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阵发性心房颤动P波离散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P波离散度(P wave Dispersion,PD)指标对伴器质性心脏病的阵发性房颤(器质性PAF)的预测。方法 80例自发转复的阵发性房颤(PAF)分如下3组:Ⅰ.无器质性心脏病的阵发性房颤(孤立性PAF)组:年龄≤60岁,32例。Ⅱ.伴器质性心脏病的阵发性房颤(器质性PAF)组:48例,按年龄分2组;Ⅱa组:年龄≤60岁,共12例。Ⅱb组:年龄〉60岁共36例。无器质性心脏病,无阵  相似文献   

2.
P波离散度预测老年器质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P波离散度 (Pdisp)在老年器质性心脏病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年龄≥ 60岁以上 52例有阵发性心房颤动 (Af)的病人 ,发作前或转复后窦性心律时心电图 ,用 1 2导同步心电图记录 ,手工测量 ,并以年龄≥ 60岁伴器质性心脏病从无Af病史的病人作对照 ,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阵发性Af组Pmax(1 0 3 82± 1 6 44)ms;Pmin(68 0 5± 1 8 33)ms ;Pdisp(50 87± 1 5 53)ms;Pmax(68 75± 1 8 39)ms;Pmin(63 82± 1 4 2 8)ms;Pdisp(39 90±1 5 0 7)ms。两组相比Pmax ,Pdisp(P<0 0 0 1 )均有显著差异性 ,Pmin(P>0 0 5) ,两组无统计学差异。Af组Pmax≥1 2 0ms,敏感性 67 3 % ,特异性 75 5 %。Pdisp≥ 40ms ,敏感性 96 2 % ,特异性 40 2 %。结论 P波离散度 ,在老年人器质性心脏病时对Af的发生有预测价值和很高的敏感性 ,但特异性较低。其中Pmax敏感性较Pdisp低 ,特异性却较Pdisp高。如两者结合则预测价值会更高  相似文献   

3.
陈建琴 《心电学杂志》2011,30(3):229-231
目的 探讨P波最大时间(Pmax)与P波离散度(Pd)对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方法 记录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观察组,n=96)和高血压不伴阵发性心房颤动(对照组,n=94)患者的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量Pmax、P波最小时间(Pmin)及 Pd、左心房内径(LA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观察组的Pmax及Pd明显大于对照组(118.94±11.57vs97.53±9.59,51.39±9.74vs29.34±7.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max>110ms、Pd>40ms及两者相结合时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敏感性分别为82.29%、77.08%和71.88%,特异性分别为77.45%、84.26%和89.37%,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3.72%、86.23%和91.54%.结论 Pmax和Pd在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中明显增大,可作为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4.
P波离散度与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d)和高血压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相关性问题。方法:对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史的高血压患者215例,以12导联体表心电图测量最大P波时限(Pmax)、最小P波时限(Pmin)并计算出Pd值,以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内径(LA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所有测量值和计算值均与无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史的高血压患者(242例)的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Pmax[(123.7±11.2)ms:(115.8±12.6)ms]和Pd[(49.8±12.7)ms:(37.2±10.1)ms]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的Pmin、LAD和LVEF差别无显著性(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max和Pd是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因子。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仅Pd是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独立预测因子(OR=3.136,P〈0.01)。结论:Pmax和Pd均可预测高血压患者伴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但Pd是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PAf)与P波离散度(Pd)关系。探讨Pd对PM的预测价值及季节分布状况。方法观察分析52例PAf者最大P波间期(Pmax)、最小P波间期(Pmin)、Pd,并与无PAf的患者比较。结果观察组(A组)与对照组(B组)在性别、年龄、心率、病因构成上相似。但Pmax、PdA组明显高于B组(P〈0.001),而Pmax无显著差异。秋季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季节。结论Pmax、Pd可作为预测PAf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对器质性心脏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AF)P波离散度(Pd)、最大P波时限(Pmax)及AF发生率的影响。方法79例器质性心脏病合并AF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40例;对照组39例。试验组给予缬沙坦干预,观察缬沙坦对P波离散度(Pd)、最大P波时限(Pmax)及AF发生率的影响。