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支架辅助弹簧圈用于完全栓塞急性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3 mm)患者3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A组)治疗17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B组)治疗21例。采用DSA或磁共振血管成像随访观察6~24个月。比较两组栓塞效果、手术并发症和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38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术后即刻Raymond分级1级17例,2~3级21例。两组手术并发症和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 0~2分相仿(P>0.05)。随访结果:A组影像学改善比例高于B组(P<0.05);动脉瘤完全栓塞、随访期复发、随访时mRS 0~2分及2周内死亡比例均相仿(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安全、有效。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急性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可以促进其完全栓塞。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通过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37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观察术后即时栓塞效果,并随访1年,统计动脉瘤复发率。结果填塞完毕后造影,Ⅰ级栓塞26例,Ⅱ级栓塞8例,Ⅲ级栓塞3例,有效栓塞率91.9%。术中2例患者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1例患者术中载瘤动脉血栓形成,并发症发生率8.1%。所有患者病情好转后出院,无1例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年,动脉瘤复发4例,复发率10.8%。结论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能提高动脉瘤的即时栓塞率,降低术后复发率,创伤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近4年来,应用三维弹簧圈、球囊及支架辅助等介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2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例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的患者死亡,其余患者栓塞效果满意,康复良好,随访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先前难以治疗的颅内宽颈动脉瘤,经综合应用介入治疗方法均能得到较好的救治,介入治疗方法临床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9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支架结合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组、手术夹闭治疗组,观察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程度及死亡率.结果 支架结合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组与手术夹闭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存活率、随访日常生活能力(AD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病死率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支架结合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手术夹闭治疗,创伤小、费用低、恢复快,特别是对提高生存质量有积极意义,死亡率、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5.
沈斌  施海彬 《江苏医药》2007,33(12):1228-1230
目的 评价颅内动脉瘤破裂急诊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介入性微弹簧圈栓塞术,对1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进行急诊治疗(3天内),其中1例宽颈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技术栓塞.结果 16例患者的16枚动脉瘤全部成功栓塞,其中完全致密闭塞10枚、接近完全闭塞与大部分闭塞各3枚.1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出现术中动脉瘤破裂,继续栓塞后达到了基本致密填塞,14例基本康复,1例有轻度神经功能缺失症状,1例死亡.结论 介入微弹簧圈栓塞急诊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安全、有效的,积极、及时的栓塞治疗可有效防止动脉瘤再破裂.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64例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4例颅内动脉瘤经介入栓塞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并发症进性分析.结果 64例行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手术患者,采取单纯弹簧圈栓塞23例,采用颅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16例,采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9例,采用双导管技术栓塞16例.发生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脑血栓形成或脑梗死3例,血管痉挛5例.动脉瘤栓塞后无再出血.结论 术前对动脉瘤准确评估、正确运用合适的栓塞材料以及术者临床经验的逐步积累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时、合理地处理并发症也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球囊辅助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技术结合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行球囊辅助微弹簧圈栓塞的23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段8例,前交通动脉瘤7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6例,基底动脉顶端2例,均应用球囊辅助栓塞.观察栓塞效果和患者预后.结果 全部患者均致密栓塞,术中顺利,术后2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患者出现一过性缺血症状,经治疗缓解,所有患者随访期均无再出血.复查脑血管造影,未见动脉瘤再通.结论 球囊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技术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增加动脉瘤的致密栓塞率,并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神经内科经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50例。结果 50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的颅内宽颈动脉瘤,完全及大部分栓塞48例,部分栓塞2例;病人术后随访造影动脉瘤未显影,并未见与支架辅助栓塞有关的并发症。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究。方法54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根据不同时期采用的不同方法将其分为三组,各18例,第1组患者采用球囊辅助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第2组患者采用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第3组采用单纯应用支架置入治疗,对比三组患者的复发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单纯应用支架置入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0)及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0)明显低于球囊辅助可脱弹簧圈栓塞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组患者的术后复发率(0)明显低于球囊辅助可脱弹簧圈栓塞组(11.11%)及单纯应用支架置入组(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球囊辅助可脱弹簧圈栓塞及单纯应用支架置入治疗,且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周钟阳  汪恩焕  裴士文 《安徽医药》2017,21(8):1449-1451
