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胃间质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胃间质瘤的外科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1年7月至2007年7月经病理证实的胃间质瘤39例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切除率100%,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2例发生胃排空障碍.23例为恶性间质瘤,9例为良性间质瘤,7例为潜在恶性间质瘤.术后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4.9%(37/39)、82.1%(32/39)、56.4%(22/39).结论:胃间质瘤仍以外科治疗为主,其诊断可根据临床表现、超声胃镜等影像学检查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确定,手术切除是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7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肿瘤发生部位:胃间质瘤20例(74.1%),小肠间质瘤5例(18.5%),结直肠间质瘤2例(7.4%)。主要症状为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贫血及肠梗阻。免疫组化CD117阳性23例,CD34阳性21例。全部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无手术死亡。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消化道症状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容易造成误诊;CD117和CD34阳性可作为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标志;根治性手术仍是目前G IST的首选治疗,靶向治疗将成为G IST治疗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01年3月至2014年3月经手术治疗的17例十二指肠间质瘤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消化道出血(呕血或黑便)、上腹部疼痛不适、腹胀等;肿瘤的发病部位以十二指肠降部及水平部居多;增强CT诊断率为70.6%(12/17),超声内镜诊断率为100%(4/4),普通内镜及超声的诊断率较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CD117、CD34阳性率为94.1%、76.5%。17例患者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例,十二指肠节段性切除5例,肿瘤局部切除6例。术后随访12~67个月,随访率82.4%(14/17),1例高危及1例中危患者分别于术后18个月和47个月死于复发转移,其余未复发转移。结论十二指肠间质瘤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术前诊断主要靠影像学检查,确诊仍有赖于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肿瘤的大小和位置是选取手术方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张德巍  高英  杨大业 《现代肿瘤医学》2006,14(11):1407-1409
目的:探讨胃恶性间质瘤的术前诊断方法及有效的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2005年间收治的9例胃恶性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理化检查、治疗方法及结果。结果:胃恶性间质瘤患者多表现为反复的消化道出血、腹痛、腹部不适及腹部包块,纤维胃镜、超声内镜、消化道钡透、腹部CT检查有助于手术前诊断。本组患者肿瘤最大直径为5.5cm~21cm,平均为11.8cm,根治性手术7例、姑息性减瘤手术2例,根治性手术患者中2例术后复发接受二次手术,4例无瘤生存5年以上,姑息性手术2例患者均于术后6个月内死亡。免疫组化检查CD117阳性9例(100%)、CD34阳性7例(77.8%)、Vimentin阳性7例(77.8%)S-100阳性5例(55.6%),Actin阳性4例(44.5%)。结论:免疫组化检查可确诊胃恶性间质瘤,根治性手术减少手术后复发及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5.
胃间质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1收治的42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42例胃间质瘤平均年龄57.4a,其中≥50a者32例,占76.2%;男女之比2:1。全组术前诊断胃肿瘤者38例(90.5%),其中诊断为胃间质瘤(恶性)的仅l例(2.4%)。手术切除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腹腔镜下的胃间质瘤切除术是一种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手术方法,可选择性地用于有适应证的病例:贲门部胃间质瘤的腹腔镜手术方法尚需进一步研究。随访的良性和交界性胃间质瘤在剖腹和腹腔镜手术后均无复发:恶性胃间质瘤预后极差。结论:胃间质瘤多发于老年人,以男性多见。胃间质瘤的手术切除要采取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只要适应证选择适当,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与剖腹手术同样有效,而且是一种微创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胃肠间质瘤的外科治疗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靶向治疗的问世使得胃肠间质瘤(GIST)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但依然应强调外科原则和技巧在治疗GIST中的重要性。对位于食管、胃肠道、结直肠的GIST病例的治疗经验进行了总结。术中外科医师应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如果术中无法完整切除,可予伊马替尼治疗。由于GIST甚少经淋巴途径转移,故不必常规行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7.
