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副胃左动脉在肝细胞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87例确诊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行64层螺旋CT检查,动脉期采用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重建肠系膜上动脉及腹腔动脉分支起源及走行,并与血管造影对比。结果 387例均清楚显示腹腔动脉、脾动脉、胃左动脉、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肝左动脉、肝右动脉及胃十二指肠动脉;282例清楚显示胃右动脉起源。共发现副胃左动脉50例,其中46例发自肝左动脉远端,1例发自副肝左动脉远端,1例发自肝右动脉近端,2例发自肝固有动脉。三维重建结果与血管造影一致。结论副胃左动脉多起源于肝左动脉远端,正确认识副胃左动脉可以避免肝细胞癌介入治疗过程中异位栓塞的发生,减少并发症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复习了208例腹腔动脉造影片,统计了胃左、胃右以及迷走肝左动脉的变异。发现国人迷走肝左动脉为10.4%,骨右动脉主要起自肝固有动脉以远的肝动脉。强调在肝左叶肿瘤行腹腔动脉造影为阴性时,应行骨左动脉造影,同时还要行胃左动脉的化疗栓塞治疗。在胃肿瘤胃出血栓塞治疗时,也要注意迷走的肝左动脉存在,适当地选择栓塞剂,注意保护肝脏。另外也要留意观察胃右动脉的起始变异,在?永久性液体或细颗粒栓塞肝动脉时,要注意避开胃右动脉,以防胃出血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选择性靶血管介入治疗是胃肿瘤的治疗方法之一,但胃肿瘤供血十分丰富并且血管走行复杂,因此能清晰地显示出肿瘤供血动脉更为重要。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解决这一关键性问题成为可能。目前胃肿瘤动脉CTA成像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为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下肢动脉成像中应用低管电压(kVp,100 kV)设置和管电流调制减低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 连续选取需行下肢动脉造影的患者61例,按随机数表随机分为A组(120 kV)、B组(100 kV)、C组(100 kV+管电流调制)。比较3组患者的图像客观评价指标、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以及辐射剂量。C组进一步按体重指数(BMI)分为C1组(BMI<24.9 kg/m2)及C2组(BMI≥24.9 kg/m2),比较2组患者间的辐射剂量。结果 3组患者的主-髂部轴位、容积再现(VR)、最大强度投影(MIP)图像的主观质量评分均在良好以上,且3组图像的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 3组的有效吸收剂量分别为8.20、5.36 和7.48 mSv;B组较A组有效吸收剂量减低约34.6%,C组较B组有效吸收剂量增加约39.5%,且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1组和C2组有效吸收剂量为7.11 和9.69 mSv,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3,P<0.05),C1组较C2组有效剂量减低约26.6%。C1组较A组有效剂量减低13.3%(Z=-2.822,P<0.05),但较B组有效剂量增加了32.6%(Z=-3.900,P<0.05);C2组较A组有效吸收剂量增加18.2%(P>0.05),较B组有效剂量增加了80.8%(Z=-3.426,P<0.05)。结论 下肢动脉MSCTA运用低kVp设置(100 kV)能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辐射剂量,其应用是可行有效的;低kVp设置(100 kV)结合管电流调制技术仅对特定人群(体重指数<24.9 kg/m2)具有减低辐射剂量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肝-胃动脉(hepatogastric,artery,HGA的DSA表现特征,探讨其在肝癌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术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000例肝动脉DSA造影片,将起源于肝固有动脉(proper hepatic artery,PHA)以远各级肝动脉的胃及十二指肠的供血动脉命名为HGA,并根据其走行方向及分布范围的不同,进一步将其分为胃右动脉(right gastric artery,RGA),迷走胃左动脉(aberrant left gastric artery,AbLGA),迷走胃十二指肠动脉(aberrang gastroduodenal artery,AbGDA),迷走胃网膜右动脉(aberrant right gastroepiploic artery,AbRGEA),十二指肠上动脉(superior duodenal artery,SDA)及其他不易明确命名的HGA等。分别统计其发生率,描述其起源,走行,分支,分布等解剖学特征。