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8 毫秒
1.
【目的】分析结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其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结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52例患者结直肠间质瘤发生于结肠23例(44.2%),直肠29例(55.8%);主要表现为腹部不适(48.1%),大便习惯改变或便血(34.6%)。41例手术完整切除;有效随访50例,免疫组化表型CD117阳性率为96.0%(48/50),中位生存时间为70个月,1、3、5、7、10年生存率分别为90%、77.5%、58.9%、43.2%、17.6%。年龄、手术切除的完整性、危险程度分级及伊马替尼治疗是影响预后的因素( P<0.05)。【结论】手术完整切除是结直肠间质瘤主要治疗手段,配合伊马替尼治疗效果显著;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23例行根治性手术治疗,5例行非根治性手术;病理检查良性间质瘤15例,交界性间质瘤6例,恶性间质瘤7例;随访20例,2例死亡,1例复发。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术前诊断较困难,确诊要依赖于病理学检查。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肿瘤转移、无法完全切除以及术后复发的病人可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进行分子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32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例中,22例(68.8%)为胃间质瘤,其他为小肠,结肠和直肠间质瘤。CD117阳性率96.9%,vimentin阳性率100%,CD34阳性率76.5%。32例均行手术治疗。肿瘤根治性切除25例,包括近端或远端胃大部切除,胃楔形切除,病变肠段切除,腹会阴联合切除及肿块切除或扩大切除,因肿瘤广泛粘连,无法完整切除7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重要标记物,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无法切除或有肿瘤残余及术后复发的患者可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4.
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与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晓军  孙苏安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0):3525-3526
目的:探讨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11例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直肠间质瘤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便血等。肿块平均直径3.6(0.8~7.4)cm。组织学形态以梭形细胞为主,CDI17阳性11例(100%),CD34阳性8例(73%)。11例患者均接受手术,其中前切除术(Dixon)5例,腹会阴联合切除术(Miles)2例,局部切除术3例,切除活检1例。除1例术后死于肝转移外,其余病例已健康存活4个月~10年。结论:直肠间质瘤少见,生物学行为常表现为恶性.应首选积极的手术切除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治水平。方法分析近10年来我院收治的36名GIST患者,总结GIST的诊治结果。结果36例均经手术及病理确诊,肿瘤位于胃17例,小肠9例,结直肠10例。19例完整切除,6例姑息切除,1例仅行活检术;联合脏器切除6例。结论GIST是一类具有恶性倾向的肿瘤。生物学行为多变。手术是唯一能治愈的方法,配合伊马替尼(格列卫)治疗可得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09年10月本院58例GIST患者临床资料。【结果]GIST好发胃和小肠,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CD117阳性率为94.8%。全组均行手术治疗,54例获完整切除。术后14例接受伊马替尼治疗。全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6.2%、82.4%、72.2%。【结论】GIST的确诊依靠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CD117对诊断有重要作用。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术后辅助伊马替尼治疗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胃间质瘤47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47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均行手术切除,其中近端半胃切除22例,远端半胃切除3例,胃楔形切除13例,肿瘤局部切除加幽门成形1例,近端半胃切除及肝叶切除5例,近端半胃切除加肝转移瘤导管栓塞化疗3例。随访1—6年,8例死亡,其余除12例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患者部分缓解在继续服药外,27例患者均健在,临床疗效满意。结论胃间质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胃内窥镜及X线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是诊断该病的主要方法,手术切除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方式,甲磺酸依马替尼辅助治疗不能切除或术后复发的胃间质瘤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45例GIST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45例病人均行手术,术后病理确诊为GIST。