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活血化瘀药在肾脏疾病中的运用及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早在《血证论》中就有“瘀血化水,也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的记载,对瘀血与水肿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也为后世运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肾性水肿奠定了基础.现代对活血化瘀药物治疗肾脏疾病的临床及动物实验研究已取得了显著进展,为肾小球疾病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现将有关资料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黏液性水肿多与甲状腺疾病有关,临床上可分为全身黏液性水肿和胫前黏液性水肿,多表现为非凹陷性水肿,可归于中医“水肿”范畴。贾颖教授从《内经》“汤液醪醴论”讨论治水之法,认为“开鬼门”是通扶脾肾阳气、化气行水、通利小便;“洁净府”是通利三焦;“去菀陈莝”是活血利水;而“平治于权衡”是指以实际病情为依据,对三种治法的主次进行排序,属治疗中的思想层次,通过结合前人智慧与现代研究,从病因病机、症状分类、治疗原则和方法等方面对黏液性水肿的辨治进行分析探讨,并附验案二则以与同道共享。  相似文献   

3.
中医古文献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简称慢性肾衰 )主要是由于肾病迁延日久 ,脏腑功能虚损 ,其中以脾肾虚为主 ,兼有浊毒内蕴 ,病情逐渐发展而加重 ,最后导致正气虚衰 ,浊邪壅滞而发诸证。1 中医病名由于慢性肾衰的发病原因不一 ,病情复杂 ,变化多端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中医病名诊断亦根据其临床不同症状 ,从“水肿”、淋证”、“关格”、“肾劳”、“癃闭”、“溺毒”等进行诊断。水肿 :水肿是慢性肾衰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内经》称水肿为水、水气、肿胀。《金匮要略》设“水气病脉证”进行论述 ,将水肿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以及五脏水。宋…  相似文献   

4.
石凯峰  张宁 《新中医》2017,49(6):166-167
正水肿是以颜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的一类病症~([1])。《内经》将本病称为"水",且对其有较为详尽的论述。现代医学中的肾源性水肿、心源性水肿、内分泌失调、营养不良引起的水肿等均与本病相关,尤其以肾脏疾病多见。《内经》作为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笔者通过分析其对水肿病名、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与五脏关系的论述,为临床治疗水肿提供思路。1水肿相关描述水肿在《内经》内是其症状在之一,并不是病名,且有多  相似文献   

5.
慢性心力衰竭( 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一种由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射血功能受损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中医学中,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到“心水”的概念,并指出短气、下肢或周身水肿等症状为“心水”的主要病症,这与CHF症状极为相似。心衰一词首见于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脾脏脉论第一》:“心衰则伏。”其他与CHF相关论述可见于心悸、喘证、怔忡、水肿、痰饮等篇中。近年来,随着中医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对中医药治疗CHF的临床研究有了很大进展,现将中医治疗CHF的临床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肾病综合征 (nephorticsyndrome ,NS)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而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临床症候群。其突出表现是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和高脂血症。本综合征属于中医学“肾水”、“水肿”等病证范畴。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 ,提高了其临床痊愈率 ,减少了治疗中的副作用及复发。我们依据中医理论与临床观察 ,将肾病综合征分为两种情况应用中医药辨治 ,疗效显著 ,介绍如下。1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中医药应用在目前肾病综合征的治疗中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大量研究表明其疗效显著高于单纯西药治疗。其中中…  相似文献   

7.
中医风水病证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水一病,理论源于《内经》,辨证论治始自仲景,自后世医家将水肿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以来,至今多把风水视为阳水病的一个证型,没有把风水当作一个独立的疾病,对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证候和治法,以及疾病的动态病理变化规律,疾病的转归和预后进行系统研究。我们认为风水是一个病名,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因此有必要作一系统探讨。1有关中医风水病的理论问题1.1风水的命名在《内经》中,水肿统称为水或水病,根据临床不同特点分为“风水”“、石水”“、涌水”。《金匮要略》在《内经》的基础上将水肿分为“风水”“、皮水”“、正水”和…  相似文献   

8.
水肿一证,《金匮·水气篇》分为风水、皮水、正水和石水等,提出:“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以及“当下之”三项治疗常法。临床所见,多有久用常法而证不减者。笔者十余年来用常法治之不效者,则变法治之,每能应手。一、逐淤水肿之产生多由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引起,在病变过程中亦常与淤血互为因果。《金匮·水气篇》指出:“血不利则为水。”《血证  相似文献   

