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中心静脉导管(CVC)相关性血流感染以及病原菌分布,为临床降低其感染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3月心脏病治疗中心收治的617例实施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目标性监测,调查研究感染发生率及病原菌分布。结果 617例心脏手术患儿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其中12例患儿发生相关性血流感染,感染率为1.94%;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时间≤7d的3例占25.00%、8~15d的7例占58.33%、≥15d的2例占16.67%;共检出21株病原菌,检出革兰阴性菌12株占57.14%,革兰阳性菌检出9株占42.86%,其中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占前3位。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较高,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要严格按照指导手册,积极主动对患儿实施预防感染的各项措施,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医院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状况,为有效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50例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感染患者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感染部位分布、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患者年龄与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关系密切,46~55岁年龄段患者感染例数最多,占52.0%;感染类型以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所占比率最大,占56.00%;共检出病原菌50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20株占40.0%,肺炎克雷伯菌15株占30.0%,其他菌类仅占10.0%;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与操作人员经验、穿刺部位、导管滞留时间、穿刺次数以及是否正规换药具有相关性(P<0.05),其中,操作人员经验≤50次的发生率高达80.0%,穿刺部位在左贵要静脉的发生率最大,为40.0%,导管滞留时间>30d发生率最高,达94.0%。结论 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因素多,规范PICC的管理是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ICU医院感染相关因素调查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并分析ICU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为预防ICU医院感染的护理方法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ICU 345例住院患者,对其病例资料和临床症状的数据进行整理与量化,采用logistic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静脉导管感染患者28例,导管相关性感染率为8.1%,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22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6.4%;感染细菌均为条件致病菌,共检出病原菌50株,其中导管感染检出23株,占46.0%,相关性血流感染检出27株,占54.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静脉导管感染的高危致病因素为药物的性质、化疗周期、导管堵塞及侵入性操作等.结论 规范各项操作,严格按照操作流程使用医疗器械,合理使用药物,优化治疗手段,是预防ICU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情况,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作用,为降低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提供临床护理经验。方法选择2012年6-12月医院行血液透析患者48例为对照组,另选取2013年1-12月医院行血液透析患者81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则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导管留置时间观察组为(25.57±10.38)d,对照组为(33.32±14.4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3例,感染率为3.70%,对照组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8例,感染率为16.67%,两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检出病原菌13株,其中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共8株占61.54%。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将指南及概念转化为了具体的临床实践,将其应用到血液透析患者中,可以显著减少导管留置时间和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具有现实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对血液科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PICC)患者血流感染的预防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于医院血液科住院并置入PICC导管的1 896例患者,为FMEA实施阶段组;2015年1月-2015年12月于医院血液科住院并置入PICC导管的1 566例患者,为FMEA未实施阶段组。运用FMEA分析血液科PICC置管患者血流感染发生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同时对改进结果进行评估;查询FMEA实施前后血液科发生血流感染的例数,计算感染率;对疑有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采集血样进行血培养检查;FMEA实施前后,对科室护理人员PICC导管置管和维护的知识与操作进行考核。结果 FMEA未实施阶段组患者共发生血流感染49例,感染率为3.13%,FMEA实施阶段组患者共发生血流感染18例,感染率为0.95%;FMEA后PICC导管患者血流感染发生率降低(χ2=6.355,P0.001);FMEA实施前后护理人员对PICC导管置管和维护的知识与操作考核得分分别为(72.56±13.25)和(91.58±8.51),实施后得分高于实施前(t=2.375,P=0.011);67例发生血流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7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6株占78.87%、革兰阳性菌14株占19.72%、真菌1株占1.41%。