结果:1000例中,740例存在1支以上的HGA,占74%,共显示839支HGA,其中RGA682支(81.29%,682/839),AbLGA84支(10.01%,84/839),SDA45支(5.36%,45/839),AbGDA21支(2.50,21/839),AbRGEA1支(0.12%,1/839),其他HGA6支(0.72%,6/839)。839支HGA中,起源于PHA412支(49.11%,412/839),起源于肝左动脉(left hepatic artery,LHA)314支(37.43%,314/839),起源于肝右动脉(right hepatic artery,RHA)98支(11.68%,98/839),起源于肝中动脉(middle hepatic artery,MHA)15支(1.79%,15/839)。结论:HGA是比较常见的肝-胃,十二指肠间的血管变异,研究HGA的解剖变异对预防肝癌TACE术后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肝脏疾病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应用GELightSpeedQX/i4层螺旋CT机,对152例患者行肝脏CT3时相增强扫描,扫描后对原始数据行三维薄建重建,分析其结果.结果:152例中,原发性肝细胞癌41例、肝海绵状血管瘤52例、肝脏囊肿15例、脂肪肝8例、肝脓肿5例、肝脏转移瘤8例、胆囊癌3例、胆管癌4例和正常16例.动脉期均成功显示腹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如腹腔干,肾动脉,肠系膜动脉等.143例可清晰显示肝总动脉与脾动脉,胃左动脉显示清晰者123例(VR像显示108例,MPR像显示123例),发现异常的分支16例.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肝脏CT扫描中能直观地显示病变及周围血管的关系,对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肝外供血动脉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的显示能力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64层螺旋CT常规肝脏三期扫描,动脉期采用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三维重建技术,对89例原发性中晚期HCC肝内、外供虹动脉的起源及走行行三维重建,并与血管造影结果对比.结果 肿瘤巨块型59例,发生肿瘤肝外供血33例;弥漫型21例,发生肝外供血4例;结节型9例,发生肝外供血1例.肿瘤肝外供血动脉有8条途经,共发现肿瘤肝外供血动脉44支,肝动脉起源变异19支.结论 HCC肝外供血动脉较为常见和多变,并与肿瘤类型和部位有关,64层螺旋CT血管三维重建能达到血管造影效果,可减少血管造影次数,减少对比剂用量,减少医患辐射剂量,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显示胃网膜右动脉(RGEA)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符合入组标准病例资料的16层螺旋CT腹部增强扫描图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MIP)及容积再现(VR)图像观察RGEA的走行规律、长度类型,并测量血管起始端及远端内径. 结果 80例RGEA显示率为100%,其中长型RGEA 22例(占27.50%),中型RGEA 53例(占66.25%),短型RGEA 5例(占6.25%).RGEA平均长度为(19.5±4.5) cm,3型RGEA起始端平均内径分别为(2.69±0.26) mm、(2.70±0.18) mm、(2.68±0.12) mm,3型RGEA远端平均内径分别为(1.76±0.17) mm、(1.75±0.18) mm、(1.74±0.05) mm.3型RGEA的起始端、远端平均内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MSCTA可以为原位RGEA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作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自 1973年Hounsfield发表第一篇关于CT的文章至今 ,不到 3 0年的时间里CT技术已经历了几代更新。 2 0世纪 90年代后期出现并投入使用的多层螺旋CT(multi detectorrowheli calCT ,MDHCT)结合了多排探测器及螺旋容积扫描的优点 ,大大提高了扫描速度和图像质量 ,使一次屏气大范围薄层扫描和一次注药多期扫描成为可能 ,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更全面、清晰、直观的影像依据。MDHCT无论在扫描速度、图像质量还是后处理效果均明显优于传统及单层螺旋CT(single detectorrowhe…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16层螺旋CT机对怀疑有顷内动脉瘤的28例患者行CTA裣查,将啄始数据输入Vitrca2工作站,重建颅内血管三维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等后处理,并对照手术或介入栓塞结果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MSCTA共发现28例33个动脉瘤,动脉瘤直径最小3mm,最大25mm。MSCTA能清晰显示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载瘤动脉及其动脉瘤与临近血管分支和骨性组织间的空间关系。