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小春  王军  胡辂  周世亮  刘宇  李平  闫庆军  曹燕  兰春慧 《重庆医学》2011,40(14):1391-1392,1394
目的总结超声内镜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52例共70处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用超声内镜检查明确病变起源层次,生长特性和性质,再以注射法或透明帽辅助法行黏膜切除治疗,记录其操作方法、并发症、术后病理类型及随访情况。结果 70处病变经EMR或内镜下黏膜分片切除术(EPMR)完整切除,治愈率98.12%。术中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1.42%。术后病理提示,良性腺瘤12例,黏膜肌层平滑肌瘤15例,乳头状瘤3例,囊肿5例,脂肪瘤4例,间质瘤8例,异位胰腺4例,类癌1例,增生性和炎性息肉16例,早癌2例,与超声内镜的诊断符合率达88.57%。结论超声内镜检查指导下对起源于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瓯侬)对大肠平坦型病变的治疗价值及EMR操作技术。方法对86例(106处)大肠平坦型病变行EMR,评价切除效果,记录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及处理情况,并分析切除标本的病理组织学结果。结果经EMR切除的86例(106处)标本行全瘤病理检查,经首次或再次EMR治疗病变完全清除104处,治愈率为98.1%(104/106),其中首次完全切除102例(96.2%),2例残留患者再次行EMR后清除病灶,2例EMR术后病理检查为浸润癌(SM2癌)加行外科肠段切除,病理报告大肠管状腺瘤57处,管状绒毛状腺瘤16处,绒毛状腺瘤6处,锯齿状腺瘤3处,炎性息肉10处,增生性息肉6处,类癌3处,黏膜内癌3处,浸润癌(SM2癌)2处;全组术中出血4例(3.8%),经内镜止血成功,术后迟发出血2例(1.9%),1例经内镜止血成功,1例内镜下止血失败转外科手术,术后局限性腹膜炎2例,经保守治疗治愈,全组无穿孔等其他并发症。术后随访4。36个月,病变复发2例,1例经再次EMR后病变清除,1例外科手术肠段切除治疗。结论大肠平坦型病变行EMR是安全、有效、简便的治疗方法,大部分大肠平坦型病变能完全切除。  相似文献   

3.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平坦型大肠肿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平坦型大肠肿瘤的治疗效果,并对其适应证、并发症和操作方法等问题进行讨论。方法有内镜治疗适应证的546例共602处平坦型大肠肿瘤,应用注射法或透明帽辅助法黏膜切除术进行治疗,共切除602个病变,术后定期内镜随访6~73个月,以评价切除效果,记录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及处理情况,并分析切除标本的病理组织学结果。结果602处病变中588处病变经首次或再次EMR治疗病变完整清除,治愈率为97.7%,术后病理报浸润癌(SM2癌)再追加外科手术者8例(1.3%),因严重并发症(迟发性大出血)转外科手术者2例(0.3%),因病变残留转行外科手术者4例(0.7%)。并发症:术中出血17例(3.1%),均内镜下止血成功,术后迟发出血3例,其中2例(0.4%)内镜下止血失败转外科开腹手术。术后局限性腹膜炎4例,经保守治疗治愈。无穿孔发生。术后病理:黏膜内癌(上皮内高级别瘤变)48例,黏膜下浸润癌10例,类癌37例,良性腺瘤440例,良性间质瘤6例,增生性息肉38例,锯齿状腺瘤10例,B细胞淋巴瘤1例,错构瘤1例,其它3例。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微创的内镜治疗手段,对大多数平坦型大肠肿瘤能达到完全...  相似文献   

4.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浅表肿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浅表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符合EMR适应证的166例患者,部分用超声内镜(EUS)探查证实病变浸润深度未超过黏膜层,应用EMR切除了184处病变,对手术发生的并发症进行观察和处理。结果EMR前123例患者行EUS检查,占74%。EMR切除病变184处,完全切除169处,完全切除率达91.8%。术后病理诊断鳞癌2例,腺癌3例,小细胞癌1例,腺瘤或息肉伴重度异型增生6例,伴中度异型增生18例,伴低度异型增生21例,腺瘤不伴异型增生8例,平滑肌瘤63例,间质瘤13例,炎性息肉6例,幼年型息肉1例,增生性息肉41例,异位胰腺1例。并发症包括出血和穿孔,发生出血22例占13.3%,其中发生在EMR中/后24 h内的早期出血16例(73%),24 h后的延迟出血6例(27%)。并发穿孔1例,经外科急诊手术治疗好转。随访1~36个月,无1例复发或癌变。结论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浅表肿瘤安全有效,尤其是对伴有其他严重疾病的老年患者,效果好、易操作、较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大肠平坦型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5例48个大肠平坦型病变分别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分片黏膜切除术(Piecemeal EMR,EPMR)切除病变,并回收全部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定期随访复查肠镜。