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腰椎间盘术后症状复发的CT分析(附8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术后的CT改变,探讨术后症状复发的原因。材料与方法:本组80例均行术前及术后CT扫描,其中18例为术后脊髓造影CT扫描,10例为术后CT增强扫描,有20例经第二次手术证实CT所见。结果:术后CT所见主要有硬膜外纤维化、椎间盘突出复发或碎块残留、椎管狭窄、蛛网膜粘连等;硬膜外纤维化的程度与术式有密切关系;临床症状的轻重与CT的阳性征密切相关。结论:腰椎间盘术后症状复发的原因主要为硬膜外纤维化、椎间盘突出复发或碎块残留、椎管狭窄、蛛网膜粘连等,手术范围愈大,硬膜外纤维化愈重,复合因素引起的症状重于单一因素。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54例重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伴有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经脊髓造影,50例有手术验证。 临床特点有:(1)22例是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2)31例有黄韧带增厚;(3)35例在椎管内见有多种病理情况,例如,局部的或广泛的粘连,纤维带捆索神经根,神经根硬膜囊水肿;(4)17例是原发的或继发的椎管狭窄。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介入治疗后再手术的主要原因,其临床处理中的难点及相关因素,探讨再手术方式及并发症的防治措施,以期降低再手术时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2010年3月~2012年6月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介入治疗后再手术患者43例,分析微创介入治疗失败的原因,再手术的手术方式,并发症及效果。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介入治疗后再手术的主要原因有:①椎间盘突出,钙化。②椎间隙变窄,腰椎不稳。③椎管、神经根管狭窄。④椎管内黏连瘢痕形成。再手术方式:包括摘除髓核组织;扩大狭窄的椎管或神经根管;腰椎不稳者,同时予以固定。再手术并发症:脑脊液漏,硬膜外血肿,神经根损伤,椎间隙感染等。43例均获随访,时间3—18个月,腰椎术后临床疗效评定参考侯树勋等制定的评价标准:优27例,良10例,可4例,差2例。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介入治疗后,腰腿痛复发或症状无缓解甚至加重,原因大部分为微创介入治疗指征过于放宽。针对不同病因的患者制定个性化再手术方案可取得良好效果。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介入后再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高,处理较棘手,临床预防此类再手术后并发症尤为重要,应引起临床医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的 MRI 表现特点,探讨继发椎管相对狭窄与 SCD 的 MR 异常信号的相关性。方法收集56例 SCD 患者的临床及 MRI 影像资料,分析 SCD 病例中椎间盘膨出/突出、黄韧带增厚、后纵韧带增厚或两者以上协同作用下的椎管相对狭窄与脊髓内病灶的表现特点。结果56例 SCD 患者中,MRI 检查脊髓表现有病灶的45例,均表现为典型的SCD 影像表现。继发椎管相对狭窄并脊髓信号异常者37例,继发椎管相对狭窄脊髓未见异常信号者2例,无继发椎管相对狭窄脊髓信号异常者8例,无继发椎管相对狭窄脊髓也未见异常信号者9例。比较采用χ2检验统计继发椎管相对狭窄与脊髓异常信号有显著性差异(P <0.05)。37例 SCD 有继发椎管相对狭窄中15例行物理治疗后较对照组病程缩短。结论继发椎管相对狭窄致脊髓微循环障碍是导致 SCD 脊髓病变 MRI 表现更显著或更易于显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腰椎间盘突出症及椎管狭窄症是骨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是导致腰腿痛的主要病因。对保守治疗无效者,手术驱除致压因素是关键。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基础上,如何将医源性创伤减低,使手术微创化、有限化,保持腰椎的力学稳定性、减少术后并发症,是临床医师追求的目标。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4年1月经椎板间隙入路显微内窥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椎管狭窄症46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颈、胸椎手术中可能导致医源性脊髓损伤(iatrogenic spinal cord injury,ISCI)的危险因素,为减少手术中脊髓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2年1月-2009年1月行颈、胸椎(C1~ T12)手术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损伤组(34例)和对照组(86例),对两组临床因素、影像学因素、手术和病理因素及可能的保护因素等共30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两组单因素比较显示,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术前美国脊髓协会( ASIA)损伤分级、椎管狭窄率、脊髓/有效椎管面积比值、脊髓MRI T2W1高信号、术中出血量、椎管内突出物与硬膜粘连及术中使用甲基强的松龙( methylprednisolone,MP)等9个变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术前ASIA损伤分级、脊髓/有效椎管面积比值、脊髓MRI T2W1高信号、术中出血量与ISCI呈正相关,术中使用MP与ISCI呈负相关。