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HIV感染者口腔念珠菌负荷及生物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口腔中念珠菌负荷状况、生物分型及与口腔念珠菌病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采取漱口法对64例HIV感染者和42名健康对照者进行口腔念珠菌的定量分离培养,并综合利用革兰染色、厚壁孢子生成实验、CHROMagar显色培养和API 20C AUX酵母菌鉴定系统对分离株进行生物型鉴定。结果64例HIV感染者中,52例中可分离出念珠菌74株,阳性分离率为81.3%,而42名健康对照者口腔念珠菌阳性分离率仅为16.7%(P〈0.001)。通过对74株念珠菌的生物型进行鉴定,发现有39株白色念珠菌,15株热带念珠菌及其他6个生物型20株。健康对照组中,分离出5株白色念珠菌和其他裂2株。结论HIV感染者口腔念珠菌感染率明显增加,其口腔念珠菌的检出率和负荷量亦明显增加,白色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为其主要分离菌;与健康对照组相比,HIV感染者的口腔念珠菌分离株生物类型旱现多样化。  相似文献   

2.
健康老年人口腔念珠菌与义齿修复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健康老年人群中口腔念珠菌的定植状况,分析义齿修复对老年人口腔念珠菌定植的影响。方法 212例健康老年人分为4组:A1组(男性,有义齿),B1组(男性,无义齿),A2组(女性,有义齿)和B2组(女性,无义齿)。标准含潄法取样,样本接种于沙堡琼脂培养基培养念珠菌,CHROMagar CandidaTM鉴定培养基鉴定白色念珠菌,碳水化合物同化反应鉴定体系鉴定念珠菌菌种。培养基中念珠菌菌落计数为每个样本的念珠菌检出强度。比较4组健康老年人念珠菌检出率和检出强度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212例老年人中116例检出念珠菌,检出率为54.72%。检出念珠菌包括白色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热带念珠菌等10个菌种。A1、B1、A2和B2组念珠菌检出率分别为66.67%,36.07%,64.15%和56.00%;白色念珠菌检出率分别为56.25%,21.31%,56.60%和38.00%。A1组念珠菌、白色念珠菌检出率高于B1组(P<0.05)。高念珠菌强度者在A1、A2组所占比例分别较B1、
B2组高(P<0.05)。结论 健康老年人口腔总念珠菌及白色念珠菌检出率和检出强度增高与义齿修复相关。老年人
口腔念珠菌检出率和检出强度的差异主要是白色念珠菌检出率和检出强度的差异所造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健康老年人口腔不同念珠菌种和不同基因分型白色念珠菌体外粘附能力的差异及与分布的相互关系.方法:口腔含漱法取样;碳水同化反应鉴定念珠菌;人工计数和图像分析比较念珠菌临床株的粘附能力;激光共聚焦和扫描电镜观察念珠菌的粘附状况;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结果:白色念珠菌对上皮细胞的粘附能力明显高于其它念珠菌,统计学分析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基因型白色念珠菌对上皮细胞的粘附能力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白色念珠菌的粘附能力明显高于其它念珠菌.老年人口腔念珠菌的粘附分析结果与其在口腔内的检出率一致.本研究采用的口腔粘附分析方法可以比较准确地反应不同念珠菌的粘附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缺铁性贫血与口腔白色念珠菌病间的关系,以及补铁在治疗口腔白色念珠菌病中的作用。方法对145例确诊为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的患者行血液学检查,将其中46例患有缺铁性贫血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真菌治疗,实验组采用抗真菌联合补铁治疗。结果145例口腔白色念珠菌病患者中有46例合并缺铁性贫血(31.7%)。实验组近期疗效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铁性贫血是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的一个重要诱因,对于合并缺铁性贫血的口腔白色念珠菌病患者,联合补铁治疗能够显著提高远期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白色念珠菌饥饿状态的形成机制及差异表达基因。 方法将白色念珠菌(ATCC 10231)诱导进入厌氧饥饿状态,收集进入饥饿状态0、12、24和48 h的白色念珠菌,提取总RNA后采用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技术分析基因的差异表达。采用t检验对不同时间点的基因表达状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统计分析显示,白色念珠菌诱导进入饥饿状态过程中,14.45%~ 29.13%的基因表达发生改变(P<0.05),涉及氨基酸代谢、糖代谢、脂类代谢、核酸代谢和细胞周期等多个通路。上述通路中丙氨酸合成通路、ATP合成基因SDH4、有丝分裂相关基因PRE1以及胞外基质分泌相关基因GCA1等表达降低,RAX2、VPS34等耐药相关基因表达升高。 结论白色念珠菌在诱导进入饥饿状态过程中涉及代谢和增殖水平的基因表达下降,对外界刺激和药物耐受相关基因表达上调,此类改变有助于保持白色念珠菌在饥饿状态的存活力和致病性。  相似文献   

