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失眠的相关因素,并对冠心病失眠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观察干预效果,为冠心病失眠患者心理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冠心病失眠患者24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各120例,男女比例1:1,两组均实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护理,分析患者失眠的影响因素,并对患者主观评价睡眠质量进行分析、记录入睡潜伏期、觉醒次数和睡眠时间并进行分析。结果240例患者中,影响睡眠的因素中从高到低分别为占心理因素31.3%(75/240)、社会因素26.7%(64/240)、环境因素17.5%(42/240)、疾病因素16.3%(39/240)以及个人不良生活习惯占8.3%(20/240)。干预组睡眠质量主观评价感觉很好和好分别为32.5%(39/120)和42.5%(51/120),对照组分别为22.5%(27/120)和31.7%(38/120),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37.8、140.5,均P〈0.05);而干预组睡眠质量主观评价感觉差的为10.8%(13/120),低于对照组的27.5%(33/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7.6,P〈0.05);干预组入睡潜伏期、睡眠时间和觉醒次数分别为(22.7±2.6)min、(6.4±1.0)h和(4.4±0.5)次,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5、2.3、2.6,均P〈0.05)。结论影响冠心病患者失眠的因素主要有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通过心理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睡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亲情服务在老年胆囊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200例接受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根据患者及家属意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引入亲情服务,比较患者术前1d与麻醉前的血压和心率,术后患者睡眠及并发症情况.并使用Kolcabal制订的简化舒适状况量表和该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问卷量表分别对患者舒适度和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前血压和心率分别为(119.17±8.67)mmHg(1mmHg=0.133kPa)、(89.42±6.64)次/分,与对照组『(145.08±4.64)mmHg、(103.64±6.45)次,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术前1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伶0.05)。观察组舒适度得分、睡眠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率分别为(8.22±2.12)分、(6.5±2.1)h、0.0%(0/0)、97.0%(97/100),与对照组【(6.13±1.31)分、(4.2±1.2)h、10.0%(10/100)、80.0%(80/1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亲情服务用于老年胆囊切除术,可以有效避免患者血压和心率升高,改善患者舒适度和睡眠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以便更好地服务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脑卒中老年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老年患者2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20例。对实验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理前后的睡眠时间、入睡时间、觉醒次数、睡眠质量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在实施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睡眠状况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PSQI指标总分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20,P=0.000)。实验组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程度,并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伴心理应激的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人院时的临床特点,探讨心理干预在女性AMI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03例女性AMI患者分别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比较有无焦虑、抑郁情绪及患者人院时的临床特征。将伴有心理应激的68例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干预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前后进行SAS、SDS评定。对2组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无心理应激的女性AMI患者相比较,伴心理应激者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就诊延迟时间较长[(7.9±5.8)h比(5.1±3.6)h,P〈0.01],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者较多[分别为58.8%(40/68)比37.1%(13/35),41.2%(28/68)比20.O%(7/35),均P〈0.05]。4周后,干预组较对照组患者SAS总分、SDS总分均有显著降低[分别为(39.7±6.1)分比(53.8±6.7)分,(37.5±5.6)分比(54.6±7.1)分,均P〈0.01];干预组心绞痛发作、心力衰竭和死亡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0.6%(7/34)比44.1%(15/34),23.5%(8/34)比47.1%(16/34),5.9%(2/34)比23.5%(8/34),均P〈0.05]。结论与无心理应激的女性AMI患者比较,有心理应激者危险因素较多。心理干预有助于改善女性AMI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情感智能干预对老年住院患者心理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在我院内科住院的老年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方法,如生活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与出院指导等,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情感智能干预。干预前后采用老年抑郁量表(The 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GDS)对两组患者心理状况进行评定,采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评估生存质量的变化。结果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GDS得分分别为(14.92±4.01)和(14.62±4.0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GDS得分分别为(8.82±1.88)和(13.52±2.43),实验组GDS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4个领域的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4个生存领域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情感智能干预能提高老年住院患者的认知,提高其意志力和自我护理能力,并予患者情感支持,消除隋感障碍,缓解抑郁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在改善内科住院患者睡眠障碍中的作用。