结论 合并糖尿病、ASIA损伤分级、脊髓MRI T2W1高信号、脊髓/有效椎管面积比值、术中出血量为ISCI的危险因素,术中使用MP对ISCI的发生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MSCT及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腰椎间盘突出患者56例,所有患者均于入院3天内接受MSCT及MR1检查.以手术结果为准,比较MSCT与MRI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率.比较MSCT及MRI对腰椎间盘突出征象诊断的比较,包括钙化、积气、椎间盘变性、硬膜囊受压、脊髓变性及神经根受压等.结果 MSCT对腰椎间盘突出诊断符合率为89.29%,MRI对腰椎间盘突出诊断符合率为91.07%,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MSCT对钙化、椎间盘积气的诊断显著优于MRI,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椎间盘变性、硬膜囊受压及脊髓变性的诊断显著优于MSCT,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在神经根受压情况的比较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SCT和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中各具优势,其中MRI对椎管内结构的显示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愈率,减少该病复发率。方法;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第一次术后症状复发患者2 6例,根据X线,CT ,MRI,进行二次手术,了解第一次手术复发原因和二次手术方式。结果:痊愈14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3例。结论:术后椎间盘残留复发,减压不彻底和疤痕粘连牵拉脊髓神经为主要原因。掌握手术适应证,选择合理术式,彻底切除椎间盘,扩大神经根管及腰椎管,减少术后粘连是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之关键。  相似文献   

9.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对48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进行回顾分析。结果48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24例出现并发症。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并发症原因有:病变节段定位错误、腰椎节段性不稳、神经根粘连、椎间隙感染等。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及术中所见情况,制定出合适的手术方案是防止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胸椎黄韧带骨化与脊髓病变MRI诊断(附2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 (OLF)与脊髓改变的MRI诊断意义。方法 :对 2 3例OLF患者的MRI表现 ,临床表现 ,椎管狭窄程度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黄韧带骨化以下胸椎为多 ,伴有不同程度的椎管狭窄。Ⅰ°5例 ,Ⅱ°13例 ,Ⅲ°5例。Ⅲ°狭窄者脊髓内于T2 加权像出现高信号改变其预后不良。结论 :OLF是引起椎管狭窄和脊髓及神经根压迫症状的常见疾病之一 ,T2 WI可准确检出OLF的大小范围以及骨髓受压程度。  相似文献   

11.
磁共振脊髓成像诊断椎管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探讨MRM诊断椎管病变的价值及MRM技术方法。材料与方法:对71例椎管病变的常规MRI检查及MRM表现进行了分析,其中髓内肿瘤8例,髓外硬膜内肿瘤14例,硬膜外肿瘤9例,结核3例,脊椎外伤7例,脊柱闭合不全6例,椎间盘突出及骨性椎管狭窄24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俯卧过屈位腰椎CT、MR检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仰卧位和俯卧过屈位腰椎CT、MRI配对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症1200例,根据包容型、粘连型及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MRI诊断标准,分别对2种体位CT、MR检查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分型,并比较分型的改变.