胃肠间质瘤外科治疗共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肿瘤杂志》2007,29(12):947-948
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断和术前评估主要依靠钡餐、超声、内窥镜、内镜超声、CT和MRI等,这些方法均能对肿瘤的大小和部位得出比较正确的判断,其中CT能更好地了解肿瘤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通常用来判断肿瘤的可切除性及转移与否。对于已知或可疑的发生于直肠的GIST,与CT扫描比较,MRI能为手术前的临床分期提供更好的信息。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食管间质瘤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诊治的1例及国内1994年-2010年报道的23例食管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共24例,男14例,女10例;12-74岁,平均50.30岁;以食管梗阻为主要临床表现。恶性间质瘤16例,良性间质瘤7例,交界性1例;手术切除21例。平均随访14个月,死亡1例,无复发。结论:食管间质瘤较少见,确诊依赖病理免疫组化,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食管间质瘤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诊治的1例及国内1994年-2010年报道的23例食管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共24例,男14例,女10例;12-74岁,平均50.30岁;以食管梗阻为主要临床表现。恶性间质瘤16例,良性间质瘤7例,交界性1例;手术切除21例。平均随访14个月,死亡1例,无复发。结论:食管间质瘤较少见,确诊依赖病理免疫组化,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胃恶性间质瘤源于胃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占胃部肿瘤的0.25%~1.5%,占胃肉瘤的10%~20%,较少见,远较胃癌发病率低(1:169)。现将1例脱落细胞学诊断胃恶性间质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19例结直肠胃肠道间质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结直肠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外科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1990年1月至2004年3月首次治疗的19例结直肠GIST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含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重新复核并加以随访,分析手术切除的效果以及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结果:手术者中位生存时间为60.0个月,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79.3%和69.4%.非扩大切除术者(即肿瘤局部切除和肿瘤及所在器官切除)与扩大切除术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完全切除术患者的生存率与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核分裂和复发转移有关;但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后生存率仅与肿瘤大小、核分裂和复发转移相关(P<0.05).结论:结直肠GIST仍以外科治疗为主,原则上行局部完全切除即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的诊治策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对我院1989~2006年收治的36例胃肠间质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胃肠间质瘤中,行根治性手术32例,术后生存最短1年余,最长12年6个月仍健在,行姑息性切除术4例,生存时间1~3年。全组无手术死亡。结论 胃肠间质瘤较为少见,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诊断较为困难,其确诊依赖病理结果。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对放、化疗不够敏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直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GIST)是相对少见的疾病,缺少统一的治疗规范。本研究探讨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02年1 月~2009年4 月间收治的18例直肠GIST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直肠GIST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表现为血便或大便次数增多。CT或MRI 显示肿块边界清楚,瘤内有出血坏死及无淋巴结肿大。18例标本免疫组化检测CD117 和CD34阳性率均100% 。低危险性和极低危险性共8 例,占44.4% 。全组均经手术治疗,行局部切除12例,直肠前切除术(Dixon)3 例,腹会阴联合切除术(Miles)3 例。术前以伊马替尼新辅助化疗3 例,均达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然后均行局部切除。随访1~84个月,5 例患者复发转移,其中3 例行伊马替尼治疗,病情稳定。另外2 例未接受伊马替尼治疗,死亡1 例,另1 例反复局部切除后行Miles手术。局部切除组与Miles组的无复发生存时间分别为(75.0 ± 8.4)个月和(26.0 ± 11.1)个月(P=0.023)。 结论:直肠GIST的治疗方法应有别于直肠癌,需要制定个体化的外科治疗方案。对大部分低危险性的患者可通过各种手术路径行局部切除而达到满意效果。伊马替尼新辅助化疗的应用,可使部分直肠GIST患者获得保肛机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口服等回声造影剂超声和超声内镜检查对胃间质瘤诊断与病变性质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8例获得病理确诊的胃间质瘤患者均进行了口服等回声造影剂超声检查及超声内镜(EUS)检查,以病理结果 为金标准,评估口服等回声造影剂超声和超声内镜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并对2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进行评价.