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过程中悬吊防护屏位置的变化对第1及第2术者位置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冠状动脉造影过程中常用的足位、右足位、头位、左足位、左侧位、左头位、右侧位7个体位,经桡动脉途径对标准仿真人模体进行曝光采集。测量高度取125及155 cm,在不同采集体位时,用剂量仪测量不同悬吊防护屏位置时第1及第2术者位置的体表入射剂量率,并比较其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对于第1术者只在左足位测得有效剂量率值,且悬吊防护屏靠近患者时的体表入射剂量率高于靠近术者时(t125=46.9,t155=4.1,P<0.05);第2术者在足位、右足位、左侧位、右侧位悬吊防护屏靠近术者时的体表入射剂量率高于靠近患者时(t125=11.9、24.4、11.2、2.7,t155=16.1、2.8、14.4、28.8,P<0.05);在头位、左足位、左头位时吊防护屏靠近术者时的体表入射剂量率低于靠近患者时(t125=-4.3、-2.4、-80.4,t155=-10.2、-6.7、-152.6,P<0.05)。结论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过程中悬吊防护屏位置的变化能引起操作者所受剂量的改变,但是不同体位时悬吊防护屏位置变化所引起的操作者所受剂量的变化趋势也不同,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针对不同投照体位合理应用悬吊防护屏,以有效减少操作者所受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冠脉介入诊疗中术者上肢暴露部位射线剂量与部位高度、术者站位、造影体位及物理防护强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对仿真人体模型进行造影曝光,采集桡动脉途径时2位模拟术者左手、左上臂在不同防护条件、不同造影体位下的体表入射剂量率.采用T检验比较仅穿无袖铅衣时左手和左上臂间的体表入射剂量率及同一部位在两位术者间的体表入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介入诊疗中DSA设备显示的实时辐射剂量率,为医务人员合理控制辐射剂量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9月采用美国通用公司DSA机介入诊疗的冠心病患者30例,对术中DSA机由透视模式转换为电影模式时各自序列显示的辐射剂量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透视辐射剂量率为18.5~212.0 mGy/min,均值为(114.7±42.1) mGy/min;电影辐射剂量率为216~1691 mGy/min,均值为(970.1±298.4) mGy/min。透视与电影辐射剂量率总体均值之比为1︰8.5。数字平板探测器面积越大,辐射剂量率均值越大,电影辐射剂量率均值较透视辐射剂量率均值增高趋势越明显;透视辐射剂量率均值较电影辐射剂量率均值低,差异显著。结论医务人员在冠心病介入诊疗中应合理选择 DSA 设备类型,密切观察动态实时显示的辐射剂量率,及时调整检查模式及可控参数,即刻评估可能致患者放射损伤的剂量水平,合理控制辐射剂量,以降低电离辐射对人体健康产生的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 ,介入放射治疗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我们对床上管的胃肠机及床下管血管机两种机型进行了比较 ,对我院的两台机器进行了辐射防护调查 ,总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 机器情况及检测方法(1)机器情况 :GETX 3型 5 0 0mA胃肠机 ,焦点 0 6 1 2 ,2mmAl固有滤过 ,缩光器手动调节 ,透视条件自动调节。配有达隆 2 10 0数字处理系统 ,可进行数字减影和电影脉冲曝光。配有床上防护铅帘。SIEMENSAngiostar 10 0 0mA血管机 ,焦点 0 6 1 2 ,0 1~0 3mmCu滤过可调 ,透视条件自动调节。