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采用1:1配比病例对照研究,调查了100例缺血性脑卒中及其对照,经条件Logisn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血压史、眼底异常、血糖增高和心电图不正常为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
郝羽 《山西临床医药》2011,(10):723-72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1∶1配比进行对比研究,收集病例和对照各206例,调查研究对象的既往病史、家族史、环境因素等资料,采用SP SS 13.0统计软件对研究因素进行L og istic回归分析。结果:体育锻炼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性因素,OR值为0.116;高血压、高血糖、体重指数(BM I)和吸烟为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5.392,2.768,3.568,4.826。结论:及时防治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原发病,积极控制体重和吸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和控制缺血性脑卒中的最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背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因此研究中青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一级康复预防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讨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一对照分析。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内科。对象:脑卒中组100例为1997-07/2000-12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神经科住院患者,其中青年(&;lt;44岁)患者63例,老年前期(45~49岁)患者37例,平均年龄(42.91&;#177;6.38)岁。另随机收集同期100例无脑血管病史的外科病患者为对照组,年龄(42.70&;#177;2.98)岁,中青年组61例,老年前期组39例。方法:两组进行12项危险因素对照研究,并将中青年和老年前期分别与对照组进行比较。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各项危险因素患病率比较。结果: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心电图异常、脑卒中家族史、眼底动脉硬化、糖尿病、风湿性心脏病是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论:降低血压、血脂水平对预防缺血性卒中发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背景:促炎性细胞因子可以促进细胞间黏附分子l的表达,并促进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间的黏附,参与了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过程。目的:检测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其相关因素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预测作用。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一所军医大学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的脑二科。对象:2000-02-01/2000-12-31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内科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38例,男117例,女121例。其中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186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52例。干预:入院后,每天进行神经病学检查、加拿大脑卒中评分、体温、白细胞计数检查,分别于入院后1,3及7d进行血清黏附分子检查。主要观察指标:①进展性和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生化检测特征。②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独立相关因素的检测。③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与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后24h、第3,7天时各项独立相关因素检测结果。结果:脑卒中后24h内,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白计胞计数[(8.4&;#177;1.2)&;#215;10^9L^-1]、血糖含量[(45.8&;#177;51)g/L]、纤维蛋白原含量[(64.6&;#177;5.1)g/L]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含量[(261.4&;#177;9.7)μg/L]明显高于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7&;#177;1.3)&;#215;10^9L^-1(36.2&;#177;5.5)g/L,(44.0&;#177;6.2)g/L,(223.1&;#177;8.4)μg/L],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2.368-2.387,P&;lt;0.01)。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多因素分析中,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是独立于高血糖、纤维蛋白原及加拿大脑卒中评分的危险因素,与进展性脑卒中呈明显相关(OR=2.9,95% CI=1.4-6.3)。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后24h,第3,7天时,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白细胞计数、血糖、纤维蛋白原、入院时脑卒中评分评分均有明显变化,与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345-2.878,P&;lt;0.01)。结论: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明显相关,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变化可能是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危险因素及干预对策。方法:对356例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复发组与对照组在高血压、糖尿痛、高脂血症、冠心痛、吸烟史、脑卒中家庭史等危险因素无显著性差异;在复发组中,高血压控制不良、糖尿痛控制不良、血脂水平不达标,未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方面,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充分认识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危险因素,并积极采取干预措施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及干预的方法。方法:应用美国雅培FPIA方法测定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以下简称hcy)含量,与同期50例健康体检人员进行对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高hcy者随机分为两组,非治疗组(21例)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2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叶酸、维生素B6及维生素B12治疗;4周之后复查hcy水平,进行治疗前后hcy值对照。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hcy水平与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与非治疗组治疗前hcy水平无显著性差异(t=0.2301,P〉0.05),而治疗后具有显著性差异(t=-3.222,P〈0.0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hcy含量显著高于健康人群,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叶酸、维生素B6及维生素B12联合应用可明显降低增高的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相似文献   