27例与手术/DSA结果一致。结论: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准确性,可部分取代DSA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肠系膜下动脉在晚期卵巢癌及其术后复发患者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34例晚期卵巢癌及术后复发患者(其中晚期22例,术后复发12例)在行常规双侧髂内动脉和(或)子宫动脉化疗和(或)栓塞后,对肠系膜下动脉参与供血者行灌注化疗,并观察其疗效.结果 本组病例中,共有26例肠系膜下动脉参与肿瘤供血.灌注化疗后3周随访CT见肿块皆有不同程度缩小.1例另行栓塞治疗,未出现肠坏死等并发症;其中卵巢癌术后复发者肠系膜下动脉有异常供血占90.9%(20/22),而晚期者则占50.0%(6/12),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P=0.007);卵巢癌FIGO分期Ⅲ期占61.5%(8/13),Ⅳ期占85.7%(18/21),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608,P=0.16).结论 在晚期卵巢癌,尤其是术后复发患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中,肠系膜下动脉常参与肿瘤的血供,故常规仅行双侧髂内动脉和(或)子宫动脉介人治疗往往疗效不佳.因此对此类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时,常规探查肠系膜下动脉并进行灌注化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吴海江  董超  崔宁  骆勇  曹驰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10):1062-1064
目的:研究外生型肝癌的诊断及介入治疗的方法。方法:11例外生型肝癌根据临床表现、AFP、CT、肝动脉造影及病理诊断确诊;11例均采用肝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术,其中2例同时采用无水酒精注射治疗。结果:11例外生型肝癌介入治疗均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外生型肝癌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AFP、CT、肝动脉造影及病理进行综合诊断;外生型肝癌的介入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在原发性肝癌TACE术中含雷替曲塞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90例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含雷替曲塞方案行肝癌TACE术,观察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90例患者中获CR 23例,PR 36例,SD 24例,PD 7例,有效率(CR+PR)为65.6%.1年生存率为72.2%,中位生存期(mOS)为15.9个月,无进展生存期(PFS)为9.1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BCLC分期、联合治疗、碘油沉积类型、血管瘤栓的生存率有明显差异(P<0.05).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BCLC分期(x2=9.83,P=0.002)、联合治疗(x2=6.40,P=0.011)是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疼痛、呕吐及骨髓抑制,Ⅲ~Ⅳ级不良反应少见,无治疗相关死亡.结论 含雷替曲塞方案TACE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有效性及安全性较好,患者易耐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判断壶腹周围癌可切除性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5例壶腹周围癌患者的CT表现,并与手术或十二指肠胰胆管造影(ERCP)所见对照。结果:经MSCT检查35例均发现肿瘤,增强扫描肿瘤本身可见不同程度增强,其中16例经图像后处理,35例均清晰显示肿瘤及肿瘤与周围组织、血管的关系。根据MSCT表现判断26例肿瘤可手术切除,19例接受了肿瘤切除术,9例有转移或血管受累征象手术不能切除。结论:MSCT动态增强扫描与三维重建技术相结合能清晰地显示壶腹部肿瘤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对于壶腹周围癌可切除性的判断及预后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FGF-19)在肝细胞癌(HCC)以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解放军401医院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行根治切除术的HCC病例209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FGF-19在HCC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FGF-19蛋白的表达与临床和病理因素的关系,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法分析数据, 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Cox模型分析多因素对生存的影响。