配有万东GOLDONE数字处理系统 …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心血管疾病患者在介入诊疗过程中的辐射剂量,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 抽取用SIEMENS Aritis Zee Floor DSA介入诊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86例,记录随机配备的辐射检测系统显示的总辐射时间(T)、剂量面积乘积(DAP)、累积剂量(CD),由DAP估算有效剂量(ED),由CD估算最高皮肤剂量值(PSD).结果 患者所受T为0.9~71.2 min,平均10.5 min,>30 min的9例(4.8%);ED为0.11~282.9 mSv,平均32.2 mSv,>100 mSv的10例(5.4%);1 Gy<PSD (1/2CD)≤3Gy的40例(21.5%),PSD(1/2CD)>3 Gy的4例(2.2%);1 Gy< PSD(4/5CD)≤3Gy的53例(28.5%),PSD(4/5CD)>3Gy的14例(7.5%).T与PSD(1/2 CD)、PSD(4/5CD)、ED在置信度(双侧)为0.01时显著相关.结论 23.7%~36.0%心血管介入患者可因累积剂量导致严重的皮肤损伤,5.4%心血管介入患者有显著的致癌危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悬吊防护屏规格及摆放位置对介入手术中第一及第二术者辐射防护效果,为选择悬吊防护屏最佳辐射防护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第一及第二术者站位,从地面20 cm至180 cm处,每隔20 cm放置一个个人计量仪。投照体位选择正位与左侧位。悬吊防护屏为铅玻璃(简称玻璃式)与铅玻璃下接铅橡胶皮(简称混搭式)两种。防护屏摆位分别为靠近术者、远离术者、在术者左侧及贴近球管4种。测量2种投照体位下,不同防护屏规格与摆位在第一及第二术者位9个高度的实时辐射剂量率,计算剂量屏蔽率。结果两种防护屏防护效果接近,以玻璃式略优。对于第一术者,正位投照时以近术者摆位的防护效果最佳,侧位投照则以术者左侧摆位的防护效果最好;对于第二术者,正及侧位投照均以近术者摆位防护效果最优。在最佳摆位情况下:正位投照时第一术者在120 cm高度、侧位投照时第一及第二术者各高度仍可检测到较高的辐射剂量率;第一与第二术者总体接受的辐射剂量接近;第一术者的剂量屏蔽率除正位120 cm高度稍低(玻璃式为60.11%,混搭式为39.89%)外,其余各点均高达93%以上,第二术者剂量屏蔽率为57%~97%;侧位屏蔽率整体略高于正位屏蔽率。结论两种防护屏防护效果接近,均能取得较好的防护效果,但正位投照时第一术者的120 cm高度及侧位投照时2位术者的各高度辐射剂量率仍相对较高,需加强对120 cm高度的辐射防护,并尽量少用侧位投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悬吊防护屏规格及摆放位置对介入手术中第一及第二术者辐射防护效果,为选择悬吊防护屏最佳辐射防护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第一及第二术者站位,从地面20 cm至180 cm处,每隔20 cm放置一个个人计量仪。投照体位选择正位与左侧位。悬吊防护屏为铅玻璃(简称玻璃式)与铅玻璃下接铅橡胶皮(简称混搭式)两种。防护屏摆位分别为靠近术者、远离术者、在术者左侧及贴近球管4种。测量2种投照体位下,不同防护屏规格与摆位在第一及第二术者位9个高度的实时辐射剂量率,计算剂量屏蔽率。结果两种防护屏防护效果接近,以玻璃式略优。对于第一术者,正位投照时以近术者摆位的防护效果最佳,侧位投照则以术者左侧摆位的防护效果最好;对于第二术者,正及侧位投照均以近术者摆位防护效果最优。在最佳摆位情况下:正位投照时第一术者在120 cm高度、侧位投照时第一及第二术者各高度仍可检测到较高的辐射剂量率;第一与第二术者总体接受的辐射剂量接近;第一术者的剂量屏蔽率除正位120 cm高度稍低(玻璃式为60.11%,混搭式为39.89%)外,其余各点均高达93%以上,第二术者剂量屏蔽率为57%~97%;侧位屏蔽率整体略高于正位屏蔽率。结论两种防护屏防护效果接近,均能取得较好的防护效果,但正位投照时第一术者的120 cm高度及侧位投照时两位术者的各高度辐射剂量率仍相对较高,需加强对120 cm高度的辐射防护,并尽量少用侧位投照。  相似文献   

8.
