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CVA)血清中IFN-γ和IL-4的水平浓度及其平衡状态。方法 选择30例CVA患者和30例健康者,分别检测血清中的IFN-γ,IL-4和总IgE含量。结果 CVA患者血清IL-4和总IgE水平明显增高,IFN-γ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VA患者Th1/Th2细胞之间平衡发生偏移,IL-4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检测白塞病患者外周血中IFN-γ、IL-12、IL-6的表达,探讨细胞因子与白塞病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40例白塞病患者和4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IFN-γ、IL-12、IL-6的表达。结果白塞病组中血清IFN-γ、IL-12及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IFN-γ、IL-12血清水平在白塞病活动纽与缓解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IL-6水平在活动组与缓解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塞病纽与对照组之间IL-6/IL-12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Th1型与Th2型免疫反应均增强,但存在Th2细胞优势活化状态,破坏了体内Th1/Th2的平衡,可能与白塞病发病及病情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白介素-17(IL-17)、白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在小儿支气管哮喘诱导痰液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研究对象分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组61例和缓解组61例,自身对照,选同期健康体检儿童45例为正常对照组。常规痰涂片染色进行炎性细胞计数并分类,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L-17、IL-4、IFN-γ在诱导痰上清液中浓度。结果IL-17、中性粒细胞计数在急性发作期组明显高于缓解期组,缓解期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IL-4、噬酸性粒细胞计数在急性发作期组高于缓解期组(P〈0.01),缓解期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FN-γ在急性发作期组低于缓解期组(P〈0.05),缓解期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发作期组IFN-γ与IL-4、ILl7呈负相关(r=-0.51,P〈0.05),IL-17与IL-4呈正相关(r=0.58,P〈0,05),缓解期则无相关性。结论IL-17、IL-4参与小儿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和发展,IFN-γ对哮喘的气道炎症有抑制作用,IL-17能更准确的反映支气管哮喘患儿的慢期气道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4.
荣卓  尹利荣 《预防医学论坛》2007,13(12):1097-1098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外周血和腹腔液中的T辅助淋巴细胞(Th细胞)分泌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IL-4)的水平。[方法]选取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内异症的患者24例作为内异症组,以子宫肌瘤和卵巢良性肿瘤患者24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分离、培养各组外周血和腹腔液中的Th细胞,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培养的上清液中IFN-γ和IL-4的水平,并计算IFN-γ/IL-4的比值。[结果]内异症组外周血和腹腔液中Th细胞培养上清液IFN-γ的水平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IL-4的水平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FN-γ/IL-4的比值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内异症组患者外周血和腹腔液中Th细胞分泌IFN-γ的水平下降,而IL-4的水平上升,导致IFN-γ/IL-4比值降低,揭示Th1和Th2细胞比例失衡。这些变化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种植,促进了内异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检测49例尘肺患者、30例具有相同接尘史但未患尘肺的井下煤矿工人(接尘对照)及41例非接尘井上健康人员(健康对照)的血清及尘肺患者全肺灌洗液中IL-12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尘肺患者血清中IL-12水平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期尘肺患者血清及全肺灌洗液中IL-12水平虽略高于Ⅰ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尘肺患者血清IL-12与全肺灌洗液IL-12相关。提示IL-12参与尘肺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且可能在尘肺患者全身和肺局部组织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金丹盆乐汤灌肠联合熏蒸疗法对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采用金丹盆乐汤灌肠联合熏蒸治疗的62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康妇消炎栓肛塞治疗的58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和血清TNF-α、IL-2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个疗程、两个疗程后的临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值分别为5.16、4.85,均P〈0.05),观察组和治疗组患者治疗两个疗程后的效果均优于一个疗程(X2值分别为15.50、10.35,均P〈0.05)。观察组和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NF-α水平均下降(t值分别为2.45、1.74,均P〈0.05),而血清IL-2水平均上升(t值分别为4.04、1.75,均P〈0.05)。进一步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NF-α、IL-2水平,发现观察组血清TNF—α水平较对照组下降(t=3.84,P〈0.05),而血清IL-2水平较对照组上升(t=4.12,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腰骶部胀痛、下腹部胀痛、盆腔压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r值分别6.24、5.34、5.04,均P〈0.05),两组白带量增多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9,P〉0.05)。结论金丹盆乐汤灌肠联合熏蒸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显著,可明显调节血清TNF—α和IL-2水平,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白介素-8(IL-8)、免疫球蛋白E(IgE)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哮喘发作轻度组患者25例,哮喘发作中重度组患者35例,健康对照组26例,分别采集各组患者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饵LISA)测定血清白介素-8(IL-8)、免疫球蛋白E(IgE)浓度,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分析相关性。