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后直接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能使闭塞的梗塞相关冠脉(IRCA)迅速再通,目前已被公认为是治疗AMI最有效的方法。然而,AMI在冠脉成功再通后可出现无再流(no-reflow phenomenon)或慢血流现象(slow-reflow phenomenon),并伴发急性冠状动脉闭塞的剧烈表现,严重者可导致心血管崩溃而死亡。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惠者入院血糖水平和预后的相关关系,为护士做好病情观察和准确评估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分别以6.1mmol/L、7.0mmol/L和8.0mmol/L作为入院糖水平的切入点,对14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进行研究,比较2组预后的差异。结果 以6.1mmol/L为切点分组,感染、心功能不全和病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以7.0mmol/L为切点分组,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入院血糖〉8.0mmol/L的患者心功能不全和病死率均较〈8.0mmol/L者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护士应重视和了解急性心肌梗死者的入院血糖水平,以指导临床评估预后和实施分级护理。  相似文献   

3.
空腹血糖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时空腹血糖水平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6例,根据空腹血糖(FBG)水平分为4组:正常组FBG<5.6mmol/L;轻度升高组5.6mmol/L≤FBG<7.0mmol/L;中度升高组7.0mmol/L≤FBG<9.0mmol/L;重度升高组FBG≥9.0mmol/L。对比分析各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并发症情况及病死率。结果当FBG≥7.0mmol/L时,CK-MB峰值、并发症情况及病死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空腹血糖升高提示非糖尿病患者如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则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血糖水平和预后的相关关系,为护士做好病情观察和准确评估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以6.1 mm0l/L、7.0 mmol/L和8.0 mmol/L作为入院糖水平的切入点,对14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进行研究,比较2组预后的差异.结果以6.1 mmol/L为切点分组,感染、心功能不全和病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以7.0 mmol/L为切点分组,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入院血糖>8.0 mmol/L的患者心功能不全和病死率均较<8.0 mmol/L者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护士应重视和了解急性心肌梗死者的入院血糖水平,以指导临床评估预后和实施分级护理.  相似文献   

5.
吴向军  葛智平 《临床医学》2007,27(12):85-88
急性心肌梗死时,溶栓或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能迅速使闭塞冠脉再通,恢复心肌再灌注,从而挽救缺血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室功能,改善患者近远期预后,已成为当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最有效方法。然而在临床实践中,经冠脉造影证实某些心外膜血管在再灌注治疗早期已达到冠状动脉血流分级(TIMI)Ⅲ级血流的患者,随后出现心肌组织并没有完全有效地恢复血流灌注,即无复流现象,最终导致左心室功能下降,死亡率增加。这是AMI再灌注治疗时代而临的一大难题。本文就该现象的相关问题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术后的护理。方法对15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与PCI相关的新技术的临床和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桡动脉穿刺PCI手术并发症较经股动脉穿刺显著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与欣维宁在急诊PCI术中及术后的应用,以及术前预防性心脏临时起搏器的安装均使AMI病例抢救成功率显著提高。结论心血管科护士,尤其是CCU护士应该认识掌握与PCI相关的新技术和新的护理方法,以提高急诊PCI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及减少手术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术后慢血流-无复流(SCF/NR)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行PCI术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共152例, 根据PCI后TIMI血流分级分为SCF/NR组和正常血流组,分析两组患者PCI术后慢血流-无复流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性别、BMI、高血压史、家族史、吸烟、饮酒、术前TIMl血流分级、killip分级、尿潜血、左心室舒收末内径、梗死相关动脉、病变位置、弥漫程度、介入治疗方法、射血分数、白细胞计数(WBC)、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载脂蛋白A(ApoAI)、载脂蛋白B(Apo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脂蛋白a(LPa)、血清胱抑素C(Cys c)、K+、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D 2聚体(D D)、病变血管支数、病变血管长度、病变血管直径、支架数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SCF/NR组年龄、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发病至血管开通时间比较高于无SCF/NR组(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LDL C、发病至血管开通时间是术后出现SCF/N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LDL C、发病至血管开通时间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经PCI术后出现SCF/NR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无复流现象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君  厉红  马晖  彭华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9):3547-3548
急性心肌梗死(AMI)指冠状动脉在原有病变基础上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部位心肌发生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性损伤和坏死。相对传统的溶栓治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能使闭塞的梗死相关血管(IRCA)再通,是治疗AMI最为有效的方法。但令人遗憾的是,急诊PCI术中无复流(nOreflow)现象的出现使心肌组织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灌注,进而引起病死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急症之一。自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展以来,AMI患者的病死率及预后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许多AMI患者在接受PCI治疗后仍出现了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甚至再发心肌梗死,临床上对于AMI患者PCI术后的常规药物治疗还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预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慢血流或无复流的价值.方法 将120例急诊行PCI的STEMI患者根据PCI后冠状动脉血流情况分为慢血流和无复流组27例,血流正常组93例.比较2组患者血清IL-17水平及临床资料,采用二元Log...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冠脉术中提前应用硝普钠对急性心肌梗死(下壁心肌梗死)支架术后无复流、慢血流疗效.