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根据我院发生的2例股骨髁上截骨术并发腓总神经损伤的教训。从腓总神经自坐骨神经的出口到腓总神经进入腓骨颈部骨—筋膜管中,在行程上的解剖因素和该神经在结构上血管少,神经纤维多,结缔组织少的特点与易致伤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股骨髁上截骨术中并发腓总神经损伤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
来稿摘登     
西安红十字医院骨科陈明凡等报告股骨髁上截骨术84例发生并发症12例。屈膝受限6例,腓总神经损伤3例,截骨部位角度不当2例,断端移位1例。作者认为:①掌握好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法。②如屈膝30°以上先行牵引。也可截骨同时将腓总神经穿入肌肉处松解。③石膏固定一般不超过8周,早期功能锻炼,可予防和减少并  相似文献   

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5):1421-1424
[目的]探讨双平面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截骨术(CWDFO)治疗外翻膝早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技术与初步结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2016年12月就诊于本科行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截骨术的外翻膝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33例35膝。常规对患者行膝关节镜探查清理术,经中长约15 cm的纵形切口,暴露膝关节髁上部位。于股骨内侧干骺端向股骨外侧髁上斜形打入2根克氏针作为远端导针。根据术前测量截骨角度,再打入2根近端导针,远、近导针交汇于股骨外侧髁上缘皮质内侧0.5~1 cm处,用摆锯分别沿远近导针横行截断股骨后侧3/4,保留外侧骨皮质铰链。再用薄锯片于股骨前1/4处纵形截骨,冠状面的纵形截骨面与横形截骨面成角90°~110°,沿前方骨面向上,走行2~5 cm后截出前方骨皮质。移除楔形截骨块,于下肢外侧缓慢施压闭合骨面,用TomoFix钢板固定。[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未发生腓总神经损伤、内侧副韧带松弛、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术后HSS评分增加(P0.05),VAS评分显著下降(P0.05)。影像测量方面:术后股胫角(aFTA)、股骨远端外侧角(aLDFA)、机械轴在胫骨平台位置均显著改善(P0.05)。全部截骨愈合。[结论]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截骨术可有效矫正下肢力线,减轻外侧间室压力负荷,保留膝关节原有活动度,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脊髓灰质炎后遗膝关节屈曲挛缩,施行股骨髁上后弓角截骨术,纠正膝关节前方不稳,刘广杰报告1700例有效率94%,然也有神经损伤等合并症。我们出现4例并发腓总神经损伤,本文就损伤原因和防治措施作一探讨。例1,男,19岁。病史18年,按右膝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股骨髁上内翻截骨术结合新型槽式钢板固定治疗膝外翻畸形的方法和有效性。[方法]自2000年10月~2005年10月之间37例43膝膝外翻患者行股骨髁上闭合楔形截骨术矫正畸形,并使用新型槽式钢板(Giebel钢板/德国Link)固定,其中男7例8膝,女30例35膝;平均年龄为31.2岁(15~70岁)。术前外侧间室有骨关节炎表现者11例13膝,Ahlback分级中Ⅰ度8例10膝,Ⅱ度3例3膝。术前、术后拍摄负重位双膝关节正侧位片及双下肢全长像,测量股骨角及股胫角并进行比较。术后平均1.5年取出内固定并进行随访,了解截骨角度的变化和骨愈合情况,并对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变化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膝外翻畸形得到矫正,股骨角由术前的71.7°(62°~75°)矫正到术后的82.1°(78°~85°),平均矫正10.4°(8°~21°)。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5年(1~2年),34例40膝在术后1年随访时截骨愈合,2例截骨端愈合不佳,经再次手术更换内固定并在截骨处植自体松质骨后获得骨性愈合,1例1膝失随访。伴骨关节炎症状患者中8例10膝术后疼痛明显减轻,3例3膝疼痛消失。[结论]使用新型槽式钢板固定的股骨髁上截骨术手术方便快捷,创伤小,固定安全有效,是一种有效治疗膝外翻畸形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固定性膝外翻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髂胫束松解的作用。