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7 毫秒
1.
目的探讨融合联合非融合固定联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5月~2011年12月作者采用融合联合非融合固定治疗腰椎间蕊突出症患者42例及腰椎滑脱合并椎间盘突出症30例。术后患者获得平均19(6--50)个月的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患者手术后的治疗疗效。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均无感染、神经根损伤、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VAS及ODI评定结果显示患者术后VAS及ODI分值改善优于术前,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融合联合非融合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减压效果明显、固定可靠,有效减缓了相邻椎间盘退变,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背景:脊柱融合术被广泛使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经过大量的临床观察,融合后仍然存有腰部活动受限、脊柱动力学改变、邻近节段加速退变等一系列继发腰椎不稳以及椎管狭窄等症状的出现.目的:综述非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7-01/2009-12 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相关文章,检索词为"lumbar spinal fusion, destabilization, non-rigid fixation",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共检索到文献84篇.结果与结论:腰椎融合术仍是目前治疗腰椎不稳的标准方法,但腰椎融合率与临床满意率并不呈正比,而且腰椎融合有导致相邻节段加速退变的潜在可能.尽管目前还没有评价固定椎体间活动范围的量化标准,但理想的动态固定应能保证正常的脊柱稳定性,并且最大限度地恢复节段间的活动度.近年来,国内外已进行了大量非融合固定技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非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是一种更符合生理需要的手术方法,可以减少一系列传统融合技术所带来的不良并发症的发生.这种方法将在新的分阶段式外科策略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从而避免退变椎间节段的最终融合. 相似文献
3.
随着治疗患者的增多、随访时间的延续及基础水平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学者意识到患者接受坚强内固定手术治疗后所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脊柱整体活动度的降低、固定节段活动度降低及相邻节段负荷的重新分布,导致受影响节段过早退变,从而诱发邻近节段椎间盘加速退变、关节突关节增生、继发性椎管狭窄、椎体滑脱、甚至较大概率的内固定物完全断裂脱落等并发症[1]。随访时间越久的患者出现邻近节段退变及腰部疼痛症状程度越重。部分患者需要接受再次手术干预,使患者承受巨大的身心痛苦及经济负担,并且可能超过其所患初始疾病的痛苦。C ho u等[2]报道,坚强内固定后相邻节段的发病率达5%~45%。更多研究表明腰椎坚强内固定是导致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背景:为保证可控制范围内的脊柱运动,改变失稳节段运动的负荷模式,并限制其异常活动,同时避免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发生,多种后路腰椎非融合固定装置被研发并用于临床.目的:探讨Wallis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失稳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腰椎失稳症患者10例,男3例,女7例,年龄43-65岁,其中失稳节段1例为L_(1/2)和L_(4/5),1例为L_(2/3),1例为L_(3/4),其余均为L_(4/5)倒合并相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2例,腰椎管狭窄症7例,相邻节段腰椎管狭窄症3例:失稳节段均行后路椎管减压、Wallis置入固定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视觉模拟VAS评分、下腰痛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变化;失稳节段和相邻节段的活动范围及L_(4/5)节段椎间盘后高度的变化.结果与结论: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3个月,平均9.2个月.手术时间平均128 min(90-18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64 mL(50-600 mL).腰痛均消失,术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均有明显改善;1例置入治疗后3个月因L_(4/5)右侧腰椎管狭窄症复发,再行开窗减压术后症状消失.治疗后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03);JOA评分较术前显著增加(P=0.002),ODI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08).术后L_(4/5)节段的活动范围与术前相比明显减少(P<0.05),而术后相邻节段L_(3/4)、L_5/S_1的活动范围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Wallis动态稳定系统置入治疗腰椎失稳症能够取得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Wallis非融合系统临床应用短期效果明显。目的:构建Wallis腰椎非融合系统有限元模型,分析Wallis腰椎非融合在腰椎不同生理运动情况下的应力分布。方法:选取8例腰椎间盘轻度退变的志愿者采用连续螺旋CT扫描,导入Materialise Mimics10.01软件,三维重建L4~5椎体及椎间盘三维模型,与文献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模型有效性。在AutoCAD2009软件中建立Wallis系统模型,导入Materialise3-Matic4.3软件,将重建的Wallis模型按标准手术模式与腰椎模型拟合,导入Abaqus6.9软件,生成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分析腰椎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运动时Wallis腰椎非融合系统的应力变化。结果与结论:实验所建立的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共有233438个单元,48174个节点;所建立的Wallis系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共有11857个单元,3398个节点,将二者拟合,模型共有245295个单元,51572个节点,重建的三维模型可以精确地模拟Wallis非融合系统固定情况。通过应力云图显示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运动下Wallis系统的应力分布情况,此模型说明Wallis系统参与了腰椎不同方向的活动,与腰椎很好地匹配,顺应了腰椎的运动,位于上下棘突之间的部分应力较大,且与下位椎体棘突相接触部分的应力最高。