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氨基苷类 (AGS)抗生素临床常用于G -菌及耐药金葡萄等的严重感染 ,且常与 β -内酰胺类合用。但因其安全范围小 ,用药不慎易致耳、肾毒性。因此进行合用时血药浓度监测和药动学研究与合理用药有重要意义 ,本室多年来对AGS体液浓度测定微生物法的改进及联合用药的药动学进行了研究 ,现作一综述以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合理用药时参考。1 AGS抗生素体液浓度测定微生物法改进的研究  王莎莎等在常规微生物法基础上首先对庆大霉素 (Gentamicin ,GENT)体液浓度测定微量微生物法的改进进行了研究。基于常规采用枯草杆菌ATCC和 63 5 0…  相似文献   

2.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临床上常见致病菌,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治疗主要抗生素之一。但近年来,金葡菌对其产生的耐药日趋严重。其中,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MRSA)尤为突出,现已成为  相似文献   

3.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因其安全有效,多年来在抗感染治疗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但同时细菌对常用药物也在不断产生耐药性,细菌对β-内酰胺类的耐药机制研究表明,质粒介导或染色体突变使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破坏β-内酰胺环,使抗生素失活,是最常见和最重要的机制。解决细菌耐药性的一种策略,是使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抗生素合用,如克拉维酸(Clavulanic acid)、舒巴坦(Sulbactam)、他唑巴坦(Tazobactam)、CP71126,已在临床应用获得成功。 青霉烯(BRL-42715(Beecham)是近几年发展的一种新型,强力、广谱β-内酰胺酶抑制剂,于10~(-7)mol低浓度下即可抑制青霉素酶和头孢菌素酶99%以上,而克拉维酸和舒巴坦在此浓度只对青霉素酶有效,他唑巴坦则在此浓度下仅抑制青霉素酶20%,头孢菌素酶15%~16%。我们从6-氨基青霉烷酸出发,经溴化、酯化、甲酰化、臭氧化等,合成了BRL-42715(Ⅰ)及6位为取代  相似文献   

4.
目的 构建肺炎链球菌comD基因敲除突变株,了解comD基因与细菌β-内酰类抗生素耐药性的相关性,探讨氯氰碘柳胺下调comD、comE和comC基因mRNA的作用.方法 构建用于comD基因敲除的自杀质粒pEVP3comD,通过同源重组及插入失活获得肺炎链球菌ATCC6306株comD基因敲除突变株comD-.采用PCR及免疫荧光法对comD-突变株进行鉴定.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氯氰碘柳胺处理前后comD-突变株及野生株comD、comE和comC基因mRNA水平变化.采用二倍琼脂稀释法测定comD-突变株及野生株对青霉素G和头孢噻肟的敏感性.结果 测序及免疫荧光试验结果证实,所构建的comD-突变株染色体DNA中comD基因被插入失活.50μmol/L或100 μmol/L的氯氰碘柳胺能明显下调comD、comE和comC基因mRNA水平(P<0.05),25μmol/L的氯氰碘柳胺则否.comD-突变株对青霉素及头孢噻肟最低抑菌浓度(MIC)值均为32μg/ml,明显高于野生株的0.06 μg/ml和1 μg/ml.结论 本研究成功地构建了肺炎链球菌comD基因敲除突变株.comD基因与细菌对β-内酰类抗生素耐药性密切相关.氯氰碘柳胺可通过下调comD、comE和comC基因的转录水平,从而对细菌感受态形成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调查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rtosa,Pa)β-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的流行状况。方法 采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系统对26株临床分离的Pa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PCR方法检测11种β-内酰胺酶和外膜蛋白oprD2编码基因。结果 26株PaTEM、IMP、OXA的阳性率分别为42.3%、30.8%、3.8%,oprD2基因缺失高达92.3%,而SHV、CTX-M-1、PER、VEB、GES、VIM、DHA、MIR基因均阴性。结论 我院临床分离Pa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为产TEM、IMP型β-内酰胺酶和缺失外膜蛋白oprD2。  相似文献   

6.