方法 选自2019年1月—2020年4月该院急性心肌梗死(下壁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研究组患者在PCI术前注射硝普钠,对照组患者在发生无复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 患者随机血糖水平对介入治疗后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54例,根据入院第一次随机血糖分为3组:A组:132例,血糖<7.80 mmol/L;B组120例,血糖7.80~11.00 mmol/L;C组102例,血糖≥11.00 mmol/L.结果 与A组相比,C组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浓度较高(P<0.05).冠状动脉造影示B、C组多支病变比例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校正TIMI帧数(CTFC)值高于A组(P<0.05).B、C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高于A组,其中C组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入院随机血糖升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直接介入治疗后预后较差,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缺血后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2006年10月至2009年1月在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AMI患者于12h内行直接PCI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再灌注组,34例)及缺血后处理组(3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再灌注治疗;缺血后处理组采用再灌注30 s/再缺血30 s,交替3次持续灌注的方法.对比观察指标: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冠状动脉血流速度评价(CTFC),入院72 h心肌酶动态变化及其峰值比较,室壁运动记分(WMSI)和心脏收缩功能测定,QRS积分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心肌灌注分级测定.结果 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缺血后处理组显著低于对照组[58.82%比23.33%,χ~2=8.23,P<0.01].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在缺血后处理组亦显著低于对照组[26.47%比6.67%,χ~2=4.39,P<0.05].缺血后处理组与对照组比较肌酸磷酸激酶(CK)峰值[(1162.10±547.82)U/L与(1732.30±480.10)U/L,t=4.44]、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164.70±69.67)U/L与(280.12±99.24)U/L,t=5.318]显著减少(P均<0.01);QRS积分法心肌梗死面积显著减少(P<0.05);CTFC、WMSI、射血分数(EF)及心肌灌注分级(MBG)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 缺血后处理能够减轻急性心肌梗死PCI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心肌保护作用,其临床应用价值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得到进一步的证实.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术后无复流现象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行PCI治疗的AMI 312例,根据有无复流及TIMI等级,分为无复流组(TIMI 0~1级,n=37)与复流组(TIMI 3级,n=275)。记录胸痛持续时间、冠心病危险因素,检测入院时外周血相关指标及心电图ST段改变,观察PCI相关影像学变化及TIMI血流情况,评估左室功能、血栓等级、血管痉挛等变化,分析无复流影响因素。结果两组血白细胞计数、高敏C-反应蛋白、胸痛持续时间、最大ST段变化、左室射血分数、血栓等级、分叉病变、偏心病变、累及血管数、血管痉挛等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白细胞计数、血栓等级、血管痉挛等级是预测PCI术后无复流现象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血白细胞计数、血栓分级、血管痉挛等级是预测AMI PCI术后无复流现象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时肌钙蛋白Ⅰ(cTn Ⅰ)水平对无复流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140例行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AMI患者,根据入院时cTn Ⅰ水平分为cTn Ⅰ升高组和cTn Ⅰ正常组,比较两组PCI后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STR%)及梗死相关动脉(IRA)的心肌梗死溶栓研究(TIMI)血流级别、校正的TIMI帧数(CTFC).结果cTnⅠ升高组STR%较cTnⅠ正常组低(45.09±32.18 vs 65.45±32.18,P<0.05),STR%<30%者较多(25.4% vs 12.3%,P<0.05).cTn Ⅰ升高组PCI后TIMI<3级者较多(31.3% vs 13.7%,P<0.05),CTFC较高(35.71±19.22 vs 27.65±14.23,P<0.01);CTFC≥30帧者较多(40.3% vs 20.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MI患者入院时cTn Ⅰ升高者,无复流发生率高,心肌灌注不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时肌钙蛋白Ⅰ(cTnⅠ)水平对无复流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140例行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AMI患者,根据入院时cTnⅠ水平分为cTnⅠ升高组和cTnⅠ正常组,比较两组PCI后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STR%)及梗死相关动脉(IRA)的心肌梗死溶栓研究(TIMI)血流级别、校正的TIMI帧数(CTFC)。结果:cTnⅠ升高组STR%较cTnⅠ正常组低(45.09±32.18vs65.45±32.18,P<0.05),STR%<30%者较多(25.4%vs12.3%,P<0.05)。cTnⅠ升高组PCI后TIMI<3级者较多(31.3%vs13.7%,P<0.05),CTFC较高(35.71±19.22vs27.65±14.23,P<0.01);CTFC≥30帧者较多(40.3%vs20.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MI患者入院时cTnⅠ升高者,无复流发生率高,心肌灌注不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构建一种简便、快速而准确的可视化预测模型,早期识别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中发生无复流高危风险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方法回顾性研究中日友好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诊断为STEMI并行PPCI治疗的患者,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症、个人史、Killip分级、实验室检查等变量资料,观察患者是否在PPCI治疗过程中发生无复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无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筛选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STEMI患者PPCI发生无复流风险的列线图模型,采用C指数、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分析验证模型区分度、一致性以及临床有用性。应用Bootstrap重复采样法进行模型内部验证。结果研究共纳入280例患者,行PPCI治疗的STEMI患者无复流发生率为30.7%。KillipⅢ~Ⅳ级(OR=3.537,95%CI:1.665~7.514,P=0.002)、平均血小板体积≥9 fL(OR=4.003,95%CI:1.091~14.689,P=0.037)、血糖≥7.8 mmol/L(OR=2.315,95%CI:1.318~4.066,P=0.003)和症状到入院时间(OR=5.594,95%CI:2.041~15.328,P=0.002)是STEMI患者行PPCI发生无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模型预测STEMI患者行PPCI发生无复流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1(95%CI:0.668~0.795),内部校准曲线贴近标准曲线。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可视化预测模型有助于早期识别无复流高危风险的STEMI患者,并在PPCI术中在发生无复流之前给予前瞻性的预处理,从而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行优化流程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探讨其对术中无复流/慢血流的预防作用及对短期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