毒及巨细胞病毒), 尿、大便常规均无异常. 心电图示窦性心律, T波改变. 胸部X线片示两肺纹理增多增粗. B超无异常. 诊断为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停用美西律, 予甲泼尼龙 80 mg•d -1、复方甘草酸苷及氯雷他定等治疗, 红斑丘疹有所消退, 肝酶较前恢复, 病情好转.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体外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与纤维蛋白共培养高表达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 6)转录及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分离后培养,加入1.0 mg•mL 1纤维蛋白和不同浓度白藜芦醇,通过RT PCR检测脑血管内皮细胞中IL 6转录水平,应用酶联免疫方法(ELISA)定量检测培养基中的IL 6水平。结果加入不同浓度(0,1,5,10,25和50 μmol•L 1)的白藜芦醇24 h后,25和50 μmol•L 1白藜芦醇组培养基中IL 6水平显著降低(均P<0.01);RT PCR结果显示,25和50 μmol•L 1白藜芦醇组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中IL 6 mRNA显著下调(均P<0.01)。结论白藜芦醇可降低纤维蛋白导致的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中IL 6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池圣亮 《医药导报》2008,27(6):633-634
[摘要]目的探讨尼美舒利联合多柔比星对人膀胱癌T24细胞的协同作用。方法通过噻唑蓝(MTT)法和流式细胞仪Annexin V FITC/PI荧光染色法检测不同浓度尼美舒利及其与多柔比星联合对T24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和凋亡率。结果25 μmol•L 1尼美舒利作用24,72 h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1.10%和31.59%;浓度400 μmol•L 1时,抑制率分别升为38.40%和89.61%。单用多柔比星(0.25 mg•L 1) 作用48 h抑制率为30.01%;合用25,100,400 μmol•L 1尼美舒利抑制率分别升为70.53%,83.32%和89.39%。100 μmol•L 1尼美舒利作用12 h时细胞凋亡率为14.55%,作用24 h时凋亡率升为24.65%。结论尼美舒利能抑制膀胱癌T24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与多柔比星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聂文彬 《医药导报》2012,31(6):819-820
患者,男,71岁。因“意识不清1 d”于2011年10月18日来我院就诊,门诊以“脑梗死”收入住院。既往有脑干梗死和血管性痴呆病史,长期卧床,大小便失禁。入院体检:心肺无明显异常,大声呼唤能睁眼,不能发音,左眼睑下垂,左侧瞳孔直径3 mm,对光反射迟钝,右侧瞳孔直径2 mm,对光反射灵敏,双上肢及右下肢有自主运动,左下肢外展外旋位,双侧巴氏征(+)。头颅CT提示:左侧丘脑新发脑梗死。心电图: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同型半胱氨酸90.8 μmol•L-1,其他生化检查均正常。诊断为脑梗死急性期、室性期前收缩、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自2011年10月18日开始给予疏血通注射液6 mL,qd;醒脑静注射液20 mL,qd,均静脉滴注;吡拉西坦8 g,qd;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qd;叶酸5 mg qd;甲钴胺500 μg,qd,均口服。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2011年10月20给予阿托伐他汀钙10 mg,qd,po。2011年11月22日晚间因精神差,查心肌酶:肌酸激酶(CK)777 U•L-1,肌酸激酶同工酶(CK MB)13 ng •mL-1,肌红蛋白(MYO)299.6 ng •mL-1,乳酸脱氢酶(LDH)537 U•L-1,肌钙蛋白(CTnl)0 ng •mL-1,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室性期前收缩。患者不能进行语言交流,不能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给予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并检测心电图、心肌酶谱。但此后心肌酶继续升高,肌钙蛋白始终为0,心电图无变化,考虑心肌酶升高为肌肉损伤所致,于2011年10月25日停用阿托伐他汀钙,其他用药无变化,第2天心肌酶开始下降,1周后恢复正常,心电图始终无变化。心肌酶变化见表1。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测定Franz实验制得的皮肤透过液中酮康唑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为研究酮康唑经皮给药后药动学奠定基础。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皮肤透过液中酮康唑浓度,ECO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甲醇 0.02 mol•L-1 磷酸二氢钾溶液(70:30,用0.01 mol•L-1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至6.8),流速:1.0 mL•min-1,柱温35 ℃,紫外检测波长235 nm。结果酮康唑线性范围0.05~25.00 μg•mL-1(r=0.999 3)。高、中、低浓度平均回收率98.109%,RSD=2.956%(n=9),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RSD均<3.30%。结论该方法测定酮康唑乳膏皮肤透过液中的酮康唑含量快速、简捷,可用于酮康唑乳膏剂的质量控制和酮康唑经皮吸收研究。  相似文献   

17.
柱切换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左氧氟沙星浓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卫荣 《医药导报》2008,27(2):174-175
目的 应用柱切换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直接测定血浆中左氧氟沙星的浓度.方法 采用手动柱切换装置,分析柱采用大连依利特公司的Hypersil ODS C18柱(200 mm×4.6 mm,5 μm),预柱采用μBondapak C18(50 mm×4.6 mm,37~50 μm,干法自填).分析流动相(AMP)为甲醇 磷酸二氢钾缓冲液(0.01 mol•L-1,pH值=2.5) 四丁基溴化铵(0.05 mol•L-1) 三乙胺=40:60:4:0.2(V/V);预处理流动相(PMP)为磷酸二氢钾缓冲液(0.01 mol•L-1,pH值=2.5) 四丁基溴化铵(0.05 mol•L-1)=100:1(V/V).分析流动相流速1 mL•min-1,预处理流动相流速2 mL•min-1.检测波长为294 nm.结果左氧氟沙星在100~8 000 ng•mL-1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9 8,方法平均相对回收率98.8%,日内及日间差小于10%,最低检测限0.05 μg•mL-1(S/N≥3).结论 样品无须预处理,直接进样分析测定,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8.
