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临床诊断策略。方法对2006年12月至2011年6月住院的不典型川崎病20例患儿的临床特征和诊治过程,进行分析讨论。结果住院20例患儿均有发热且持续时间长,患儿均具备包括发热在内的川崎病的2~4项诊断标准、外周血WBC、PLT、CRP、ESR、PCT不同程度增高等实验室检查,20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扩张或动脉瘤形成。不典型川崎病典型临床表现少,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误诊率高。结论不典型川崎病容易误诊,对具备川崎病2~4条临床诊断标准,应结合实验室检查及超声心动图进行早期诊断,尽早使用静注丙球预防状动脉瘤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提高对不典型川崎病的认识,以便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30例不典型KD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川崎病的6项典型临床表现中30例患儿仅发热一项为100%,且持续时间长;多数早期仅具备黏膜炎、皮疹、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和指端皮肤改变中的1~3项。30例初诊为各系统急性炎症性疾病,确诊时间5~22d。全部30例病例均在加用免疫球蛋白及阿司匹林后1~2d体温正常,6例冠脉内径扩张患儿加用潘生丁30d后冠脉内径恢复正常。结论不典型川崎病容易误诊,可结合实验室指标给予拟诊,尽早应用免疫球蛋白,以减少冠状动脉损害。某些实验室指标及临床症状对早期诊断不典型川崎病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川崎病是以非特异性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除发热外临床表现达不到典型川崎病诊断标准中的4项称不典型川崎病,由于本病可发生严重心血管病变,近年发病增多,成为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凶之一。由于本病诊断缺乏特异指标及确定检测手段,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川崎病患儿不是同时出现各种临床表现,一些症状和体征出现较晚或不出现使其早期诊断和不典型病例确诊较为困难,从而延误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防治疗。为了加深对此病认识,笔者收集了川崎病患儿共42例,分析其临床及实验室、仪器检查,资料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12例早期误诊体会。方法:选取了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川崎病患儿5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不典型川崎病12例,均为误诊病例,对典型川崎病与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的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2例患儿的血常规中,白细胞都出现了升高的情况,有39例患儿的血小板出现升高,17例患儿的ESR出现升高,出现肝功能损害的患儿有5例,出现肾功能损害的患儿有2例,20例患儿心脏彩超检查提示冠状动脉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结论:对婴幼儿不典型川崎病要在早期的诊治方案制定过程中,加强临床观察工作的开展,并且需开展冠状动脉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以指导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所有病例均有发热,且≥5 d;典型川崎病具有≥4项诊断标准的;不完全性川崎病<4项诊断标准;所有的病例均在病程1周及2周分别检测血液白细胞(WBC)、血小板(PLT)、C-反应蛋白(CRP)、血沉等结果均较正常明显升高。结论川崎病主要见于5岁以下的小儿,18~24个月的为发病高峰,但整个儿童期均可发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尤其是不完全性川崎病,而不完全性川崎病主要以婴儿多见;对于持续发热>5 d,且≥2项诊断标准的,若CRP不高,血沉不增快的,需每天重新评估;若CRP升高,血沉增快,伴有以下实验室检查指标的≥3项:血象WBC升高;贫血;PLT升高;转氨酶升高;尿常规高倍镜下可见异常白细胞等,可诊断不完全性川崎病,予相关治疗,及行心脏彩超检查和动态监测;若<3项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则行心脏彩超检查,如有冠状动脉病变的即可诊断为川崎病,若没有冠状动脉病变,则每天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43例不典型川崎病临床特点。方法对已经确诊的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注意其早期不典型的症状及各种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发热、指趾端脱皮、结膜充血、口唇皲裂、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手足硬性水肿的发生率依次为100%、93.7%、67.44%、62.79%、60.46%、48.83%、44.19%。其中白细胞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RP增高、血红蛋白下降、血小板升高、冠状动脉改变的发生率分别为79.07%、93.02%、37.21%、100%、32.55%。所有患儿确诊或拟诊后均给予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治疗。本组患儿均只具备典型川崎病主要6项诊断标准的2~4项,其中同时具备4项主要表现者28例(65.12%),具备3项主要表现者15例(34.88%)。结论不典型川崎病容易误诊;主要症状太少或不典型时可结合实验室指标给予拟诊,并尽早应用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以减少冠状动脉损害。血小板指数、红细胞沉降率及CRP对早期诊断、治疗和减少不典型川崎病并发症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川崎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艳  赵会茹 《医药论坛杂志》2007,28(9):17-18,21
