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采用透射电镜观察7例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MPA)的超微结构特征并对19例各型MPA进行了免疫组化染色,着重讨论免疫组化在多形性腺瘤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结合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特征探讨了肿瘤性变异肌上皮细胞在MPA发展变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涎腺多形性腺瘤p53基因突变的SSCP及核酸序列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检测涎腺多形性腺瘤中p53基因第6外显子突变的密码及突变类型。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股构型多态分析(polymerase chainj reaction-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al polymorphism,PCR-SSCP)技术及DNA核酸序列测定方法对涎腺多形性腺瘤进行研究。结果 在11例PCR-SSCP阳性的肿瘤中,第6外显子异常者6例。对其中4例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病概况、手术治疗及复发等情况。方法对253例经病理证实,资料完整的涎腺多形性腺瘤住院手术患者进行5~15年随访观察总结。结果男87例,女166例。20~50岁142例,发病率最高。根据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复发9例,占3.56%。结论该病多发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好发部位为腮腺、颌下腺。恰当的手术可减少或避免肿瘤的复发。  相似文献   

4.
涎腺多形性腺瘤是涎腺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我院自1981-01~1997-01共收治涎腺肿瘤172例,经病理确诊为多形性腺瘤的136例。现将资料完整的118例病例分析讨论如下:1临床资料1.1年龄与性别118例中,男62例,女56例。年龄最大者70...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RAGE、RECK在涎腺多形性腺瘤 (pleomorphic adenoma,PA)初发、复发和恶变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正常13例,PA初发36例、复发8例,恶变10例涎腺组织RAGE及RECK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的差异性,并探讨其相关性。结果:RAGE在正常、初发、复发及恶变标本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5.40%、41.70%、62.50%、90.00%,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并且在阳性率和表达强度比较发现,正常、初发组均明显低于复发及恶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ECK在正常、初发、复发及恶变标本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90%、55.60%、37.50%、20.00%,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并且在阳性率和表达强度比较发现,正常、初发组均明显高于复发及恶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AGE和RECK在各组中的表达呈负相关性(r=-0.512,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可能进一步阐述多形性腺瘤复发及恶变的发病机制,为辅助预测患者预后及为患者的综合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华雄 《上海口腔医学》1999,8(3):188-188
多形性腺瘤又名混合瘤。该瘤含有肿瘤上皮组织与粘液样组织或软骨样组织,因而其组织象具有多形性或混合性,故名多形性腺瘤或混合瘤。本文分析1985~1996年收集的98例涎腺多形性腺瘤,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病例:本组病例中男性52例,女性46例。发病年龄:最小18岁,最大68岁。发病部位:腮腺73例,颌下腺区18例,硬腭2例,软硬腭处1例,舌部和唇部各2例。临床表现与诊断:本组98例均以肿块而就诊,瘤体大小由于部位不同而差异。最小为06cm直径(舌部);最大为6cm×5cm…  相似文献   

7.
在正常细胞中 ,染色体的数目和形状是相对稳定的 ,每一体细胞具有 4 6条 (2 3对 )染色体 ,称为二倍体细胞 (2C ,Component)。当染色体的数目整组增加 ,超过三倍体者为多倍体。如果染色体非整组性的增减则称为非整倍体。DNA的非整倍体即意味着恶性肿瘤 (二倍体或多倍体也不能完全排除恶性 )。DNA是细胞染色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正常细胞的DNA的质量是恒定的 ,而恶性细胞由于其调节和生长控制系统障碍 ,而获得无限增殖力 ,需要合成大量DNA以满足生长的需要。因此 ,DNA含量的测定 ,可以作为直接反映肿瘤增殖活力的…  相似文献   

8.
S-100蛋白和中间丝在涎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健文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0,35(3):191-193,I017
目的 观察S-100A1、S-100A4、S-100A6、S-100B、K8.12、KL1、波形蛋白(Vimenti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涎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探讨S-100蛋白新亚型的分布规律和作用机制以及肿瘤性肌上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将23例正常涎腺和60例涎腺多形性腺瘤常规石蜡包埋,制成4μm厚的连续切片,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在涎  相似文献   

