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院于1988年6月至9月间收治了2例恶性组织细胞病(简称恶组)均误诊为肝硬化。兹介绍如下: 例1白××,男,31岁,农民。住院号73841,于1988年6月5日入院。患者于4个月前因上腹部隐痛在本院内科诊治,查血常规:Hb:80g/L,WBC:26×10~9/L,PLt:30×10~9/L,B超示:肝肋下未探及,脾肪下12.2cm,骨髓分析为脾亢,诊断为早期肝硬化,经对症等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近4天因高热而再次入院。查体:体温:40℃,血压:16/10.6kPa,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皮肤、巩膜无黄染,无血管蛛及肝掌。心肺正常,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10cm。化验:血常规:Hb:78g/L,RBC:2.65×10~(12)/L,WBC:1.8×10~9/L,PLt:26×10~9/L,肝功:TTT:8.5u, TFT(-),S-GPT:185u,A:6.5g,A/G:3.63/2.87。HBsAg<1:8,抗-HBc≥1:100,  相似文献   

2.
本文调查700例学龄前3~6岁健康儿童的血小板参考值: 男355例171±46.16×10~9/L,范围90~302×10~9/L。女345例176±47.78×10~9/L,范围89~320×10~9/L 男女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故确定其参考值范围为89~320×10~9/L。  相似文献   

3.
白细胞减少症的概念白细胞减少症(简称白减)是指周周血中的白细胞低于4×10~9/L(多数在2×10~9/L~3×10~9/L),分类基本正常,或显示粒细胞比例略低的状态,预后良好。粒减是指血液中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8×10~9/L,儿童低于1.5×10~9/L,婴儿低于1×10~9/L。当白细胞在2  相似文献   

4.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预防和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aydos等初步证明了血小板计数与出血间的关系,即严重的出血血小板计数很少在20×10~9/L以上。Gmur等认为预防性的输注血小板,血小板计数阈掌握在稳定的病人为5×10~9/L,出血不严重或发热的为10×10~9/L,凝血障碍或需要手术的为20×10~9/L,一般应低于20×10~9/L。Heckman等在治疗78例急性白血病的病人中证实了上述结论,并发现在10×10~9/L或20×10~9/L输注差异无显著性。而本文作者建议把血小板计数10×10~9/L作为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参考值。为防止出血,血小板治疗的主要目的就是输血小板的数量必须使病人的血小板计数保持在预计水平之上。监控血小板输注结果常用的公式有纠正的计数增加率(CCI)、血小板回收率。内容包括输注血小板的剂量和病人的体表面积(BSA)或血容量,计算公式如下:  相似文献   

5.
病例:男性,63岁,汉族。1980年出现头晕、乏力,在某医院诊断为贫血,经叶酸、维生素 B_(12)、铁剂治疗无效,间断输AB 型血1200ml,无输血反应。1990年9月24日因贫血而入院。体检:重度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未见异常,肝肋下2cm,脾肋下10cm。实验室检查:Hb37g/L,RBC1.0×10~(12)/L,网织红细胞30×10~9/L,WBC1.3×10~9/L,血小板16×10~9/L,骨髓象诊断: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治疗经过:入院次日输 AB 型血300ml,  相似文献   

6.
病历摘要患者女,46岁,农民。因间歇发热1年余于1991年2月10日入院。1年多前,无明显诱因突然高热,体温39.4℃,4天后住某县医院,注射青霉素、庆大霉素,发热如故,并渐渐出现头晕、乏力、腹胀,进一步检查发现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肥达氏反应(±),按伤寒治疗10天,体温不降,又试验性抗痨治疗2周无效转入我院。化验:血红蛋白(Hb)95g/L,白细胞(WBC)2.6×10~9/L,未见幼稚细胞。血小板(BPC)96×10~9/L。骨髓中网状细胞9%,考虑为反应性网状细胞增生。B超示胆管炎、胆囊多发结石。遂用头孢唑啉静滴,同时口服强的松40mg/天  相似文献   

7.
患者郭××,女,62岁,解柏油样大便,呕咖啡色液体一日,于2001年4月19日入我院急诊科治疗。临床表现:头昏乏力,全身病。入院查体:T 37.5℃,P 88次/分,R 23次/分,BP 100/70mmHg,神清,面色苍白,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全身有散在瘀癍,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罗音,心脏无异常,腹平软,肝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WBC8.0×10~9/L,L 0.124M 0.043,N 0.833,RBC 2.51×10~12/ B88g/L,PLT 51×10~9/L,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临床经输血,使用止血药及输血小板10U后仍出血,贫血进行性加重,发热,(T38.5℃左右),23日急诊血象:RBC1.4×10~12/L,Hb 43g/L,WBC 14.3×10~9/L,N 0.697,L 0.175,M  相似文献   