目的 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加强对不典型性川崎病的认识,以便早期诊治,防止漏诊误诊.方法 系统回顾56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过程,对不完全型川崎病的特点进行总结.结果 56例川崎病患者年龄最小者48d,最大10岁,男32例,女24例;临床表现中,发热最为常见,占98.2%,其次为皮肤黏膜病变,占96.4%,皮疹占87.5%%,冠状动脉损伤占18.8%.不完全型川崎病占14.3%.结论 对于发热时间较长而具有部分川崎病的临床症状者,应警惕不典型川崎病的可能,应及早进行实验室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早期诊断及时正确治疗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不完全川I崎病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方法对27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例不完全川崎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结膜充血和口唇潮红皲裂,而淋巴结肿大、皮疹、手足硬肿出现率相对较低。血液检查除血小板明显升高外,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及血沉常明显升高。与典型川崎病实验室检查相符,治疗转归没有比典型川崎病更严重的倾向。结论对持续发热5天以上,具有包括发热在内的3或4条诊断指标,结合外周血WBC、CRP、ESR增高或冠状动脉扩张,可诊断为不完全川崎病,及早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可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早期诊断川崎病5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凤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9):1493-1494
目的 探讨一种早期诊断川崎病的诊断指标的可能性.方法 参照川崎病现行诊断标准,统计分析52例川崎病患儿各种临床表现出现的时间及发生率.结果 本病早期川崎病患儿发热,唇红和或干裂,皮疹,眼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分别为100%、92%、88%、86%、73%,肛周皮肤潮红和或脱皮出现在起病6 d内,卡介苗瘢痕周围出现红晕,肿胀(简称卡瘢红)常在起病3 d内出现.结论 发热,皮肤黏膜改变是川崎病患儿主要临床表现,川崎病面容,肛周皮肤潮红和(或)脱皮,卡瘢红,颈部淋巴结肿大>1.5 cm者具有早期诊断的价值,心脏彩超检查是早期诊断本病有效而无创伤性的检查方法,对不典型病例,指(趾)末端脱皮对诊断也具有重要的提示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完全川崎病与典型性川崎病的异同以便早诊断、早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60例确诊为川崎病患儿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结果 不完全川崎病临床诊断指标中的症状出现率较典型性川崎病低(x2 =16.46、10.10、11.71、34.43,均P<0.01),两者实验室检查指标WBC、Pt、ESR及CRP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04、0.12、0.04、0.26,均P>0.05),两者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43,P<0.05).结论 川崎病的早期诊断要结合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和超声心动图检查.  相似文献   

11.
何兆坤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8):460-461
目的分析31例不典型川崎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我院2008年2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31例不典型川崎病患者与同期36例典型川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不典型组患者年龄较低,其临床表现少,临床确诊前的发热时间较长,且冠脉损伤情况发生较多,与典型川崎病患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典型川崎病在临床并不少见,其需要医师提高临床确诊率,使用丙种球蛋白综合治疗方案积极预防冠脉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复发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其与初发的比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深圳市儿童医院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0例川崎病复发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心脏超声、治疗方案、疗效进行总结,并与初发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初发组不完全川崎病2例,复发组不完全川崎病6例。初发组外周血白细胞升高5例。血红蛋白降低2例,血小板升高3例,CRP升高8例,丙氨酸转氨酶升高3例,白蛋白降低1例,复发组白细胞升高6例,血红蛋白均正常,血小板升高2例,CRP均升高,血沉均增快,丙氨酸转氨酶升高3例,白蛋白降低6例。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血沉、C反应蛋白、血白蛋白、血丙氨酸转氨酶,初发组与复发组比较统计学无差异。两组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发组热程短于初发组,有统计学差异。复发组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开始使用时间早于初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后患儿退热时间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复发组川崎病的临床表现与初发时类似,不完全表现发生率高,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并不高于初发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不完全性川崎病与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以期为川崎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帮助。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部治疗过的96例川崎病患儿,分为不完全性川崎病组与典型川崎病组,比较两组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前的实验室指标。结果除肛周脱屑外,两组眼球结膜充血、口唇充血皲裂、皮疹、手足硬肿、指端脱皮,淋巴结肿大、草莓舌、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药物治疗前,除血红蛋白外,白细胞、血小板、血沉、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不完全性川崎病,在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发热后,参考血红蛋白下降及肛周脱屑可初步诊断为川崎病,以避免错过患儿的最佳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的临床表现,为治疗此病提供参考。方法我院于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了74例小儿川崎病患者,收集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他们的临床表现。