目的筛选高产微生物β淀粉酶的优良菌株,通过微生物发酵法制备微生物β淀粉酶。方法从南宁明阳生化淀粉厂附近的土壤分离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原始菌株,取10g土样制成稀释10-2~10-4的倍,平面涂布,单菌落平面纯培养后,纯化选得产β淀粉酶原始菌株,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命名为NKJ-00),采用NTG诱变法对枯草芽孢杆菌诱变得突变株,过滤、离心得β淀粉酶粗酶液,采用硫酸铵沉淀法纯化;用蒸馏水代替酶液作为对照组。测定β淀粉酶的酶活力,且对其最适温度、热稳定性、pH的稳定性和金属离子对其的影响等酶学性质进行了测定;最后对β淀粉酶转化可溶性淀粉溶液制备麦芽糖的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枯草芽孢杆菌原始菌株产酶能力为220~230U/ml,得到的4株突变株产酶活力远高于原始菌株,其中NJK-05产酶能力及稳定性最佳,传6代后发酵产酶能力稳定在1500U/ml以上。用NKJ-05菌株发酵制得耐高温微生物β淀粉酶,酶最适温度60~65℃,酶活力为2.2万U/ml,50~65℃是稳定的,pH5~8时相对稳定。pH〉8相对酶活下降较明显,pH〈5时,相对酶活迅速下降;金属离子对β淀粉酶活性有一定的抑制。提取纯化后的β淀粉酶作用于22%~25%的可溶性淀粉溶液得到60%~70%的麦芽糖浆。结论β淀粉酶可通过微生物发酵法生产,微生物β淀粉酶的稳定性、耐高温等指标均超过植物β淀粉酶,纯度基本上达到工业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氟喹诺酮类在动物的药动学与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与其他抗菌药无交叉耐药性和毒副作用小等特性,十多年来在国内外兽医临床和畜牧业生产上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本室自1989年以来先后对诺氟沙星、培氟沙星、环丙沙星、洛美沙星、氧氟沙星、二氟沙星、恩诺沙星、沙拉沙星、单诺沙星等9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在动物体内外的抗菌作用或药物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现把试验结果综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研究3种体外药敏试验在测定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Hi)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呋辛等3种β-内酰胺类药物敏感的可靠性及实用性.方法 采用肉汤稀释法、纸片扩散法(K-B法)和自动化微量肉汤稀释法(ATB法)检测Hi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呋辛的药物敏感性.以肉汤稀释法为参考方法,分析比较K-B法和ATB法结果间的一致性和误差率.结果 K-B法与肉汤稀释法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呋辛的药敏一致率分别为77.19%、91.58%、69.16%,ATB法与肉汤稀释法的一致率分别为70.18%、73.16%、51.98%,K-B法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呋辛这两种药物的一致率显著高于ATB法.结果 误差方面,K-B法对氨苄西林和头孢呋辛的重大误差率和极重大误差率都显著低于ATB法,K-B法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重大误差率也显著低于ATB法.结论 检测Hi对β-内酰胺抗生素药敏实验方面,K-B法和肉汤稀释法的一致性较好;ATB法对Hi药敏试验产生的误差较大.临床工作中报告ATB法药敏结果时,应结合β-内酰胺酶试验,出现异常药敏表型,或者对ATB药敏结果有疑问时,建议联合使用其他药敏方法,对ATB法结果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绒毛、羊水及白细胞中β-葡萄糖苷酸酶(GUSB)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详细研究,发现GUSB56℃稳定,10mm01/LCa~(2 )~和1.5mol/L的乙二醇可分别提高酶活性15—22%和31—47%。因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以PNP—β—D—Gr为底物的确定这些组织中GUSB活性的微量比色法。当用此方法确定绒毛GUSB活性时,灵敏度提高4.5倍以上。应用上述改良后的方法测定了34例绒毛、32例白细胞和25例羊水GUSB活性,其正常值分别为1155.42±366.38,514.77±118.31和28.09±10.59nmol/mg Prot.hr。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分子表达水平及其编码区基因多态性与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方法检测标本血浆TGF-β1的浓度,应用LightCycler实时荧光PCR结合熔点曲线分析的方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编码区3个基因多态性:codon10 T〉C(Leu10Pro)、codon25 G〉C(Arg25Pro)和codon263 C〉T(Thr263Ile).结果:患者血浆TGF-β1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但TGF-β1基因codon10位点各种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对照组和MM患者组以及MM患者各型之间的分布频率并没有显著差异,而且MM患者各种基因型血浆TGF-β1的浓度也没有显著差异,TGF-β1基因codon25和codon263位点均不存在预想中的基因多态性.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1可能在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该因子基因编码区多态性并不会影响血浆TGF-β1的浓度,也与MM的发生以及亚型没有明确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胡军  赵瑾瑶  金伟  杨进  杨佩满 《解剖学报》2007,38(6):704-707
