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恶性大脑中动脉区梗死占所有大脑中动脉区梗死的15%~20%。一些患者会出现占位性脑水肿而导致中线结构移位、颅内压增高和脑疝形成。通常在症状出现后2~5d内意识水平下降和出现脑干体征而恶化。内科保守治疗的病死率高达60%~80%,而积极手术治疗却能显著降低病死率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恶性脑梗死早期预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面积脑梗死患中,大约10%因严重脑水肿,颅内压升高,组织移位,神经功能不断恶化,最终发生脑疝,病死率极高,保守治疗达80%,称之为“恶性脑梗死”(malignancy cerebral infarction,MCI),MCI大多数发生于大脑中动脉(MCA)梗死,故又称为“恶性大脑中动脉区梗死”。  相似文献   

3.
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m-MCAI)是指由于大脑中动脉(MCA)起始部或颈内动脉远端闭塞,且短期内未能通过脑底动脉环或软脑膜动脉网等建立有效侧支循环而引起的MCA供血区完全性梗死,病死率达80%,幸存者也常遗留严重神经功能缺损〔1〕。m-MCAI目前仍是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难点,故研  相似文献   

4.
大面积大脑中动脉(Iniddel cerebral artery,MCA)供血区梗死患者存在梗死灶继发性增大、占位性脑水肿和脑疝形成的风险,病死率极高。业已证实,及时进行偏侧颅骨切除术能够降低其病死率。由于大多数患者的脑水肿在卒中后3~4d达高峰,因此早期确定适合这种治疗方法的患者极为重要。有创性神经监测技术在监测重度卒中患者继发性恶化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大动脉狭窄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END定义为入院72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较基线值增加≥2分.利用颅脑血管成像对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进行评价,狭窄程度分为无或轻度(<50%)、中度(50% ~ 70%)、重度(71% ~99%)和闭塞(100%).比较END组与非END组的临床危险因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病灶大小以及主干动脉病变情况.结果 共纳入256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其中70例(27.34%)患者发生END.END阳性组年龄(P=0.045)、梗死体积(P=0.045)、基线NIHSS评分(P=0.007)以及主干动脉狭窄程度(P=0.038)均显著高于或大于END阴性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较高[优势比(odds ratio,OR)1.07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04~1.142;P=0.037]、梗死灶直径>20 mm(OR 2.077,95% CI1.077~3.736;P=0.028)以及主干动脉重度狭窄(OR 2.521,95% CI1.079 ~5.886;P =0.033)或闭塞(OR3.074,95% CI1.262 ~7.489;P =0.013)是END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主干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病变可能是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发生END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6.
大面积或恶性大脑中动脉区梗死的病死率极高,偏侧颅骨切除术能降低颅内压,并已证实能增加存活率。然而,在手术患者的选择和功能转归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疑问。  相似文献   

