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现代药物研究结合传统中医药学理论,从中药物质基础、作用于人体的生物学效应等方面,结合中药配伍与复方整体性研究,分析中药四气五味的物质基础与中药功效的相关性,评价四气五味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四气五味理论以临床证候为基础,通过探讨与药物成分、机体反应、生物代谢等因素的相关性,实现中医理论与现代临床医学的联合运用。中药药物成分对药性归属产生的影响尚不明确,且现代医学物质相关研究与传统五味界定存在差异,其主要成分与功效不完全相关,需进一步探索及完善。  相似文献   

2.
齐放  徐大鹏  李明 《天津中医药》2015,32(9):567-570
四气五味理论是历代中医对中药基本性能认识的结晶,是临床辨证用药的依据之一,可以指导方剂的组方配伍。气味理论为认识中药、研究方剂配伍和临证组方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应用现代仿生技术阐释中药性味的科学内涵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电子舌、电子鼻等仿生技术是判定滋味、气味等的客观方法,基于中药"五味"的滋味、气味内涵,对电子鼻、电子舌等仿生技术的工作原理、研究方法以及在中药性味物质基础的辨识,中药基原品种、产地、生长时期、储藏年限以及炮制工艺等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并结合本课题组对中药五味药性表征的实践,提出中药五味药性物质基础界定和表征的基本研究模式,为中药五味药性研究提供可参照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药“药性”是自古以来中医处方用药的理论基础,中药“气味”是中药“药性”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中药“四气五味”理论在中医用药实践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我们探讨和研究,笔者试就中药“四气五味”理论结合中草药化学知识谈谈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5.
中药药剂人员必须做到,把好认清中药真假优劣,净造加工炮制中药及其各种制剂的质量关,提高临床疗效,保证人民用药安全,熟练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和要求。1.认药:我国地大物博药源十分丰富,着认药物的全貌,视不同的特点,手摸触揉捻折断的方法认药。鼻嗅不同的气味,嘴尝舌舔辨别牛黄、石膏有凉味,黄连黄柏有苦味,甘草甜味,乌梅酸味。2.了解药性:每种药都有它的性味功能,这种性能是按照传统理论四气、五味来核定的,治热证的药物有清热、泻火、解毒功能等寒性;治寒证的药物有散寒温里、助阳等功能用属热性。五味即是辛、甘、酸…  相似文献   

6.
中药性味新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药学有自己的理论。中药学的理论主要有性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以及七情等等。中药的性味理论指“四气五味”(有时也称“四性五味)。”“四气”是根据阴阳理论将药物分成寒、热两类,再根据程度差异进一步分为寒、凉、温、热四类。“五味”是根据五行理论将药物分成辛、苦、酸、咸、甘五种。那  相似文献   

7.
中药性味新     
中医药学有自己的理论。中药学的理论主要有性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以及七情等等。中药的性味理论指“四气五味”(有时也称“四性五味)。”“四气”是根据阴阳理论将药物分成寒、热两类,再根据程度差异进一步分为寒、凉、温、热四类。“五味”是根据五行理论将药物分成辛、  相似文献   

8.
<正> “药有酸成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这是两千多年前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序例中指出的中药的基本理论之一,历代医药学家对此都十分重视。如梁代,陶弘景:“有毒无毒易知,唯冷热顽明”。明代,张景岳:“用药之道无他也,惟在精其气味”。清代,张志聪:“如其性而用之、则用之有本。”诸如这些论述,都深刻地阐明了中药气味对正确用药,避免差错,保证疗效的重要性。除四气五味之外,还有升降浮沉,归经和配伍禁忌等。四气也称四性,就是说中药有寒性的,热性的,温性的和凉性的。如,在临床实践中对  相似文献   

9.
中药基础理论研究思路与方法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功效、配伍关系等是中药基础理论研究的基本范畴,其现代化研究中存在一定的偏差,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对中药基础理论进行研究时,必须对这些重要概念以及形成这些概念的传统方法有深入的了解,要从比较医学、比较药学的角度,对中药基础理论进行审视,寻视现代医学与中医药学的交叉点和结合部。  相似文献   

