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四关穴浅析     
"四关"穴是历代针灸医家常用的有效穴,合谷、太冲是一组具有阴阳经相配,上下配穴,气血同调、阴阳同调、脏腑同调的针灸处方,临床应用日益广泛。本文就其历史沿革、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略作讨论。  相似文献   

2.
四关穴探析     
四关穴作为针灸临床要穴,不仅主治广,疗效高,而且见效快,取穴方便,被历代针灸医家和学者们所推崇。《针灸大成》中记载:“四关:四穴,即两合谷、 两太冲穴是也。”笔者在查阅经典古籍及现代文献后发现:开四关穴有众多的理论支撑,如标本根结理论、脏腑别通理论、五行生克制化理论、现代解剖理论、全息医学理论及微量医学观点等;同时,在临床运用上,合谷、太冲这一配伍有疏肝和胃、调畅气血;宣肺解痉、祛风止痛;醒脑开窍、镇惊安神之功。因此,本文从文献渊源对四关及四关穴进行辨析,对开四关穴的含义、理论依据和临床运用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能将四关穴更好地运用于针灸临床和理论研究中。  相似文献   

3.
四关穴探析     
四关穴作为针灸临床要穴,不仅主治广、疗效高、而且见效快,取穴方便,被历代针灸医家和学者们所推崇。《针灸大成》中记载:“四关:四穴,即两合谷、两太冲穴是也。”笔者在查阅经典古籍及现代文献后发现:开四关穴有众多的理论支撑,如标本根结理论、脏腑别通理论、五行生克制化理论、现代解剖理论、全息医学理论及微量医学观点等;同时,在临床运用中,合谷、太冲这一配伍有疏肝和胃、调畅气血,宣肺解痉、祛风止痛,醒脑开窍、镇惊安神之功。因此,本研究从文献渊源对四关及四关穴进行辨析,对开四关穴的含义、理论依据和临床运用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能将四关穴更好地运用于针灸临床和理论研究中。  相似文献   

4.
四关穴"能大开通"机理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承舜  方莉  毛竹 《新中医》2008,40(7):111-111
"四关"一词最早见于<内经>,历代医家对其认识不一,有六十六穴之中、四肢末端、两肘两膝、合谷太冲等多种说法.但针灸界仍以双侧合谷、太冲为"四关"者居多.四关穴之所以临床疗效满意,乃是因为其配伍具有开通之意.  相似文献   

5.
四关穴临床应用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和生 《江苏中医药》2003,24(11):43-44
四关穴 ,即指二合谷穴、二太冲穴 ,其名称出自金元时代针灸医家窦汉卿的《标幽赋》 ,其文曰 :“寒热痹痛 ,开四关而已之。”明代针灸医家徐风在其《针灸大全》卷二中注曰 :“寒者 ,身作颤而发寒也 ;热者 ,身作潮而发热也 ;痛 ,疼痛也 ;痹 ,麻木也。四关者 ,五脏有六腑 ,六腑有十二原 ,十二原出于四关 ,太冲、合谷是也。”《针灸大成》曰 :“四关穴 ,即两合谷、两太冲是也。”并把四关穴列为奇穴。四关穴之主治功能在古代医籍中已有不少载述 ,如《席弘赋》的“手连肩脊痛难忍 ,合谷针时要太冲” ,《杂病穴法歌》的“鼻塞、鼻痔及鼻渊 ,合谷太…  相似文献   

6.
历代医家对四关的临床运用已有不少论述,但将“四关”与“四化”结合起来运用的功能分析则很少涉及。笔者根据脏腑经络理论,结合临床体会,认为四关与四花相伍具有调理气机之功能,现述于下:“四关”即合谷与太冲之合称,《针灸大成》把“四关”列为奇穴,“四关四穴,即两合谷两太冲是也”。“四花”首载于《针灸聚英》即胆俞与膈俞的合称,亦为奇穴。“四  相似文献   

7.
四关一词最早见于《灵枢》,历代医家对于四关的观点可大致分为四关部位说和四关穴位说两部分。就临床针刺而言,穴位说可视为部位说另一种形式的解读,但现代针灸学界所熟知的“合谷太冲”组合,或过于简化失去了四关本义。笔者认为,“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为四关本质特征,窦氏所提“开四关”为其治疗理念,十二经脉之井、荥、输、原、经、合“六十六穴”符合四关本质特征及治疗理念,更贴近四关内涵。  相似文献   

8.
苏肇家教授是上海市名老中医,陆氏针灸入室弟子,对针灸治疗失眠有其独特的见解。苏老师在临床治疗中多选取头部穴位和腹部穴位,重视"四关"穴及内关、阳陵泉的应用。并且善用背俞穴以养心安神的方法来治疗该病,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四关穴即合谷与太冲之合称,历代医家颇器重,该穴在临床中的应用和研究,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和可喜的成绩,他将四关穴从理论角度来阐述其临床功能的文章则甚是鲜见。现就四关穴的临床功能作以浅释。 1 从中医经络之标本原理看四关穴对脏腑机体的整体调节作用 合谷是手阳明经原穴,为阳主气,太冲属足厥阴经之原穴,为阴主血。两穴正是经脉之“本部”(肘膝关节以下之穴是也)所在。通过经气运行与脏腑之气成标部(头部、躯干之穴是也)相联系。  相似文献   