9.
涎腺多形性腺瘤复发特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涎腺多形性腺瘤是一种上皮病变的良性肿瘤 ,其生物学行为具有临界瘤的特性 ,如侵袭性、复发性 ,特别是肿瘤术后复发对临床工作造成了一定困难 ,本文就近几年国内外在此方面的研究从病因、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加以综述 ,以助在临床工作中更好的认识此病。  相似文献   

10.
对120例涎腺多形性腺瘤进行了临床病理分析,其中10例肿瘤和3例正常涎腺组织以KER、CEA、NSE、α_1AT、S-100和GFAP6种抗血清进行了ABC免疫组化染色观察。120例肿瘤中6例恶性(5%),3例为复发瘤恶变。根据肿瘤中主要病理成份将其分为四种亚型。腺瘤型、肌上皮型包膜多较厚而完整,浸润少,后者囊性变多。粘液型则包膜多薄弱或不完整,浸润及卫星灶多,复发和恶性瘤以此型多见。肿瘤细胞可对多种抗血清呈现不同程度和强度的阳性表达,且与正常涎腺闰管区细胞的免疫表达基本一致,说明此区可能是该肿瘤的发源地。CEA、S-100、GFAP对恶性腺瘤有较好的标记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cyclin D1,cyclin E,c-myc在涎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与临床生物学特性和细胞增殖的关系以及对于涎腺多形性腺瘤病理学诊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0例良性多形性腺瘤,30例细胞丰富型多形性腺瘤和30例恶性多形性腺瘤中cyclin D1、cyclin E、c-myc蛋白的表达水平,并与30例癌旁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表达对比。结果:cyclin D1、cyclin E和c-myc在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良性和细胞丰富型多形性腺瘤(P〈0.05),而三者在良性多形性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与在细胞丰富型多形性腺瘤的阳性表达率无统计学差异。cyclin E、cyclin D1和c-myc蛋白的异常表达与患者性别、是否复发、发生部位、肿瘤的大小无关(P〈0.05)。在恶性肿瘤中,cyclin D1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TNM分期相关(P〈0.05),cyclin E蛋白的表达于肿瘤的浸润性相关(P〈0.05)。c-myc的过表达与cyclin D1和cyclin E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结论:cyclin D1、cyclinE、c-myc共同参与调控细胞周期,可作为预测多形性腺瘤恶变和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指标之一,是多形性腺瘤病理学分类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2.
p16和nm23基因在唾液腺肿瘤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p16和nm23基因在唾液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及与唾液腺肿瘤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39例正常唾液腺和唾液腺肿瘤存档石蜡标本中P16蛋白和nm23蛋白的表达。结果 P16和nm23蛋白阳性表达主要见于细胞浆及细胞核,呈棕黄色。在正常唾液腺中,二者阳性表达率均为100% (4/4)。在良性和恶性唾液腺肿瘤中,P16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9%(10/13)和40·9%(9/22),良恶性之间P16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m23蛋白阳性率分别为84·6%(11/13)和45·5%(10/22),良恶性之间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唾液腺肿瘤中P16与nm23表达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p16和nm23基因在唾液腺肿瘤发生中可能分别起着不同的重要作用,其表达下降可能有利于唾液腺恶性肿瘤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HSV-tk与p53基因对涎腺多形性腺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腺病毒介导的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基因、野生型p53基因(wt-p53)联合杀伤人涎腺 多形性腺瘤细胞的效果。方法 采用腺病毒介导的HSV-tk基因、wt-p53基因联合转染人涎腺多形性腺瘤细胞,逆 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转染后的基因表达;四唑盐比色(MTT)法测定tk与p53基因治疗后对肿瘤细 胞的杀伤作用及旁观者效应,并采用相差显微镜观察基因治疗后肿瘤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单独转染wt-p53 及HSV-tk/GCV基因5 d后,涎腺多形性腺瘤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54%和38%;两者联合转染5 d后,细胞的存活率 降至2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HSV-tk、wt-p53基因联合应用对涎腺多形性腺瘤的杀伤作用强于 此两基因单独应用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多形上皮粘蛋白1(mucin 1)和E-钙粘蛋白(E-cd)与涎腺多形性腺瘤复发的关系,探讨可预测 涎腺多形性腺瘤复发的指标。方法 以52例涎腺多形性腺瘤石蜡标本为研究对象,其中初发33例,复发12例,恶 性7例。采用显微镜观察肿瘤周围包膜的状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初发、复发、恶性多形性腺瘤细胞的mucin 1和 E-cd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初发和复发多形性腺瘤的包膜状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初发多形性腺瘤细胞的 mucin 1蛋白表达阳性率(64%)与复发者(67%)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者的差别表现为mucin 1阳性表达 部位分布不同,初发者主要为细胞顶膜染色(19/21),复发者主要为整个细胞膜染色(6/8),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 0·05);恶性多形性腺瘤染色部位与复发者相同,且阳性表达率显著升高。3种肿瘤的E-cd表达阳性率差异无显著 性(P>0·05)。结论 多形性腺瘤的包膜状况在预测其复发潜能上实际应用性不强,多形性腺瘤细胞E-cd的表达 改变与其复发潜能无显著关系。Mucin 1在多形性腺瘤细胞膜上的异常分布,使其倾向于向周围分散生长,这种异 常分布可作为预测多形性腺瘤复发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1例罕见的转移性多形性腺瘤,患者女性,30岁,左颌下腺及右锁骨上包块术后病检结果与患者8年前左颌下腺肿块切除后病检结果一致,病理形态均表现为良性多形性腺瘤。并结合文献报道,对转移性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发病机制及防治方法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包国耀  葛培岩 《口腔医学》1998,18(3):113-115
纤维粘连素(FibronectinFN)是细胞外基质蛋白;层粘蛋白(LamininLM)是基底膜成分,两者均对细胞的生长、分化、极向化和移动等行为起重要介导作用,本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FN和LM在正常涎腺及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分布和表达,正常腺体中FN的表达定位于闰管细胞胞浆;LM定位于各级导管细胞胞浆,导管及腺泡的基底膜,多形性腺瘤中FN阳性细胞分散在肿瘤上皮结构区,在玻璃样、粘液样和软骨样间质中的变异肌上皮细胞FN呈强阳性,LM阳性见于肿瘤上皮细胞的邻接面和玻璃样间质中的变异肌上皮细胞,软骨样间质LM阴性  相似文献   