7.
分水岭梗死指两条主要动脉供血区边缘带之间的局限性梗死,分为两类:一是位于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前动脉或大脑后动脉的皮层支之间的梗死灶,称作称皮层分水岭梗死。二是大脑中动脉的深穿支及表浅穿支之间或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前动脉的表浅分支之间边缘带的梗死灶,称作皮层下分水岭梗死(IWI)。本研究应用弥散磁共振成像(DWI)来确定颈动脉系统的急性IWI病灶,并探讨其与相关血管病变及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大脑中动脉 (MCA)区完全梗死占所有缺血性幕上脑梗死的 3%~ 15% ,最常见原因是颈内动脉(ICA)闭塞、ICA夹层分离及心源性栓塞。完全性梗死引起大范围占位性脑水肿的病死率达 78% ,故有“恶性大脑中动脉区梗死 (mMCAI)”之称。对其有效的治疗是早期发现 ,并予以减压手术 ,但目前缺乏早期特征的影像学征象来决定应否予以及时手术。作者为此设计了前瞻性对照研究 ,观察早期脑CT是否能提供发生mMCAI风险的可靠信息。选择 31对年龄、性别和卒中病因相匹配的mMCAI病人和非mMCAI的急性梗死对照病人 ,于起病 18小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40 Hz听性稳态反应(40 Hz auditory steady-state response,40 Hz ASSR)对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恶性过程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入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euro-intensive care unite,NICU)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入院后72 h内行40Hz ASSR以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检查,同时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恶性过程的影响因素.对恶性过程相关指标进行接受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明确40Hz ASSR对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恶性过程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纳入104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其中恶性过程组59例,非恶性过程组45例,两组基线NIHSS评分[(17.25±7.23)分对(20.40±8.09)分;t=-2.055,P=0.043)、梗死体积[(105.85±73.37)mm3对( 179.15±144.38)mm3;t=-3.011,P=O.004]、白细胞计数[(10.26±3.14)×109/L对(13.45±5.42)×109/L;t=-3.336,P=0.001]、40 Hz ASSR(Z=-3.237,P =0.001)和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Z=-3.130,P=0.002)分级存在显著差异.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40 Hz ASSR[优势比(odds ratio,OR)3.347,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630~6.872,P=0.014]、梗死体积(OR 1.006,95% CI 1.001 ~1.012,P=0.003)和白细胞计数(OR 1.277,95%CI 1.074~1.402,P=0.001)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出现恶性过程的独立预测因素.40 Hz ASSR为3级时预测恶性过程的敏感性为39.5%,特异性为94.4%.结论 40 Hz ASSR对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的恶性过程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对脑梗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的状况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将脑血管造影发现颈内动脉狭窄〉70%的患者62例(6例闭塞)分为有症状组(41例)和无症状组(21例),根据头部MRI上梗死灶的部位、大小和形状,将梗死灶分为小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大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皮质支动脉供血区梗死、大面积梗死及分水岭区梗死。通过观察Willis环的完整性及其他次级侧支循环途径,分析侧支循环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①有症状组患者在MRI上均有脑梗死灶,表现为小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8例、大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6例、分水岭区梗死10例,大、小穿支动脉供血区同时梗死9例、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合并分水岭区梗死4例、皮质支动脉供血区梗死2例、大面积梗死2例;在无症状组,有分水岭区梗死1例、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合并分水岭区梗死7例,其余13例无梗死灶。②有症状组中,Willis环前、后循环均完整5例、前半循环完整12例、后半循环完整8例、前后循环均不完整16例;无症状组中,Willis环前、后循环均完整14例、前半循环完整4例、后半循环完整2例、前后循环均不完整1例。症状组Willis环的开放程度均低于无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症状组次级侧支代偿——眼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的皮质支侧支代偿分别为3、8和5例,无症状组分别为1、6和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是否出现脑梗死与Willis环开放的程度有关,可能与次级侧支代偿途径无关。  相似文献   

11.
进展性脑卒中的临床与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卒中(SIP)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入住我院的SIP患者65例(SIP组),脑梗死患者65例(对照组),对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和头颅CT、MRI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SIP组患者入院前和入院后出现发热者32例(49.2%),对照组11例(16.9%);SIP组患者脉压差<30 mm Hg(1 mm Hg=0.1 33 kPa)者22例(33.8%),对照组5例(7.7%);SIP组患者高血糖43例(66.2%),对照组9例(1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IP组患者头颅CT或MRI检查早期显示病灶者42例(64.6%),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面积>33%者22例,分水岭梗死10例,脑干梗死5例;早期未显示病灶而大脑中动脉呈高密度影8例(12.3%)。对照组早期显示病灶者26例(40.0%),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面积>33%者1例,分水岭梗死2例,脑干梗死1例。SIP组患者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面积>33%、分水岭和脑干梗死以及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影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发热、高血糖、低脉压差、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影、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面积>33%、脑干及分水岭梗死是SIP发病的主要相关因素。SIP是多种因素、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恶性大脑中动脉区梗死的早期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病情凶险,病死率极高。早期诊断是指导选择正确的治疗手段的关键。起病早期某些症状体征可以提示此病。影像学是该病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正>关于恶性脑梗死,国内外尚未形成统一的命名和定义。早在1996年,Hacke首次提出"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一词。大面积脑梗死的概念,一般是指由于颈内动脉远端和大脑中动脉(MCA)近端闭塞导致的大部分MCA供血区的脑梗死,也可同时累及大脑前动脉或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恶性脑梗死能引起临床恶化和脑水肿形成,还与出血性转化、脑疝形成有关,病死率高达80%,又被称为恶性水肿。因此,恶性  相似文献   