7.
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纤溶系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纤溶系统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41例复发缺血性脑卒中、58例初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42例健康对照组血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纤溶酶的(Plg),纤溶酶(Plm)及纤维蛋白原(Fig) 含量。结果: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与初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tPA-1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初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Plg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血纤维蛋白原水平在复发中风组明显高于初发中风组和对照组。TPA-1与房颤和中风家族史呈正相产;Plm与冠心病心绞痛呈正相关。结论: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其中血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增加和纤溶功能的降低在复发中起着重要作用;降低血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和纠正降低的血纤溶功能在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将缺血性脑卒中与非心脑血管病患者各 84例作相关因素的对照分析。结果 :高血压病、糖尿病、脑血管病家族史、心脏病史、吸烟及高尿酸血症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脂血症、超重和酒精中毒为次要危险因素。结论 :卒中发生的机率明显受危险因素存在的影响 ,干预和控制这些因素是卒中预防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房利尿钠肽(ANP)基因T2238C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型片断长度多态性的方法,分析11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104例非脑血管病对照人群的ANP基因T2238C多态性分布。结果:总研究人群中ANP基因T2238C的T和C两种等住基因分布频率为93.6%和6.4%。ANP基因T2238C基因型和等住基因分布频率在两组人群中未发现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研究结果提示.ANP基因T2238C多态性住点基因型与缺血性脑卒中并无显著相关性,可能不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遗传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个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凤芹  刘翠梅 《护理研究》2002,16(7):388-389
为探讨脑血管疾病病人的性格特征,选择缺血性脑卒中首次发病病人150例,另选择与病例组中配对的健康者150名作为对照,采用A型性格问卷进行调查,对结果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病人TH、CH及其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从B型到A型,患缺血性脑卒中的比值(OR)是增加的,但按高血压病史调整后,OR失去统计学意义。提示: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中,A型性格者较多,但A型性格的作用并非是独立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医院内肺炎的作用。方法:对75例年龄≥65岁老年脑卒中住院患者使用ACEI观察4周,并与同期300例未使用ACEI组老年脑卒中住院患者作对照,分别对肺炎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作分析。结果:医院内肺炎发生率分别为17.3%、31.6%,(P<0.01)。调整已知肺炎危险因素:糖尿病、低蛋白血症、缺血性心脏病、慢性肺病、肾功能不全、制酸剂、糖皮质激素,相对危险度为0.55,P=0.014。两组肺炎死亡率无差异。结论:ACEI是降低脑卒中患者医院内肺炎危险的一个独立因素,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肺炎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2.
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采取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比较行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8例与同期随机142例无缺血性脑卒中事件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结果髋关节置换术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为1 .8%。年龄、高血压、脑卒中病史、术中收缩压及舒张压的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 .05);而性别、心脏病史、糖尿病、高脂血症及术中的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 .05)。结论年龄、高血压、术中血压的变化及术前脑卒中病史是髋关节置换术后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罗宁  吴雨基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0):190-192
目的:研究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寻找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遗传易感基因。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80-2005年期间有关纤维蛋白原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文献,检索词“stroke,Plasma Fibrinogen,polymorphism”,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1995-2005年期间纤维蛋白原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文献,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缺血性脑卒中,纤维蛋白原,基因多态性”,还通过与作者通信以获得全文等形式获得全文资料。 资料选择:纳入文献只限于病例对照研究型论著,排除观察对比研究、经验总结、个案报告等文献。资料提炼:共检索到50余篇关于纤维蛋白原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文献,20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30余篇文献。 资料综合: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纤维蛋白原基因多态性对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起重要的调控作用,纤维蛋白原通过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和辅助血小板的聚集及改变血液流变学状态,促进血栓的形成使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增高。但是纤维蛋白原基因多态性的确切作用机制和分子功能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结论:关于纤维蛋白原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尚有争议,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很高的发病率.而在中国,脑卒中分别是男性的第三位死因和女性的第二位死因[1],每年有100多万人死于脑卒中,是死于缺血性心脏病人数的3倍多[2],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由于目前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还不很理想,减少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复发的首要措施是有效的预防,而预防措施的成功有赖于对引起缺血性脑_卒中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的认识和控制.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探讨缺血性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指导临床治疗和预防.  相似文献   

15.
ICAM-1基因Gly214Arg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中国人缺血性脑卒中与细胞间粘附分子 1(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 1,ICAM 1)基因Gly 2 14Arg多态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PCR技术和分子杂交技术对北京地区 2 9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ICAM 1基因Gly2 14Arg多态性的检测和分析 ,并与 2 79例北京地区的非卒中对照进行比较。 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ICAM 1基因Gly2 14Arg多态性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ICAM 1基因Gly 2 14Arg多态性可能不是中国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遗传学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外周血淋巴细胞CD56和CD69的表达,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动态检测了22例中重型缺血性脑卒中患在发病后3天内外周血淋巴细胞CD56和CD69的表达情况,并选择22例同期住院病人作对照,结果:CD56和CD69在缺血性脑卒中患急性期提升高的(<0.05),其升高程度同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病情越重,升高越明显,结论:在缺血性脑卒中患外周血淋巴细胞CD56和CD69发生显变化,其变化程度与临床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PEAR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为防治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该院神经内科门急诊和住院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为脑卒中复发分为初发脑卒中组(127例)和复发脑卒中组(23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PEAR1基因rs12041331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并测序验证基因型。结果 初发脑卒中组和复发脑卒中组PEAR1基因rs12041331G>A位点GG、GA、AA基因型和G、A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脑卒中组的年龄较初发脑卒中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EAR1基因rs12041331位点AA基因型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有关,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PEAR1基因rs12041331G>A位点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相关。PEAR1基因纯合突变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PEAR1基因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风险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青年卒中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选68例青年卒中,老年卒中为对照组。结果:青年卒中以缺血性卒中为主要表现,病死率低。发病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病、吸烟酗酒、脑卒中家族史、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结论:青年卒中以缺血性卒中为主,高血压病、吸烟酗酒、脑卒中家族史是青年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背景:缺血性脑卒中在有躯体疾病表现的同时,心理活动也有明显改变,主要表现为焦虑和抑郁,青年与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和心理表现有各自的特点,了解其特点,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心理、行为等干预,对患者预后的改善和各种功能的恢复有积极的意义。目的:探讨青年人与老年人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后心理状态的异同。设计:以患者为观察对象,病例分析。  相似文献   

20.
背景:血浆中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高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项危险因素,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是同型半胱氨酸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关于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还存在争议。 目的:通过检测中国西北地区汉族人群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中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两个位点C677T和A1298C的基因表型,探讨三者之间的关联性。 设计:病例一对照实验。 单位:吉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 对象:病例组:随机选取2001-11/2002-05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经CT或磁共振确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7例,男71例,女26例。对照组:94例,无脑卒中病史,其中男58例,女36例。以上两组受试者有脑出血,癌症,肾功能障碍及服用维生素和雌激素的排除在外。 方法: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用全自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检测,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两个位点C677T和A1298C的基因表型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分析法检测。 主要观察指标:脑卒中患者C677T和A1298C的基因型频率,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结果:677T等位基因在病例组的分布明显高于对照组(59.3%,44.7%,P=0.006),但是1298C等位基因的频率在两组间较接近(22.7%,19.7%,P〉0.05)。6777T纯合子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显著相关(P〈0.01)。Logistic分析表明,C677T突变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患缺血性脑卒中的OR值分别是1.87和1.03(P〈0.05)。 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C677T基因突变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相关,显著影响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独立的遗传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