17.
<正>涎腺多形性腺瘤(salivary pleomorphic adenoma,SPA)又名涎腺混合瘤(salivary mixed tumor),是最常见的涎腺肿瘤,占全部涎腺上皮性肿瘤的50%以上,占其全部良性肿瘤的87%以上。SPA是源于上皮病变的良性肿瘤,但具有交界性肿瘤的特征,"好种植、易复发",多次复发可以癌变,极少数会发生转移。这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困难,研究该肿瘤的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环杷明(cyclopamine)诱导人腮腺多形性腺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对Gli-2和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用10μmol∕L环杷明处理人腮腺多形性腺瘤细胞,48 h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数量及形态变化;48 h后实时定量PCR检测实验组(环杷明组)和空白对照组、DMSO对照组的Gli-2、Bcl-2 mRNA表达水平差异;24 h后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凋亡。结果:人腮腺多形性腺瘤细胞用10μmol∕L环杷明作用48 h后倒置显微镜下可见细胞数量减少、细胞核固缩或碎裂、核仁变形等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环杷明组与空白对照组、DMSO对照组相比,可以显著下调Gli-2、Bcl-2 mRNA表达(P<0.01);环杷明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DMSO对照组(P<0.01)。结论:环杷明可诱导人腮腺多形性腺瘤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Gli-2、Bcl-2 mRNA表达,活化细胞凋亡的线粒体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19.
Gli2基因在涎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Gli2基因在涎腺多形性腺瘤和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在多形性腺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织和20例相对应的瘤旁正常腮腺组织,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方法检测Gli2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变化,并探讨Gli2基因在涎腺多形性腺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与正常腮腺组织相比,多形性腺瘤组织中Gli2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升高。结论:多形性腺瘤中Gli2 mRNA的高表达可诱导肿瘤细胞持续增殖,提示Gli2基因可能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病理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证实的66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的MRI特征及其相关病理学改变。结果:66例腮腺多形性腺瘤中59例位于浅叶,4例位于深叶,3例同时位于浅叶及深叶;63例(95.5%)T1WI表现为低信号,T2WI表现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均有不同程度不均匀强化。结论:腮腺多形性腺瘤的MRI有一定特征性,对临床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