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8):1378-1380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联合超声定位下0.3%的罗哌卡因行下肢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纳入行下肢手术的患者80例,根据下肢神经阻滞方案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实施神经刺激仪联合超声定位,对照组实施神经刺激定位。两组患者均行单侧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分别记录两组患者阻滞前(T0)、阻滞后10min(T1)、阻滞后30min(T2)、阻滞后60min(T3)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等。另外,比较两组患者神经阻滞完成时间、阻滞起效时间及镇痛维持时间等。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T0、T1、T2、T3时SBP、DBP、HR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神经阻滞完成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分别为9.9±2.1、8.5±0.6、763.1±61.2min,对照组分别为19.5±1.1、10.3±1.5、715.8±46.1min,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联合超声定位下0.3%的罗哌卡因行下肢神经阻滞,具有定位快速、准确、起效时间快、镇痛维持时间长等优点,且对患者的血液动力学无明显的影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定位方法行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行择期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超声引导组28例(Ⅰ组)、神经刺激组30例(Ⅱ组)、传统方法组30例(Ⅲ组),局麻药品均使用2%盐酸普鲁卡因30ml。分析臂丛神经麻醉完成时间、阻滞起效时间及麻醉效果。结果超声引导组麻醉完成用时最少、神经刺激组稍长,传统组用时最多;而阻滞起效时间超声引导组最短,传统组起效时间最长,三组比较差异明显(P<0.01)。超声引导组、神经刺激组、传统方法组麻醉效果比较优等率分别是:100.00%、90.00%、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进行臂丛神经阻滞,比神经刺激器及传统方法的阻滞,起效时间短,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析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闭孔神经阻滞在经尿道膀胱癌电切术中的应用及安全性。【方法】择期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的患者75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 n =39)对照组( n=36)。对照组于超声引导下进行闭孔神经阻滞,观察组于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闭孔神经阻滞。比较两组1次、2次穿刺成功率、阻滞起效时间、操作时间、麻醉相关时间、闭孔神经阻滞成功率及血管损伤发生率。【结果】观察组1次穿刺成功率、闭孔神经阻滞成功率分别为100.0%(39/39)、97.4%(38/39),高于对照组的88.9%(32/36)、83.3%(30/36),且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05);两组2次穿刺成功率与血管损伤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05)。观察组起效时间、操作时间及麻醉相关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0.05)。【结论】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闭孔神经阻滞在经尿道膀胱癌电切术中应用可有效提高闭孔神经阻滞成功率,且简单易行、定位准确、阻滞完善、操作安全,为闭孔神经阻滞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静脉留置针联合神经刺激器(nerve stimulator)用于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ASAⅠ~Ⅱ级需长时间上肢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例,Ⅰ组为对照组,采用头皮针盲探异感法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然后采用腋动脉穿透法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两点均给予1%利多卡因5mL试验剂量后再给予0.375%罗哌卡因20mL;Ⅱ组为实验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采用24G静脉留置针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留置,然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采用22G静脉留置针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两点均给予1%利多卡因5mL试验剂量后再给予0.375%罗哌卡因20mL。两组术中根据麻醉时间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间断追加0.375%罗哌卡因10~15mL/次。术中持续监测SBP、DBP、MAP、ECG、SpO2,并观察阻滞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Ⅱ组麻醉操作时间、起效时间较Ⅰ组短(P<0.05),Ⅰ组和Ⅱ组神经阻滞优良率分别为80%和92%(P<0.05),改为全麻的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不良反应。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经济、定位明确,可以作为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布托啡诺对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及手部手术的患者36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二组(n=18),所用药物分别为0.5%罗哌卡因+生理盐水1ml(A组);0.5%罗哌卡因+布托啡诺100μg/1ml(B组)。