10.
明辨"四关"穴在针灸疑难病证中的功效范围并进行分析归类。四关分别指双侧的合谷、太冲,其穴性相应,位置对称,上下相伍,犹如人体气血往来的4个关隘。对针刺四关穴的基本功效和应用范围,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开窍苏厥"而治急症危候,二是"疏通经气"而治头面诸疾,三是"搜百节风"而治肢体痹痛,四是"驱风解痉"而治内外风患,五是"解郁安神"而治情志失常,六是"调和升降"而治脏腑失调,七是"行气活血"而治妇科血证,八是"解毒泻邪"而治皮肤疮疹。针刺四关穴操作简单,效果非凡,明辨四关穴的功效分类,可以充分发挥四关穴特色,在针灸疑难杂证中获得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Hegu (LI 4) and Taichong (LR 3) are the Yuan- Primary acupoints of the Large Intestine and Liver Meridian, and are collectively named as Si Guan (four gates) point. Combined use of these two acupoints can harmonize yin and yang, regulate qi and blood, and balance ascending or descending.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Si Guan point on the vascular dilation and constriction in migraine pati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ts feature.  相似文献   

12.
《世界针灸杂志》2015,25(3):67-70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at “four gates” (Hégŭ (
LI 4) and Tàlchōng (
LR 3) on sport insomnia.MethodsFifty three free combat athletes with insomnia were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at “four gates” (LI 4 and LR 3). The treatment was given once daily, 5 days were one course. Flicker fusion frequency and clinical efficacy were evaluated after two courses.ResultsFlicker fusion frequenci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235.40±4.12) Hz and (298.56±5.35) Hz, respectively,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2.45% (49/53) with a cure rate of 52.83% (29/53).Conclusion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at “four gates” (LI 4 and LR 3) is significant in treatment of sport insomnia.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熵理论在中医药临床中的应用。方法:通过熵理论概念的介绍,并回顾展示中医临床传统方剂的应用,寻找熵理论与中医临床理论的结合点。结果:熵理论在中医传统方剂中具有广泛的科学体现。结论:熵理论客观地融入中医临床,对中医的标准化、现代化,必将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20世纪针灸治疗文献的系统梳理和回顾,对针灸治疗病症分类方法演变过程进行剖析,发现20世纪针灸治疗病症分类及病症名称经历了西医-中医-西医的演变过程,这种演变是针灸学术发展的内在需求抑或是外在因素的影响,这与针灸临床诊疗思路有一定关系,有关这个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王强  朱广旗  胡蓉 《中国针灸》2009,29(11):861
目的:观察针刺、药物两种治疗方法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患者的效应差异及针刺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VBI患者按经颅多普勒(TCD)提示的血流速度不同分为针刺组(31例)、药物组(29例).针刺组针刺风池和"供血"穴,药物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比灵),2周后对其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TCD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及评价.结果:针刺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药物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能使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慢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_s)、舒张末血流速度(V_d)、平均血流速度(V_m)回升,亦能使血流速度增快的V_s、V_d、V_m下降,且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改善幅度与药物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针刺及药物治疗前后,血管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V_s/V_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刺风池及"供血"穴对VBI患者椎一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具有双相、良性调节作用,对椎一基底动脉血管顺应性尚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6.
前列地尔是以脂微球为药物载体的静脉注射用制剂,他具有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慢性动脉闭塞症引起的四肢溃疡及微小血管循环障碍引起的四肢静息疼痛;改善心脑血管微循环障碍.我们从2008年1月到12月对50例住院患者临床应用了前列地尔制剂,且均用外周血管静脉推注,疗程均在7天以上,进行观察比较.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金匮要略》皆从《伤寒杂病论》分化而来,故二书所用之剂量具有一致性。从宋代林亿等校订之后,原书记载之方药剂量一直流传至今。医家们在临床运用时应如何考量原书所定方药之剂量,则一直有广泛争议。但是,近年来却兴起一种趋势,主张运用仲景方应该依据原书所定之剂量。若如此,在当今临床上就会出现运用大剂量,甚至超大剂量的现象。本文从历代有关剂量折算的不同认识,及方药剂量与临床疗效关系等方面,对有关方药剂量展开一些讨论。提出了中医临床疗效之关键并非只在方药剂量上,运用仲景方用量宜多宜少之关键在于"善测病情"。须知"毒药治病",用之得宜则为治病之药,用之失宜则为害人之毒。若不在识病断证上下功夫以明方药治病之理,而独以剂量之大者为要,病者可能反受其害。  相似文献   

18.
辨证论治要点刍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钟丽  张富强 《天津中医药》2018,35(9):678-680
辨证论治是中医运用"理法方药"于临床的过程,包含内容繁多,医家难于掌握。辨证论治包含一些提纲挈领的要点,如辨证方面有谨守病机、病证结合、衷中参西、辨证方法等,论治方面有方证对应、专病专方专药等。若能理解、运用这些要点,往往能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9.
四气五味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医临床遣方用药的根本大法.本文以《黄帝内经》为主,参考《医学启源》《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等相关著作,探讨了四气五味与脏腑补泻的关系,并系统总结了各种气味搭配对脏腑功能影响的规律.本文发现中医四气五味的补泻理论与中医脏腑的生理特性是一脉贯通的.因此,对四气、五味影响脏腑气血阴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四气为核心,分析中药药性数据中气与味、归经、毒性之间的相关关系,为中医临床用药、中药实验研究、中药新资源开发等提供理论线索和数据支持.方法:在对数据等级编码基础上,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对《中华本草》中8 356味具有四气属性中药的药性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四气与辛、甘2味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与苦、淡2味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与脾、胃、肾三经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与大肠、心、膀胱、胆、小肠、肺六经(按相关性递减排序)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与毒性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药性越“热”则越可能具有辛、甘2味,越常入脾、胃、肾三经,其毒性更大;药性越“寒”则越可能具有苦、淡2味,越常人大肠等六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