结果 45例48个病变中1次完整切除41个,分片切除7个,1例术后1个月复查见有残留,予热活检钳钳除。术后病理结果:腺瘤29例,其中合并轻-重度不典型性增生16例,增生性息肉15例,黏膜内癌3例,直肠类癌1例。术中出血4例,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术中、术后无穿孔病例;术后局限性腹膜炎3例。结论 EMR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对于老年人结肠息肉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行EMR治疗的老年人结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8例中增生性息肉7例,腺瘤71例,炎性息肉31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例,早期癌3例。3例为局部癌变且黏膜下浸润,转外科手术治疗;1例出现短暂的凝固综合征;其余114例,病灶切除完整,无一例出现大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术后1个月左右复查内镜,创面愈合情况良好,术后1年内均未见病灶复发征象。结论 EMR治疗老年人结肠息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李雨静  齐玲芝  苑坤  刘泳  刘聪  孙巍 《吉林医学》2009,30(13):1219-1221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大肠无蒂大息肉和平坦型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采用结肠镜下大肠黏膜切除术治疗72例92个大肠病变。采用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一次圈套切除(EMR)、分次圈套切除(EPMR)和透明帽辅助黏膜切除法(Cap-EMR)切除病变,回收全部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结果:72例患者一次性成功切除病变89个,3例患者各残留1个病变,其中2例再次行EMR,1例行APC氩气凝固灼除。12个月后复查未发现复发病例。术后病理结果:腺瘤71个,其中伴有上皮内瘤变的29个,增生性息肉13个,直肠类癌3个,黏膜内癌变5个,其中2例为SM2癌,行外科手术治疗。12个月后复查未发现复发病例。术中、术后无穿孔病例,术后出血5例。结论:EMR是治疗大肠癌前病变和黏膜内癌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向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诊治上消化道黏膜层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16例经胃镜检查并经超声内镜(EUS)明确起源于黏膜层的隆起性病变患者,行EMR切除,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并定期门诊内镜随访.结果 116例患者共119处病灶,116处(97.5%)获完全切除,平均随访4.5个月无复发.术后病理为43处息肉、40处平滑肌瘤、15处炎症、9处间质瘤、2处早癌、2处类癌、2处黏膜下囊肿、其他6处,其中28例曾行术前病理活检,14例(50%)术前、术后病理吻合,14例(50%)依靠切除后大体标本送检明确诊断.并发出血20例,均经处理后停止出血,无1例发生穿孔.结论 EMR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层病变安全、有效、实用的微创技术,因组织切除、取材完整,可提高病变确诊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30例EMR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0例患者共计156处病灶完整切除,术后病理结果:腺瘤型息肉67例,炎症性息肉48例,其他15例.术后并发症:即时出血8例,迟发性出血2例,透壁性灼伤综合征1例,均经内镜下治疗和综合治疗后痊愈,无穿孔、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作为一种内镜微创技术治疗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具有安全,疗效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具有很强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无痛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息肉样病变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肠道息肉样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采用无痛结肠镜下大肠黏膜切除术治疗68例共102个结直肠息肉样病变。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一次圈套整块切除或分次圈套切除病变,回收全部标本送病理学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结果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腺瘤73个,包括管状腺瘤36个,绒毛状腺瘤29个,管状绒毛状腺瘤8个;其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个,增生性息肉28个,直肠类癌1个。