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亚甲蓝染色内镜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诊断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采用Olym-pus—XQ260胃镜进行检查,对426例符合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表现者常规取活检组织一块进行病检,对无肠上皮化生表现特点的可疑病变部位采用0.5%亚甲蓝喷洒染色后对染色部位病理活检,将内镜表现、亚甲兰染色情况与病理诊断进行对照分析,以病理诊断为最终诊断,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根据内镜下4种典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表现内镜诊断符合率93.4%(171例),普通内镜下根据肠上皮化生特点检出的阳性灶数检出率为40.1%(69例),亚甲蓝染色后活检出的阳性灶数检出率为78.4%(134例),亚甲蓝染色后活检可明显提高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P〈0.01)。结论普通内镜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4种典型表现的诊断敏感性低而特异性高,误诊率低,但漏诊率较高;染色亚甲蓝内镜使得黏膜活检更具靶向性,可以更精确引导活检,从而提高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病理诊断与内镜诊断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诊断中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通过病理诊断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62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历资料,使用内镜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表现特点进行观察,然后比较病理检查方法与内镜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在62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病例中,内镜诊断38例,诊断准确率为61.29%。相比较中度与轻度,重度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组内镜诊断准确率更高( P<0.05)。相比较Ⅰ型与Ⅱ型,Ⅲ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组内镜诊断准确率更高(P<0.05)。结论内镜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最主要特征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形态特点,且内镜诊断准确率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程度及分型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染色放大内镜下隆起糜烂性胃炎胃小凹的形态分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OLYMPUSGIF-XQ260型电子放大内镜对162例隆起糜烂性胃炎的患者进行检查,局部喷洒0.4%靛胭脂染色后,观察糜烂胃黏膜小凹的形态改变,并与放大观察部位所取组织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B两型胃小凹主要见于正常胃黏膜,而C、D、E和F四型分别见于活动性、萎缩性、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主要见D、E和F型。放大内镜对胃黏膜隆起糜烂萎缩性、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镜下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70.1%、80%及64.3%。结论:6种胃小凹形态与病理组织学存在明显相关性,在放大内镜结合黏膜染色下识别胃小凹的形态将有助于对胃黏膜病变性质的判断。  相似文献   

4.
《中国医药科学》2016,(23):19-21
目的通过对胃癌前疾病的胃镜下诊断及病理诊断结果资料分析,了解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之间不一致性,进一步提高内镜诊断的准确率。通过分析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LGIN)和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及胃息肉的相关性,提示癌前疾病的治疗和随访是预防胃癌的关键环节。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2011年5月~2015年3月胃镜下诊断萎缩性胃炎71例,胃溃疡317例,胃息肉70例,内镜下取活检组织、息肉切除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 resection,EMR)进行病理检查,判断胃镜及病理诊断癌前疾病的符合率,以及病理诊断不同癌前疾病伴发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肠上皮化生的风险性。结果胃镜与病理诊断胃息肉的符合率为90.7%,萎缩性胃炎的符合率为87.5%和胃溃疡的符合率为60.1%。萎缩、溃疡及息肉伴发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肠上皮化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前癌前病变的诊断仍以病理诊断为主,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仍有一定的差异。萎缩性胃炎伴发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肠上皮化生的比率高于胃溃疡及胃息肉(P0.05)。因此,对溃疡、萎缩及息肉的干预、逆转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肠上皮化生有很大的临床意义,对胃癌的预防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溃疡(DU)的胃黏膜病变情况。方法 对经病理确诊为DU的650例胃次全切除标本按黏膜内有无Hp进行分组或年龄段分组,观察分析胃黏膜组织学变化。结果 DU患者100%伴有不同程度的胃炎,胃黏膜内含Hp占77.8%,50.6%伴有胃黏膜肠上皮化生,20.9%伴有胃黏膜非典型增生。结论 DU时胃黏膜病变与Hp感染及患者年龄有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色素放大内镜下Barrett食管(BE)微细结构的变化及与病理组织学的相关性,提高BE镜下诊断。方法应用放大内镜对疑似BE黏膜进行染色放大观察并做病检,记录67例经病理确诊BE病例的临床表现、内镜特点及病理分型。结果BE的内镜分型:岛型28例,舌型7例,全周型32例。放大内镜共分三型,其中Ⅲ型病理均为肠上皮化生,肠化生检出率与Ⅰ型、Ⅱ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8,P〈0.01)。