方法对84例内科睡眠障碍的住院患者给予心理护理、行为干预、饮食护理、擦浴或足浴护理,观察护理干预前后PSQI评分。结果本文研究的84例患者在不同护理干预1个月后,睡眠质量、睡眠紊乱、日间功能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内科住院睡眠障碍患者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睡眠障碍,有助于疾病的康复,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长期家庭氧疗的观察与护理体会。方法将64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COPD内科治疗,此外,观察组接受长期家庭氧疗(LTDOT),并积极进行相关知识宣教、心理护理干预和氧疗操作护理等措施。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氧饱和度(SaO2)和患者再入院次数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前SaO2为(69.9±10.8),治疗后为(93.5±4.3),对照组治疗前SaO2为(71.5±10.3),治疗后为(74.7±2.8),观察组治疗后SaO2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疗效较对照组治疗后为优(P〈0.05)。观察组治疗后患者再入院次数为3人/次(占9.1%),对照组患者再入院次数为8人/次(占25.8%),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LTDOT及其合理的护理可以明显提高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赵惠荣 《中国医药科学》2014,(11):137-138,141
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干预对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心理变化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12月~2013年12月住院实行手术的6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4例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34例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行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心理变化及满意度。结果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术后焦虑评分(2.39±0.62)、抑郁评分(2.57±0.71)、躯体化症状评分(2.61±0.89),均显著好于对照组(3.25±0.78)、(2.96±0.54)、(3.25±0.93),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达94.1%,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76.7%(P〈0.05)。结论对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有利于术后缓解患者焦虑等情绪,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老年结核患者睡眠质量、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老年结核患者119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将老年结核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5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老年结核患者的睡眠质量、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优良率70.00%高于对照组5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运用于老年结核患者的护理中可明显提升睡眠质量以及生存质量,效果显著,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期间120例住院的糖尿病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对掌握相关知识、危险因素、遵医行为改变、满意率及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监测进行比较。结果护理干预后患者对遵医行为改变、危险因素和相关知识知晓率明显优于护理干预前,血糖控制水平明显低于干预前。护理干预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11.46±2.83)mmol/Lvs.(6.79±1.31)mmol/L,(14.67±3.13)mmol/LVS.(8.65±2.23)mmol/L,(7.85±1.33)%VS.(6.18±0.76)%1,/9〈0.05。结论住院期间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的遵医行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护理干预对内科住院患者睡眠状况的影响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到2013年4月内科住院患者98例作为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性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予以护理干预。结果采取PSQI评分对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行观察,发现观察组患者在入院1周与出院时的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较低临床疗效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内科住院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行护理干预,对临床治疗效果的改善,住院时间的缩短,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初发性脑卒中患者的主观睡眠质量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行初发性脑卒中患者的主观睡眠质量调查,研究其规律性。方法69例辽宁阜新地区初发性脑卒中患者分别接受了曹明编制的“睡眠质量调查表”和精神卫生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评估,并与同龄、同性别的正常人(对照组,55例)进行比较。结果脑卒中组的入睡、睡眠维持、睡眠自评、睡眠总时间、睡眠时间比和梦记忆情况等因子评分和睡眠质量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0.05),但两组间午休时间因子评分无明显区别(P〉0.05)。脑卒中患者高SCL总分组(总分≥160,45例)的入睡、睡眠维持、睡眠自评、睡眠总时间、睡眠质量总分明显高于SCL-90总分正常组(总分〈160,24例;P均〈0.01-0.05)。结论初发性脑卒中患者病情平稳后常有明显的睡眠质量下降,后者与负性心理情绪表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神经内科老年住院睡眠障碍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老年睡眠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给予干预护理,观察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后的PSQI评分较护理前有明显的改善,数据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治疗后两组的PSQI评分也具有明显的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内科老年住院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实施护理干预效果显著,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针对性强,值得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时心率水平与住院期间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07年栾川县人民医院的ST段抬高AMI患者136例,根据入院时心率水平分为〈80次/min组、80—100次/min组及〉100次/min组,分别记录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三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史、血脂异常差异均无统计数意义(P〉0.05)。心率〉100次/min组患者LVEDD为(52.8±7.4)mm明显高于80~100次/min组[(51.8±6.2)mm,P〈0.05]及〈800次/min组[(50.2±1-5.4)mm,P〈0.01];心率〉100次/min组患者LVESD(40.3±8.6)mm也明显高于80—100次/min组[(38.5±6.3)mm,P〈0.05]及〈80次/min组[(34.6±5.5)mm,P〈0.01];而心率〉100次/min组患者LVEF(44.2%±10.6%)明显低于80—100次/min组[(48.5%±11.2%),P〈0.05]及〈800次/min组[(55.6%±10.3%),P〈0.01],后两组之间差异也有统计数意义(P〈0.05)。结论随心率增快,AMI患者心功能明显降低,对AMI患者应密切关注和控制心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刘焕珍  郑川燕 《中国药业》2013,(19):105-106