结果比较完全性川崎病组和不完全性川崎病组的体征和症状,完全性川崎病组和不完全性川崎病组的患儿在发热、球结膜充血、口唇改变这3个症状上,并没有完全的差异和区别;但是在皮疹、肛周红肿、颈部淋巴异常、手脚蜕皮这几个症状上,完全性川崎病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完全性川崎病组。结论由于完全性川崎病和不完全性川崎病的临床表现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所以在检查的时候,必须将实验室检查的八项指标全部纳入进去,这样才能防止出现误诊和漏诊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方法对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60例川崎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早期均有持续发热,皮疹,双侧球结膜充血,口腔及咽部黏膜弥散充血潮红,唇红干裂,杨梅舌,肛周皮肤潮红、脱屑,其典型症状如较特异的手足硬肿出现较晚。结论川崎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且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正确的鉴别诊断是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波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17(24):3000-3002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总结临床诊治经验,提高诊治效率。方法对我院2006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40例不典型川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并结合相关文献,总结实现不典型川崎病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有效方法。结果经过规范治疗,40例患者均实现临床治愈,平均住院时间(15.7±4.8)d。结论早期诊断、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是不典型川崎病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肖昕  吴梦琦 《安徽医药》2019,23(6):1160-1162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血清CD64水平诊断小儿川崎病的临床诊断价值,为小儿川崎病的诊断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来安徽省儿童医院就诊的50例小儿川崎病为观察组,所有病儿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给予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检测病儿治疗前后血清CD64水平,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川崎病的准确性,以健康儿正常血清CD64水平为标准,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CD64指数。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观察组病儿冠状动脉扩张20例,冠状动脉瘤6例,左室内径增大15例,心包积液7例,小儿川崎病确诊48例,阳性检出率为96%。治疗前观察组病儿血清CD64指数显著高于正常值(t=6.165,P=0.000);治疗后观察组病儿血清CD64指数明显低于治疗前(t=11.557,P=0.000),且与健康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94,P=0.057)。结论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小儿川崎病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血清CD64指数对小儿川崎病的鉴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作为小儿川崎病诊断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血清CD64水平诊断小儿川崎病临床应用价值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冠状动脉病变(CAL)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3年6月入住我院的115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男73例(63.5%),女42例(36.5%),5岁以内96例(83.5%)。(2)典型KD 90例,不完全性KD(IKD)25例;IKD组婴儿(〈1岁)比例和CAL发生率均高于典型KD组(44.0%vs 7.8%,40.0%vs 17.8%,P均〈0.05);除肛周脱屑、卡疤红肿外,IKD组其他临床症状发生率低于典型KD组,出现时间晚于KD组(P均〈0.05);除血红蛋白外,两组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CAL组男性比例、婴儿比例、发热时间、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大(高)于非CAL组(P均〈0.05)。(4)KD发病10 d内的CAL发生率低于发病10 d后,且治疗2周后复查发病10 d内给予静脉用免疫球蛋白组新CAL发生率低于发病10 d后给予IVIG组(P〈0.05)。结论:IKD多发于婴儿,且其CAL发生率较高,肛周脱屑、卡疤红肿有助于其早期诊断;CAL发生率与男性、年龄〈1岁、发热时间、PLT、ESR、CRP有关;KD发病10 d内应用静脉用免疫球蛋白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34例<3岁婴幼儿登革热的临床特征,为婴幼儿登革热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对2014年9月至12月我院收治的34例<3岁的婴幼儿登革热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血清免疫学和病原学检查结果、并发症、治疗与转归方面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儿均有发热,82.4%的患儿发热类型为不规则型;85.3%患儿出现皮疹,合并呼吸道和胃肠道症状较多,较少数出现肝脾肿大;白细胞总数降低患儿占29.4%,血小板降低患儿占41.2%,红细胞比容(HCT)降低患儿占82.4%,凝血原时间(PT)缩短患儿占38.2%;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轻度升高患儿占8.8%,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轻度升高患儿占55.9%;未见伴有总胆红素水平升高患儿;腹部B超、肾功能和心肌酶谱均无异常。发病10 d内, 58.8%的患儿DF-IgM阳性, 85.7%为初次感染, 24.3%为二次感染,早期检测登革NS1抗原阳性率29.4%,登革病毒核酸RP-PC阳性率为32.3%,IgM 检测阳性率为17.6%。11.8%患儿并发支气管炎, 20.6%患儿并发肝功能损害,无登革热重症及死亡病例。结论:婴幼儿登革热起病症状较轻、病程短,临床表现为典型登革热为主,合并呼吸道、胃肠道表现及肝功能轻度损害较多,治疗效果好。发病早期应及时检测登革抗原NS1和病毒核酸,有助提高快速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