方法自2009-05—2012-11对22例(24膝)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膝外翻畸形行TKA,采用外侧入路,髂胫束多点切开延长松解,Z形切开关节囊,松解髂胫束止点后记录伸直位外翻角度。以股骨及胫骨侧外侧副韧带及腘肌腱为主进一步进行软组织平衡。股骨远端5°~7°外翻截骨,均采用后稳定骨水泥型假体,行髌骨置换。结果本组术中测量髂胫束松解后外翻角平均11.6°(5°~15°),松解前平均27.6°(20°~35°),松解后平均矫正角度为16°。术后恢复良好,未出现腓总神经麻痹。术后外翻角平均6.9°(5°~9°)。22例均获得平均18.9(5~30)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胫股角稳定,膝关节活动度平均119.2°(100°~125°)。末次随访时,KSS评分平均87.3分,较术前提高62.2分;功能评分平均89.7分,较术前提高65.2分。结论在固定性膝外翻TKA术中,松解髂胫束最大可矫正伸直位外翻20°以内的畸形,改善了髌骨轨迹,明显降低了腓总神经受压麻痹的发生率,不同程度改善了屈曲位外侧间隙紧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股骨髁上外侧开放性楔形截骨治疗外翻性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4月至2015年6月,对21例(23膝)符合纳入标准的外翻性膝骨关节炎患者,采取股骨外髁上开放性楔形截骨后自体髂骨植骨并股骨远端解剖钢板内固定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男8例(8膝),女13例(15膝),年龄30~54岁,平均41.2岁,所有患者伴有膝关节外侧间室疼痛及外翻畸形,术前通过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测量出胫股角平均为(162.0±2.6)°。通过观察术后骨愈合时间、手术并发症,比较治疗前后膝关节炎进展情况、HSS评分及胫股角等,综合评价该手术方法治疗外翻性膝关节炎的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膝关节外翻畸形得到矫正,骨愈合时间(3.9±1.5)个月,未发现明显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HSS膝关节总评分从术前的57.3±3.1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88.6±2.7。胫股角提高到术后的(176.0±1.4)°。结论:股骨髁上开放性楔形截骨解剖入路清晰,术中容易控制截骨量,能够有效矫正膝关节外翻畸形,同时改善膝关节功能,是治疗中青年外翻性膝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近年膝关节周围截骨术治疗膝外翻性骨关节炎的手术方式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膝外翻性骨关节炎截骨手术治疗相关文献,对膝关节周围截骨术不同手术方式的优缺点、疗效进行总结。结果对于有症状且年轻、活动度大的膝外翻性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周围截骨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选择。目前,临床应用的主要手术方式有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楔形截骨术、股骨远端外侧张开楔形截骨术、胫骨近端内侧闭合楔形截骨术、胫骨近端外侧张开楔形截骨术。不同截骨手术方式的适应证和优缺点不同,选择正确的截骨手术方式对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至关重要。结论膝关节周围截骨术治疗膝外翻性骨关节炎有多种手术方式,为获得良好预后、提高生存率、减少并发症发生,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制定最合理的手术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数字技术设计"术中股骨外翻角"来指导全膝关节置换中股骨远端截骨,以期获得良好的股骨轴向力线.方法自2012 年3月至2013 年 7 月收治膝骨关节炎患者共 26例(28 膝),男 11 例(13 膝),女15例(15 膝),年龄58~85岁,平均70.1岁,在术前CT扫描其双下肢,用Mimics软件建立并获得患肢股骨的三维模型.在三维模型中根据下肢轴向力线的定义,模拟术中截骨定位杆的使用确定定位杆在股骨髁的进针点及精确测量出"术中股骨外翻角",在关节置换术中精确复制该过程进行股骨远端的截骨.术后拍摄下肢全长正位片,测量术后股骨机械轴和股骨假体下缘连线的夹角来验证股骨轴向力线的准确性.结果 26例患者(28膝)均行术前设计,测量"术中股骨外翻角"平均为(5.67°±1.82°)(3.25°~9.36°),术中均能很顺利的找到髓内定位杆进针点并进行手术,术后摄片测量股骨机械轴和股骨假体下缘连线的夹角为(90.9°±1.84°)(87.1°~92.8°).结论 参照数字技术设计的"术中股骨外翻角"进行截骨可以很好地控制术后下肢股骨侧的轴向力线,有利于更加精确的进行个性化手术.  相似文献   

10.
