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对4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后住院期间发生心脏性猝死(SCD)的病例进行分析,以探讨其易发因素、危险因素、先兆症状、诱因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
心脏性猝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 《医药论坛杂志》2008,29(22):16-17
目的探讨心脏性猝死的发病特点、危险因素、先兆症状与预防方法。方法对9例心脏性猝死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心脏性猝死多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具有发病诱因、先兆症状等。结论提高对心脏猝死的认识,掌握其特点,积极预防可以避免发病或减少死亡。  相似文献   

3.
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为针对性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惠州中心医院80例心脏性猝死患者的发病诱因和原因以及大量文献资料从而归纳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结果经过临床结果的推论和文献资料的查阅,证实在干预或消除其危险因素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明显减少。结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对心脏性猝死有直接影响,所以,应当及时干预、治疗,增强体质和健康指数,这样,才能有效减少心脏性猝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我院于1991年8月~2000年8月9日间心源性猝死(简称猝死)34例。猝死前常有先兆症状和诱因。对猝死患者的防治应争取早期发现最可能导致猝死的病人,重视猝死诱因和危险因素,发现先兆症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以降低猝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心脏性猝死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前驱症状、临床特点和预防措施。方法对28例心脏性猝死的病例作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心脏性猝死具有相关的危险因素、前驱症状、临床特点和预防措施。结论深入了解和掌握心脏性猝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前驱症状、临床特点和预防措施对防止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和降低死亡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方法 对125例青年AMI患者性别、发病诱因、危险因素、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男性多见,起病前多有明显诱因,多有典型先兆症状,并发症少,预后较好,危险因素依次为吸烟、血脂异常、PCAD阳性家族史及高血压等.结论 青年AMI应以预防为主,重点是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去除诱因,降低危险因素,及时治疗能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30例老年心脏性猝死(下称心性猝死)进行分析,以探讨其病因、诱因、先兆症状和预防措施等。一、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1986年6月至1991年6月,我院内科有46例猝死,其中心性猝死36例。60岁以上老年心性猝死30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 (二)诊断标准本组病例均合乎下述诊断标准,即健康人或病情稳定的病人,因心脏原因在症状发作后6小时内死亡为心性猝死。对伴有心衰、休克未能纠正及属于终末期病人,发生心脏骤停者未予列入。 (三)病因:冠心病10例,冠心急性心肌梗塞(AMI)13例,高血压心脏病2例,老年退行性心脏瓣  相似文献   

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自1998~2001-06共抢救心脏性猝死病人9例,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58~82岁,冠心病6例,风湿性心脏病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例,抢救成功4例,死亡5例。 1.2 临床资料 9例中猝死前有明显心脏性猝死先兆症状者6例,其中出现胸闷痛者3例,烦躁不安者1例,心悸气短者2例。猝死前有促发因素的7例,其中情绪波动者3例,饱餐或胃部胀痛不适者1例,用力排便者2例,严重心律失常者3例。 2 讨论 2.1 本组资料中显示夜间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比率明显高于日间。原因可能为夜间迷走神经张力高,容易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夜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儿童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探讨儿童心脏性猝死(SCD)的防治措施.方法 对11例发生心脏性猝死患儿的家族史、不良习惯、既往病史、生前高危因素、疾病构成、活动状态加以详细分析,总结儿童SCD的特点.结果 儿童心脏性猝死的高危因素,以频发室早、Q-T间期延长、Brugada综合征、室速、预激综合征风险较高;多数儿童SCD发生于院外;以日常活动及剧烈活动时发生者居多.结论 对心脏性猝死的高危儿童,予以重点关注,针对不同危险因素,采取必要的、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减少儿童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心源性猝死(SCD)发病特点,降低病死率,为避免医疗纠纷提供参考。方法对73例涉及医疗纠纷的SCD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6岁;冠心病占74.0%;有明显诱发因素占78.1%,其中感染为主要诱因;有先兆症状占91.8%,猝死前有胸闷、胸痛、气急、晕厥等症状;初诊误诊占31.5%,以误诊为胃炎居多。猝死地点在医院病房占68.5%。结论防治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识别和防治危险人群,关注高危患者,规范诊疗,加强沟通,可以减少SCD的发生,或避免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1.
老年心脏性猝死1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德琼  刘兴军 《成都医药》2004,30(6):342-343
目的:了解老年人心脏性猝死(SCD)的原因及诱因,探讨预防SCD的临床对策,以减少猝死的发生。方法:对16例老年SCD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6例老年SCD81.2%是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引起,避免诱因是预防猝死的关键,医务人员应高度重视猝死的先兆症状,加强对病房病人的巡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尽快尽早有效的进行抢救,以降低猝死的发生率。结论:消除诱因、及时实施有效的心肺复苏是降低猝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胡大一  赵明中 《河北医药》2002,24(5):351-35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及心脏性猝死(SCD)。它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病死率高但可救治的特点,部分患者(约50%)无明确的先兆。这类患者在急诊室以胸痛就诊者占较大比例,其治疗的关键在于做出早期的诊断、危险分层与正确的处理。为了让所有高危的缺血性胸痛患者能住院  相似文献   