1.现状 介入诊疗这一新兴的边缘诊疗技术,其诊疗范围涵盖了内科,外科,神经科,小儿科,妇科,肿瘤科等诸多病种。该技术以其创伤小,疗效好,病人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已被广大患者和医务工作者所接受,所以发展非常迅速。目前三级医院大多都设有独立的介入中心,二级医院开展此项手术的也很普遍,发达地区的多数一级医院也开展该项手术,甚至某些个体诊所也做一些简单的介入治疗。这样的形势无疑对本学科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在一片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隐患,其中最明显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就是辐射防护的问题。因为大多数人们所想到所看到的只是所治疗的疾病的疗效,而很少有人去考虑某次治疗医生与患者所接受的辐射量是多少,是不是合理的。这无疑就导致了被检者及术者所接受辐射剂量的增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贵阳市从事介入诊疗工作的医务人员辐射防护用具使用及维护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对47名介入诊疗医护人员(医师、护士、放射技师)辐射防护用具使用情况进行现场观察,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介入诊疗医师、护士和放射技师在使用辐射防护用具的实际人次占应使用辐射防护用具总人次的比例平均为50%(104/208)、32%(41/128)、32%(13/40)。不同性别使用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职称对辐射防护用具的使用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级职称介入诊疗医务人员在辐射防护用具的维护方面意识低于初、中级职称。结论介入诊疗医务人员辐射防护用具使用及维护的总体情况有待提高,放射卫生监督管理部门及开展介入诊疗工作的单位主管部门应加强介入诊疗医务人员辐射防护用具使用和维护方面的知识培训,提高辐射防护用具使用和维护的意识,并督促改善辐射防护行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筛选、评估和总结介入诊疗医务人员使用辐射防护用具的最佳证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National Guideline Clearinghouse、中国医脉通指南网、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数据库中自建库至2020年12月关于介入诊疗医务人员如何正确使用辐射防护用具的系统评价、原始研究、专家共识及指南文献,同时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由2名研究人员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并从纳入文献中提取证据。结果 共纳入16篇文献,包括随机对照试验研究2篇,类试验研究9篇,队列研究1篇,观察性研究1篇,专家共识3篇。最终总结出10条最佳证据。结论 总结了介入诊疗医务人员使用辐射防护用具的证据,为避免介入诊疗医务人员盲目选择辐射防护用具、减少辐射暴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测量冠状动脉造影8个投照体位在有与无床旁防护装置防护下术者所受辐射剂量,为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减少术者辐射暴露提供参考。方法 在第一及第二术者站位,距地面20至180 cm处,每隔20 cm放置一个实时剂量测量仪。采用冠状动脉造影8个体位投照,测量在有与无床旁防护装置防护下,术者在不同投照体位的不同高度接受辐射剂量情况。结果 在第一术者位,除1.2 m高度仍可测到较高剂量(剂量率0.35~4.78 mSv/h,屏蔽率27.67%~89.33%),其余各点屏蔽率均在91%以上。左前斜尾位、左前斜位、左前斜头位辐射剂量较高。第二术者位屏蔽率较第一术者位低,剂量峰值可出现在0.8、1.0及1.4 m高度(剂量率0.27~1.86 mSv/h,屏蔽率30.34%~92.13%)。右前斜尾位、左前斜尾位、正头位、左前斜位辐射剂量较高。结论 床旁防护装置防护下,术者在左前斜尾位、左前斜位、左前斜头位、右前斜尾位的辐射暴露较高,应尽量少采用上述投照体位长时间曝光。同时应加强0.8~1.4 m高度的辐射防护。  相似文献   

12.
