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颅内囊性动脉瘤瘤壁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和原位杂交染色技术检测iNOS在颅内囊性动脉瘤和正常动脉血管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所有脑动脉瘤标本中均可见iNOS表达,而正常脑动脉标本中则未见其表达:iNOS阳性表达部位主要在动脉瘤壁外膜和中膜的炎症浸润区的炎症细胞(如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的胞浆内。结论动脉瘤的发生可能与局部iNOS过度表达,继而合成大量的NO有关。 相似文献
2.
颅内囊性动脉瘤瘤壁的组织结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颅内囊性动脉瘤瘤壁超微病理性结构,预测颅内囊性动脉瘤进展。方法在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下观察12例颅内多发动脉瘤(19个标本)、15例单发动脉瘤及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对照组)脑血管标本的血管壁组织结构。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血管壁标本中的Ⅳ型胶原表达情况。结果在动脉瘤标本中可见动脉瘤壁的内皮细胞损伤、弹力板不完整或缺失及平滑肌细胞坏死,与正常大脑中动脉动脉壁有明显的差异;动脉瘤壁Ⅳ型胶原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减低(P〈0.05)。结论颅内囊性动脉瘤壁中各层结构的形态及分布特点与正常大脑中动脉动脉壁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是颅内囊性动脉瘤容易破裂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核因子kB(NF-kB)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破裂颅内动脉瘤瘤壁的表达及相关性,并观察两者与瘤壁血管重塑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26例DSA和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瘤壁标本的NF-kB和VEGF表达进行检测,10例因脑外伤手术切除颞极的颞叶皮层动脉血管标本作对照,光镜下观察各组染色结果并作统计学分析,同时行常规组织学检查观察瘤壁粥样硬化病变特点.结果
动脉瘤组标本NF-k>B和VEGF阳性表达分别为23/26和21/26,10例正常对照组标本中NF-k>B和VEGF仅有微弱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NF-kB和VEGF在颅内动脉瘤瘤壁中的表达均以内膜、中膜较高,外膜表达较少,两者在瘤壁中的表达有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740.组织学检查发现瘤壁出现程度不同的动脉粥样硬化改变.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颅内动脉瘤伴随的重要病理改变.NF-kB和VEGF在颅内动脉瘤发病和粥样硬化病变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报告16例瘤壁有钙化的颅内动脉瘤病例的治疗,分析颅内血管钙化与颅内动脉瘤病理发生机制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瘤壁有钙化的颅内动脉瘤病例的影像学、临床资料及手术治疗.结果瘤壁有钙化的颅内动脉瘤的位置是:3例位于后交通动脉,2例位于大脑中动脉,2例位于前交通动脉,5例位于椎动脉,4例位于基底动脉.所有患者血钙、磷酸盐、血糖、肾功能正常.6例患者血脂增高.16例患者均行动脉瘤夹闭术,其中8例术中切除动脉瘤,治疗效果良好.结论动脉瘤瘤壁钙化与其病理发生机制有关,常见于巨大或大动脉瘤,瘤壁血管钙化是与动脉粥样硬化、血钙、磷酸盐、血脂、甲状腺、甲状旁腺等因素有关的主动耗能,多因素调控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研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在颅内动脉瘤壁上的表达来探讨CTGF对颅内动脉瘤形成发展的影响。方法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07年1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动脉瘤中的16例动脉瘤病例,以颞浅动脉作对照组,通过实时逆转录酶一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及免疫组化进行研究,并予统计学分析。结果定量检测RT—PCR表明对照组(STA)比较试验组(IA)CTGF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显示动脉瘤壁中膜和外膜CTGF表达阳性率较内膜高(X2=9.94,P〈0.05)。结论CTGF作为一个特异性的靶位,将会有可能对预防和治疗颅内动脉瘤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颅内囊性动脉瘤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1年至1995年间,我们对50例囊性动脉瘤标本进行了光镜和电镜研究。囊性动脉瘤组织学的基本表现为:中膜缺如弹力板断裂非常普遍。动脉瘤破口处的弹力板破裂。动脉瘤体中可见脂肪颗粒。内膜增厚并且玻璃样变性,本文对破裂动脉瘤的发生,生长的组织病理学及其临床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核因子kB(NF-kB)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破裂颅内动脉瘤瘤壁的表达及相关性,并观察两者与瘤壁血管重塑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26例DSA和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瘤壁标本的NF-kB和VEGF表达进行检测,10例因脑外伤手术切除颞极的颞叶皮层动脉血管标本作对照,光镜下观察各组染色结果并作统计学分析,同时行常规组织学检查观察瘤壁粥样硬化病变特点.结果 动脉瘤组标本NF-k>B和VEGF阳性表达分别为23/26和21/26,10例正常对照组标本中NF-k>B和VEGF仅有微弱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NF-kB和VEGF在颅内动脉瘤瘤壁中的表达均以内膜、中膜较高,外膜表达较少,两者在瘤壁中的表达有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740.组织学检查发现瘤壁出现程度不同的动脉粥样硬化改变.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颅内动脉瘤伴随的重要病理改变.NF-kB和VEGF在颅内动脉瘤发病和粥样硬化病变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尽管显微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技术明显提高,但颅内动脉瘤破裂所导致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仍然很高,因此,动脉瘤破裂相关性因素的研究有助于对其破裂机制的了解和手术指征的完善,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方法 手术获得破裂动脉瘤66例和未破裂动脉瘤32例.在3D-CTA上对各动脉瘤的形态进行测量.通过电镜和免疫组化对动脉瘤结构的各指标进行量化分级.分别在两组组间和各指标之间进行比较,找出与动脉瘤破裂相关的因素.结果 动脉瘤的大小在破裂组和未破裂组没有差别.相对于未破裂动脉瘤来讲,破裂动脉瘤的形态更接近球形,有显著的内皮受损、结构变脆和炎性细胞浸润.动脉瘤近似于球形的程度、内皮受损程度,瘤壁脆性程度和炎性细胞浸润程度两两之间均有相关性.结论 瘤壁结构在破裂动脉瘤和未破裂动脉瘤中有显著的区别;动脉瘤的大小与动脉瘤的破裂无相关性,而动脉瘤的形态与动脉瘤的破裂有一定的相关性,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9.