6.
HIV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口腔白色念珠菌毒性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从白色念珠菌本身毒性变化的角度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易感染口腔念珠菌病的原因。方法通过体外试验从天冬氨酸蛋白酶活性、对颊黏膜上皮细胞的黏附性两方面比较HIV阳性与阴性宿主口腔内白色念珠菌的致病能力。结果在天冬氨酸蛋白酶活性和黏附性方面,HIV阳性口腔念珠菌病致病菌的毒性显著低于HIV阴性口腔念珠菌病致病菌(P<0.01);寄生菌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IV阳性宿主中,口腔念珠菌病致病菌与寄生菌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HIV阴性宿主中,口腔念珠菌病致病菌毒性显著高于寄生菌(P<0.01)。结论HIV感染者口腔念珠菌病与某些占主导优势的高毒性菌株无关,而HIV阴性的普通宿主则可能与其选择毒性更强的菌株有关。  相似文献   

7.
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进一步探讨口腔念珠菌病的易感因素,加深对念珠菌病的认识,为临床正确合理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对134例白色念珠菌感染的病例进行口腔粘膜病变区及义齿承找区唾液细菌培养。结果 白色念珠菌感染的病人常与全身和局部因素的密切关系。结论 白色念珠菌感染的病人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戴义齿修复者占多数,其次为年老体弱、婴幼儿、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以及颈部放疗、肿瘤化疗者。  相似文献   

8.
口腔白色念珠菌病95 例临床分析及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的发病原因,提出初步治疗和预防措施。方法:对95例口腔白色念珠菌患者进行分型,并采用氟康唑、多抗甲素等药物对各型口腔念珠菌病患者进行综合治疗,观察其疗效;同时进行真菌学学涂片镜检,了解所用药物对白色念珠菌的清除情况。结果:综合治疗后,白色念珠菌病患者治愈率为35.79%,好转率为57.89%;白色珠菌清除率为80.59%。结论:白色念珠菌为条件致病菌,在全身或局部因素诱导下容易发病,氟康唑等药物能有效治疗口腔白色念珠菌病。  相似文献   

9.
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的临床分析(附134例病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进一步探讨口腔念珠菌病的易感因素 ,加深对念珠菌病的认识 ,为临床正确合理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对 134例白色念珠菌感染的病例均进行口腔粘膜病变区及义齿承托区唾液细菌培养。结果 白色念珠菌感染的病人常与全身和局部因素有密切关系。结论 白色念珠菌感染的病人多见于老年人 ,尤其是戴义齿修复者占多数 ,其次为年老体弱、婴幼儿 ,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以及头颈部放疗、肿瘤化疗者  相似文献   