10.
四、药性理论的范围及其核心内容药性理论的范围很广,以《本经》为例,在序例中所论述的药性即包括药物的产地,采收、加工炮制、制剂、四气、五味、有毒无毒、剂量、服法、用法、组方原则、配伍、禁忌等。之后历代医家又不断补充,凡涉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理论问题,均可列入药性理论的范畴之中。但以其主要内容而言,宋以前本草著作多以气味及有毒无毒为主要药性,宋以后本草著作又加上归经、升降浮沉等。四气五味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正如成无己所说:“一物之内,气味兼有,一药之中,理性具矣,主对治疗,由是而出。”下面仅就气味理论进行讨论。 1.四气  相似文献   

11.
五味理论在中医药学理论和发展中有着积极的意义,也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但是五味学说在理论上和实际运用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文章就五味理论对中医药的贡献和存在之不足分而论之,并就如何扬弃传统的中药五味理论提出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揭示《内经》五味理论对中药炮制的指导意义。方法:对《内经》中有关五味理论进行论述,论述了四气五味与五脉的生理关系,总结了以五味为主体,联系脏腑病机,阐述了药性与人的关系及功效。论述了炮制方法、改变捕料炮制等与五味气味的关系,从而阐述了五味与中药炮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中药性味理论的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药理论中的核心内容。其中,中药的四性五味作为中药的核心药性在中医临床诊治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近年,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先后立项支持性味理论相关项目的深化研究,旨在进一步从分子水平解析中药四性五味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中医临床和药学体系。本文对近20年来有关中药四气五味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从生物效应、物质基础等方面对中药四气五味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概述,结合课题组中药药性研究中的发现和体会,剖析了目前中药药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深入开展中药性味理论的科学实质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刘晓燕  崔亚东  田合禄 《世界中医药》2021,16(1):121-124,129
四气五味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医临床遣方用药的根本大法.本文以《黄帝内经》为主,参考《医学启源》《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等相关著作,探讨了四气五味与脏腑补泻的关系,并系统总结了各种气味搭配对脏腑功能影响的规律.本文发现中医四气五味的补泻理论与中医脏腑的生理特性是一脉贯通的.因此,对四气、五味影响脏腑气血阴阳...  相似文献   

15.
在服用中药时,中医往往要求忌口,如忌食辛辣、刺激、生冷或油腻食物等,那么忌口是在服药期间还是吃中药的前后多少天?还是今后一直都要忌口?其实,中医之所以讲究忌口,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医看病是讲究辨证的,二是中药具有四气五味,而食物同样也具有四气五味。  相似文献   

16.
从圆运动角度浅析中药药性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璐阳  林日阳 《新中医》2022,54(1):210-212
从圆运动角度分析理解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理论来源,加深中医学对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的认识,并思考其意义,有助于更好理解用药精髓,扩宽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理论的应用范围,以指导中药的临床应用,具有较好的临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中药基本理论的阐述,分析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与无毒之间的关系,提出中药药性理论体系是以"五味"为核心的.并对五味理论的研究提出初步研究思维和方法,希望凭借现代研究手段探索五味理论的科学内涵,并以此为突破口,构建科学的现代中药药性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王丹 《中医药导报》2010,16(7):49-49
本报讯 "四气五味归经"等中药药性理论的阐明与本质不够明确,中药药材饮片质量堪忧,中药标准化体系和质量标准基本缺如,中药安全性毒性问题尚待解决……这些都是我国中药传承与创新的瓶颈问题。近日在京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健康科技高层论坛暨新特药博览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相似文献   

19.
中药五味理论,在中医药学理论和发展中有着积极的意义,也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但是五味学说在理论上和实际运用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就五味理论对中医药的贡献和存在之不足分而论之,并就如何扬弃传统的中药五味理论提出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中五味理论又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中药五味药性的客观表征是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钥匙,是阐释传统中药药性理论科学内涵的重要路径。基于五味药性的基本定义以及药物分子-味觉、嗅觉受体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基于分子对接技术的中药五味药性表征的技术方法和研究路径,并结合本课题组实验研究,从味觉、嗅觉感知的生物学机制、分子对接技术原理、同源模建过程以及受体选择与五味药性表达等方面进行系统论述,从中药"五味"的滋味、气味属性角度,为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提供可参照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