结果试验组3个月后Pd、Pmax明显减小,AF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亦明显降低。结论缬沙坦可减小Pd、Pmax,同时可部分预防AF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时P波最大时限(Pmax)、P波最小时限(Pmin)、P波离散度(Pd)、P波变异(Pv)的变化,探讨体表心电图P波变化对ACS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预测价值。方法测定20例ACS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房颤组)体表心电图的Pmax、Pmin、Pd、Pv,并与26例ACS无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房颤组Pmax、Pd、Pv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max、Pd、Pv均是ACS并发PAF的预测因子,但仅Pd是独立预测因子(P<0.001)。结论Pmax、Pd、Pv均可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而Pd是独立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预测因子及其预测价值。方法67例甲亢患者,分为观察组(35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和对照组(32例,单纯甲亢患者)。两组均在窦性心律时以多导电生理记录仪测最大P波间期(Pmax)、最小P波间期(Pmin)和P波离散度(Pd);以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左房内径(LA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观察组年龄(49.8±10.7VS44.3±9.5岁,p〈0.05)、左房内径(35.2±3.6VS32.9±2.9mm,p〈0.01)、Pmax(114.6±7.6VS105.4±9.2ms,P〈0.001)和Pd(45.4±8.2VS33.4±7.3ms,P〈0.001)均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性别构成、心率、LVEF、血清游离T3(FT3)、游离T4(FT4)、促甲状腺激素(TSH)及Pmin未见统计学差异。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左房内径、Pmax、Pd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因子。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只有Pd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独立预测因子(p=0.000)。以Pd≥37.5ms为切点值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敏感性为91.4%,特异性为68.7%,阳性预测准确率为76.2%。结论P波离散度增大可作为甲亢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Pd≥37.5ms可作为甲亢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预测的切点值。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病病人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disp)能否预测高血压病病人伴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方法应用体表12导联同步心电图仪观察38例有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史的高血压病病人(A组)的最大P波时限(Pmax)、最小P波时限(Pmin)、Pdisp,并与无阵发性心房颤动的42例高血压病病人(B组)比较.结果 A组Pmax、Pmin、Pdisp分别为(125±13) ms、(76±10) ms、(49±8) ms,B组Pmax、Pmin、Pdisp分别为(110±12) ms、(73±11) ms、(37±9) ms,两组比较P<0.05~0.01.结论 Pdisp可作为高血压病病人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0.
老年高血压患者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观察48例老年高血压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PAF组)的最大P波时限(Pmax)、最小P波时限(Pmin)、P波离散度(Pd)、左房内径(LA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与48例老年高血压病无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对照组)比较。结果:(1)观察组的Pmax、Pd显著大于对照组(P<0.001);(2)观察组的LAD显著大于对照组(P<0.02)。结论:Pmax、Pd和LAD是提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波最大时限(Pmax)与最小时限(Pmin)对阵发性房颤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地收集2008年1月至10月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的心内科住院患者90例,其中阵发性房颤32例,非房颤58例,比较两组的Pmax,Pmin及临床特点。结果阵发性房颤组Pmax较非房颤组明显增大〔(114±15)vs(104±11),P0.01〕,两组Pmin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55±9)vs(58±11)ms,P=0.08〕,24 h平均心率增快〔(89±25)vs(74±15)次/min,P0.01〕;经校正其他临床因素后显示,Pmax增大及快心室率是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发生阵发性房颤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12导联动态心电图Pmax增大及快心室率是预测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发生阵发性房颤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2.