结果 HCC组织中FGF-19的高表达率为66.1%(138/209),显著高于癌旁肝组织的46.9%(98/20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FGF-19的高表达与肿瘤包膜和边界有相关性(P<0.05);FGF-19高表达组的术后生存时间明显低于FGF-19低表达组(P<0.05)。结论 FGF-19在HCC发生和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FGF-19的表达水平与HCC切除术后患者的生存时间密切相关,是一个潜在的预测HCC预后的分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原发性肝癌肝外供血动脉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 DSA 证实的存在肝外供血动脉的41例肝癌患者的64层 CT 资料。分别统计 CT 和 DSA 能检出的肝癌肝外供血动脉数,将两者的结果进行 Kappa 一致性检验并分析。另总结有侧支性供血动脉的肝癌的 CT 表现特点。结果本资料75%(48/64)的肝癌肝外供血动脉能够通过 CT 正确检出。CT 与 DSA 相比,在对肝癌肝外供血动脉的检出上一致性好(k =0.62,P <0.05)。一些常规 CT 表现特点可对肝癌存在侧支性供血动脉作出提示性诊断。CT 指导后的 DSA 提高了对肝外供血动脉的检出率。结论64层 CT 对肝癌肝外供血动脉有良好的检出能力,认真分析术前 CT 特征对肝癌的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不同介入模式治疗伴失代偿性肝硬化肝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伴失代偿性肝硬化原发性肝癌(HCC)不同介入模式的临床价值.方法 在内科治疗稳定后,132例伴肝功能失代偿HCC患者接受不同介入模式治疗;36例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A组),54例采用肝动脉节段性化疗栓塞治疗(S-TACE,B组),42例采用S-TACE后序贯射频消融(RFA)和无水乙醇局部注射(PEI)的综合介入治疗(C组).结果 随访3~48个月,A组、B组和C组患者AFP复常率分别为23.3%、60.5%(P<0.05)和75.0%(P<0.01),瘤体缩小(>50%)分别占8.3%、31.5%(P<0.05)和54.8%(P<0.01和P<0.05),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1个月、9.4个月(P<0.05)和14.1个月(P<0.01和P<0.05),累计生存率6个月分别为22.2%、51.8%(P<0.05)和78.6%(P<0.05和P<0.01),12个月分别为5.6%、31.5%(P<0.05)和40.5%(P<0.05),24个月分别为0、9.3%和19.1%(P<0.05);单变量分析显示包括HBV DNA在内的14项因素与预后显著相关,多因素COX模型分析显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ICGR15、门静脉癌栓、治疗模式及AFP术前升高者介入治疗后变化与预后显著相关.结论 综合介入治疗是伴肝功能失代偿HCC的有效治疗方法,对HBV DNA阳性患者应该考虑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CT血管成像(CTA)对咯血介入治疗的指导作用及效果。 方法将34例咯血患者按介入栓塞治疗前是否行支气管动脉CTA检查分为单纯DSA组及术前CTA组,每组17例。比较两组检出可疑出血动脉情况、手术时间及术后一年复发率,分析术前CTA组的CTA血管检出率。 结果术前CTA组共检出可疑出血动脉28支,单纯DSA组检出31支,并全部予以栓塞。术前CTA组的手术时间为(28.33±7.68)min,低于单纯DSA组的(40.55±10.0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3,P<0.05)。 结论支气管动脉CTA可以客观评价咯血相关血管的起源、数目及走形,可为术中寻找出血动脉提供准确的定位。并且能减少手术时间及医患人员的辐射剂量,避免漏栓,降低复发几率,对指导咯血的介入治疗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呼唤规范化的肝癌介入治疗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介入方法治疗肝癌效果较好,已被公认为肝癌的非手术治疗首选方法.但肝癌介入治疗后的复发、转移问题,影响其远期生存率.规范肝癌的介入治疗十分必要,其中包括严格掌握肝癌介入治疗适应证;精细介入手术操作;对患者实施优化的"个体化"方案;制定疗效观察、分析的客观指标和方案.采用综合性治疗措施,包括经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热消融治疗,放射治疗,联合抗肿瘤血管生成,细胞因子和基因治疗,联合介入后二期外科手术切除和肝肿瘤切除术后的预防性介入治疗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