其中胃部19例,十二指肠2例,小肠17例,结直肠5例,腹腔多发病灶2例。42例完整手术切除,3例因肿瘤较大或广泛转移行局部切除或活检。结论 GIST首选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术后辅助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可减少复发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正>胃神经鞘瘤较少见,临床和影像上易误诊为胃间质瘤。胃间质瘤具有低度恶性倾向,容易复发和转移,手术治疗需要彻底切除病灶和清扫周围淋巴结,术后辅助伊马替尼化疗及长期严密随访;而神经鞘瘤为良性居多,罕见复发和转移,对放化疗不敏感,单纯手术切除预后良好[1-3]。现我院收治一例胃神经鞘瘤患者,病例报道如下。病例资料患者,女性,因"上腹部不适半个月余,加重1周"入院,既往30年前有心肌炎病史,已治愈;既往磺胺类药物过敏,否认食物过敏。患者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特征、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决定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18例胃间质瘤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用10%甲醛固定,常规HE染色、光镜观察,SP染色后检测CD117、CD34、平滑肌肌动蛋白(SMA)、S100蛋白的表达.结果 18例胃间质瘤的病理形态呈梭形细胞样12例,上皮细胞样6例,CD117阳性+ 6例、++ 8例、+++ 4例,CD34 + 8例、++ 2例,+++ 6例、阴性2例,S100蛋白仅有1例散在阳性,SMA仅有2例散在阳性,其余均为阴性.结论 CD117、CD34是胃间质瘤的诊断标记物,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是诊断胃间质瘤的可靠方法,肿瘤大小及核分裂是判断危险度的标准,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术后密切随访、定期复查,必要时配合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对控制复发、转移,延长患者生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直径1~2 cm直肠类癌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式选择。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31例直径在1~2 cm之间的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 女14例; 年龄24~77岁, 中位年龄46岁。  结果  31例患者中, 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排便次数增多18例(58.1%), 便血2例(6.5%); 余11例患者无症状。本组患者行局部切除术26例, 包括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19例(61.3%), 经肛门括约肌途径直肠肿物切除术(Mason术)4例(12.9%), 经肛门肿物切除术3例(9.7%); 行根治性切除手术5例(16.1%)。术后病理回报所有病例均为直肠类癌, 病变局限于黏膜下层25例; 浸润肌层6例, 其中淋巴结转移1例。29例患者得到随访, 病变局限于黏膜下层者(n=23)5年生存率为95.7%, 浸润肌层者(n=6)5年生存率为50%(P < 0.001)。  结论  直径1~2 cm直肠类癌, 病变局限于黏膜下层者可行局部切除, 病变侵及肌层者行根治性切除为妥。  相似文献   

12.
Recta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s) are rare, and radical surgery such as abdominoperineal resection is necessary for large rectal GISTs to obtain tumor-free resection margins. Here, we describe a 77-year-old man with a locally advanced non-metastatic GIST in the left anterolateral wall of the lower rectum. Tumor size was estimated to be 73 mm, and invasion of the left seminal vesicle and prostate was suspected. Chemotherapy with imatinib mesylate reduced the tumor size, creating a slight gap between the tumor and anterior organs. Therefore, we performed sphincter-sparing partial rectal resection using a hybrid method of laparoscopic and transanal approaches. The postoperative course was uneventful, and the patient remains disease-free on adjuvant chemotherapy 12 months after surgery. This case suggests that a hybrid method of laparoscopic and transanal surgery allows oncological and function-preserving excision of large rectal GISTs.  相似文献   

13.