结论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对血液科PICC置管患者血流感染的原因分析准确,相应的改进措施能有效降低血流感染风险,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原因以及预防对策,分析导管相关感染和颈内静脉置管时间、血管相关性感染及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原因,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6年7月-2012月年1月医院28例DCD供体肝移植术后颈内静脉插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DCD供体肝移植术后行颈内静脉插管,对其导管相关感染与颈内静脉置管时间相关性、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具体原因制定预防措施。结果 28例肝移植术后患者的平均置管时间为22d,其中2例患者发生感染,局部和血流感染各1例,感染率为7.14%;置管12d的患者感染率为0、122d的患者感染率为0、1224d的感染率为5.88%、>24d的感染率为16.67%;血液以及导管尖端共培养病原菌3株;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原因主要有导管的材料选择,导管的留置时间以及医护人员的无菌操作意识相关。结论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率较高,应加强医护人员的无菌操作意识,选择合适的导管,并要重视导管的护理,可有效地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某新建医院综合ICU医院感染、导管相关性感染特点,探讨相关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通过目标性监测,对2014年10月-2015年9月入住ICU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率、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和导管使用率等指标的调查分析。结果监测的1 408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116例、137例次,感染率为8.24%,例次感染率9.73%,患者日例次感染率15.40‰,根据平均病情严重程度调整后日例次感染率为3.69‰;其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28例次,感染率6.32‰,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2例次,感染率1.74‰,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32例次,感染率3.77‰;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38.68%,其次为泌尿道(35.77%)、中枢神经系统(8.03%);在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中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为主;检出的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分别占36.45%和21.50%。结论 ICU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结合目标监测数据分析可及早分析和制定相关干预措施并执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医院ICU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和中心导管血流感染日感染发病率,为控制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提供数据依据。方法以2013年由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颁布的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定义为诊断标准,对41所医院的55个重症监护病房于2013年10月1日-2014年3月31日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进行监测,并完善各监测对象的基本资料、置管与感染信息,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监测患者4 256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共51 159d,发生感染133例,日感染率为2.60‰,日感染率最低的是心内与儿科ICU,均无感染病例;日感染率最低的地区是贵州省0.69‰,最高的为综合ICU与广东省,分别为2.81‰与14.22‰;中心静脉导管平均使用率为44.12%;使用率最低的科室与地区为儿科ICU及山东省,分别为5.91%及26.77%,最高的为外科ICU及贵州省,分别为63.21%及90.75%。结论中心导管血流感染平均日感染率较国内外数据均稍高,应加强医务人员的操作培训,另外也要重视置管后的维护,最大限度地保证临床患者置管护理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医院ICU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和中心导管血流感染日感染发病率,为控制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提供数据依据。方法 以2013年由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颁布的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定义为诊断标准,对41所医院的55个重症监护病房于2013年10月1日-2014年3月31日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进行监测,并完善各监测对象的基本资料、置管与感染信息,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监测患者4 256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共51 159d,发生感染133例,日感染率为2.60‰,日感染率最低的是心内与儿科ICU,均无感染病例;日感染率最低的地区是贵州省0.69‰,最高的为综合ICU与广东省,分别为2.81‰与14.22‰;中心静脉导管平均使用率为44.12%;使用率最低的科室与地区为儿科ICU及山东省,分别为5.91%及26.77%,最高的为外科ICU及贵州省,分别为63.21%及90.75%。结论 中心导管血流感染平均日感染率较国内外数据均稍高,应加强医务人员的操作培训,另外也要重视置管后的维护,最大限度地保证临床患者置管护理的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指导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治疗。方法对医院确诊为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3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结果 35例患者共检出4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占56.10%,以葡萄球菌属为主,占43.90%,革兰阴性菌占39.02%,以不动杆菌属、克雷伯菌属为主,均占12.20%,真菌占4.88%;革兰阳性菌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耐药率均为0,对利福平、四环素耐药率为18.18%、13.64%;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为25.00%;未发现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耐药的真菌。结论了解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有助于指导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钟燕萍  揭晓 《现代医院》2010,10(10):90-91