结果EUS与口服等回声造影剂超声显像差异不大,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其中尤其在病变大小、病变部位、病变边缘、有无周围组织浸润、淋巴结转移方面显示一致性很高(kappa>0.80).术后病理结果为标准,口服造影剂超声和EUS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8.94%、73.68%.经一致性检验发现2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57).结果显示2种检查均具有较好的病灶性质的鉴别能力,与病理结果相比较,2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分别为0.687、0.691.结论 EUS和回声造影剂超声对于胃间质瘤均具有较高的诊断能力,各有特点,是有效的辅助检查方式,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胃间质瘤70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对70例经手术治疗的胃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6例,近端胃大部切除术22例,胃楔形切除32例.肿瘤平均直径5.4cm,胃周淋巴结转移2例(2.9%).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66例(94.3%),CD34阳性53例(75.7%),SMA阳性24例(34.3%),Desmin阳性8例,S100阳性8例.术后复发5例,远处转移6例,术后5年生存率为71.3%.良、恶性胃间质瘤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92.3%和61.8%(P<0.05).瘤体直径<5cm与瘤体直径≥5cm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95.0%和48.4%(P<0.05).结论:胃间质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其预后主要与肿瘤大小及肿瘤的良、恶性相关.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新研究证据的出现,胃肠间质瘤(GISTs)领域的国内外指南随之作出更新,从GISTs诊断、生物学行为、手术治疗到靶向药物治疗,几乎涵盖了GISTs管理的每个环节。尤其自2020年以来,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首次将GISTs相关内容从《软组织肉瘤临床实践指南》中独立出来形成2021 V.1版本,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也将往年的《中国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治疗专家共识》升级为《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2020版和2021版,由此开启了循证医学证据指导下更加规范、精准的GISTs诊疗新模式。新型靶向药物阿伐替尼和瑞派替尼的上市,有望摆脱转移性GISTs的耐药治疗困境,充实后线治疗阵营,为外科干预提供更多机会,进而为晚期GISTs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巨大型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断和手术方式进行探索,为临床治疗巨大型 GIST 提供新思路。方法对16例巨大型 GIST 患者一般资料、影像学资料、手术方式、随访指标进行回顾性调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例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患者无复发生存期1 a 以上,而5例未服用伊马替尼治疗患者1 a 内复发,中位无复发生存期为33个月。COX 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部位、术中肿瘤有无破裂、是否使用伊马替尼治疗与患者预后有关(P <0.05),可作为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巨大型 GIST 在选择手术时,应遵循术前影像学评估、术前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缩小肿瘤和手术切除时边缘切净为3大原则,这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和延长生存期有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3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极低危险性6例,低危险性10例,中危险性8例,高危险性9例.25例患者获随访1~3 a,其中2例死于肿瘤复发转移,1例术后28个月复发再行手术治疗,2例术后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其余20例患者术后定期复查,未再进行相关治疗.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确诊依赖于术后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分子靶向治疗具有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9.
第二原发性肺癌的诊断探讨与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第二原发性肺癌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复习1985年1月~1999年12月间疑为第二原发性肺癌的病例资料及病理切片,对两个病理类型相同的第二原发性肺癌的病理蜡块进行4项基因的检测,以明确诊断.结果:2 223例肺癌手术中发现24例第二原发性肺癌,同期发病者11例,非同期发病者13例.鳞癌12例,腺癌9例,小细胞癌,大细胞癌及鳞腺混合癌各1例.两个原发癌中病理类型相同者12例,不同者12例.两个肿瘤位于同侧者10例,对侧者14例.手术为肺叶切除或全肺切除者15例,局部切除者8例,手术探查1例.同期发病者术后5年生存率29.0%,非同期发病者23.0%.TNM Ⅰ、Ⅱ、Ⅲ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0.0%、16.7%和0.根治性切除与局部切除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0.0%和12.5%.结论:第二原发性肺癌的诊断建议应用基因诊断,其治疗原则与原发性肺癌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