13.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急性心肌梗死(AMI)后QT离散度(QTd)增大可诱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后者是造成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对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前后QTd变化进行分析,探讨成功的早期溶栓治疗对其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病因,年龄,性别,诱因,死前症状,发病时间,心电变化,血清离子,强心利尿剂的应用等方面对心脏性猝死作了临床分析。尤其强调了心脏性猝死与洋地黄使用不当及利尿剂用量过大导致低血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老年人心脏性猝死(SCD)的原因及诱因,探讨预防SCD的临床对策,以减少猝死的发生.方法:对16例老年SCD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6例老年SCD81.2%是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引起,避免诱因是预防猝死的关键,医务人员应高度重视猝死的先兆症状,加强对病房病人的巡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尽快尽早有效的进行抢救,以降低猝死的发生率.结论:消除诱因、及时实施有效的心肺复苏是降低猝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介绍心脏性猝死无创预测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各种危险因素量化,依据其危险程度,赋以相应分值,形成心脏性猝死无创预测表,对50例发生心脏性猝死患者的生前高危因素进行评分,研究不同危险分层SCD的发生情况;观察心脏性猝死无创预测表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有SCD风险的研究组,较无SCD风险的对照组,SCD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险评分越高,SCD发生率越高,高危险分层SCD发生率高于低危险分层,相邻危险分层SCD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心脏性猝死无创预测表与患者家属沟通,家属更易理解患者近期SCD的风险程度,更易于接受SCD发生的严重后果,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予以重点关注,针对不同危险因素,采取必要的、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减少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青年脑梗死发病率有所增加,现结合我院收治的120例,分析和探讨其发病诱因、危险因素及先兆预报,以便早期诊治和预防。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转归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转归的相关因素一方法分析47例AMI患者的年龄、诱因、胸病情况、冠心病危险因素、发病至住院时间、梗死部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平均年龄死亡组为70.76岁,存活组为62.61岁,差异显著(P〈0.05);有诱因、危险因素、并发症者死亡率较高;无胸痛者较胸痛者死亡率高;发病至住院时间越长,死亡率越高。结论AMI住院患者的转归受诸多相关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检测指标对心脏性猝死(SCD)患者早期预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入院的心脏性猝死病例100例(观察组),另选择我院同期,一般情况相似的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史的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心率变异性(HRV)时域6项指标,并作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RMSSD、SDSD值都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以SD改变最为明显。心肌梗死后发生心源性死亡者SD更低于存活者。心肌梗死后病死率与SD值呈负相关(r=-0.2637,P<0.05)。心肌梗死部位的多少与SD值呈负相关(r=-0.3249,P<0.05)。心肌梗死后SD≤25 ms死亡组14例中,多壁(7例)与单壁(7例)心肌梗死患者SD值差异确有显著性[(16±3)ms和(20±3)ms,P<0.05]。结论心率变异性检测指标中SD、SDSD、rmSASD值预测心脏性猝死发生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心脏性猝死临床治疗及其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心脏性猝死的临床治疗方案,分析导致其兵病发的危险因素。方法经过筛选心脏性猝死病例,以其临床资料为基础进行回归统计分析。结果心脏性猝死患者通常具有器质性心脏病,这是导致其病发的主要原因。结论掌握心脏性猝死原因和特点是对其预防和治疗的最好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