<正>膝关节周围截骨术是纠正膝力线不佳、治疗骨关节炎的重要方法,主要包括股骨远端截骨和胫骨近端截骨。一般情况下膝外翻畸形多是由股骨远端的外翻畸形导致,可以选择股骨远端截骨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膝内翻畸形多需胫骨近端截骨术矫形。胫骨高位截骨术(high tibial osteotomy, HTO)是目前截骨保膝治疗内翻型骨关节炎常用的手术方式,其中开放式胫骨高位截骨术(Open-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  相似文献   

11.
腓总神经麻痹是周围神经损伤与卡压病损中常见的一种损伤类型。临床上常见的原因为膝关节内收损伤,腓骨头、颈骨折,腓骨颈附近囊肿,局部封闭,胫骨高位截骨术,膝关节置换术,石膏边缘压迫,偶见于手术时肢体体位放置不当,如膀胱截石位,膝外侧搁于硬物上,踝关节内翻扭伤致腓总神经麻痹,国内尚未见文献报导,国外仅见1977年前文献资料。我院自1983~2002年共治疗20例因踝关节内翻扭伤致腓总神经麻痹。  相似文献   

12.
股骨髁上后倾角截骨术远期并发症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通过对股骨髁上后倾角截骨术(以下简称后倾角截骨术)术后11~15年358例376个膝的远期随诊观察及对膝关节影响的生物力学分析,确认后倾角截骨术导致膝关节载荷传导紊乱是产生该手术远期并发症的原因。为此,对该手术提出如下商榷意见:(1)截骨前应使膝关节屈曲角度减至10°左右;(2)对于股骨下段向前弧度增大,绳肌肌力又在4级以上的患者,只做伸直截骨,二期行肌替代术;(3)对于连枷膝患者,如若做该手术,则应行连枷膝改造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成人膝大骨节病的疗效.方法 对222例成人膝大骨节病患者根据病情程度,选择关节镜下有限清理加钻孔减压术、关节镜下有限清理加截骨、切开关节清理或合并截骨、人工关节置换术.结果 本组222例术后随访1.5~5年,术后均无严重疼痛,功能障碍及假体松动、下沉、倾斜、脱位,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肺栓塞、腓总神经压迫损伤及关节不稳等并发症.有2例关节血肿,经关节抽液后消失,1例浅表感染,经关节冲洗后痊愈.按Hss关节评分等级评价优良率为72%.结论 根据病情程度选择手术治疗成人膝大骨节病,可以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近期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14.
陈鸣  季峰 《临床骨科杂志》2021,24(2):274-277
目的探讨胫骨高位双平面截骨术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胫骨高位双平面截骨术治疗37例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测量手术前后膝关节站立负重位X线片胫股解剖角、髋—膝—踝角,记录手术前后膝关节损伤和骨关节炎KOOS评分、KSS评分和疼痛VAS评分。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未出现感染、骨筋膜室综合征、腓总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截骨处愈合良好,患者膝内翻畸形情况均得到矫正。37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30(18.6±7.0)个月。胫股解剖角、髋—膝—踝角、KOOS评分、KSS评分、VAS评分术后3个月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胫骨高位双平面截骨术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能够纠正下肢异常力线,缓解或者消除膝关节疼痛症状,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改良Maquet截骨术治疗膝髌股骨关节炎,评估其临床效果.方法 199年4月~ 2005年4月采用改良Maquet截骨术治疗66例(75膝)髌股骨关节炎.手术过程包括关节内清创,松解外侧支持带,髌股关节面的对位,向前内侧移动胫骨结节和镙钉内固定.术后分别于6个月和2年进行随访.结果 Schmid膝关节功能评估法:术后6个月,优45膝,良16膝,可8 膝,差6膝,优良率为81.3%;术后2年随访仅61膝得到评估,优36膝,良21膝,可2膝,差2膝,优良率为93.4%.1例患者因糖尿病术后胫骨结节延期愈合.结论 胫骨结节截骨和前内方移动术治疗膝髌股骨关节炎具有良好的疗效,避免了Maquet手术过度前移胫骨结节带来的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膝关节置换术(TKA)中腓总神经损伤的原因及预防要点。