10.
念珠菌属包括了 2 70多种不产生芽孢的酵母菌种属 ,属于隐球菌科 ,对人类有致病意义的有十多种念珠菌 ,常见的有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等。最重要的是白色念珠菌 ,属于深部感染真菌 ,是口腔中的常驻正常菌群 ,局部的环境发生变化 ,比如菌群失调时 ,就会产生各种念珠菌病[1] 。1 白色念珠菌的表现型分类方法  要了解白色念珠菌的致病机理以及在人群中的分布情况 ,合理的分类方法是前提。最早的表现型分类 ,是根据菌落形态和对不同碳水化合物的利用及发酵进行分类 ,有一些缺点 :第一念珠菌对多糖的利用受生长情况的影响比较大 ,即使是血清…  相似文献   

11.
慢性牙周炎者龈下酵母菌的检出及毒力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酵母菌的检出及白色念珠菌分离株的蛋白酶和磷脂酶活性。方法:采用真菌分离培养鉴定法,考察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酵母菌的检出及其分布;应用BSA-琼脂培养基及蛋黄培养基分别测量白色念珠菌分离株蛋白酶和磷脂酶活性大小。结果:43例慢性牙周炎者龈下酵母菌检出率为30.2%,其中白色念珠菌占46.2%;患者是否携带酵母菌与性别、年龄、吸烟、牙周袋深度、龈沟出血指数无关;白色念珠菌分离株中蛋白酶高毒力株占53.3%;深牙周袋组白色念珠菌磷脂酶活性明显高于浅牙周袋组,P=0.00<0.01。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袋内白色念珠菌的毒力特征与CP的发生和发展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12.
口腔白色念珠菌基因型与扁平苔藓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口腔白色念珠菌基因型与口腔扁平苔藓的关系,白色念珠菌致病菌与共生菌基因型的相关性,为临床制定有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基因分型方法,对46株口腔念珠菌行基因型观察。46株菌分为以下3组,自健康志愿者口腔中所取的9株共生菌为N组;自口腔单纯白色念珠菌感染者口腔中所取的21株致病菌为OC组;口腔扁平苔藓伴发的16株致病菌为LP组。结果:46株念珠菌中,40株被鉴定为白色念珠菌,基因分型显示不同念珠菌有各自独特基因型。OC组与N组白色念珠菌基因型相似度较高。LP组白色念珠菌基因型无集中趋势,与N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01)。同是致病菌的白色念珠菌,组与组间基因型也存在显著性差别(P<0.001)。结论:(1)RAPD基因分型可将念珠菌区分至菌种水平,也可深入分辨“同种异型”。(2)口腔单纯白色念珠菌感染可能由共生菌菌群失调引起,即由内源性感染引起。(3)扁平苔藓伴发白色念珠菌基因型无集中趋势,提示扁平苔藓伴发白色念珠菌存在外源性感染的可能。(4)不同口腔黏膜病所伴发的白色念珠菌基因型不同。  相似文献   

13.
口腔念珠菌病主要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白色念珠菌在健康者可检出15%~20%。本病是一种机遇性感染,可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发生,尤其是在老年人及戴义齿者中,发病人数继续增多。对根据临床症状及真菌学检查而诊断为口腔念珠菌病者26名,给予密康唑(miconazole)凝胶,每次5g(含密康唑200mg)涂患处及义齿,每天4次(每餐后及睡前),连续2周。根据症状改善程度和真菌学检查,评定疗效,分为显效、有效、稍有效及无效。结果显效8例,有效10例,稍有效8例,无效2  相似文献   