说明应用CT扫描技术及Mimics软件能直接与Abaqus软件进行对接,并能根据CT值直接赋值使Wallis腰椎非融合系统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更加快捷和精确,Wallis棘突间撑开器植入后可分担椎间盘应力和小关节压力,Wallis系统本身和棘突应力升高,有棘突骨折及植入物疲劳性断裂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腰椎Isola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和DIAM固定后椎体的生物力学特性的变化。方法 9具尸体腰椎(L1~5)标本建立力学测试模型,分为A:正常对照组;B:腰椎DIAM固定组;C:腰椎Isola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组。应力加载方式为轴向压缩、前屈、后伸、侧屈等4种,测试各种工况的生物力学变化。结果采用DIAM固定,腰椎的集中应力被分散,同时起到了固定的作用。Isola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同样能使椎体稳定,但是坚强内固定较正常椎体应力下降过大,形成应力遮挡,增加了邻近节段的应力水平。结论 DIAM棘突间植入物能够改善由于后部结构缺损造成的脊柱稳定性降低。Isola椎弓根钉系统能增强腰椎的稳定性,但融合相邻节段的应力增加。 相似文献
7.
近10年来$国内外已对脊柱动力性固定系统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目前治疗腰椎疾病的动力性固定系统大致主要有前路手术人工椎间盘置换和人工髓核置换、后路非融合技术(posterior dynamic stablization).现就腰椎后路动力性固定系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总结了动态中和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术前及术后的护理体会,护理措施包括术前心理护理及饮食护理,术后进行生命体征监测,体位护理,伤口引流管的观察及护理,重视早期功能锻炼,严防并发症的发生等。认为加强术前及术后护理是动态中和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Quadrant减压sextant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与开放TILF临床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Quadrant系统下TLIF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失稳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取本院2006年10月~2012年4月腰椎滑脱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微创组(Quadrant系统下手术)与开放组,于围术期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输血量;术后3个月、半年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疗效评估,计算改善率,并于椎间融合后4~6个月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微创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输血量均明显少于开放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术后3个月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改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微创组疗效显著优于开放组(P<0.05)。结论 Quadrant通道下减压sextant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疗效优于传统开放手术,是临床上可供选择的一种微创新术式。 相似文献
10.
王志光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2):148-149
腰椎退行性疾病是常见病,其退变节段的病理性过度活动以及手术治疗过程中因退变节段稳定性进一步破坏所造成的腰腿痛症状采用节段性融合得到很好控制。过去的10年,新的用于脊柱融合的固定系统有了迅猛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节段性融合术在临床工作中的开展。现将有关问题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后路单纯应用碳素纤维cage治疗退行性下腰椎不稳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经双侧椎板开窗,单纯碳素纤维cage椎间融合治疗52例退行性下腰椎不稳的疗效.[结果]失访3例,49例随访8~25个月,平均19个月.术中硬脊膜损伤1例,予以修补,未出现脑脊液漏及神经损伤症状;再手术2例,术后一周cage脱出1例,另1例为术后3个月症状未缓解,均再次手术效果理想.JOA评分术前(10.5±1.6)分,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22.8±2.2)分、(23.1±2.6)分,与术前比较均有差异(P<0.01).椎间隙高度手术前8.07±0.75 mm,术后一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12.50±1.81 mm,11.88±1.92 mm,与术前比较均有差异(P<0.01);RIS优良率85.74%,一年以上随访骨融合率为100%.[结论]经椎板开窗联合单纯碳素纤维cage椎间融合,对退行性下腰椎不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植骨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93例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后路髓核摘除并植骨内固定术进行治疗,随访6个月~2年,观察其腰腿痛、VAS评分。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2年,患者的腰腿痛、VAS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腰腿痛评价标准,优74例,良7例,差12例,优良率为87.1%,但随访期间症状复发率达20.4%。结论对于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患者,采用植骨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可迅速改善症状,但远期椎体易丢失稳定性,应当针对该群体的特殊性,从而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植骨术治疗高龄患者腰椎不稳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腰椎管减压、横突间或椎体间植骨脊柱融合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高龄退行性病变腰椎不稳定患者的效果。方法:1991年3月-1999年9月,对51例经长期正规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退行性不稳定70岁以上高龄患者,入院行腰椎管减压、横突间或椎体间植骨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观察手术后临床症状改善和X线片显示的植骨融合程度。结果:术后平均随访3年11个月(2-8.5年),所有患者的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临床植骨融合率90.2%;临床疗效:优35例,良18例,可8例,优良率为86.9%。