臂丛神经阻滞选择锁骨下入路,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进行穿刺。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镇痛时间以及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的阻滞成功率。结果二组间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B组感觉、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和镇痛时间均明显长于A组(P〈0.05)。二组患者间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阻滞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布托啡诺100μg可明显延长0.5%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时间,且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紧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和垂直锁骨下臂丛阻滞(vertical infraclavicular brachial plexus block,VIB)麻醉效能和安全性。方法 120例拟行前臂或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在超声引导下行紧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Ⅱ组行垂直锁骨下臂丛阻滞。Ⅰ组在超声定位臂丛后束一次性给予0.5%罗哌卡因30 ml。Ⅱ组神经刺激器定位臂丛后束一次性给予0.5%罗哌卡因40 ml。评估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并观察是否有气胸、血管和神经损伤。结果两组患者臂丛完全阻滞成功率未见统计学差异(93.67%vs.98.33%,P=0.364)。Ⅰ组阻滞操作时间和阻滞起效时间均显著短于Ⅱ组(P〈0.05或P〈0.01)。Ⅰ组臂丛阻滞中血管损伤显著少于Ⅱ组(P﹤0.05)。结论与VIB相比,超声引导下行紧贴锁骨下臂丛阻滞虽未显著提高阻滞成功率,但可显著缩短麻醉操作和阻滞起效时间,同时可有效地避免气胸和血管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分析三种不同定位方法行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以60例拟行断指再植手术的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B超定位组,神经刺激仪组与传统盲探组各20例。三组分别采取B超定位、神经刺激仪定位和传统盲探定位。观察其临床疗效。B超定位组主要分支阻滞起效时间最短,其次为神经刺激仪组;传统盲探组起效时间最长。三组间起效时间比较,两两差异显著(P<0.05)。B超定位组麻醉优良率最高,其次为神经刺激仪组,传统盲探组麻醉优良率最低。三组间麻醉优良率比较,两两差异显著(P<0.05)。B超定位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起效时间和麻醉效果均优于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和传统盲探定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高国峰  王海涛  李红影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6):4176-4177,4180
目的观察反向斜引进针法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肩部及上臂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90例肩部和上臂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反向斜引进针阻滞法,B组采用传统的肌间沟阻滞法。观察比较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麻醉显效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麻醉效果和有无并发症。结果A组的麻醉显效及起效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A组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麻醉效果及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优于和高于B组,效果确切、安全、无并发症。结论反向斜引进针法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简便,较传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法麻醉起效时间快,麻醉效果也更加确切,并发症少,并且有区域阻滞选择性,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左旋布比卡与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中的药效学特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将80例上肢手术患者(ASAⅠ~Ⅱ级)分为二组:0.375%左旋布比卡因+1%利多卡因(L组);0.37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R组)。肌间沟法行臂丛神经阻滞。记录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运动神经阻滞时间、注药前及注药后5、10、30、60min的HR的MAP。同时观察患者有无眩晕、恶心、抽搐等不良反应以及阻滞满意度。结果:L组麻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短于R组(P〈0.05);L组麻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长于R组(P〈0.05);L组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短于R组(P〈0.05);L组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长于R组(P〈0.05)。二组患者均在臂丛神经阻滞下完成手术,麻醉阻滞满意度优为88.3%,良为11.7%。优良率100%。结论:左旋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有相似药效学特性,左旋布比卡因麻醉性能较罗哌卡因强。左旋布比卡因、罗哌卡因中枢神经和心脏毒性小,可代替布比卡因用于临床臂丛神经阻滞,出于更安全、更有效考虑,左旋布比卡因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0.