目的探讨对ICU中怀疑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患者,其导管尖、导管远段进行细菌学培养的区别。方法分析ICU颈内静脉置管22例患者的导管相关性感染(CRI)情况。结果 13例(59%)患者的培养结果为阴性;9例培养结果阳性的患者中,7例发生了导管相关的血行感染,2例为局部感染。结论导管尖的培养对于血行感染更敏感,而导管近段的培养对局部感染较敏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某院综合重症监护室(ICU)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血流感染的预防和经验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综合ICU 2011年1月-2013年12月血培养阳性的3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原菌检出及耐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85例血培养阳性患者检出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62.34%;革兰阳性球菌占27.01%;真菌占10.65%。居前5位的病原菌依次是大肠埃希菌(18.18%)、铜绿假单胞菌(16.10%)、金黄色葡萄球菌(15.59%)、不动杆菌属(13.25%)、肺炎克雷伯菌(9.09%)。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72.55%、68.34%。对于革兰阴性杆菌,亚胺培南、阿米卡星最为敏感(耐药率0~35.65%)。结论该院综合ICU送检血培养标本分离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耐药率高;临床应加强对疑为败血症患者的血培养标本送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液净化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防治及减少血液净化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成都某医院肾内科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178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情况,对可能引发感染的因素进行单、多因素分析。结果1781例血液净化患者中,男性942例,女性839例;年龄37~76岁,平均(65.9±5.6)岁。317例血液净化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感染发生率为17.80%,感染类别依次为隧道感染95例(29.97%)、导管定植89例(28.08%)、出口感染70例(22.08%)、血行感染63例(19.87%)。年龄、合并糖尿病、合并低蛋白血症、穿刺次数、留置导管时间、住院时间、应用抗菌药情况不同的血液净化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706)、合并糖尿病(OR=2.077)、合并低蛋白血症(OR=1.960)、穿刺次数≥2次(OR=1.283)、留置导管时间≥1周(OR=2.588)、住院时间≥2周(OR=1.387)、应用抗菌药(OR=0.352)是血液净化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血液净化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率较高,与年龄、合并糖尿病、合并低蛋白血症、穿刺次数、留置导管时间、住院时间、应用抗菌药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降钙素原(PCT)、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某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CVC)疑诊CRBSI的78例患者,患者入住ICU及疑诊CRBSI当日采集患者血液标本,同时行血培养和静脉导管尖端培养,根据血培养和静脉导管尖端培养结果将患者分为CRBSI组与非CRBSI组,比较PCT、hs-CRP、IL-6对CRBSI诊断的价值。结果 28例疑诊患者最终诊断为CRBSI。疑诊CRBIS当日,CRBSI组患者的PCT、hsCRP、IL-6和血白细胞(WBC)水平分别为(3.35±1.52)μg/L、(32.90±11.10)mg/L、(423.20±171.70)ng/L、和(12.70±2.70)×109/L,均高于非CRBSI组[分别为(1.22±0.44)μg/L、(23.50±6.00)mg/L、(257.90±81.40)ng/L、和(11.20±1.90)×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PCT、hs-CRP、IL-6和血白细胞(WBC)水平曲线下面积(AUC)及95%CI分别为0.92(0.85,0.99)、0.75(0.62,0.88)、0.80(0.67,0.92)和0.64(0.50,0.72);灵敏度分别为0.82、0.64、0.71和0.46;特异度分别为0.92、0.94、0.92和0.88。结论 PCT和IL-6对ICU患者CRBSI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对及早诊断CRBSI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临时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及失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358例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导管部位分为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及股静脉导管,分析并比较3组患者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的并发症及失功原因。结果临时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操作主要并发症为损伤动脉(4.19%)、局部血肿(3.63%)和渗血(2.23%);留置过程中并发症主要为感染(11.45%)和导管流量不足(4.19%)。三组临时中心静脉导管失功率分别为1.44%、4.55%和10.66%。感染导致导管失功的发生率最高为5.87%。结论选择适合的临时中心静脉导管,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尤其是预防感染,可降低临时中心静脉导管失功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发生状况及其原因,以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其发病率。方法采用前瞻性监测方法,对SICU 2005-2009年间615例留置导管患者的相关医院感染发生状况、年龄、住院天数、侵入性操作实施、病原菌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615例留置导管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197例(32.03%),其中仅使用1种、同时使用2种及3种导管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60%、12.85%、56.4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55,P<0.001)。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率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最高,为15.51‰;留置导尿相关性泌尿系统感染、深静脉插管相关血流感染千导管日感染率分别为13.70‰、5.79‰。