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脑皮层不同温度区微血管血流量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了解大脑皮层温度与微循环血流量的关系,研究皮层表面高低温形成的机理。方法:用皮层红外热像温度显示法在20只开颅家猫大脑表面选择高低温度点,并在其上使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测量仪进行血流量测量。结果:(1)皮层表面存在温度差,所选择的高温点平均温度为(34.83±1.08)℃,低温点为(32.28±1.19)℃,两者P <0.001;(2)在高温点上测量的微血管血流量为311±85.8,低温点上测量的微血管血流量为134±41.7,二者有极显著性差异(P <0.001);(3)在硬脑膜和软脑膜上测量到的血流量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皮层温度的高低与血流量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正常人体背部温度分布及红外热像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通过人体背部温度分布的观察,了解人体不同部位正常温度值标准,并为热像图用于疾病诊断提供客观参考依据。方法使用红外热像仪观察正常健康人安静状态下背部的温度分布,用计算机图像分析软件处理相关温度数值,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正常人背部的平均温度值为32.58℃±0.91℃;②背部左右两侧的温度和躯干左右两侧区的温度对称性较好,两侧温度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正常女性背部的平均温度值比男性的稍高。结论用红外热像图所观察到的背部温度的正常值将为背部疾病的诊断和经络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面部皮肤温度与面部血流量关系的对照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使用红外热像方法和超声多普勒技术,对30 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面部表浅的颞浅动脉和面动脉的血流量与其分布区的皮肤温度进行了对照观察。结果显示:(1)面部动脉血流量较大者,其分布区的皮肤温度也较高,反之则较低;(2)在面部的穴位针刺治疗后,面部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随之上升;(3)在面部所分析的四个区域之间和针刺的前后,温度与血流的对应关系趋向基本一致,两者比值相差的范围较小,在09538~12835∶1 之间。说明面部动脉与相应供血区的皮肤温度有一定的定量关系。  相似文献   

4.
智能化穴位温度检测仪的研制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经络穴位的生物物理属性中,由于皮肤温度比较灵敏,易于观察,又能及时反映该处血管的舒缩变化。作者利用铂电阻作为测温控头,用微机进行数据处理,并利用该系统进行人体皮肤温度的检测及分析。结果表明:皮肤温差点基本上是循经分布的。  相似文献   

5.
正常青年体表温度分布的红外热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TTM红外热成像系统对208例正常青年男女进行体表温度测量.根据人体解剖学分区,获得人体体表21个部位的温度分布特征,并分析了人体左右两侧温度的对称性.结果表明正常青年体表的温度对称性很好,两侧温差不超过0.2 ℃.本研究初步建立了青年男女体表温度参考值范围的数据库,其结果可为红外热成像技术用于疾病诊断和健康评估提供一种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6.
目的:测定不同性别和年龄健康成年人足趾皮肤温度和加热前后微血管血流灌注量的变化。方法:选择51例健康成年人(31~83岁)。分别按性别不同分为:男性组(n=25),女性组(n=26),以及按年龄不同分为:31~40岁组(n=11)、41~50岁组(n=9)、51~60岁组(n=6)、61~70岁组(n=10)、≥71岁组(n=15)后,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DF)检测各组左足趾皮肤温度、基础血流灌注量(PU0)、加热至44℃时的血流灌注量(PU)以及加热后血流灌注量与基础血流灌注量的比值(加热后比值),比较不同性别组和年龄组上述指标测定值的差异,分析年龄与加热前后血流灌注量的相关性。结果:(1)不同性别的足趾皮肤温度、PU0、PU、加热后比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PU明显高于PU0(P<0.01)。(2)不同年龄组足趾皮肤温度、PU0及PU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年龄组之间加热后比值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61~70岁组以及≥71岁组加热后比值明显低于31~40岁组(P<0.01);≥71岁组加热后比值明显低于41~50岁组(P<0.05)。(3)年龄与足趾皮肤温度、PU0及PU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年龄与加热后比值呈负相关(r=-0.419,P<0.05)。结论:不同性别健康成年人足趾皮肤温度和血流灌注量无明显差异,随着年龄增加,足趾皮肤微血管反应性明显降低,血流储备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7.
不同温度对血液粘度测定的影响文/魏茂元,张荣霞,李荆云,徐丽萍,姜坤血液粘度的测定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若不严加控制,则可给检测结果带来极大的影响,为观察不同温度对血液粘度测定的影响,我们分别采取25℃和37℃不同环境,对病人血液样本同时平行进行全血粘...  相似文献   

8.
37℃凝血温度下正常人和哮喘患者血清ECP水平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室温(20℃)是广泛接受的血清ECP测定凝血温度,但存在一些问题。设想体温37℃可能是血清ECP测定的有效凝血温度。为此,对68例急性发作的哮喘患者在37℃凝血温度下血清ECP水平进行分析,比较凝血温度分别为20℃和37℃时同一患者血样本的ECP水平变化,结果发现37℃下哮喘患者血清ECP水平(50.9±3.18μ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17.27±1.36μg/L,P<0.01)。在68例病人中,37℃凝血下有28人血清ECP水平高于正常值,而20℃凝血下只有17人血清ECP水平高于正常值,两者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37℃凝血温度下血清ECP水平与哮喘症状计分显著相关(r=0.77,P<0.01)。此外,尚测定了37℃凝血温度下101位10~50岁的健康人血清ECP水平,结果显示37℃下正常人血清ECP水平的几何均数是17.81μg/L,血清ECP水平的正常值为70μg/L以下(95%的可信限)。本研究表明,在血清ECP的测定中设凝血温度为37℃不仅是有效、简化的方法,而且还可减少哮喘患者血清ECP水平的假阴性。  相似文献   

9.
环保透明剂对人体无毒无害,透明效果较好,已广泛应用于石蜡组织制片技术中[1,2],并有替代二甲苯的趋势[3,4]。作者发现在冬季室温较低的环境下,与其他季节相比,经环保透明剂透明处理的乳腺癌石蜡组织在进行免疫组化检测时,出现ER、PR阳性表达明显下降现象;在排除组织处理过程中其它影响因素后,将环保透明剂预温(25℃)后再进行组织透明处理, ER、PR 的表达恢复到平均水平。关于环保透明剂处理组织时的温度对免疫组化抗体表达结果的影响,国内少见报道。因此,本文采用不同温度环保透明剂分组透明处理实验组织,结合免疫组化,探讨环保透明剂在不同温度下透明处理的乳腺癌石蜡组织中ER、PR表达的差异性,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在实验室中对龙江血居吸虫(Sanguinicola lungensis)尾蚴在不同温度下对鲫鱼苗的感染力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在不同温度下尾蚴对鲫鱼苗的感染力均随生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但在不同温度下,尾蚴的感染力变化趋势不尽一致;尾蚴的存活时间随生活温度升高而缩短,部分尾蚴在4℃中生活48h,在20℃生活36h,在25℃中生活30h和在14℃中生活36h后均仍具有感染力,在32℃中放置24h后的尾蚴已不具有感染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