结论色素内镜在Barrett食管的诊断和组织学较常规内镜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染色内镜对提高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的价值。方法将内镜下有黏膜异常表现的24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08例予以染色后活检,对照组132例单纯活检。结果观察组病检证实有肠上皮化生46例,不典型增生30例,早期胃癌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对照组病检证实有肠上皮化生34例,不典型增生20例,早期胃癌0例。观察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为77.78%,对照组为40.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染色内镜可增加活检的阳性率,对提高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病理诊断与内镜诊断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诊断中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到我院诊断胃黏膜肠上皮生化的患者60例,全部患者均经过病理诊断和内镜诊断,采用回顾分析法对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内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诊断结果。结果:Ⅰ、Ⅱ型与Ⅲ型诊断准确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中度与重度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对比,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内镜诊断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相近,可充分显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特点,患者的胃黏膜肠上皮的化生程度与分型存在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窄带成像放大内镜( NBI-ME)在诊断Barrett食管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0月内镜下肉眼观胃食管结合处( GEJ)近端出现桔红色柱状上皮的患者86例,按掷硬币法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下取活检;对照组在常规胃镜下取活检。结果观察组中肠上皮化生者26例(55.3%),其中不典型增生4例;对照组中肠上皮化生者9例(23.1%),其中不典型增生1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窄带成像放大内镜能有效提高Barrett食管的检出率,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刘仕鹏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1):1861-1862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内镜与病理诊断的关系。方法 对228例内镜诊断CAG的镜下表现与病理结果与内镜诊断为浅表性胃炎222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228例内镜诊断CAG病理诊断150例,诊符率65.8%,其中伴肠上皮化生68例,伴异型增生16例,同时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26例。222例内镜诊断为浅表性胃炎中病理诊断CAG14例,比率6.3%。228例内镜诊断CAG的镜下表现皱襞变平与血管透见、颗粒状、灰色肠上皮化生结节病理诊断CAG分别为47.1%、60.9%、60.7%,皱襞变平与血管透见分别合并颗粒状、灰色肠上皮化生结节病理诊断CAG为88.9%、93.3%,病理诊断肠上皮化生72.2%、73.3%,异型增生41.7%、40.0%,均与单一镜下表现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内镜下单一表现对诊断CAG有一定价值.多种表现并存有较高价值,CAG诊断需内镜结合病理。  相似文献   

11.
周洪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2):103-105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许多慢性消化道疾病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致病因子,快速、灵敏、特异的检查方法是诊断HP感染和临床疗效评价的关键。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应用多种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幽门螺杆菌实验检查效果。按取材部位不同可分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大类;检测方法有微生物学、形态学、尿素酶试验、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较多,各有优缺点,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检测方法为好。现将幽门螺杆菌实验检测方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贞芪扶正胶囊联合化学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例萎缩性胃炎患者按2∶1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贞芪扶正胶囊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对照组采用常规化学药治疗,疗程为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2组临床疗效及病理检查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对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及异型增生的疗效均有显著性。结论:贞芪扶正胶囊联合化学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且对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有逆转作用,提示中药有干预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进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早期胃癌的诊断及指导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03月-2013年09月行普通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可疑病变42例,可疑病变包括局部黏膜粗糙不平、糜烂、颜色异常、微隆起等,首次病理检查均提示为良性病变。在普通胃镜下观察可疑病灶黏膜,记录病变的大小、范围,然后在超声内镜引导下对可疑部位取活检,所有病变均以病理结果作为诊断标准。