目的 通过总结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技术,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7月期间,在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23例颅内复杂动脉瘤病人,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经验.通过术前、术后影像学评价及格拉斯哥结果量表(GOS)预后评分,评估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结果 23例颅内复杂动脉瘤中,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治疗11例,行单纯支架治疗2例,均为致密栓塞无复发,单纯弹簧圈栓塞动脉瘤10例,4例瘤颈残余,5例复发,出院后随访3~12个月,GOS预后评分:良好者20例,不良者3例.结论 血管内支架辅助的方法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效果肯定,是一种安全、合理、有效方法,但需合理选择支架的种类、大小及应用条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本院诊治的4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单纯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和观察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每组各24例,平均随访6个月,对两组GO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生存质量评分,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GOS评分明显升高,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生存质量评分明显提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显著,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颅内破裂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并发症,探讨介入治疗的选择、时机和方法。方法分析14例SAH脑动脉瘤患者治疗後的疗效。结果术前CT检查确诊的14例SAH患者,Hunt和Hess临床分级Ⅰ-Ⅲ级共10例,其中1例遗留精神症状,其余9例均治愈出院。Ⅳ-Ⅴ级共4例,其中1例遗留右侧肢体瘫,1例遗留认知能力差及双下肢无力,其余2例治愈出院。结论动脉瘤栓塞治疗SAH手术风险小,适应证范围广,後遗症少。Hunt和Hess临床分级Ⅳ-Ⅴ级的患者于超早期经弹簧圈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亦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80例并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观察组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栓塞有效率、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预后效果和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栓塞有效率高于对照组(100.0%比82.5%,P<0.05),而两组术中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的预后MRS评分及不良反应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宽颈动脉效果较好,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最常见原因,死、残率高,外科手术带来的创伤和术中动脉瘤破裂带来的危险使病人和医生面临着艰难抉择,微弹簧圈囊内栓塞颅内动脉瘤,目前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等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我科自2004年以来对13例颅内动脉瘤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囊状动脉瘤术中并发症及防治。方法对63例患者共66个动脉介入栓塞治疗中出现5例并发症,其中2例动脉瘤破裂出血,继续栓塞;1例出现脑梗塞,给予扩张脑血管、活血化淤及对症治疗;1例弹簧圈脱出动脉瘤立即手术取出,动脉瘤夹闭;1例弹簧圈脱出动脉瘤并将支架压塌,采用球囊扩张支架将弹簧圈压回动脉瘤。结果4例恢复良好,1例永久性肢体偏瘫。结论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并发症与手术操作及患者血管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电解脱弹簧圈血管内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价值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1~2013年颅内破裂窄颈动脉瘤患者32例,全部行电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32例患者全部成功栓塞,24例100%栓塞,4例95%栓塞,4例90%栓塞,术中无动脉瘤再出血。半年后常规复查DSA:无动脉瘤复发。结论电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窄颈动脉瘤,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改善了患者的预后,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17.
血管内介入治疗33例颅内动脉瘤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着重分析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33例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应用可脱弹圈簧栓塞治疗窄颈动脉瘤25例,应用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动脉瘤5例,单纯应用支架置入治疗宽颈动脉瘤1例。除2例非技术因素栓塞失败,有20例获得完全栓塞,6例获得大部栓塞,5例获得部分栓塞。术中并发症4例:弹簧圈溢入载瘤动脉2例,支架移位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载瘤动脉严重痉挛1例予药物及球囊导管成形后血管径恢复;死于肿瘤1例。30例术后3、6、9个月定期脑血管造影复查:影像学上完全治愈16例,结果稳定11例,动脉瘤复发3例。结论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制定正确的手术方式、方法,有助于提高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瘤的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23例颅内动脉瘤做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的患者做到术前做好医患沟通,加强心理护理,术中术后观察意识、瞳孔等生命体征,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采取预防措施。结果 23例患者全部治疗成功,未出现护理并发症。结论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至关重要,通过有效护理,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的效果和并发症原因。方法采用全麻,经股动脉入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经导引导管先于载瘤动脉放置支架封堵动脉瘤口,然后经支架网眼在微导丝引导下,置微导管头端于动脉瘤腔内行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动脉瘤腔,每个动脉瘤腔放置1~6个弹簧圈不等,每送入一根弹簧圈后都例行造影检查,直到瘤腔致密填塞为止。结果14例宽颈动脉瘤患者,13例在支架辅助下,弹簧圈致密填塞,其中1例使用LEO支架辅助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治疗左侧后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术后造影无出血,但是患者于术后9h再次珠网膜下腔出血死亡。另1例也是使用LEO支架辅助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左侧后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时,头端滑脱至动脉瘤腔内,其余部分逆行堵塞载瘤动脉致脑缺血昏迷,经抢救无好转自动出院。使用ENTERPRISE支架辅助治疗4例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在扩展了栓塞动脉瘤适应症的同时,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也随之增加。但是,由于它是一种不开颅、创伤小、恢复快的技术操作,对宽颈动脉瘤来说,该项介入治疗技术仍是一种比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隙出血(SAH)最常见的原因,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血管痉挛发生率为25%~30%[1],导致SAH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增高,严重影响患者预后.2003年2月-2005年5月,应用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治疗蛛网膜下隙出血33例,通过认真细致护理,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