阵发性房颤患者P波时限分析指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阵发性房颤(PAF)患者P波时限分析指数[包括最大P波时间(Pmax)、最小P波时间(Pmin)、P波离散度(PWD)]进行分析研究,比较其对PAF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50例PAF患者和74名健康对照者,测量同步12导联心电图的P波时限,分别计算两组的P波时限分析指数,并对两组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PAF组P波时限分析指数Pmax、Pmm和PWD分别为(115.45±9.50)ms、(67.50±11,93)ms和(47.95±14.45)ms,均高于对照组的(96.85±8.80)ms、(62.60±8.98)ms和(34.25±10.80)ms;除Pmm外,Pmax与PW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Pmax≥110 ms、PWD>40 ms为阳性标准,检测其对PAF的敏感性分别为85.2%、88.5%,特异性分别为88.1%、89.2%.结论 Pmax、PWD对PAF患者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P波离散度对脑卒中患者发生阵发性房颤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72例脑卒中患者,根据有无阵发性房颤分为A组(伴有阵发性房颤)36例和B组(不伴有阵发性房颤)36例,两组患者均行12导联心电图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24h动态心电图检测,分别测量心电图P波最大时限(Pmax)、P波最小时限(Pmin),计算P波离散度(Pd)、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间P波最大时限(Pmax)、P波离散度(Pd)、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频发房早、短阵房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波离散度是预测脑卒中患者并发阵发性房颤的可靠指标,对预后观测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心电图P波的变化。方法选择10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患者(PAF组),100例无房颤患者作为对照组(无PAF组),采用体表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分别测量两组的V1导联P波时限(Pt)、V1导联P波终末负电势(Ptfv1)和左心房内径(LAD)、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V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结果 PAF组、无PAF组的Pt分别为(120±10)ms、(99±11)ms,Ptfv1分别为(0.051±0.023)mm·s、(0.026±0.010)mm·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PAF组、无PAF组LAD分别为(33.6±3.9)mm、(32.7±4.2)mm,LVD分别为(44.6±4.1)mm、(42.7±4.3mm),LVEF分别为(56.6±4.9)、(59.7±5.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阵发性房颤可引起心电图Pt及Ptfv1值增加,与左心房内径大小无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对 P 波离散度(最大、最小 P 波时限之差)的影响。方法:对95例有阵发性房颤病人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术,记录术前及术后24h 十二导心电图,测量最大、最小 P 波时限,计算 P 波离散度。从术后3个月开始,每月门诊随访,并行动态心电图检查,随访6个月。根据房颤症状及动态心电图随访资料判断手术成功与否分为成功组(70例)和复发组(25例)。结果:所有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 P 波离散度较术前均有下降[(42.22±4.02)ms 比(48.84±4.08)ms,P <0.01]。成功组 P 波离散度较术前明显下降[(40.67±4.82)ms 比(47.63±3.58)ms,P <0.01],复发组较术前有所下降[(48.26±3.48)ms 比(49.51±1.64) ms],但无显著性差异(P =0.346)。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成功组 P 波离散度显著低于复发组 P 波离散度(P <0.01)。结论: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可改善房颤患者 P 波离散程度,成功组 P 波离散度改善更加明显。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 P 波离散度对房颤的复发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明确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窦性心律时发生阵发性房颤的危险因素并寻找反复心房颤动发作的预测因子。方法 测量 71例有阵发性房颤发作史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 (PAF组 )及 73例无阵发性房颤发作史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 (对照组 )窦性心律时的 12导联ECG ,分别测定最大P波时限 (Pmax)及最小P波时限 (Pmin)并计算其P波离散度 (Pd) ,心脏超声测量左房内径 (LAD)和左室射血分数 (LVEF) ,随访PAF组房颤反复发作情况。结果 PAF组的Pd及Pmax分别为 ( 4 7.0 7± 12 .3 5 )ms和 ( 12 1.2 5± 13 .2 4)ms,较对照组明显延长 (P <0 .0 1) ;PAF组反复房颤发作者 ,Pd≥40ms时相对危险度 3 .3 3 ,Pmax≥ 110ms时相对危险度 2 .48。结论 窦性心律时Pd、Pmax增加是预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是否发生房颤及房颤反复发作的有效且无创的临床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缬沙坦对高血压并阵发性房颤(PAF)患者P波离散度(Pd)的影响。方法:选取215例高血压并发PAF患者,分成缬沙坦组(97例)和氨氯地平组(118例),分别口服缬沙坦、氨氯地平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采用同步12导联体表心电图分别测量最大P波时限(Pmax)、最小P波时限(Pmin),并计算出Pd值,比较其差异性。结果:两组Pd和Pmax均显著缩短(P〈0.01),但缬沙坦组比氨氯地平组缩短更明显(P〈0.01)。缬沙坦组发生PAF17例(17.5%);氨氯地平组发生PAF 52例(44.1%)(P〈0.01)。结论:在同等降压条件下,缬沙坦能明显缩短Pd,降低PAF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