结论:腰椎管减压、横突间或椎体间植骨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定的疗效肯定,同样适合于高龄骨患者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研究表明,76%的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病人无神经症状,且病情一直没有进展,这类病人即可给予保守治疗。本文就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保守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不稳的诊断和治疗。方法:52例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不稳,男31例,女21例,平均年龄58.7岁,采用双侧半椎板有限元减压保留棘突韧带同时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术治疗。结果:随访1.5~4.5年,平均2年7个月,植骨全部愈合,内固定位置正常,但有4例延迟愈合。术前JOA评分平均3.2分,术后平均13.8分,平均改善率89.83%,优良率94.23%。结论:在充分减压的同时保留棘突韧带,提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植骨,能保持脊柱的稳定性,临床应用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侧凸(LDs)的临床特征,探讨个性化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003年2月至2008年9月。本院手术治疗LDs87例。其中男36例,女51例;平均年龄64.5(55~75)岁,平均病史4.2年(5~12年)。常规拍摄腰椎正侧位片及Bending片,备CT和MRI检查。所有患者都以双能量x线吸收测量仪(DExA)检测其骨密度。根据患者术前临床特点和影像学检查结果采用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单纯开窗神经根减压术;椎管有限减压加后路原位固定植骨融合术;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减压植骨矫形内固定术等。【结果】随访1~5年,平均2.6年。按VAS评分疗效评定标准,本组术后优68例(78%),良16例(18%),可3例(3%)。按0DI评分疗效评定标准,本组患者术后优57例(66%),良19例(22%),可10例(11%)。差1例(1%)。总体优良率为82%。围手术期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Cobb角由术前腰椎侧凸10°~42°,矫正到术后5°~20°,平均矫正14°,腰椎生理前凸由术前平均18°矫正到术后30°,内固定术后1、3个月及1、3、5年行X线腰椎正侧位复查,无内固定断裂,参照Kumar标准判定植骨融合情况,腰椎植骨融合平均时间12.5周,未见假关节形成。【结论】术前综合分析病情,明确疼痛的性质和部位,以解除疼痛为目的,选择个性化的减压、固定、融合、矫形治疗。采用腰椎后路减压、椎弓根固定植骨融合、矢状位重建术是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PLIF)联合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将43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A组16例采用PLIF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B组27例采用PLIF联合双侧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以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scale,VAS)和JOA评分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融合率及优良率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2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JOA、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JOA、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JOA、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出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率、手术优良率、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期临床结果表明单侧椎弓根固定能够提供和双侧固定同样的疗效,且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单侧钉棒固定+椎间融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疼痛症状、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LDH患者146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3例。观察组予单侧钉棒固定+椎间融合手术治疗,对照组予双侧钉棒固定+椎间融合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情况各项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时腰及下肢痛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AS),观察比较两组腰背伸肌群功能:腰背伸肌力、活动度,观察两组腰椎功能:腰椎功能量表(JOA)。结果观察组手术情况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两组腰、下肢VAS评分较术前均降低,两组腰背伸肌力、活动度及JOA评分均较术前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两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钉棒固定+椎间融合治疗LDH在改善患者疼痛症状、腰背伸肌群功能及腰椎功能等方面效果与双侧钉棒固定+椎间融合相当,且可改善手术情况,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单侧弹性钉棒单侧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症的综合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1年10月于本院采用单侧弹性钉棒单侧椎间融合器进行治疗的29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设为观察组,同期采用双侧钉棒双椎间融合器进行治疗的52例患者为对照组,然后将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前后的VAS,ODI评分进行评估及比较。结果观察组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治疗后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单侧弹性钉棒单侧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症的综合疗效较好,且安全性也较高,故认为其综合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0.
腰椎间盘退变是常见的病理改变,也是腰背痛的主要原因,另外,椎间盘退变也是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基础,导致部分患者丧失劳动能力,影响了患者和他们家庭成员正常生活。本文对腰椎间盘病理过程及磁共振检查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