近30年来,由于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不少学者认识到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生长、血栓形成和破裂与血流动力学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颅内囊性动脉瘤的发生是由于血流动力学因素诱发血管壁继发性损伤造成。因此,有关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的研究陆续见到报道。其研究手段各异,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些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巨大脑动脉瘤的组织学与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手术切除的巨大脑动脉瘤标本8个作组织学与超微结构研究。方法 神经病理学检查包括:肉眼、光镜、电镜。结果瘤体表面光滑、外观呈肉色,可有瘤颈钙化,瘤内有血栓,壁血栓呈现层状,如洋葱皮样,瘤壁增厚,肌纤维几乎没有,主要有胶原组织,多数为硬化改变。动脉瘤的内皮表面不规则,瘤壁有部分退行性变,退行性变物质在动脉瘤底部比侧壁多,瘤内有出血及新鲜红细胞,少见肌纤维的胞浆含有肿胀的线粒体和扩大的内质网。结论 根据检查所见,巨大动脉瘤的增长不只是由于血管先天性发育上的缺陷,并且有由于后天获得性的致病因素如动脉性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后果亦应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1.
12.
Shirish Chitanvis Michael Dewey George Hademenos Wiliiam Powers Tarik Massoud 《Neurological research》2013,35(5):489-496
AbstractBiomathematical models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can provid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on stagesof aneurysm development through elucidationof biophysical interactions and phenomena. However, most current aneurysm models, based on Laplace’s law, are renditionsof static, linearly elastic spheres. The primary goalof this study is to:1. develop a nonlinear constitutive quasi-static model and 2. derive an expression for the critical size/pressureof an aneurysm, with subsequent applications to clinical data. A constitutive modelof an aneurysm, based on experimental dataof tissue specimens available in the literature, was incorporated into a time-dependent setof equations describing the dynamic behaviorof a saccular aneurysm in response to pulsatile blood flow. The set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 was solved numerically, yielding mathematical expressions for aneurysm radius and pressure. This model was applied to clinical data obtained from24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ruptured aneurysms. Aneurysm development and eventu.al rupture exhibited an 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eurysm size and blood pressure. In general, the model revealed that rupture becomes highly probable for an aneurysm diameter greater than 2.0mm and a systemic blood pressure greater than125 mmHg. However, an interesting observation was that the critical pressure demonstrated a minimal sensitivity to the critical radius, substantiating similar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that blood pressure was not correlated, to any degree, with aneurysm rupture. Undulations in the aneurysm wall, presented by irregularmultilobulated morphologies, cou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aneurysm rupture. However, dueto the large variation in results, more extensive studies will be necessary for further evaluation and validationof this model.[Neural Res 1997; 19: 489-496] 相似文献
13.