9.
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腿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腹水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历代医家对水肿的论述颇多。早在《内经》中就称水肿为“水”,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金匮要略》则称水肿为“水气”,认为其形成主要是阳气衰微。而《诸病源候论·水肿候》结合脏腑功能变化,提出了“十水候”的不同证型,并指出水肿与胃有关。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医学认为肾性水肿的发病病机繁杂,并且疾病在不同时期的病机可不相同,故肾性水肿的病机不可以用单一的病机来解释,临床上对于肾性水肿的病机存在“充盈不足”和“充盈过度”两种机制,但多数学者认为肾性水肿的主要病机还是与低蛋白血症及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相关。现代医学在治疗肾性水肿方面常以利尿剂为主要的治疗方案,但是利尿剂的使用却很容易产生诸多的并发症,如脂质、尿酸等的代谢异常,电解质的紊乱等。中医在肾性水肿的治疗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虽然中医学中并无肾性水肿之名,但其可归属中医的“水肿”范畴。中医认为肾性水肿的发病涉及五脏六腑,并且其病性常表现为虚实夹杂,故临床治疗上不可以拘泥于一法,常需补虚与泻实同用,并非单纯补虚或泻实。中医治疗肾性水肿的方法众多,多数学者主要从脏腑进行辨证论治。然文章主要从治法方面进行总结论述,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法包括宣肺发汗利水、益气利水、健脾温阳利水、益肾温阳利水、滋阴利水、活血利水、疏利三焦等方面。现对以上中医治疗方法进行总述,并且提出在常规辨证治疗基础上运用苓桂剂类方治疗肾性水肿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唐俊峰  路亚娥 《陕西中医》2004,25(10):F003-F003
慢性肾炎是以不同程度的水肿症状为最常见的一种疾病 ,因此中医内科学将其列入“水肿病”的范畴 ,而且水肿与脾、肾两脏的关系最为密切。《素问·水热穴论》有云 :“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 ?歧伯曰 :肾者胃之关也 ,关门不利 ,故聚水而从其内也。上下溢于皮肤 ,故为跗肿 ,跗肿者 ,聚水而生病。”《巢氏病源》云 :“肾者主水 ,肾虚不能制水 ,故水妄行浸溢皮肤而身体肿满。”二者都先后指出了肾脏有病 ,功能失常 ,体内水液不能正常排泄 ,停积体内并充斥组织之间 ,外溢肌腠 ,从而成为水肿。根据中医五行学说 :肾虚不能温养脾土 ,又不能导水归经 ,则…  相似文献   

12.
肾病浮肿之正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全国高等院校使用的《中医内科学》及《实用中医内科学》对凡以浮肿为主之证候者,皆以“水肿”为病名,其优点是可以概括古人所论之诸水病,但亦有其笼统之弊,如水肿一病既包括现代医学认为的肾病性浮肿,又可包括心源性浮肿等等。为此笔者从临证实际出发,宗《内经》的理论,试图把肾病浮肿正以“风水病”与“肾风病”两个病名。并从病名起源、病因病机,证候表现及治疗法则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硬肿症是由受寒、早产、感染、窒息等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和皮下脂肪硬化与水肿的一种疾病。若不及时抢救,常可危及患儿生命,预后不良,病死率较高。现将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和近三十多年治疗状态做一概述,以供参考。一、中医对新生儿硬肿症的认识新生儿硬肿症,祖国医学虽无此病名记载,然据其临床症候,可归属于中医古代医籍中的“胎寒”、“血淤”及“五硬”中的“肉硬”范畴。中医对本病早有认识,如《医学纲目》日“小儿胎中有寒,生下不能将护,再伤于风,其候面色青白,  相似文献   