廖俊  王庚  张晓光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8):3092-3094
目的:使用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仪,对逆行锁骨下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进行比较.方法:60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逆行锁骨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RI组)和锁骨下入路(S组)两组,使用超声定位及神经刺激确认目标神经.观察穿刺疼痛评分,注药后30 min内每5 min观察并记录臂丛神经感觉阻滞完善时间、不良反应与并发症.结果:RI组感觉神经阻滞成功率优于S组(P<0.05),肌皮、正中神经阻滞完善比S组快(P<0.05).RI组不良反应与并发症明显少于S组(P<0.01).结论: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感觉神经阻滞效果优于锁骨上入路,起效较快,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急诊上肢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2007年8月至2007年12月于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行急诊上肢手术的患者80例(男53例,女27例),ASAⅠ~Ⅱ级,颈肩部外观无畸形,无患肢感觉异常,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禁忌证,年龄18~68岁,体质量45~75kg.随机分为二组进行前瞻性的临床对照研究:超声引导组(U组)和神经刺激器引导组(N组),每组各40例,分别行超声和神经刺激器引导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和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麻药为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量混合液20 mL.组间观察比较腋神经、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效果和麻醉持续时间;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各神经分支起效时间比较,U组明显短于N组(P<0.01).注药30min后,各神经分支的阻滞效果U组明显优于N组(P<0.05).U组麻醉优良率明显高于N组(100%vs.87.5%,P<0.05).N组失败5例,其中2例追加其他途径臂丛神经阻滞,3例改为全麻后完成手术.麻醉持续时间U组为(378±151)min,N组为(365±163)min,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组出现5例误穿血管.结论 与神经刺激器比较,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更短,阻滞效果更好,是急诊上肢手术理想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超声解剖学特点及超声引导在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75例拟行上肢手术患儿,应用超声检查肌间沟内臂丛神经的分布情况,观察其回声特点,测量神经干的直径及其距离皮肤的深度,并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Ⅰ组患儿21例,使用0.25%布比卡因1.0 ml/kg;Ⅱ组患儿54例,使用0.25%布比卡因0.5 ml/kg;两组总量均20 ml。比较两组注药后各时点各神经阻滞情况。结果 75例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超声检查均清晰显示,呈类圆形低回声,周边为强回声,边界清晰。上干支直径(1.61±0.20)mm,距离皮肤层深度(6.50±1.00)mm;中干支直径(1.73±0.17)mm,距离皮肤层深度(8.24±0.93)mm;下干支直径(1.78±0.26)mm,距离皮肤层深度(10.50±0.97)mm;Ⅰ、Ⅱ组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有效率均达100%。结论臂丛神经超声解剖结构清晰,超声引导下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可减少麻醉药剂量,臂丛阻滞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3.
徐宏伟  周激  张晋峰  张翔 《华西医学》2009,24(3):619-621
目的:观察相同剂量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用于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患者90例,年龄18~6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3组(n=30):A组给予0.3%的罗哌卡因腰丛36mL、坐骨神经24mL,B组给予0.36%的罗哌卡因腰丛30mL、坐骨神经24mL,C组给予0.4%罗哌卡因腰丛27mL、坐骨神经18mL。分别于给药后2、5、10、15、20、25、30、35min测定下肢的感觉、运动评分以及感觉阻滞的时间和运动阻滞的时间。结果:三组患者阻滞起效时间无明显差别,高容量组完全阻滞的持续时间短于低容量组;高容量低浓度组患者完全阻滞率高于低容量组,但达到完全阻滞时间长于低容量组。结论:在剂量相同时罗哌卡因的浓度和容量会影响腰丛和坐骨神经的阻滞效果;高容量罗哌卡因更有利于达到良好的感觉阻滞。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联合超声引导及单纯超声引导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下肘部位手术患者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60例下肘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方案,观察组则予以神经刺激器联合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方案.比较两组受试者操作时间、相关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及0.5 h内阻滞成功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差异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0.5 h内臂丛神经阻滞总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00.0%vs 86.7%),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6.7%vs 26.7%),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观察组平均操作时间及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肌皮神经等阻滞起效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则明显长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下肘部位手术患者予以神经刺激器联合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方案,利于提高其定位准确性及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对降低其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延长其神经阻滞持续时间等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神经刺激器引导连续神经阻滞操作的影响。