结果哮喘轻度组、中重度组血清IL-8和IgE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中重度组血清IL-8和IgE表达水平均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8,IgE参与哮喘的气道炎症反应,有助于哮喘发病炎症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应用ELISA法测定46例ITP患儿和20例正常儿童细胞因子含量。结果ITP患儿血清IL-2、IL-4、IL-6、TNF-α、IFN-γ均高于正常儿童,IL-10低于正常儿童,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胞因子参与ITP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瘦素(leptin)、白细胞介素-13(IL—13)及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ELISA法和RIA检测86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IL-13、IL-18和leptin含量,并与8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慢性肾功能衰竭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血清leptin、IL-13及IL-18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慢性肾功能衰竭早期、肾衰竭期和尿毒症期患者leptin无差异(P〉0.05),而IL-13、IL~18水平随病情的加重而逐步升高(P〈0.05);血清leptin水平与血清IL-13、IL—18水平呈正相关(r=0.527,r=-0.489;均P〈0.05),IL-13与IL-18也呈显著正相关(r=0.731,P〈0.01)。结论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leptin、IL-13及IL-18水平升高,其在慢性肾功能衰竭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且存在一定的相关性,IL—13和IL—18影响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疾病进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白介素-8(IL-8)与白介素-10(IL-10)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的变化规律。方法检测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t3肌梗死患者及正常对照者各30例血中IL-8、IL-10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患者血中IL-8分别为(156.9±44.2)pg/ml、(171.3±49.6)pg/ml和(68.9±43.3)pg/ml,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急性心肌梗死组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急性心肌梗死组无明显差异。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血中IL-10分别为(178.5±54.5)pg/ml、(234.8±79.8)pg/ml、(59.3±21.6)pg/ml,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急性心肌梗死组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急性心肌梗死组无明显差异。结论IL-8、IL-10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其血清浓度的显著升高可能与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体外研究不同剂量脂多糖(LPS,lipopolysaccharide)对过敏性哮喘患者细胞因子分泌的调节作用。[方法]随机选取过敏性哮喘患者8例,取其外周血3份,其中两份分别加入10μg、1μg的LPS进行24h培养,设为高、低剂量实验组;另一份不加LPS同样培养,为对照组。ELISA法检测各组IL-4、IL-5、IL-10、IL-12及IFN-γ含量。[结果]3组间比较发现IL-4、IL-5、IL-10、IL-12生成量及IFN-γ/IL-4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FN-1生成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其他两组相比,高剂量组的IL-4、IL-5的生成量显著降低(P〈0.05),而IL-10、IL-12生成量及IFN-γ/IL-4比值显著升高(P〈0.05);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IL-5显著性升高(P〈0.05)。高剂量组IL-12与IL-4及IL-5呈负相关(r=-0.822。P〈0.05;r=-0.768,P〈0.05),与IL-10呈正相关(r=0.841,P〈0.05);IL-10与IL-4及IL-5呈负相关(r=-0.812,P〈0.05;r=-0.754,P〈0.05)。[结论]LPS调节过敏性哮喘患者细胞因子分泌具有剂量依赖性.高剂量LPS能有效调节过敏性哮喘患者细胞因子的分泌。抑制Th2型优势免疫。  相似文献   

12.
降钙素原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价血清降钙素原(PCT)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诊断及其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7例VAP患者(其中11例病情恶化组,16例康复组)分别与治疗前、治疗后3d、治疗后7d进行PCT、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C-反应蛋白(CRP)及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检测,同时设10例非VAP患者,10例正常老年人作对照。结果第1天VAP组PCT、IL-6、IL-8均高于非VAP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VAP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T在康复组与恶化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IL-6、IL-8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随着感染控制后PCT、IL-6、IL-8很快接近正常水平;做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第3天以PCT1.2ng/ml为界用于判断VAP预后,其敏感性为81.0%,特异性为87.5%。结论血清PCT对VAP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以其第3天1.2ng/ml为界,在判断其预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优于IL-6、IL-8。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肠癌肝转移病人血清白细胞介素-4、6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对45例大肠癌患者进行血清中IL-4,IL-6水平含量测定。结果大肠癌肝转移组和大肠癌无肝转移组血清中IL-4,IL-6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大肠癌肝转移组血清中IL-d,IL-6水平明显高于大肠癌无肝转移组(P〈0.01)。结论联合检测血清中IL-4,IL-6水平变化可对大肠癌肝转移早期诊断可能有筛选作用。  相似文献   

14.