万古霉素致多系统损害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丁汀  周慧萍 《医药导报》2008,27(7):867-867
患者,男,54岁. 因头痛9 h,门诊拟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感染. 于2007年6月26日收住入院. 入院后患者体温增高至38.8 ℃,脑脊液常规检查:Pandy test( + + +),葡萄糖(Glu)1.5 mmol•L-1,白细胞(WBC)13 000×106•L-1,镜检WBC(+ + + +),红细胞(RBC)(+ + +),N 0.82,CL 128 mmol•L-1,蛋白定量9.8 g•L-1. 根据患者病史特点及脑脊液检查结果,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 给予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2 g,q 8 h,静脉滴注;2007年6月29日复查血常规示:WBC 21.3×109•L-1,N 0.95,脑脊液涂片检查存在革兰阳性(G+)球菌. 当日加用万古霉素0.5 g ,q 8 h,静脉滴注. 2007年6月30日起患者意识逐渐好转,体温下降,血常规呈持续性降低,2007年7月2日血常规WBC 6.7×109•L-1,N 0.86,抗感染治疗有效. 7月3日查肝、肾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11 U•L-1,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214 U•L-1,BUN 9.9 mmol•L-1,加用护肝药物. 2007年7月5日复查肝、肾功能:ALT 54 U•L-1,谷氨酰转肽酶(GGT)237 U•L-1,BUN 8.6 mmol•L-1,肌酐正常,尿素氮指标有所好转,考虑应激性增高可能,未予特殊处理. 2007年7月7日复查腰穿脑脊液示:Pandy test(+ +),Glu 4.4 mmol•L-1,WBC 466×106•L-1,镜检WBC(+ +),N 0.88,CL 115 mmol•L-1,蛋白定量1.2 g•L-1. 患者病情趋于平稳,急性脑膜炎症状明显改善,继续原治疗方案. 7月11日起患者反复出现发热,最高38.9 ℃;2007年7月15日患者全身出现散在深红色斑疹,以面部及肢体明显,因患者2007年7月11日起规律性发热,最高体温基本相似,且全身出现皮疹,考虑药疹可能,但患者颈抵抗(±),故停用除万古霉素外的其他药物进行观察,同时给予抗组胺受体治疗. 2007年7月16日患者诉耳鸣、听力下降(以右耳明显),仍有发热(最高38.5 ℃),全身皮疹明显加重,全身密集红色皮疹,胸、背及双上肢融合成片状,压之褪色,双下肢皮疹呈紫红色,按之不褪色,因其他药物已撤,遂考虑万古霉素导致药物热、变态反应. 2007年7月17日停用万古霉素,加用琥珀氢化可的松抗变态反应,予前列地尔(凯时)增加肾血流量护肾. 2007年7月18日患者体温、心率下降,全身皮疹有所消退(以面部及肢体明显),复查肾功能示:肌酐166.8 μmol•L-1、BUN正常. 但患者右耳听力明显下降,至出院时患者右耳听力仍未恢复.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43岁,因发热、咽痛2 d,于2011年9月18日入院。患者入院前2 d因上呼吸道感染出现发热、咽痛、头痛,体温39.4 ℃,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自服阿莫西林及解热镇痛药(不详)后体温略下降,症状无明显减轻。入院当天患者发热,体温38.4 ℃,伴咽痛、咳嗽、周身肌肉酸痛无力。既往有痛风病史9年,否认有药物致变态反应史。体检: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精神欠佳。咽部充血,扁桃体Ⅱ°肿大,双肺呼吸音粗。胸部X线平片示双肺纹理紊乱。肾功能检查:肌酐63.2 μmol•L-1,尿酸403.1 μmol•L-1。血常规:白细胞12.41×109•L-1,中性粒细胞68%,红细胞4.3×1012•L-1,血红蛋白144 g•L-1,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61 g•L-1。入院诊断: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②痛风缓解期。给予头孢呋辛钠(意大利依赛特大药厂生产,批号:H20080467)1.5 g+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q12h。患者入院后第3天右手背部红、肿、热、痛。追问病史,患者曾因静脉滴注头孢呋辛钠出现过上述症状两次,疑为痛风急性发作。给予秋水仙碱口服后症状缓解,遂确诊为痛风急性发作。停用头孢呋辛钠,给予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秋水仙碱口服,12 h后右手背红、肿、热、痛症状缓解,24 h后上述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寡核苷酸原料药中杂质醋酸(MCAA)、二氯乙酸(DCAA)、氯离子(Cl-)含量的固相萃取离子色谱(IC)法。方法Ionpac AS 23(4 mm×250 mm)分析柱;Ionpac AG 23(4 mm×50 mm)保护柱;流动相:0.8 mmol•L-1 碳酸氢钠/4.5 mmol•L-1碳酸钠;抑制型电导检测器。结果MCAA、DCAA和Cl-的标准曲线方程分别为:Y= 5.230 7X + 0.014 (r=0.999 7),Y= 19.762X-0.007 2 (r=0.999 9)和Y=507.4X-0.746 2 (r=0.999 8);MCAA在0.002~0.400 μg•mL-1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DCAA在0.000 624~0.156 μg•mL-1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Cl-在2.4×10-3~1.5 mg•mL-1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检测限分别为0.02,0.312 ng•mL-1和0.01 μg•mL-1。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用于反义寡核苷酸原料药中杂质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