[方法]回顾总结本院1996年1月~2007年6月2000例初次TKA术后腓总神经麻痹患者的致伤原因。6例新鲜完整正常人体下肢标本模拟行TKA术,观察术中容易损伤腓总神经的操作步骤。[结果]9(0.45%)例患者术中腓总神经出现不明原因损伤。标本模拟手术过程证实,术中可能导致腓总神经损伤的高危操作依次为:①松解股骨后外侧关节囊、腓肠肌外侧头时,助手自后向前环抱提拉股骨远端将腓总神经压迫贴近股骨,后外侧骨面大大增加腓总神经挫伤几率,且术后多为其深、浅支同时出现症状。②外侧Hoffman板钩放置位置偏于外侧副韧带后侧或深度过大,钩尖部在运动中容易划伤腓总神经,术后多为深支或浅支的不全损伤。③安装假体试模后,为纠正残余屈曲角度,强力完全伸直或过仰,容易导致腓总神经牵拉伤。[结论]术中松解后外侧关节囊、腓肠肌外侧头时,应该避免助手自后向前环抱股骨远端向上提拉。注意Hoffman板钩位置、插入方向及其深度。避免强力过伸膝关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地区人群股骨远端外旋角数值及与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结果关系.[方法]自1998年4月~2005年4月对84例106膝初次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行CT检查.男性32例,女性52例.RA:48膝,OA∶67膝,色素沉着性滑膜炎1例.术前行CT检查,检查方法为平卧,下肢中立位,在股骨远端3 mm密扫,并在屏幕上划线,将股骨两后髁连线,股骨内上髁凹与股骨外上髁连线,测量两线的夹角.并在手术中按测量角度进行股骨远段的截骨.术后6个月行检查,并测量关节活动度.与常规行3°截骨之术后关节活动度相比较.手术所用假体均为PFC,术者均为1人.[结果]国人股骨远端外旋角平均大于3°.男性为5.1(SD 1.7),女性为5.8(SD 1.5),依据CT测量结果行个性化股骨远端截骨术,效果优于常规3°外旋截骨.[结论]国人股骨远端旋转角度大于3°,手术中依据术前CT测量外旋角进行截骨手术,其术后效果优于常规的3°外旋截骨.  相似文献   

18.
来稿摘登     
股骨髁上截骨致小腿远端坏死。长春解放军208医院(130062)王肖木、何志晶报告1例股髁上截骨后小腿远端坏死。作者认为,由于截骨局部后弓角使血管、神经受压及牵拉、血管痉挛,组织缺氧水肿,小腿筋膜间隙压力增高,继而小腿远端坏死。作者认为术后观察末梢血循、感觉、运动、温度等,早期发现问题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股骨髁上、胫骨近端单独或联合截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膝外翻13例临床疗效.[方法]13例病人男8例,女5例;年龄8~24岁,单侧10例,双侧3例,共16个膝.术前膝外翻畸形平均26°,立位双踝之间的距离最大者50cm.手术方法:单纯实施股骨髁上截骨11膝,股骨髁上+胫骨结节下双截骨5膝.[结果]16膝随访14~42个月,平均26个月,畸形完全矫正无并发症者14膝,大部矫正者2膝.[结论]术前认真分析X线片,制定周密的手术方案,术中正确操作,应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固定截骨段,对治疗不同程度的膝外翻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运用Ilizarov外固定架非对称性延长术一期治疗严重膝外翻畸形合并股骨短缩的疗效,为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儿童骨科2006年1月~2015年4月采用Ilizarov外固定架对12例膝外翻畸形并肢体短缩患者行Ilizarov外固定架延长术治疗的资料。男4例,女8例,年龄13~21岁,平均16.5岁,均为单侧。术前患侧肢体短缩6~11 cm,平均8.40 cm;股胫角155°~135°,平均142°;踝间距15~43cm,平均28.20 cm。通过Paley法确定膝外翻矫形截骨平面(远端),根据截骨处骨质情况确定是否需要股骨近段截骨来延长股骨。本组病例均行单一股骨远端截骨Ilizarov外固定架非对称性延长术。[结果]全部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34个月,延长范围6~10 cm,平均7.90 cm。愈合后股胫角161°~169°,平均166°,患肢术后短缩-0.80~1.20 cm,平均0.30 cm,膝外翻及股骨短缩纠正满意,行走无疼痛,无骨不连及腓总神经损伤发生,术后有10例患儿出现膝关节伸屈受限,伸(0°)~屈(15°~90°),经过理疗锻炼后明显好转,达到伸(0°)~屈(60°~105°)。[结论]Ilizarov外固定架非对称性延长术一期治疗严重膝外翻畸形合并股骨短缩具有截骨愈合好、创伤小及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