未破裂脑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未破裂脑动脉瘤外科手术治疗的危险性。方法:1988年3月至1998年3月我科经显微外科治疗的未破裂脑动脉瘤78例(92个动脉瘤),男41例,女37例,年龄35-73岁,平均54.2岁。结果 78例致残4例,死亡2例,致致率为5%,死亡率为3%。致残率与病人年龄、动脉瘤的多少、动脉瘤的大小和动脉瘤的部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死亡率与下列因素无关;发病年龄、多发动脉瘤及动脉瘤直径,而与动脉瘤的部位有关。结论 未破裂脑动脉瘤外科治疗结果是好的。 相似文献
14.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治疗(附17例报告) 总被引:39,自引:15,他引:24
目的 报告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治疗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17例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施行显微外科手术。术中应用脑保护剂和血管临时阻断技术,1例采用低温停循环。结果 本组动脉瘤位于基底动脉分叉部及其分支12例,椎基底动脉结合部2例,小脑后下动脉3例。17例中,巨型动脉瘤7例,梭状或半梭状动脉瘤9例。10例行动脉瘤夹闭,5例行孤立,1例行包裹,1例行载瘤动脉近端阻断。手术后早期结果好11例,差5例,死亡例。经术后3个月至8年随访结果好14例,差1例,死亡1例。结论 后循环动脉瘤需要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充分地显露动脉瘤和载瘤动脉,术中合理应用血管临时阻断和脑保护技术以及低温停循环。对于窄颈的中小型动脉瘤可以选择血管内栓塞,但对宽颈或不规则型巨大动脉瘤应采用积极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血管内治疗46例宽颈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目的 报告并评价46例宽颈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自1997年以来对于46例宽颈动脉瘤采取多种技术联合治疗。其中用3D电解微弹圈“筐篮”技术栓塞治疗27例,用球囊载瘤动脉再塑形联合GDC栓塞17例,用支架联合GDC栓塞2例。结果 使用筐蓝技术治疗的27例中完全闭塞者为22例,有5例不完全闭塞;17例球囊再塑型技术治疗的动脉瘤,11例完全栓塞;2例支架加微弹簧圈栓塞,1例完全栓塞,1例近全栓塞,其中1例术后出现了一过性的神经功能障碍。全部46例无永久性神经症状并发症,44例保持载瘤动脉通畅。结论 对于宽颈动脉瘤,采用多种技术联合栓塞,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3,自引:9,他引:14
目的报告40例颅内巨大动脉瘤,重点探讨其病理和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40例中38例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受压以及脑缺血等症状,动脉瘤分别位于颈内动脉12例,大脑前动脉9例,大脑中动脉8例,椎基底动脉11例,全部接受手术治疗。结果好33例,差4例,死亡3例。结论对颅内巨大动脉瘤应采取积极的外科治疗,手术应根据情况采用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动脉瘤减压、组合夹闭,载瘤动脉塑形,血管重建以及深低温停循环等综合手段。而不是简单夹闭动脉瘤,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数值模拟分析动脉瘤的血流压力、速度和切应力3个指标特点,探讨动脉瘤生长、破裂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动脉瘤的医学影像结合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对动脉瘤内血液流动进行数值模拟。结果 (1)流场压力呈周期性变化,压力剧烈变化的时间窗为0~0.62T,与速度剧烈变化时间窗一致,动脉瘤内各处压力周期变化与流场的周期变化一致,每一个具体的时刻流场压力分布不均衡;(2)脉动状态下,每个心动周期里,在0 ~0.4T内,速度变化最剧烈,在动脉分叉处形成涡运动,通过瘤颈进入动脉瘤内时,血流速度骤减,在动脉瘤中央形成涡,速度逐渐减小并可能静止,瘤顶血流速度很小甚至静止;(3)动脉瘤内,整个心动周期里切应力几乎都在迅速的变化,与血流速度的急剧变化的时间一致,切应力存在于瘤颈,瘤壁为零。结论 3个指标(压力、速度、切应力) 是导致瘤颈内皮损伤、瘤生长、扩大的重要危险因子。数值模拟能较好反映动脉瘤血液流动过程,能够帮助认识动脉瘤的病理生理机制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颅内多发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结果.方法 回顾2010年3月至2011年1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36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患者有84个动脉瘤,其中63个经血管内栓塞治疗,2个外科夹闭,19个未治疗.54个(86%)完全栓塞,8个(13%)瘤颈残留,1个(2%)只行支架覆盖.26例患者(72%)一次栓塞1个以上动脉瘤.31例患者进行了造影随访,93%(53个动脉瘤)表现稳定或闭塞,7%(4个动脉瘤)复发,临床随访结果:33例患者(92%)无症状或轻微症状,1例(3%)部分视野缺失,2例(6%)偏瘫.结论 血管内治疗是颅内多发动脉瘤的合理治疗方法.血管内栓塞可用于优先治疗破裂出血的动脉瘤和外科难治的意外发现的动脉瘤. 相似文献
19.
20.
We used decision analysis to approach the dilemma "surgery or not?" in patients with incidental intracranial saccular aneurysms. To decide if a patient should undergo surgery, the following factors are of primary importance: age and general health of the patient, chance of rupture of the aneurysm, surgical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and patient preference for immediate and long-term risks. In a fictitious patient (a woman of 45 with migraine, otherwise healthy), surgery was the option with the greatest expected utility. Sensitivity analysis showed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factors. Other patients are also discussed, and "break-even" points for age versus surgical results are give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