2例术后242、8 h出现便血,在肠镜下给予钛夹夹闭创面止血;1例于术后6 d出现少量便血,无穿孔发生。有3例大于4 cm的结肠腺瘤分别于术后2个月及3个月复查时,在原EMR瘢痕边缘见约0.5 cm和0.6 cm的息肉复发,均给予活检钳完整钳除,病理学检查结果为增生性息肉,6~12个月复查时无复发。1例黏膜类癌到目前已随访12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EMR治疗大肠良性肿瘤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即在内镜下将病变黏膜剥离,并用高频电流完整切除。EMR是在息肉电切术、黏膜下注射术以及钛夹止血术等内镜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是针对浅表型黏膜病变的一种新型治疗手段。EMR的主要原理是通过黏膜下注射等渗盐水使黏膜病变抬高,然后用高频电圈套法切除病变黏膜,达到根除黏膜层早期癌或癌前病变的目的。早期癌即癌组织局限于消化管黏膜及黏膜下层,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内镜检查是发现早期癌的最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老年结直肠无蒂息肉的治疗价值.方法:采用结肠镜下大肠黏膜切除术治疗78例共145枚结直肠无蒂息肉病变.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圈套整块切除或分次圈套切除病变,回收全部标本送病理学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结果:老年结直肠无蒂息肉好发于乙状结肠及直肠,直肠占24.82%(36枚/145枚)、乙状结肠占21.37%(31枚/145枚);术后病理:腺瘤72.41%(105枚/145枚),包括管状腺瘤31.03%(45枚/145枚),绒毛状腺瘤22.75%(33枚/145枚),管状绒毛状腺瘤18.62%(27枚/145枚);高级别上皮内瘤变5.51%(8枚/145枚);增生性息肉21.37%(31枚/145枚);直肠类癌0.68%(1枚/145枚);直径20~30 mm息肉术后病理显示绒毛状腺瘤占11.72%(17/145),较直径10~19 mm及6~9 mm息肉绒毛状腺瘤息肉比例[8(5.51%)及2(1.37%)]增加.139枚病变经EMR完整切除,治愈率95.86%(139枚/145枚);有6枚(5.71%)病变直径>30 mm的结肠腺瘤术后3个月复查时,在原EMR瘢痕边缘见息肉复发,病理学检查结果为增生性息肉2处,管状腺瘤性息肉4处,予APC处理,1例黏膜类癌到2012年1月已随访12个月未见复发.并发症:术中出血31.03%(45枚/145枚),予钛夹封闭10.34%(15枚/145枚),APC止血20.68%(30枚/145枚);术后迟发出血1例,在肠镜下给予钛夹夹闭创面止血;术中、术后无穿孔.结论:EMR是治疗老年结直肠无蒂息肉安全、经济、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280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切除消化道平坦型及黏膜下肿瘤治疗的效果、并发症。方法采用内镜下剥离切除术治疗280例黏膜平坦型病变和黏膜下肿物患者,用特殊电刀剥离、切除病变,并及时止血。结果 280例患者顺利一次性完全切除,无穿孔、大出血及梗阻,3个月后,280例患者复查胃镜显示创面已愈合,未见复发。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消化道黏膜平坦型病变及黏膜下肿瘤可行、有效,切除病灶完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消化道息肉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睢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消化道息肉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高频电切术,观察组接受EMR治疗,比较两组息肉切除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性切除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EMR治疗消化道息肉有利于提高一次性切除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消化道息肉是临床常见的疾病.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消化道息肉内镜下的治疗已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剖腹手术[1].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消化道息肉的切除手术具有创伤小、无痛苦、恢复快等特点.本院于2008年起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62例消化道息肉手术进行切除,效果良好,现将其手术配合的经验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消化道早期癌症及癌前病变应用内镜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选择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间诊治的40例消化道病变患者,对其实施内镜下黏膜剥脱术(ESD)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对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结果通过比较,所选患者得病变均得以切除,ESD患者20例病灶完成切除,4例分片切除;EMR患者16例病灶切除。