以俯卧过屈位腰椎CT、MR检查为术前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 3 1例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 3 1例均为继发性腰椎管狭窄 ,其中 2 9例为退行性变型。 2 3 % (7/ 3 1 )同时合并颈、胸椎管狭窄。 2 9% (9/ 3 1 )合并椎间盘突出。椎管造影优点多。治疗中存在误区。结论 椎管造影是不可取代的腰椎管狭窄症诊断方法。避免重手法推拿按摩或大重量牵引和反复椎管内封闭 ,合并颈、胸椎管狭窄者需分期手术。充分、彻底减压特别不能忽略侧椎管狭窄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脊柱爆裂骨折的CT、MRI对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探讨CT、MRI对爆裂骨折的诊断价值及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 66例爆裂骨折的CT、MRI扫描资料 ,其中颈椎 6例 ,胸椎 3例 ,胸腰段 48例 ,下腰椎 9例。男 5 0例 ,女 16例 ,平均年龄 3 5岁。伤后均行CT、MRI检查。结果 CT显示椎体、附件骨折 ,椎管狭窄 ,后移骨片优于MRI。MRI显示韧带、椎间盘的损伤、撕裂及脊髓损伤受压优于CT。结论 CT、MRI二者结合 ,可详尽反映爆裂骨折的各种损伤情况 ,对决定外科手术方式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腰骶部的MR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腰骶部病变的MR特征。方法对90例临床诊断为神经源性膀胱并疑有腰骶部病变的患者行MR检查,观察腰骶部有无异常并对异常的MR表现进行归纳分类。结果90例中,MR发现腰骶部异常61例,阳性率68%,61例阳性病例中,MR诊断正确60例,准确率为98.5%。阳性病例腰骶髓病变主要为椎体脊髓畸形(25例),椎管内肿瘤(19例),下腰椎椎间盘突出(13例)3大类。结论MR对诊断脊髓疾病有很好的价值,是临床以神经源性膀胱为首发症状的病因检出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一骨科常见多发病,合并椎管狭窄时如未加注意,手术时只切除突出的椎间盘而不行椎管或神经根管减压,将导致手术后患者症状改善不全甚至手术失败加手术前能仔细检查病人,并通过影像学特别是CT及MRI检查使患者的症状、体征与影像学检查相符合,才不至于漏诊,以提高手术成功率.结果:所介绍病例经术前认真检查定位,手术前后定位与影像学检查基本相符,经3-6年随诊,无1例复发.此外,手术所致腰椎不稳定因素也应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7.
腰椎管狭窄104例与黄韧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形成腰椎管狭窄症的原因及与黄韧带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 1990年以来手术的 10 4例腰椎管狭窄症进行分析。结果 腰椎管狭窄可由骨性椎管因素造成 ,也可由非骨性物退变增生导致的椎管内占位所造成。结论 腰椎黄韧带钙化、骨化及肥厚是引起腰椎管狭窄的常见原因 ,特别是骨性椎管已有狭窄或有椎间盘突出等病变存在时更会加重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使用胶原酶直接注射突出组织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资料与方法对76例临床确诊为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采用经棘突间人路直接穿刺椎间盘脱出组织并注射600U胶原酶。随访时间为半年。3年,回顾性分析随访的MRI和临床资料。结果76例患者,治愈59例,治愈率为77.6%(59/76),有效9例,总有效率为89.5%(68/76)。其中32例进行了MRI随访(术前、术后7d、1个月、3—24个月)。3例(3/32)MRI复查发现椎间盘变窄,17例(17/76)出现一过性下腰部疼痛,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棘突间入路直接穿刺脱出的椎间盘组织行胶原酶髓核溶解术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腰骶段游离髓核磁共振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游离髓核MRI表现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手术证实的40例腰骶段游离髓核病例纳入研究,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26~74岁,平均48岁.采用美国Marconi 1.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和表面线圈,矢状面常规行FSE T1WI及T2WI或STIR,横断面行T2WI扫描;其中10例同时进行增强T1WI扫描.分析游离髓核的游走方向、形态、信号特点,源椎间盘的信号、高度改变等.结果:40例游离髓核大多呈不规则的、拉长的形态,少数呈圆形;游离髓核向上游走13例,向下游走24例,位于源椎间盘后方3例;仅1例位于硬膜囊后方.AES分区:左隔区22例,右隔区14例,左右隔区4例;其中29例对中线隔有压迫,11例对中线隔无压迫,所有病例对后纵韧带均有压迫;4例两侧神经根受到压迫,2例未见明显压迫,14例右侧神经根受压迫,20例左侧神经根受压迫;10例增强扫描显示4例未见明显强化,6例病灶周边呈环形强化.结论:MRI能清晰显示各种游离髓核,为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