14.
白色念珠菌是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它广泛存在人类的口腔,肠道和阴道。尽管念珠菌病的发病率随着免疫抑制治疗的增加而不断增高;在医院血液感染中,念珠菌已升至第四位,但宿主清除念珠菌的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本文对目前口腔念珠菌病的免疫研究进行较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15.
白色念珠菌黏附相关受体及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色念珠菌又称白假丝酵母菌,是人体常驻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它可引起浅表或深部的白色念珠菌病。在致病过程中,其黏附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因此,明确其黏附相关机制,对预防及控制白色念珠菌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4型不同念珠菌抗血清的免疫应答状况,为念珠菌疫苗的研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 将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吉利蒙念珠菌、假热带念珠菌4型念珠菌分别超声破碎,0.5%甲醛溶液灭活,加入弗氏完全佐剂制成灭活全菌疫苗.分别在1、4、8、12周腹腔注射免疫小鼠,4周后收集小鼠抗体血清,分别按10、100、1000倍稀释,再分别加入含200μl4种念珠菌的沙氏培养液中,观察其抑菌作用.结果 所有抗体均为10倍效果最佳,1000倍基本无效.白色念珠菌抗体血清对白色念珠菌、吉利蒙念珠菌、热带念珠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P<0.01);热带念珠菌抗体血清对白色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有抑菌作用(P=0.01);吉利蒙念珠菌抗体血清对吉利蒙念珠菌、热带念珠菌有抑制作用(P<0.01);假热带念珠菌抗体血清对热带念珠菌、假热带念珠菌有抑制作用(P<0.01).结论 小鼠念珠菌免疫抗体血清对念珠菌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临床致病性口腔念珠菌感染的种类及对氟康唑、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和伊曲康唑的药物敏感性,比较各种口腔黏膜病中的感染菌株的种类和耐药比例,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收集临床菌株,经YBC Test Kit鉴定其念珠菌种类;根据NCCLS的M27-A2标准方案测定3组(口腔念珠菌病、口腔扁平苔藓合并口腔念珠菌感染、头颈部放化疗患者合并口腔念珠菌感染)菌株对4种抗真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并比较不同口腔黏膜病合并念珠菌感染菌株的耐药状况。结果:68株临床分离株对5-氟胞嘧啶全部敏感,91.2%对两性霉素B敏感,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耐药比例分别为13.2%和22.1%,放化疗组的非白色念株菌比例及耐药比例明显高于口腔念珠菌病组和扁平苔藓组。结论:口腔念珠菌感染菌株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存在较高耐药比例和交叉耐药比例,头颈部肿瘤放疗或化疗患者口腔念珠菌感染菌株的非白色念株菌比例及耐药比例明显高于口腔念珠菌病和扁平苔藓合并口腔念珠菌感染菌株。  相似文献   

18.
HIV/AIDS患者的白色念珠菌感染(附13例报道)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研究白色念珠病在AIDS中的发病机制,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警惕性。方法 对13例HIV/AIDS患者进行系统体检,重点观察口腔病损情况,并行真菌培养。结果 全身症状主要为间断咳嗽、长期腹泻、低热、消瘦。3例发生严重的口腔白色念珠菌病,1例伴消化道白色念珠菌感染。结论 HIV感染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易引起真菌、细菌、病毒等机会性感染,口腔白色念珠菌病常被认为是HIV感染的先兆症状,也易合并其它病损(二重感染),对其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防止感染向口咽、食道、胃等部位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不同龋敏感性儿童及不同性别儿童牙菌斑和唾液中白色念珠菌检出差异性,并探讨其与龋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新疆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3~5岁儿童104名,通过唾液法与菌斑法采集样本,用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进行口腔白色念珠菌分离培养,生化及PCR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51例高龋组中菌斑法、唾液法得到的白色念珠菌的检出率分别为47.1%和27.5%(P<0.05),53例无龋组中分别为3.8%和1.9%(P>0.05),高龋组白色念珠菌的检出率高于无龋组(P=0.000);维吾尔族男、女口腔白色念珠菌的检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白色念珠菌可能是维吾尔族幼儿龋病的危险因素且与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   

20.
据近十年的研究证明,口腔粘膜的白色念珠菌病,念珠菌白斑,伴念珠菌感染的扁平苔藓以及念珠菌引起的口角炎可能与血清铁不足有关,只要缺铁未得到控制就很难使这些病治愈,且缺铁病人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本文是继1984年我科临床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