ESD患者手术时间为48~150min,EMR为32~55min;术后病理结果:6例为早期胃癌,切缘无残留,2例中高级上皮内瘤变,癌变,局部浸润。所选胃息肉患者均为一级上皮内瘤变。直肠:6例为中高级上皮内瘤变,2例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结肠息肉:12例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例为癌变,侵及黏膜下层,存在淋巴管可能为癌栓。4例患者术后出血,经过内科保守治疗或者内镜治疗出血停止,4例患者进行了外科手术。所选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消化道早期病变应用EMR或者ESD治疗均安全有效,能够将病灶整块切除,有助于进行病理评估,复发几率低,降低患者的痛苦,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17.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隆起型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武  蹇贻  陈曦  吴晓英 《西部医学》2010,22(5):869-870,873
目的总结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隆起型病变的经验。方法72例患者经内镜检查发现消化道隆起型病变,并明确病变源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确定患者无手术禁忌证后,择期选择单独直接圈套切除或EMR—L或EPMR或联合以上方法切除病变。病变标本固定、标注后送病理检查。结果EMR耗费时间为15~70分钟,平均为(30±3.1)分钟。病理结果为:息肉、粘膜肌层来源的平滑肌瘤、黄斑瘤、Peutz—Jeghers综合征、低\高级别上皮内或粘膜内瘤变、异住胰腺、LST、类癌、纤维瘤。所有高级别上皮内或粘膜内瘤变的病理标本均未发现离切缘2mm内范围内存在瘤变灶。术后有2例患者发生急性和1例延迟出血,相应止血治疗后出血停止。术后无穿孔或管腔狭窄出现。结论EMR是治疗消化道隆起型病变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刘三红  王霞 《广州医药》2014,45(6):34-35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结肠无蒂息肉的治疗价值.方法 采用肠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32例共36枚结肠无蒂息肉病变,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圈套整块切除,回收全部标本送病理学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结果 32例共36枚结肠无蒂息肉病灶切除顺利、完全,随访3~6个月,病变愈合,无穿孔及其他并发症发生,其中病变残留、复发1例.结论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治疗结肠无蒂息肉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内镜粘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附9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晓英  袁农  阳光  刘军 《重庆医学》2004,33(2):252-254
目的评价内镜粘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浅表肿瘤病变的效果,并对其适应症、并发症和操作方法等问题进行讨论.方法选择符合内镜粘膜切除术适应症的92例患者,应用辅助吸引帽切除术和/或注射高渗肾上腺素盐水圈套切除术,切除了101处病变.对手术发生的并发症进行观察和处理,以及手术前后病理诊断进行对照研究,并随访了部分患者的无癌生存率.结果 92例患者,EMR切除病变101处,完全切除率达89%.术后病理诊断腺癌16例,类癌3例,重度异型增生13例,低度异型增生3例,腺瘤47例,其他良性病变19例.并发症主要是出血,22例占21.8%,均经处理而痊愈,无1例发生穿孔等严重并发症.腺癌完全切除患者无癌生存时间平均27个月.结论内镜粘膜切除术是治疗早期胃肠道癌和癌前病变的微创介入治疗方法,对大多数患者能达到完全切除,其效果好、易操作、较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选择2002年12月至2009年10月在我院消化内科门诊和住院患者895例,男556例,女339例,年龄7~90岁(平均52.3岁)?均有内镜治疗适应证的胃肠道隆起性病变,分别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处理情况?切除标本病理学结果?结果:895例患者共计1 356个病灶均完整切除回收,术后病理诊断:腺瘤型息肉456例,增生性息肉252例,炎症性息肉149例,平滑肌瘤?脂肪瘤等其他病变38例?术后并发症:出血12例,内镜或血管介入治疗后缓解?发热9例,药物治疗后缓解?无1例发生穿孔?狭窄和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治疗中,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内镜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