14.
肾性水肿是指因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引起的体内水钠潴留,水湿泛溢肌肤,造成的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的疾病。其程度可轻可重。隐性水肿为无可见的水肿,仅有体重的增加;轻度水肿为清晨有轻度眼睑肿胀及组织松驰处(如阴部)轻肿,或久坐久立之后足背水肿,手指发胀;重度水肿则可全身明显水肿,甚至出现腹水,胸腔积液等。中医在临床上又将水肿分为阳水和阴水两大类。虽然中西医结合对肾性水肿的治疗已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但是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合理的对肾性水肿进行辨证施护,对疾病的康复也是非常重要的。下面仅就重度水肿的临床护理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5.
郭剑华主任中医师擅长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颈、肩、腰、腿痛等筋伤疾病,现将其治疗筋伤疾病经验简介如下。1融汇古今。以“和”为法郭师融汇古今,触类旁通,其学术思想源于《黄帝内经》的“和为圣度”之说,体现“和”的学术思想和精髓,提倡治病当“以和为圣度”。郭师遵循《黄帝内经》“和”的思想精髓,认为“和”既是治疗疾病的原则与方法,又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最终目的,应把辨证论治建立在“和”的基础上,强调治病过程中须认清生理与病理根结所在,抓住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16.
急性肾炎属于中医“阳水”的范畴。古代文献类似肾炎水肿的记载,有见于《灵枢·水胀篇》:“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金匮要略》更将水肿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诸名称,并指出其脉症:“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腑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踹。”在此所指风水极相类似急性肾炎初起的症状。皮水,石水似为肾炎水肿较甚者。可见祖国医学对肾炎水肿早有一定的认识,并指出了水肿的治疗方法,如《内经》提出:“去菀陈(艹坐)……开鬼门,洁净府”诸法,《金匮》亦载:“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认识到按水肿的部位,性质不同采用“发汗利小便”等方法  相似文献   

17.
活血利水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上 ,瘀血与水液代谢障碍同时存在于许多疾病中。根据中医“血不利则为水”(《金匮要略·水气篇》)的理论 ,笔者在临证中运用活血利水法治疗此类疾病 ,常可收到较好疗效。现浅述如下。1 特发性水肿特发性水肿是指水盐代谢紊乱所致的综合征 ,多发于中年女性。水肿主要表现在身体下垂部分 ,发生的原因至今未明。西医主要予以利尿剂、醛固酮抑制剂、孕酮等 ,疗效不稳定 ,停药后易复发 ,且副作用大。特发性水肿属中医水肿病范畴 ,多与精神因素及劳累有关 ,除有水肿外 ,常伴有胸胁胀痛、月经紊乱 ,舌质紫黯 ,脉弦等气滞血瘀证候。中医认为 ,…  相似文献   

18.
提壶揭盖法最早出现于金元名医朱丹溪的医案中,是一种以宣肺利水达到通利小便、消除水肿作用的方法,属下病上治的一种中医特色治疗方法。何泽云教授溯古寻流,运用中医取类比象法,认为肺为华盖如同壶盖,当肾脏功能失司引起水肿时可使用杏仁、桔梗等宣肺之药宣发肺气,即打开壶盖,便能通调水道,调畅气机,使水从小便出而肿自消。何教授亦认为肺肾关系密切,一是肺肾两脏的经脉是相互连接的,经气相互联通,二是肺肾共同维持人体内的正常水液代谢。当肺肾功能失调时,水液输布、排泄障碍,水湿潴留于内,则发为水肿,从而提出治水首当治肺的理念。何教授衷中参西,注重养护,治疗疾病时先运用现代医学知识明确疾病,后予以中医辨证论治,兼顾标本。临床上何教授运用提壶揭盖法治疗肾性水肿,收效颇佳。文章介绍了何教授运用提壶揭盖法治疗肾性水肿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9.
肾性水肿中医治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古籍对。肾性水肿有过不少描述,如“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面肿日风,足胫肿日水”、“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并提出了“去苑陈堇”、“开鬼门”、“洁净府”的治则治法。肾性水肿是肾脏疾病最常见症状,兹举笔者在临床上治疗。肾性水肿七法于下:  相似文献   

20.
<正> 温中理气是中医调理脾胃的一种治疗方法。实际上是温补中焦和疏理气机两种治法的综合。祖国医学对“脾胃”是极为重视的。《内经》说:“脾为后天之本”,“脾旺不受邪”。李东垣有《脾胃论》的专著。因此,在中医临证中,常用调理脾胃的方法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是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更是以“调理脾胃”为主要的治疗方法。欲达“调理脾胃”之目的,必须对脾胃之病辨其寒热,察其虚实。温中理气只是治疗脾胃病的多种治法之一。此法只适用于脾胃虚寒、气不宣通之证。表现为:自利不渴,寒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