龚文亮 《现代保健》2013,(11):17-18
目的:研究探讨惠迪粒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血清白介素(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在本院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150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研究组(75例)采用惠迪粒(美沙拉嗪缓释颗粒)治疗;对照组(75例)采用柳氮磺胺吡磅敢SASP胎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及治疗前后血清IL-6、TNF—α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IL-6、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并且研究组患者IL-6、TNF—α水平降低程度比对照组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惠迪粒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良好临床疗效,考虑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中IL-6、TNF—α水平而起作用的,其具体机制尚有待进-步研究完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和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发病机制的差异。方法取初诊初治的早发型、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和同期正常妊娠者分娩前清晨空腹静脉血4~5mL,用ELISA法测定各组样本血清中干扰素( IFN)-γ、白介素(IL)-10、IFN-γ/IL-10比值及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l(sFlt-1)的含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清中IFN-γ、IFN-γ/IL-10比值及sFlt-1含量均高于对照组,IL-10的含量低于对照组。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血清中IFN-γ/IL-10比值变化与sFlt-1的变化具有相关性( r=0.941,P<0.001);而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这种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患者血清中IFN-γ、sFlt-1以及IFN-γ/IL-10比值升高致胎盘缺血缺氧是重度子痫前期致病因素之一,早发型与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在发病机制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患者T细胞亚群及Th1/Th2细胞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初步探索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Th淋巴细胞因子的变化特点。方法对23例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患者(铅中毒组)及20例健康非职业铅接触成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静脉血淋巴细胞CD3、CD4、CD8的表达,同时通过流式细胞微球芯片捕获技术检测血浆IL-2、IL-4、IL-6、IL-10、TNF-α、IFN-γ的浓度。结果铅中毒患者外周静脉血CD4相对百分比(32.68%±11.54%)及CD4/CD8比值(0.89±0.39)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IL-2浓度为(2.00±0.68)pg/ml,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IL-10和IFN-γ浓度分别为(1.83±0.85)pg/ml和(3.42±0.85)pg/ml,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对评价铅免疫毒性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及肺泡巨噬细胞(AM)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方法选择115例COPD患者和58名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稳定期COPD59例,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56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和AM中自细胞介素(IL)-1β、IL-4、IL-6、IL-8、IL-10、IL-32、干扰素(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胶体金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含量。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急性加重期COPD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IL-6、IL-8、IL-32、IFN-γ和CRP含量均明显增高,IL-4、IL-10和IL-18含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M释放除IL—1β和IL-32以外的炎性因子变化趋势与血清中-致;稳定期COPD组患者IL-6和CRP含量明显增高,IL—10月铂IL~18含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炎性因子变化均元明显差异,而AM释放除的炎性因子变化趋势与血清中-致。急性加重期COPD组患者血清除IL-4、IL-10和IL-18含量明显低于稳定期COPD组,其余炎性因子均较高,同时这种变化趋势也体现在AM释放的除IL-1β和IL-32以外的炎性因子中。结论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血清和AM中的促炎性细胞水平均增高,抗炎性因子降低,而稳定期COPD患者炎症状态较低,呈现出低水平的抗炎性因子。  相似文献   

18.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IL-1、IL-15的水平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清IL-1、IL15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收集91例RA患者和45例健康体检者,分别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ELISA法测定血清IL-1、IL-15的水平。结果RA非活动组和RA活动组的血清IL-1、IL-15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活动组的血清IL-1、IL-15水平高于RA非活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91例RA患者中血清IL-1、IL-15水平显著相关(r=0.813,P〈0.05)。结论IL-1、IL-15在RA患者的疾病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检测RA患者中血清IL-1、IL-15的水平,有利于监测RA病情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9.
刘瑞莹;胡丹丹;王涤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运动对慢性心理应激大鼠行为及血清皮质醇、IL-2、IL-8的影响方法建立慢性心理应激模型,进行6周游泳训练;通过旷场实验及悬尾实验观察各组大鼠在应激及运动调节前后的行为学变化;测定血清皮质醇、IL-2、IL-8的含量。结果(1)应激组大鼠血清皮质醇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IL-2、IL-8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60min运动组血清皮质醇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血清IL-2和IL-8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应激+30min运动组、应激+60min运动组血清皮质醇含量显著低于应激组(P〈0.01),IL-2和IL-8含量显著高于应激组(P〈0.01)。(2)旷场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应激组大鼠中央格停留时间最长,穿格次数、直立次数及修饰时间最少,有统计学意义;与应激组相比,应激+30min运动组及应激+60min运动组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3)悬尾实验结果显示,应激组大鼠静止时间最长,挣扎次数最少,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应激组相比,应激+30min运动组及应激+60min运动组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慢性心理应激可引起大鼠行为异常,可能与HPA轴释放过量皮质醇,从而使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有关。适量运动能够调节HPA轴适应性,降低皮质醇的过量释放,维持免疫功能稳定,调节心理应激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IFN-γ/IL-4)在D-氨基半乳糖/内毒素所致大鼠急性肝衰竭中的表达。方法取30只Wistar大鼠,腹腔内注射D-氨基半乳糖/内毒素诱导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AHF组);另取30只腹腔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为正常对照组(N)。2组动物于建模后3,6,12,24,48,72 h各取5只动物检测其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并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不同时间点动物血清中TNF-α和IFN-γ/IL-4水平的变化。结果结果显示,AHF组肝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和明显坏死的急性肝衰竭特征,且各时间点血清ALT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HF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内TNF-α在3 h(P〈0.01)、6 h(P〈0.05)增高;IFN-γ在3 h(P〈0.01)、6 h(P〈0.01)增高;IL-4水平在各时间点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在D-氨基半乳糖/内毒素所致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中,TNF-α和IFN-γ对急性肝衰竭早期损伤起重要作用;IL-4可能不参与此种动物模型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