胃肠间质瘤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及临床诊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总结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32例GIST进行标记,观察CD117、CD34、vimentin的表达,回顾性分析不同手术方式,及术后是否应用格列卫对患者生存的影响。结果32例GIST中,CD117阳性率为84.4%(27/32)、CD34阳性率为78.1%(25/32例)、vimentin的阳性率为18.7%(6/32),而在CD117阴性中,vimentin的阳性率为40.0%(2/5);行完全切除者21例,5年生存率为61.9%(13/21),复发率为33.3%(7/21),而11例不完全切除者5年生存率为27.3%(3/11),复发率为45.0%(5/11),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12例术后服用格列卫者5年复发率为25.0%(3/12),其中3例未能坚持服用格列卫者5年复发率为33.3%(1/3),20例未服用格列者复发率为40.0%(8/2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检测CD117、CD34、vimentin有利提高胃肠间质瘤的诊断率;完全切除肿瘤可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和降低肿瘤的复发率;正规服用格列卫可降低胃肠间质瘤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经肛门局部切除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2006年49例低位直肠癌经肛门行局部切除术患者(局部切除术组)的临床资料,其中T,期37例,T2期12例;以45例行根治术的I期直肠癌患者作为对照(根治术组),其中T1期11例,T2期34例。将两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5年复发率、5年生存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局部切除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1%(2/49),根治术组为15.6%(7/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9,P〈0.05)。局部切除术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97.9%,根治术组患者为95.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39,P〉0.05)。局部切除术组中T2期患者术后复发率为33.3%(4/12),高于根治术组T2期患者术后复发率(5.9%,2/3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9,P〈0.05);低分化癌患者术后均转移复发。结论对于T1期直肠癌,经肛门局部切除是合理选择,而T2期直肠癌及低分化肿瘤不宜单纯采用局部切除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骨的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benign fibrous histiocytoma,BFH)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与治疗方案.方法 对2例发生于胫骨的BFH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组织学形态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临床表现、CT及MRI图像与组织学特征均支持骨BFH的诊断,骨BFH并无特异性的免疫标记.结论 BFH在骨关节系统是一种鲜见的良性肿瘤,须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影像学特点及组织形态学特点,才能做出明确的病理诊断,并要与干骺端纤维缺损/非骨化性纤维瘤、骨巨细胞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16.
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治疗直肠肿瘤12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transanal endoscopic microsurgery, TEM)治疗直肠肿瘤的应用效果。  方法  总结2006年4月至2009年11月在本院接受TEM治疗的120例直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TEM在直肠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120例患者直肠病灶平均直径为(1.8±0.8)cm(0.5~5.5 cm), 病灶距肛缘平均距离(7.5±2.6)cm(4.0~20.0 cm)。病灶在直肠内的部位:前壁43例, 后壁30例, 左侧壁26例, 右侧壁21例。  结果  本组120例患者的手术方式包括TEM肠壁全层切除106例, 黏膜下及部分肌层切除14例。平均手术时间(73.4±31.0)min(25~180 min), 术中平均失血(10.7±7.8)ml(3~60 ml)。术后病理学检查:直肠腺瘤43例, 直肠腺瘤癌变和直肠癌39例(其中Tis期22例, T1期8例, T2期9例), 直肠类癌15例, 直肠间质瘤2例, 直肠平滑肌瘤1例, 炎性息肉等20例; 所有标本切缘均为阴性。术后并发肛门出血2例, 肺部和泌尿系感染各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3.3%(4/120)。术后平均住院日(3.4±1.3)d(2~8d)。术后平均随访13.5个月, 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  结论  TEM治疗直肠肿瘤具有手术损伤小、出血少、疗效好、恢复快等优点, 是目前直肠局限性肿瘤局部切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直肠经肛门拖出式切除、双吻合技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97年1月至2005年12月7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分为经肛门拖出切除、双吻合组(A组,n=36)和低位前切、双吻合组(B组,n=36)。分析术后控制排便功能、并发症、复发和转移率以及1、3、5年生存率。结果随访截至2010年6月30日。两组患者均保肛成功,无手术死亡,术后病理切缘均未见癌细胞浸润。术后pTNM分期、控制排便功能,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和转移率A组(11.1%)优于B组(30.6%)(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6%vs.13.9%,死亡率为19.4%vs.22.2%,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1.7%、83.3%、80.6%vs.94.4%、80.6%、77.8%,A组优于B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肛门拖出切除、双吻合技术治疗低位直肠癌保肛成功率高,简单,并发症少,复发率低。选择合适的患者施行该术式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7例脊柱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7例脊柱MFH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其中3例仅行单纯后路肿块切除,1例行骨水泥填充加活检术,2例行后路肿块切除+椎弓根系统重建,1例行前路病灶切除+内固定自取髂骨植骨术。对其术后神经功能、疼痛程度、影像学表现及术后复发情况进行随访。【结果】7例患者术后免疫组化均有CD68表达。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300mL,全组无手术死亡,VAS术后一个月平均改善4.3分,2例神经功能明显改善。术后随访3个月至5年,2例1年后局部复发。3例生存期大于1年,1年生存率为60%。【结论】脊柱MFH恶性程度较高,早期转移及局部复发率高,手术根治性切除加术后辅助放化疗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