8.
多发性骨髓瘤(MM)BMT后即使完全缓解,其复发率仍可高达50%。据报道采用α-干扰素(IFN)维持治疗可延长自体BMT受者的缓解时间,但对异基因BMT后IFN的作用尚有待评价,为此欧洲多发性骨髓瘤BMT小组进行了研究。 IFN维持治疗条件为:病人无疾病进展,中性粒细胞>1.5×10~9/L、血小板>75×10~9/L,GVHD为0或Ⅰ级。IFN治疗至少于BMT2个月后进行,开始剂量为1mU 3/W,4周后增至2mU 3/W,再4周后增至3mU 3/W,拟维持至少2年。若应用后中性白细胞降至1.0~1.5×10~9/L或血小板50~75×10~9/L,则IFN剂量减半;中性粒细胞<1.0×10~9/L、血小板<50×10~9/L,则  相似文献   

9.
男性,30岁。1987年9月劳累后出现呼吸困难和发热,发现斑丘疹,右下肺叶浸润、肝脾肿大和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ES),嗜酸粒细胞(E_0)20×10~9/L。口服强的松40mg/d降至E_00.9×10~9/L,强的松减量后又复发上升。1988年5月血红蛋白(Hb)91g/L,白细胞(WBC)36.7×10~9/L,E_013.2×10~9/L,血小板(BPC)57×10~9/L,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相似文献   

10.
魏鹍 《临床荟萃》1999,14(24):1125-1126
患者,女性,65岁。既往有“慢性肾盂肾炎”病史40余年,“高血压”病史10余年。主因发现蛋白尿1个月入院。入院后查体:T37.3℃,P80次/分,BP114.5/82.5mmHg。皮肤无皮疹、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大,无明显骨痛,心肺无异常,肝脾未触及,腹水征阴性。双下肢五指凹性水肿。入院后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8.5×10~9/L,RBC 3.92×10~(12)/L,Hb 128g/L,BPC240×10~9/L,N0.65,L0.29;尿液:比重1.020,pH 6.0,红细胞20~30个/HP,白细胞酯酶20~40个/HP,尿蛋白0.75g/L;禁水12小时最高尿比重1.025;ESR87mm/h;血糖、血脂、血尿酸、  相似文献   

11.
作者报道采用氨甲喋呤(MTX)治疗两例对常用免疫抑制剂耐药的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例1,46岁,女性,日本人,因严重贫血住院.体检脸色苍白,无淋巴结或肝脾肿大.血红蛋白(Hb)6.2g/dl,红细胞数1.56×10~(12)/L,白细胞数3.5×10~9/L,血小板数(BPC)359×10~9/L,网织红细胞(Ret)9.4×10~9/L,肝肾功能正常.X线和CT检查无纵膈包块.骨髓示有核细胞增生正常,红系增生减低,粒系和巨核细胞系正常.骨髓红系爆式集落形成单位(BFU-E)35士6/2×10~5单个核细胞,红系祖细胞(CFU-E)50±6/1/2×10~5单个核细胞,诊断为PRCA,先后经用强的松龙(30mg/天)、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1000mg/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64岁。因慢性咳嗽20多年,心累、气紧8年,加重1天于1980年1月入院。患者有多年吸烟史。入院查体:体温38.5℃,脉搏8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6.5/9.3kPa。慢性病容,双锁骨上淋巴结(-)。胸呈桶状,双肺底散在湿囉音;心脏无长大,各瓣膜区无杂音。腹平坦,肝脾均未扪及,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Hb175g/L,RBC5.65×10~(12)/L,WBC4.25×10~9/L,中性0.62。两次查痰均未查见癌细胞。胸片及断层摄影发现右肺门有约4.5×4cm大  相似文献   

13.
对10例白细胞减少和11例正常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服泼尼松1mg·kg~(-1)·d~(-1),观察服药前后白细胞变化。结果两组服药前白细胞分别为(2.59±0.85)×10~9/L和(6.23±1.91)×10~9/L,服药后1周时均明显升高,第3周到达高峰,分别为(8.84±1.66)×10~9/L和(15.94±2.73)×10~9/L。但A组上升不如B组上升明显。说明SLE伴白细胞减少者骨髓抑制,代偿功能降低和服用激素后血管边缘池、骨髓贮备池白细胞减少,易引起感染,一旦感染难以控制。  相似文献   

14.
作者报道1例不宜作骨髓移植的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长期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的效果。患者男性,69岁,因全血细胞减少于1991年8月入院。病前无病毒感染和用药史。血红蛋白50g/L,红细胞1.29×10~(12)/L,自细胞3.2×109/L,中性0.34,淋巴0.54,血小板14×10~9/L,网织红细胞16.8×10~9/L。血清红细胞生成素15500  相似文献   