14.
根据 Bamford分型 [1 ] ,重症脑梗死系指梗死面积较大 ,完全性前循环梗死 ,整个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闭塞所致的脑梗死 ,因其主要表现为完全大脑中动脉综合征 ,故又称为恶性大脑中动脉区脑梗死 [2 ] 。因本病病情重 ,预后差 ,死亡率高 ,故一旦确诊应积极治疗。现结合文献对重症  相似文献   

15.
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maligna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farction,mMCAI)患者在重症监护室内接受保守治疗时的病死率高达41%~78%,恶性脑水肿引起的小脑幕切迹疝形成是导致患者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一些证据支持偏侧颅骨切除术用于mMCAI患者的治疗.在做出手术治疗决策之前,必须对患者进行支持性和辅助性治疗,因此,mMCAI的预测和重症监护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对mMCAJ的预测因素和重症监护治疗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秦伟  胡文立  杨磊 《山东医药》2007,47(27):32-33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的ECG改变来分析岛叶梗死与ECG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8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其头MRI弥散相上是否有岛叶受累分为岛叶梗死组和非岛叶梗死组,通过回顾患者入院时的ECG,观察岛叶梗死与ECG异常的关系。结果124例(44%)患者的MRI弥散相上见到岛叶不同程度的梗死,ECG分析发现ST—T异常见于85例岛叶梗死患者和78例无岛叶梗死的患者(P〈0.01)。QT间期延长在右侧岛叶梗死更常见。结论岛叶梗死患者的ECG改变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的ST—T异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CT脑血管造影(CTA)结果与临床多种因素、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77例脑梗死病人的CTA结果进行分析,包括颅内主要血管的病变分布情况、病变血管数量分布情况,以及颅内血管病变与头颅CT平扫之间的关系及其与并发症、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大脑中动脉和椎动脉出现动脉闭塞最多,分别占闭塞血管总数的38%和22%;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三大并发症中两个以上者3支以上血管病变百分比高于其他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梗死的发生不仅与大脑中动脉本身有关,与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病变也有密切关系;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阴虚阳亢证的出现率明显高于颈内动脉系统梗死(P〈0.05)。结论颅内血管病变分布广泛,颈动脉和颈内动脉病变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关系密切,并发症与颅内血管病变数量密切相关,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与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中医证型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8.
大脑中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卒中的复发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症状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卒中事件的复发率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将182例有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首发脑梗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卒中事件的发生率,根据TCD收缩峰血流速度,将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分为3组:中度狭窄组(86例)、重度狭窄组(80例)、闭塞组(16例);根据头部CT、MRI检查所显示梗死灶的部位将脑梗死分为3类:皮质区域内梗死、交界区梗死和深穿支动脉梗死。在发病6个月内随访,评估卒中危险因素与卒中复发事件的相关性。 结果 182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脑梗死患者,发病6个月内病变同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内卒中复发率为13.2%。不同狭窄程度患者卒中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7),重度狭窄患者卒中复发率最高。不同梗死类型患者卒中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以交界区梗死患者卒中复发率最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复发事件与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密切相关(P=0.001 5,0.009 8)。 结论 大脑中动脉的狭窄程度、卒中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及脑梗死类型与患者卒中的复发有关。卒中复发机制可能与脑组织低灌注以及动脉栓塞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丁璇 《山东医药》2006,46(15):78-78
颅内动脉硬化性狭窄约占所有缺血性脑卒中的10%。约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8%。其年中风率约为8%;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年中风率为8%,未经治疗的基底动脉硬化性狭窄患者的病死率为〉70%。颅内动脉硬化性狭窄常见部位是;颈内动脉岩段、海绵窦段、虹吸段,大脑中动脉主干,椎动脉远端和基底动脉。  相似文献   

20.
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皮质下梗死发病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旨在研究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皮质下梗死的发病机制。 方法 利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研究86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皮质下梗死的形态学表现,以及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微栓子的相关性。 结果 86例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皮质下梗死的患者,63例(73.3%)呈多发性病灶,主要累及内交界区及半卵圆中心。TCD监测到14例(29.8%)皮质下梗死患者的微栓子,其中13例为多发性病灶,多表现为半卵圆中心梗死(P<0.001)、皮质播散性小梗死(P<0.001)以及多发性脑梗死(P<0.02)。结论 动脉-动脉栓塞与血流动力学低灌注的共同作用是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皮质下多发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内交界区梗死、半卵圆中心梗死为不同发病机制的两种梗死类型,后者与栓塞机制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