方法将48例需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经腋路臂丛连续神经阻滞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4例):对照组(A组)采用常规操作;干预组(B组)在常规操作基础上接受心理干预。观察并记录手术当日晨起(T0)、入手术室(T1)、开始操作(T2)、开始穿刺(T3)和操作结束(T4)时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以及操作时间、穿刺并发症和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B组患者各时点HR、MAP变化不大(P〉0.05);A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各时点HR、MAP均不同程度升高(P〈0.05);B组患者穿刺时间少于A组(P〈0.05),满意度评分高于A组(P〈0.05)。结论对进行连续神经阻滞操作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可以减轻应激反应,加快穿刺时间,更加满意和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PNS)定位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和硬膜外麻醉用于老年患者单侧膝关节部位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行单侧膝关节部位手术的老年患者,ASAⅡ~Ⅲ级,分为A组(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组)、B组(硬膜外麻醉组)各20例,观察并纪录两组麻醉前及麻醉后5、10、20、30、60分钟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感觉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完善及维持时间,以及局麻药和辅助药物用量、术中输液量、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术中所有患者都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A组患者的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快于B组(P0.05),维持时间也长于B组(P0.05),整个麻醉过程中的MAP、HR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B组患者注药后5分钟的MAP与麻醉前比较无显著性变化(P0.05),而20、30、60分钟的MAP较麻醉前及注药后5分钟均显著降低(P0.05),整个麻醉过程中HR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B组术中输液量、术后尿潴留发生率及血管活性药使用率均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与硬膜外麻醉相比较,PNS定位下行单侧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安全有效,对血液动力学影响小,术后不良反应少,镇痛时间长,有利于术后早期恢复,更适用于老年患者的单侧膝关节部位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用于老年患者股骨上段骨折手术的效果。方法选择80例老年股骨上段骨折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各40例,研究组患者使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进行术前麻醉,对照组患者使用硬膜外术前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后血压及心率变化情况及感觉、运动神经阻滞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心率(HR)在麻醉前后变化不明显(P0.05),而对照组SBP、DBP在麻醉后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明显低于研究组;两组患者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及感觉阻滞达最高层面所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448.4±112.3 min)明显长于对照组(224.5±102.4 min),且其运动阻滞维持时间(197.4±70.2 min)明显低于对照组(254.6±90.6 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对老年患者股骨上段骨折手术麻醉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神经阻滞对罗哌卡因阻滞时效的影响.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Ⅰ、Ⅱ两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行坐骨神经复合腰丛阻滞麻醉.Ⅰ组:1%罗哌卡因200 mg加入生理盐水30 ml;Ⅱ组:1%罗哌卡因200 mg加入舒芬太尼20 μg(2 ml)、生理盐水28 ml.结果 Ⅰ组患者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腰丛(7.9±3.6)h和(5.9±3.4)h、坐骨神经(8.2±3.5)h和(6.6±3.2)h]明显短于Ⅱ组[腰丛(15.1±2.4)h和(10.2±3.5)h、坐骨神经(16.3±2.7)h和(11.7±3.8)h](P<0.01).Ⅰ组患者48 h舒芬太尼的消耗量、按压总次数和有效次数比Ⅱ组多(P<0.05).结论 0.4μg/ml的舒芬太尼能明显延长0.4%罗哌卡因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作用时间,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19.
谭旭初  贺涛  刘瑶  郭曲练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1):2035-2037
[目的]观察芬太尼-甲磺酸罗哌卡因合剂在颈丛阻滞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40 例ASAⅠ~Ⅱ级甲状腺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芬太尼-甲磺酸罗哌卡因合剂组,B组:利多卡因-甲磺酸罗哌卡因合剂组.颈丛阻滞后,观察两组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维持时间,不良反应,心血管反应.[结果]A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慢于B组(P〈0.05),运动神经阻滞维持时间短于B组(P〈0.05);两组感觉神经阻滞维持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现喉返神经阻滞例数少于B组(P〈0.05),且喉返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慢及喉返神经阻滞维持时间更低(P〈0.05).[结论]芬太尼-甲磺酸罗哌卡因合剂在颈丛阻滞中安全有效,能有效减少喉返神经阻滞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