15.
不同疾病低血小板样本阻抗法与手工法计数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疾病引起的低血小板样本在阻抗法血细胞分析仪与手工法血小板计数时存在的差异。方法 将239例低血小板(<80×10~9/L样本,其中肝病73例、恶性肿瘤化疗后58例、血液病108例,分别采用阻抗法血细胞分析仪和手工法同时计数血小板,再接仪器检测结果将不同疾病的血小板数分为<25×10~9/L、25~50×10~9/L、50~80×10~9/L三组,然后将两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当血小板数<25×10~9/L时,三类病仪器法均明显低于手工法(P<0.01);血小板数在25~50×10~9/L时,血液病样本两法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肝病和恶性肿瘤化疗后的样本仪器法仍明显低于手工法(P<0.05);血小板数在50~80×10~9/L时,三类疾病两法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阻抗法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时,对肝病和恶性肿瘤化疗后的患者血小板计数<50×10~9/L的样本应进行手工计数复检,而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手工复检计数范围可放宽到<25×10~9/L的样本。  相似文献   

16.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2误诊为M31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病例摘要患儿 ,男 ,10岁。因发热伴皮肤出血点 3周 ,门诊以“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收入院。查体 :体温38℃ ,脉搏 112次 /分 ,呼吸 2 0次 /分 ,血压 12 /7kPa ,全身可见散在淤血、淤斑 ,颈部可触及约绿豆大淋巴结数枚 ,咽无红肿 ,扁桃体无肿大 ,胸骨无压痛 ,心肺(- ) ,腹软 ,肝、脾肋下未触及 ,四肢活动正常 ,神经反射 (-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WBC72× 10 9/L(中性 0 84、淋巴 0 16 )、RBC 1 4 9× 10 12 /L、Hb 6 5g/L、Plt 2 1× 10 9/L。尿常规 (- )、尿隐血 (+)。粪常规(- )。肝、肾功能正常。骨髓NAP积分 0。免疫表型…  相似文献   

17.
<正> 1992年12月.我院连续3天从3名发热新生儿患者的末梢血涂片查出间日疟原虫,经调查证实均输用过同一献血者的血浆。现报导如下。 例1 李某 女25天,入院前3天因受凉后鼻塞、发热,门诊治疗曾热退;次日气促,惊跳;因再发热,气促加重,双足背紫癜而入院。体检:T 39℃,P 200次/分,R 100次/分;成熟儿貌,脸苍白,皮肤巩膜无黄染,双足背散见小点状紫癜;呼吸急促,鼻翼扇动,唇周微绀;双肺呼吸音粗、无啰音,心率200次/分,律齐;腹稍胀,肝右肋下3.5cm,质软,脾左肋下3cm。血常规:WBC 10.7×10~9/L,N 0.44,L 0.56,RBC 3.49×10~(12)/L,Hb107g/L,嗜酸粒细胞数0.44×10~9/L,Plt 34×10~9/L。血液生化检查:CO_2CP、BUN、血清电解质及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36岁,农民。因乏力、头晕、心慌3月于1994年3月初次来我院就诊。4个月前病人曾咳嗽,痰中带血丝,服红霉素20余天(未服其它药物),呼吸道症状消失。此后半月渐感乏力、头晕、有时心慌,不伴发热,鼻衄、呕血、黑便等症状,食欲良好。在外未做治疗。查体:体温36℃,脉搏9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5/9kPa。贫血貌,皮肤粘膜无出血点,心肺、腹部及四肢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Hb73g/L,RBC1.9×10~(12)/L,WBC2.7×10~9/L,血小板(PC)93×10~9/L。骨  相似文献   

19.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是在预处理后能重建造血的干细胞来源之一。自身周血干细脆移植(AKSCT)已成功地应用于治疗各种不同类型的恶性淋巴造血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及实体瘤如乳腺癌。作者在本文中比较了第一次完全缓解(CR_1)AML 患者移植自身外周血干细胞及体外净化骨髓(pABMT)中CFU-GM 数量和细胞组成对造血重建和无病生存(DFS)的影响。ABSCT:20例,使用阿糖胞苷(100mg/m~2,每12小时一次,1~5天)和柔红霉素(45mg/m~2,第3、4天)为动员剂,当白细胞达1×10~9/L、血小板达40×10~9/L 时收集外周血干细胞;pABMT:23例,骨髓体外用mafosfamide 净化。预处理方案41例为高分次全身照射(14.4GY)加环磷酰胺(200mg/kg),2例用马利兰(16mg/kg)和环磷酰胺。输注单个核细胞和CFU-GM:外周血分别为80×10~7/kg 和2.35×1~4/kg,骨髓分别为4.7×10~7/kg 和0.14×10~4/kg。  相似文献   

20.
作者报道1981 1986年期间应用羟基脲治疗伴有血小板增多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24例,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25例和骨髓纤维化(MF)10例的经验。ET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800×10~9/L,也包括2例ET的PLT<800×10~9/L但有严重症状且符合其他诊断标准。9/10 MF患者的PLT>500×10~9/L。用法:羟基脲胶囊500mg每日1-3次,开始1000-2000mg/日,根据外周血计数迅速调整,开始每隔1-2周观察患者,但3月后,根据每4-6周所得血计数调整剂量;1年后则为隔8 12周。治疗目的是维持良好的血液学计数,即使PLT<400×10~9/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