经皮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会损伤冠状动脉内皮,从而有可能激活内皮细胞和血小板,导致一系列炎症反应和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可溶性P选择素存在于血小板α颗粒和内皮细胞Weibel-Palade体中,可能在启动炎症反应,介导白细胞在内皮上黏附和聚集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明显升高,在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较低,但仍比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高。本研究旨在通过P选择素水平观察PCI对冠状动脉内皮的损伤程度以及常规抗血小板治疗对血小板活化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对心率变异的影响。方法:44例AMI住院患者为PCI组18例,和非PCI组26例,PCI组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非PCI组给药物治疗,两组在7~10日内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SDNN、SDANN、RMSSD、PNN50、LF、HF指标的变化。结果:行PCI治疗的AMI患者心率变异指标有明显改善而对照组无变化。结论:对心肌梗死患者及早行PCI,可使患者的心率变异指标显著增加,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心功能情况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1年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4年在沈阳军区总医院住院治疗并行PCI术的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Ⅲ级及心功能正常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入选患者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最终筛选出4 145对(8 290例)患者。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症状组(NYHA分级Ⅱ~Ⅲ级,n=4 145)及对照组(心功能正常及NYHA分级Ⅰ级患者,n=4 145)。所有患者均行PCI治疗,随访1年,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出院1年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造影结果及介入手术资料、全部出血事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2~5级、BARC 3~5级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中心资料表明,心功能严重程度不影响PCI术后患者出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血管内皮细胞(VEC)的改变及腺苷与硝酸甘油的保护作用.方法 对60例AMI行PCI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腺苷组、硝酸甘油组和对照组.3组患者在行PCI罪犯血管开通后分别立即给予冠脉内注射:腺苷组:腺苷注射液240 μg +生理盐水10 ml.硝酸甘油组:硝酸甘油200 μg+生理盐水10 ml.对照组:生理盐水10 ml.3组患者皆测定用药前后冠状动脉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一氧化氮(NO)含量,同时测定血管开通即刻和用药后5 min冠脉血流帧数.结果 3组患者vWF在术后均高于术前含量(P<0.05).但腺苷组和硝酸甘油组vWF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组患者在术后NO血浆含量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但术后腺苷组和硝酸甘油组NO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冠脉给药后5 min冠脉血流计帧数腺苷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 PCI可造成血管内皮的功能损伤,PCI术后冠脉内应用腺苷与硝酸甘油对病变血管内皮功可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应用替格瑞洛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沈阳军区总医院2015年1—3月收治的ACS患者201例,均行PCI治疗,其中,101例接受替格瑞洛治疗,作为研究组(n=101)。选取同期接受氯吡格雷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n=100)。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阿司匹林(100 mg,1次/d)基础上,研究组服用替格瑞洛(90 mg,2次/d),对照组服用氯吡格雷(75 mg,1次/d)。术后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患者MACC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呼吸困难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用于ACS患者行PCI术后的抗血小板治疗,临床疗效确切,但有一定出血风险和呼吸困难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4年7月沈阳军区总医院血液透析科收治的100例MHD合并ACS患者,随机分为介入治疗组50例及对照组50例。介入治疗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行抗血小板治疗;对照组只服用阿司匹林行抗血小板治疗。两组研究终点为1年的患者水平复合终点(Po CE),次要研究终点为患者1年主要出血(TIMI分级)、血栓事件、心脑血管原因再住院次数及心脏超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年随访。两组Po 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组患者因心血管事件再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要出血事件及血栓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组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MHD合并ACS,可明显改善症状,减少心绞痛发作及因心血管事件再入院次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且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未增加主要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脉支架植入术后长期预后的差异。方法 I-LOVE-IT 2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全国32家中心共同参与,共入选2 737例患者。本研究为I-LOVE-IT 2研究的性别亚组分析,其中,男性1 879例(68.7%),女性858例(31.3%)。主要终点:12个月靶病变失败率(TLF),包括心源性死亡、靶血管心肌梗死及缺血性靶病变血运重建。比较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12个月TLF、心源性死亡、靶血管心肌梗死、靶病变血运重建、明确/可能支架内血栓等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性别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脉支架植入术后12个月长期靶病变失败率结果类似。  相似文献   

19.
方毅  王效增 《临床军医杂志》2016,(11):1124-112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后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06年3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AMI合并CS行PCI治疗的99例患者资料,统计患者临床高危因素、冠脉造影及介入特点,观察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术后住院期间16例(16.2%)死亡。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1年、3年,死亡率分别为17.2%、22.2%、22.2%、27.3%;急性心梗发生率分别为0、1.0%、1.0%、3.0%;靶血管重建发生率分别为1.0%、3.0%、6.1%、11.1%;MACE发生率分别为18.2%、26.3%、29.3%、39.4%。结论急诊PCI治疗对AMI合并CS患者有显著疗效,其主要优势为再通快、TIMI血流3级率高,近期及远期病死率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