目的 探讨不同作用机制的雄黄(REA)与β-榄香烯(β-ELE)联合应用,从不同环节逆转人乳腺癌MCF-7/ADM细胞对阿霉素(ADM)的耐药性.方法 联合用药后,经MTT法测定对MCF-7/ADM细胞药物敏感性的影响,通过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对细胞内化疗药物阿霉素积累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GP、Bcl-2蛋白表达的改变.结果 联合用药对MCF-7/ADM的耐药性有明显的逆转作用,逆转倍数约为4.2倍,明显好于两者单独应用(P<0.01).联合用药后,MCF-7/ADM细胞内阿霉素浓度明显增加(P<0.01),P-GP表达由(95.90±3.02)%降至(76.50±5.16)%(P<0.01),Bcl-2表达由(90.20±3.99)%降至(50.00±1.63)%(P<0.01).结论 雄黄与β-榄香烯联合用药可显著增强对MCF-7/ADM细胞的耐药逆转作用,逆转机制与增加细胞内药物积累,降低P-GP、Bcl-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红素氧合酶-1(HO-1) /一氧化碳(CO)系统与一氧化氮合酶(NOS) /一氧化氮(NO)系统抑制兔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再狭窄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方法: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胆固醇组、血红素组、卟啉锌组、精氨酸组、亚硝基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0只)。对照组予普通饮食,其余6组喂饲含1.5%胆固醇饲料,血红素组和卟啉锌组同时分别给予氯化血红素或锌原卟啉-9腹腔内注射,精氨酸组和亚硝基组同时饮水,给予L-精氨酸或亚硝基-L-精氨酸甲酯,2周后实验组行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术,术后继续原方式喂养8周。结果:6组高胆固醇喂养家兔的血脂(TC、TG、LDL、ox-LDL)水平显著升高(P均0.01)。与对照组比较,胆固醇组颈动脉NO生成量、NOS活性显著降低,而CO生成量、HO-1活性、内膜面积显著增加(P均0.01)。与胆固醇组比较,血红素组HO-1活性、CO生成量显著增加,内皮素-1(ET-1)水平显著降低,内膜面积和内膜/中膜面积比减小(P均0.01);卟啉锌组HO-1活性、CO生成量明显降低,ET-1水平、内膜面积和内膜/中膜面积比显著增加(P均0.01);精氨酸组cNOS活性、NO生成量显著增加,ET-1水平,内膜面积和内膜/中膜面积比明显降低(P均0.01);亚硝基组cNOS活性、NO生成量明显降低,ET-1水平、内膜面积和内膜/中膜面积比显著增加(P均0.01)。结论:HO-1 / CO与NOS/NO系统均有抑制再狭窄的作用,两系统作用互补且相互代偿,HO-1 /CO系统通过调节和代偿NOS、NO以及下调ET-1而抑制血管损伤后再狭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白介素(IL)等细胞因子与纤维蛋白原(Fg)Bβ链-1420G/A、-993C/T、1689T/G、BsmAIG/C、I6I/D、345C/T、HinfIA/C 7个基因多态性位点的关系及其对血浆Fg浓度和分子活性系列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开滦集团离退休职工864人进行体检和问卷调查,抽取静脉血检测血生化及血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IL-6、IL-8、IL-10,同时测定血浆Fg浓度和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速率(FMPV)、最大光密度(Amax)、FMPV/Amax等反映Fg分子聚合功能指标,并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联反应(AS-PCR)和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及直接基因测序分析检测上述7位点的基因多态性。结果:FgBβHinfI为AC+CC型人群TNF-α水平高于AA人群(P<0.05),其他细胞因子在各位点野生基因型与变异基因型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以FMPV/Amax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依次筛选出年龄、HDL、UA、hsCRP、口服阿司匹林,标准回归系数(β)为-0.089、-0.094、-0.098、0.091、-0.081(P<0.05);以IL-6为因变量则筛选出IL-8、性别、糖尿病史、TNF-α及HinfI基因型,β分别为0.277、-0.136、0.134、0.125、-0.088(P<0.05);以TNF-α为因变量,则筛选出IL-10、IL-6、BsmAI、UA、1689位点,β分别为0.157、0.127、0.202、0.089、-0.130(P<0.05)。结论:白介素、TNF-α等细胞因子水平与FgBβ链基因多态性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它们可以通过影响FgBβ链某些位点的白介素反应元件而具有潜在的调节人类血浆Fg浓度和分子活性表达水平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