目的观察倍他乐克(酒石酸美托洛尔片)联合综合干预对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治疗效果。方法122例老年冠心痛患者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和综合干预组,两组均给予倍他乐克治疗,综合干预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心理、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在心电改善总有效率、临床症状和再发入院情况,并比较两组疗效。两组患者心理分析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定。结果综合干预组临床症状好转明显高于药物组(P〈0.05),再发入院明显低于药物组(P〈0.05)。结论倍他乐克联合综合干预能够显著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患者再入院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章群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10):1868-1869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方法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通过对4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情况进行调查,医嘱依从性差者作为观察组64例,医嘱依从性佳者作为对照组336例,比较两组相关因素上的差异。结果年龄:观察组(74.9±3.6)岁高于对照组中的(64.7±3.2)岁(t=4.37,P〈0.05);月收入:观察组(1138.9±83.6)元高于对照组中的(845.7±133.2)元(t=5.12,P〈0.05);服药频次:观察组平均(3.1±0.8)次少于对照组的(6.1±0.5)次(t=3.17,P〈0.05);高血压知识认知程度:观察组认知良好48例(75%)高于对照组中的184例(54.8%)(X^2=23.45,P〈0.05);医患关系:观察组关系良好55例(85.9%)多于对照组中的196例(58.3%)(X^2=9.234,P〈0.05)。结论患者年龄、收入、服药频次、高血压知识认识程度、医患关系等均可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顽固性心衰患者的效果。方法将72例顽固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的纠正心衰治疗,在药物种类、剂量及护理措施不变的前提下,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心理行为干预,并对出院患者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日、心功能改善及3个月内复发再次住院情况。结果试验组住院日(11.38±2.20)天短于对照组(16.51±2.18)天,P〈0.01。试验组心功能级别改善率91.7%好于对照组77.8%,P〈0.05,试验组复发住院率22.2%低于对照组41.7%,P〈0.05。结论对顽固性心衰患者进行心理行为干预能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心功能改善,缩短住院日,降低患者复发住院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CHF并高尿酸血症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两组均在常规应用缓解心力衰竭药物和降血尿酸药物的同时,对照组给予常规宣教及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饮食干预、活动指导、用药护理、出院指导等,比较两组一年后的临床疗效。结果干预前对照组和观察组血尿酸分别为(442.6±37.8)umol/L、(438.8±38.9)u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一年后观察组尿酸为(349.6±29.6)u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6.8±28.7)umol/L(P〈0.05);观察组发生心血管事件6例(14.6%),对照组心血管事件14例(3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CHF并高尿酸血症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使高尿酸血症得到控制,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综合护理干预对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的影响。方法将6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在知情同意情况下,按入院单双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及健康指导,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支气管哮喘发作次数、住院时间及复发情况。结果住院期间,观察组支气管哮喘发作次数平均:(2.0±0.8)次,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5±0.7)次(t=7.883,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15.9±5.5)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0.1±8.2)d(t=2.321,P〈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复发1例,对照组复发10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24,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减少支气管哮喘发作次数,降低复发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耿田军 《中国当代医药》2014,(17):109-110,113
目的研究优质护理在胃癌晚期疼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本院收治的160例胃癌晚期疼痛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0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8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行优质护理。1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与心理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中,42例(52.5%)为轻微疼痛,20例(25.0%)为中度疼痛,18例(22.5%)为重度疼痛;实验组中,67例(83.8%)为轻微疼痛,12例(15.0%)为中度疼痛,1例(1.2%)为重度疼痛,两组的疼痛改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护理前的SAS评分为(45.23±3.25)分,护理后为(40.41±4.52)分,实验组护理前的SAS评分为(44.34±4.37)分,护理后为(36.34±5.64)分,两组护理后的SAS评分分别与护理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的S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在胃癌晚期疼痛疼痛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好,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与稳定其心理状态,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