结果42例患者确诊为腺癌3例(7.14%),高级别内瘤样变4例(9.53%),低级别内瘤样变11例(26.19%),慢性炎症及肠化生24例(57.14%)。结论超声内镜对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并对指导治疗亦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娑罗子提取物(SAE)对阿司匹林所致胃溃疡的保护作用,为阿司匹林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用阿司匹林制备溃疡模型,小鼠连续5天灌胃给予SAE(3.5、7、14mg/kg)或在制备溃疡模型前、后不同时间点灌胃给予SAE(7mg/kg),于显微镜下观察胃溃疡指数。结果与模型组比较,SAE(7、14mg/kg)显著降低溃疡指数(P〈0.05)。制备溃疡模型同时给予SAE(7mg/kg)可以明显降低溃疡指数。结论娑罗子提取物对阿司匹林所致胃溃疡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以内镜下黏膜表面形态为分型依据的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诊断.方法 以内镜下黏膜表面形态为分型依据,将慢性胃炎胃窦黏膜表现分5型,每型根据其亚特征再细分亚型,对每型病变不同特征表现处分别取材与病理组织学对照,比较各型及亚型对CAG的诊断价值.结果 光滑红斑型、粗糙不平型、结节不平型、凹陷不平型、凹凸不平型病理CAG检出率分别是3.8%、12.5%、63.3%、84%和96.8%;结节不平型分均匀结节、非均匀结节、散发灰色结节和散发红色结节4亚型,其中均匀结节型仅7.1% (2/28)有轻度萎缩,而非均匀结节型病理CAG检出率高达95.7% (45/47),散发的灰色结节和红色结节亦有较高的CAG检出率,分别为80.0%和53.8%;凹陷不平型分明显凹陷和轻微凹陷2亚型,其中8例非萎缩性胃炎全部在轻微凹陷型;凹凸不平型凹陷处病理CAG检出率(96.8%)稍高于凸起处(87.1%),而凸起处黏膜病理肠上皮化生检出率(41.9%)较凹陷处(12.9%)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粗糙不平型病理示CAG者其粗糙程度明显加重,侧面仔细观察均可见不均匀结节样改变.结论 以内镜下黏膜表面形态为分型依据诊断CAG,客观性强,简单实用,可提高胃镜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平坦型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常规内镜检查的患者中发现有胃黏膜平坦型病变者入组,共120例,入组患者首先完成常规内镜检查,根据普通白光内镜下病变特点分析病变性质并完成内镜诊断,然后用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对病变周围胃小凹及微血管形态进行观察后做出诊断,并根据黏膜像取病理组织检查,将普通白光内镜下诊断及窄带成像放大内镜下诊断分别与病例诊断结果相比较,观察符合率。结果 120例平坦型病变病理证实慢性炎症68例,炎症伴肠上皮化生24例,炎症伴不典型增生18例,早期胃癌10例,普通内镜下诊断总病理符合率为69.2%,窄带成像放大内镜下诊断总病理符合率92.5%,两种情况下总病理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在诊断早期胃癌、炎症伴不典型增生、炎症伴肠上皮化生,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明显优于普通白光内镜。结论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平坦型病变的诊断和组织病理学上较普通白光内镜有更好的一致性,且能有效提高胃平坦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现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FICE结合放大内镜在上消化道早癌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FujinonEG590ZW型胃镜检查经病理诊断为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和早癌的70例患者。结果放大内镜加FICE技术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和早癌的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6.8%、92.6%和91.7%。结论FICE结合放大内镜对胃黏膜癌前病变及早癌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任东红  赵治国 《河南医药信息》2010,(21):101-103,106
目的探讨PITX1和突变型P53基因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联合检测43例正常胃组织、27例肠上皮化生、19例不典型增生及22例胃癌中PITX1和突变型p53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在正常胃组织,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胃癌中PITX1的表达逐渐降低,胃癌组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突变型P53表达逐渐升高,胃癌组与正常组和肠上皮化生组相比差异显著(均P〈0.05),与不典型增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TX1与P53两种分子的异常表达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协同作用,二者联合检测能为胃癌的早期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利的生物学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参积护胃颗粒对利血平型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探讨参积护胃颗粒防治大鼠胃溃疡的作用。方法将60只健康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奥美拉唑组,参积护胃颗粒低、中、高3个剂量组共六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奥美拉唑组和参积护胃颗粒低、中、高剂量组的给药剂量分别为4.17mg/kg和2.61、5.22、10.44g/kg,其余两组予以等体积蒸馏水,灌胃7d,每天1次,末次灌胃后腹腔注射利血平(5mg/kg)复制胃溃疡模型,观察胃黏膜的损伤情况,计算溃疡指数和各组溃疡发生率,并取腺胃进行病理切片检测。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奥美拉唑组和参积护胃颗粒中、高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胃溃疡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奥美拉唑组的溃疡发生率为90.0%(9/10),参积护胃颗粒低、中、高剂量组的溃疡发生率分别为100.0%(10/10)、90.0%(9/10)、80.0%(8/10)。参积护胃颗粒中、高剂量组和奥美拉唑组的胃黏膜结构被破坏程度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明显减轻。结论参积护胃颗粒对利血平所致的大鼠胃黏膜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