导管相关医院感染发生前导管平均使用时间:呼吸机(12.22±11.29)d,导尿管(13.09±13.29)d,血管导管(20.64±18.39)d。引起SICU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的居首位的病原菌:呼吸机为不动杆菌属细菌(18.80%),导尿管为其他假丝酵母菌(36.46%),血管导管为不动杆菌属细菌(18.75%)。结论SICU患者导管使用数量多,住院时间长,导管留置时间长者易发生医院感染。加强消毒隔离,缩短导管使用时间,严格落实洗手制度,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防止耐药菌产生,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儿科血液病患儿医院血流感染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某院儿科血液病患儿并发医院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3年1月-2006年12月在该院儿科住院且资料完整的并发医院血流感染的血液病患儿病历36份,对其所获取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6例患儿诊断为急性白血病者28例,再生障碍性贫血6例,恶性淋巴瘤2例。临床特点:体温≥39℃伴畏寒寒战31例(86.11%),血压下降13例(36.11%),皮肤软组织炎性小肿块9例(25.00%),腹痛、腹泻6例(16.67%),肛周及会阴部红肿伴疼痛6例(16.67%);表现泌尿道感染1例(2.78%),肺炎8例(22.22%)。发生血流感染时多数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感染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等。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敏感,对氨苄西林和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高;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敏感,而对甲氧西林部分敏感。36例医院血流感染好转率为86.11%,病情加重和病死率为13.89%。结论儿科血液肿瘤患儿医院血流感染病原菌以条件致病菌为多,其临床表现为起病急、进展快、病势凶险,故对其应重点监控,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治疗,同时应加强抗感染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门诊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感染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监测方法,参照国内外相关指南及规范制定监测方法,对某院2014年6月1日—2016年5月31日所有门诊血液透析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结果 2014年6月1日—2016年5月31日共有门诊血液透析患者584例,血管通路总次数为64 203例次,发生感染79例,85例次,血管通路感染例次发病率为1.32‰。其中血管穿刺部位感染36例(42.35%),血管通路相关血流感染49例(57.65%)。不同血管通路类型患者中人工血管患者的血管通路感染发病率最高(19.67‰),其次为非隧道式中心静脉置管患者(4.91‰)、隧道式中心静脉置管患者(0.73‰)、动静脉内瘘患者(0.09‰)。年龄60岁、透析时间1年、伴有糖尿病、高血压是门诊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血管通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均P0.05)。49例血管通路相关血流感染患者送检的血标本中共分离病原菌39株。革兰阳性球菌36株(92.31%),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0株,其中6株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3株(7.69%)。结论加强前瞻性目标监测,可以更好地了解门诊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感染的现状、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有利于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从而减少门诊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重点,进而为提出更好的干预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对综合ICU 2010—2011年入住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呼吸机、中心静脉置管及留置尿管的使用率及相关感染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较2010年,医院感染率下降显著,感染例次率下降不显著;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增加不显著,而留置导尿管及呼吸机使用率下降显著;同时,对应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及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感染率也呈下降趋势,仅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感染率略有增加;医院感染(HAI)患者发生感染时的插管日数比较差别不显著。结论综合ICU导管相关感染率的下降趋势与医院增加的干预及控制措施有关,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控制,保证其持续下降。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我国医院综合重症监护室(ICU)医院感染发生率、常见侵入性操作使用率及相关感染率、抗菌药物使用及病原体分布情况。方法对2012年3月15日-12月31日期间上报至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资料中综合ICU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1 313所医院中,621所(47.30%)有综合ICU;共监测患者5 887例,发生医院感染1 634例、1 962例次,医院感染现患率及例次现患率分别为27.76%、33.33%。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70.39%)居首位,其次为泌尿道(12.79%)、血液(2.86%)。泌尿道插管、动静脉置管及呼吸机使用率分别达53.52%(3 151例)、37.05%(2 181例)、35.62%(2 097例),其相关泌尿道感染、肺炎、血流感染现患率分别为4.67%、20.41%、0.60%,分别占泌尿道、肺炎、血流现患医院感染的58.57%、30.99%、23.21%,三者合计占医院感染现患率29.97%(588/1 962)。检出医院感染病原体1 795株,居前3位的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20.78%)、鲍曼不动杆菌(17.99%)和肺炎克雷伯菌(11.64%)。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1.58%(4 214例),病原学送检率达75.27%(2 553/3 392)。结论综合ICU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以及抗菌药物使用率高,各种侵入性操作(泌尿道插管率、动静脉置管率和呼吸机使用率)高,30%的医院感染与侵入性操作相关;非发酵菌感染严重,病原学送检率尚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